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从习惯开始培养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

小学论文:从习惯开始培养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

ID:28053895

大小:56.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8

小学论文:从习惯开始培养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_第1页
小学论文:从习惯开始培养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_第2页
小学论文:从习惯开始培养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_第3页
小学论文:从习惯开始培养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学论文:从习惯开始培养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习惯开始培养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我们以前的课堂,教师大多重视学科内容的讲授,而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的方式,忽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对于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再认识、更新与创造往往忽略不计。不少学生宁可混在大多数的沉默里一知半解,也不愿意随便提问题,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孩子在课堂上91.4%的语言是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很少有个人发挥的空间。孩子们习惯了听老师教授,老师们也习惯了让学生听自己讲解。老师们把一个个问题帮

2、助孩子解决消化,孩了们也就不再想还有什么问题,孩子们的探究意识,创造意识也就在〃没有问题〃之中逐渐倒退甚至于走向泯灭。这种现象的存在,已不符合时代的需要。美国教学论专家布鲁纳认为: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或者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岀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发明的态度。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需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强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尽量发展学生认识的可能性,帮助学生学会发现

3、知识的思考方法,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这些构想都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自我能动性人格的形成。国外的一些教育人士指出中国的儿童善于模仿,不善于创造。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知识创新的核心问题关键在人的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这种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非全部来自天生,更多的来自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为培养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打基础,在学校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提问习惯的养成教育,实质上是对学生优良人格的培养教育,尤其是对学生独立自主性人格品质和勇于创新的人格晶质的培养教育,是为学生将来“自我发展和创造

4、发明"奠基,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性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逐步培养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一、让学生"敢问"-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前提。1、营造"敢问"的氛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首先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幼稚肤浅的还是超越耍求的,教师都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创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气氛。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2、留给学生”敢问“的时间。教学时,凡是学生想问、敢问、能问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发问。不管是开始上课、课后练习,甚至是课中老师讲到有一定难

5、度的问题或重点、难点、关键处时,学生要提问,都可以让他发问,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空间和时间。⑶创造“敢问“的条件。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改变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应摒弃呆板的”师生对答“现象,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敢于提问题,再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二、教学生"会问"-是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关键。当学生“敢问”、“好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质疑问难”不能只停留在幼稚肤浅的水平上,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会问的方法,提高质疑问难的素质。(1)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的质疑方法。(2)抓住关键词句的质疑方法。(3)从已知知识中去找问题。⑷从自己不清楚

6、、不理解的地方找问题等等。二、引导学生善于提问-是质疑问难的升华。善提问学生的行为表现:1、做好预习工作。2、善于倾听,不容易分散注意力。3、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带着问题思考。4、喜欢钻研,探索书本中的知识。5、熟读书本,并进行分析和认真思考。6、平时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7、积极寻求答案。8、能理岀有一定深度的问题。9、求知欲望强烈,有好奇心。教师要转变教育观、教师观、教学观,既重视四基的落实,又重视学生四个意识和四种能力的培养。(四个意识是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民主意识、开放意识和探究意识;四种能力是指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7、体会成功和喜悦,再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