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教案

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教案

ID:28032226

大小:11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7

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教案_第1页
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教案_第2页
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教案_第3页
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教案_第4页
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教案)水准测量基本原理课型:讲授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高程测量常用的方法。理解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掌握高差法、仪高法及连续水准测量计算未知点高程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水准测量基本原理。高差法、仪高法及连续水准测量计算未知点高程的方法。难点:水准测量基本原理。采用教具:多媒体课件复习、提问1、尚程的定义、尚差的定义。第一讲水准测量基本原理一、高程测量(测定地面点高程)的方法高程是确定地面点位置的要素之一,在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与管理等阶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测定地面点高程的工作称为高程测景。按所使用的仪器和施测方法分: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景、气压高程测量和GPS高

2、程测量。二、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水准测量不是直接测定地面点的高程,而是测出两点间的高差。即在两个点上分别竖立水准尺,利用水准测量的仪器提供一条水平视线,瞄准并在水准尺上读数,求得两点间的高差,从而由己知点高程推求未知点高程。如图1-1所示,设己知A点高程为用水准测景方法求未知点B的高程在A、6两点中间安置水准仪,并在A、两点上分别竖立水准尺,根据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在々点水准尺上读数为^在B点的水准尺上读数为/?,则A、B两点间的高差为:hAI}-a-b图1-1水准测量原理设水准测量是由4点向fi点进行,如图1-1中箭头所示,则规定A点为后视点,其水准尺读数〃为后视读数;5点为前视点,其水

3、准尺读数A力前视读数。由此可见,两点之间的高差一定是“后视读数”减“前视读数”。如果《〉/?,则高差U为正,表不B点比A点高;如果a

4、程。hAB=a-b(后视读数一前视读数);HB=HA-^hAB2、视线高法(仪高法,由一点求多点):由仪器视线高程Hi计算未知点B点高程。HA为A点的高程,〃为水准尺读数,6为待求高程点水准尺读数。W对注意事项:①区别仅在与计算方法不同;②视线必须水平;③水准仪安置的高度对测算地面点高程或高差无影响。举例1:设A点高程为101.352m,当后视读数为1.154m,前视读数为1.328m时,问高差是多少,待测点B的高程是多少?分析:高差为后视读数减去前视读数,B点高程可用仪高法或高差法,高差己求,故用后者。解:hAB=l.154-1.328=-0.174mHB=HA+hAB=101.35

5、2-0.174=101.178m举例2:己知HA=417.502m,a=l.384m,前视Bi,B2,B3各点的读数分别为:bFl.468m,be0.974m,b3=l.384m,试用仪高法计算出B,,B2,B3A高程。分析:仪高法先求视线高程,再按分别减去各前视读数,求得高程。解:i=HA+a=417.502+1.384=418.886mHBi=i-bl=418.886-1.468=417.418mHB2二i-b2=418.886-0.974-417.912mHB3=i-b3=418.886-1.384=417.502m3、连续水准测量计算高差在实际水准测量中,A、B两点间高差可能较

6、大或相距较远,不可能安置一次(一测站)水准仪即能测定两点间的高差。此时可在沿A点至B点的水准路线上增设若干个必要的临时立尺点,称为转点,根据水准测量原理依次连续地在两个立尺点中间安置水准仪来测定相邻各点间高差,最后取各个测站高差的代数和,即求得两点间的高差值,这种方法称为连续水准测量。如图1-2所示,欲求在A点至S点水准路线上增设zi-1个临时立尺点(转点)TP,〜TP—,安置n次水准仪,依次连续地测定相邻两点间高差A,〜,即/?,=ax-b'h2=a2-b2♦蠡參♦參參••參hn=an~bn贝ljhAli=/?,+/?2+•••+//,,二Z/7二Z“一Z&(1-2)式中,以为后视读

7、数之和,M为前视读数之和,则未知点B的高程为••HB=HA+hAB=HA+(Hb)图1-2连续水准测量A、B两点间水准路线上增设的转点起着传递高程的作用。为了保证高程传递的正确性,在连续水准测量过程中,不仅要选择土质稳固的地方作为转点位置(宜安放尺垫),而且在相邻测站的观测过程中,要保持转点(尺垫)稳定不动;同时要尽可能保持各测站的前后视距大致相等;还要尽可能通过调节前、后视距离保持整条水准路线中的前视视距之和与后视视距之和相等,这样有利于消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