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设计

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设计

ID:28077184

大小:18.6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7

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设计_第1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设计_第2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设计_第3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设计_第4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设计  京津冀区域协同的重点在于建立利益共享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1+1+1>3”的效益。当前,京津冀区域协调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导致区域协同缺乏持续动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已经三周年,XX年2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4月1日,雄安新区正式设立,标志着京津冀

2、协同发展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已经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交通一体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存在一些症结与障碍,如“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尚未完全打破、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及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配套政策等仍需进一步改善。本文试图找出协同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主要问题与关键症结  1.协调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导致区域协同缺乏持续动力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作用,我们不仅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

3、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当前,京津冀地区虽然成立了一些区域发展联盟、城市合作组织等,但这些组织的主要职责一般仅限于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享经验、相互交流、开展经贸洽谈、签订合作协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密切三地联系、加强交流合作的作用,然而由于这些组织并不具备相应

4、的行政权力,难以形成政策约束力,在涉及产业分工、交通系统处理、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等重大问题上,不能有效地发挥协调管理作用。  京津冀区域协同的重点在于建立利益共享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1+1+1>3”的效益。现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和单一的政绩考核制度,使得地方政府更多追求自身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很难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当前,京津冀地区在重大利益共享方面的横向协商、纵向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尚未形成协同发展的利益保障机制。  2.配套政策不完善,导致功能疏解区疏解动力不足为了

5、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作用,我们不仅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功能疏解作为一项没有经验可循的复杂系统工程,反映出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功能疏解和转移承接上,津冀各地承接平台建设比较盲目,平台存在

6、功能交叉重复、同质化竞争的倾向;当前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天津市提出建设12个对接平台,河北省提出建设40个对接平台。第二,承接地市场发育不足,当地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且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部分平台规划面积远远超过实际用地需求,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第三,功能疏解和产业政策体系没有建立,特别是疏解人员的户籍、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问题难以协调,“业走人留”现象普遍。对于北京来说,产业及功能的转移疏解有利于缓解北京的“大城市病”,但同时必然会导致其自身的经济增速下滑、财政税收流失,这也是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

7、中,北京与天津、河北在推进力度和积极性上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  3.生态补偿机制薄弱,导致环境问题缺乏长效管控  中国生态保护的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从根本上影响了环境保护治理的效果。各地主要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的环境质量负责,缺乏区域性生态环境规划。当前,京津冀在生态保护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的合作机制,尤其是在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空白。一是尚未形成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服务受益地区与生态资源保护区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商平

8、台,尚未形成常态化的政府间横向补偿机制、企业化的市场补偿机制和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参与机制。二是生态补偿模式及机制对生态服务直接提供者激励不足。自上而下的纵向补偿资金落实到生态价值实际提供者的比例过小;各级补偿客体的权责利不明确;缺乏随着时间变化和资源稀缺程度变化而适时调整的补偿机制。三是补偿标准过低且缺乏可持续性。目前多项重点生态项目的补偿标准远低于项目建设的运营成本,以项目为载体的相关补偿缺乏可持续性,区内不同地区补偿标准差距很大,且不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