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之门浅谈符号在建筑中的误用

从东方之门浅谈符号在建筑中的误用

ID:28084487

大小:6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7

从东方之门浅谈符号在建筑中的误用_第1页
从东方之门浅谈符号在建筑中的误用_第2页
从东方之门浅谈符号在建筑中的误用_第3页
从东方之门浅谈符号在建筑中的误用_第4页
从东方之门浅谈符号在建筑中的误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东方之门浅谈符号在建筑中的误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东方之门浅谈符号在建筑中的误用【摘要】:建筑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更替,一方面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耑求,另一方面展示设计师的个性思维,城市文化以及更长远的隐喻可能。公共建筑本身作为一个体积庞大的个体存在于环境屮,并非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不仅承担着遮风避雨的基本作用,更向着功能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某种意义上來说,建筑也是一种符号,建筑设计师的符号,城市的符号,时代的符号。综合着一个城市大部分的元素,逐渐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特征。并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及价值追求。现实中迫切的社会需求和建筑本体间的矛盾指向或单一的

2、服从已经将背后蕴含的深刻文化意义逐渐淡化,正如隈研吾在《负建筑》一书屮提到的“盲目的建筑行为根源于模糊的定位和不断变迁的外部因素,现如今的建筑理念己经没有了方向性,于是迫切需要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开始一个新的更高更企面的角度來探寻建筑的时下发展方向。”引自《负建筑》一书,隈研吾著。符号作为建筑的语言,在层山不穷的影响因素下,建筑符号的运用呈现混乱的状态,混乱的背后是一种对建筑符号的不理解。【关键词】:符号放大化,变形,具象化,有机建筑语言,符号文化消费东方之门是一座双塔连体门式建筑,没计灵感来自于苏州古城门,以月洞门为原

3、型加以改造,以门形作为建筑设计的主体,和代表苏州园林典型风格的月洞门之间产生意象上的联系,来传达创建苏州新门户的寓意。这里就简单运用了门这样一种建筑符号。但是在其获得七项全国之最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其对符号的错误解读以及运用。一.符号的放大化使用东方之门占地面积约24000平方米,主体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建筑高度301.8米,约相当于法国凯旋门的6倍,“东方之门”门洞高246米,跨度68米,力“屮国第一大高楼”。而月洞门一般只有3.3米高,4米宽。众所周知,世界上大多数事物都是有一定的比例才具有了美感,在建筑

4、屮比例更是尤为重要。如门在整个建筑屮所占的比例,以及门岛和宽的比例等都是建筑具有美感以及实用性的重要保证。符号的运用也是如此。但是在东方之门中,长和宽的比例明显失调,且被放大了八倍多,完全失去了月洞门的意境。此外,东方之门毗邻星港街,兀自的矗立在金鸡湖畔,与周围的湖景以及居民区格格不入。且十年之后的现在仍为一片工业区,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将门的符号放大为一座巨大建筑的理念,笔者认为是来自于近现代的有机建筑语言。人们从动植物的形象屮不断完善建筑的结构和外部形态,到近现代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支持下,直接的将“有

5、机建筑语言”表达到建筑屮。从建筑外观屮,能直接感知到有机建筑形态。在这种设计理念的指导K,便将门这样一种代表苏州古典园林文化的艺术形象直接放大为一座公共建筑。然而,符号运川,源自设计师自己对大千世界的解读和表达.建筑符号只是个二元理论,是促使设计师能具有主动的理论意识,能具体、适时、有效、自然的利用符号与实践相结合。设计主导思路的确立应根据实际建筑要求,使用功能和环境限制等多种因素共同考虑而定,作为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其应服务于整个社会,当一个建筑物塑造在我们周边时,除了建筑物本身的主题没计外,他能否成为整个环境的组成部分

6、,能否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容,才是最重要的。毕竟一个公共建筑物的作川不是川來被纪念的。一.符号的变形月洞门如同一轮十五满月的门洞,月洞门左右延伸出去的廊房,古雅宁静,是典型的明清风格。但东方之门却被批为大秋裤,从意境上很难从东方之门看出古雅宁静的风格,更不用说代表苏州文化的特点。从月洞门到大秋裤,便是对符号的变形使用。回归屮国本土建筑,21世纪屮国大踏步的向前发展,建筑物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社会不仅仅要求满足生存基本要求,对建筑形式也有了新的要求,一方在已有的本土文化中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先进的技术和西方思想乂充斥着设计师的思

7、维。纯粹的使用本土文化元素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社会、市场要求建筑越来越体现本地特色文化,所以设计师在职能的个性追求和來A社会对建筑外部的要求之间的强烈矛盾中,选择了将符号变形运川到建筑中。另一方面,在快餐文化的浸染下,设计师越來越浮躁,追求快速成名或获得利益,不能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进行创作设计,便只能模仿抄袭前人的符号设计,稍加变形来变为自己的设计。但是,建筑符号承裁文化,需要的是对文化的深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套用符号来表现文化。在建筑学界中,近年来出现一种发展趋势,即要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完美的契合,从而设

8、计出兼具古韵与现代文明的建筑。同时也保护了传统文化,彰显了地域特色,避免了城市发展中的“趋同现象”。这一观念已经广泛地被建筑设计人员所接受。当然,设计人员也面临着一个现实难题,即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良好互动,在建筑中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传统文化是一种相对成熟的记忆方式,运用符号进行文化表达成为建筑设计人员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