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ID:28087216

大小:103.68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08

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_第1页
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_第2页
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_第3页
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_第4页
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目的:建立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并按规程进行检验,保证检验操作规范化。2.依据:2.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3.范围:适用于所有用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测定的供试品。4.责任:检验员、质量控制科主任、质量管理部经理对本规程负责。5.正文:5.1.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药品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见附表1,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限度应符合表1中的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规范、药品生产质

2、量管理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5.2.本法照气相色谱法(附录ⅤE)测定。5.3.色谱柱5.3.1.毛细管柱: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换使用。5.3.1.1.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5.3.1.2.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5.3.1.3.中性色谱柱:固定液为(35%)二苯基-(65%)甲基聚硅氧烷、(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65%)二甲基聚硅氧烷、(14%)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

3、的毛细管柱等。5.3.1.4.弱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95%)二甲基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5.3.2.填充柱:以直径为0.18~0.25mm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5.4.系统适用性试验。5.4.1.用待测物的色谱峰计算,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5000;填充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1000。5.4.2.色谱图中,待测物色谱峰与其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5.4.3.以内标法测定时,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所得待测物与内标物峰面积之比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5%

4、;若以外标法测定,所得待测物峰面积的RSD应不大于10%。5.5.供试品溶液的制备。5.5.1.顶空进样:除另有规定外,精密称取供试品0.1~1g,通常以水为溶剂;对于非水溶性药物,可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或其他适宜溶剂;根据供试品和待测溶剂的溶解度,选择适宜的溶剂且应不干扰待测溶液的测定。根据各品种项下残留溶剂的限度规定配制供试品溶液,其浓度应满足系统定量测定的需要。5.5.2.溶液直接进样:精密称取供试品适量,用水或合适的有机溶剂使溶解;根据各品种项下残留溶剂的限度规定配制供试品溶液,其浓度应满足系统定量测定的需要。5.6.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各品

5、种项下规定检查的有机溶剂适量,采用与制备供试品溶液相同的方法和溶剂制备对照品溶液;如用水作溶剂,应先将待测有机溶剂溶解在50%二甲基亚砜或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再用水逐步稀释。若为限度检查,根据残留溶剂的限度规定确定对照品溶液的浓度;若为定量测定,为保证定量结果的正确性,应根据供试品中残留溶剂的实际残留量确定对照品溶液的浓度;通常对照品溶液的色谱峰面积不宜超过供试品溶液中对应的残留溶剂的色谱峰面积2倍。必要时,应重新调整供试品溶液或对照品溶液的浓度。5.7.测定法。5.7.1.第一法(毛细管柱顶空进样等温法)。5.7.1.1.当需要检查有机溶剂的数量不多,且极性差异

6、较小时,可采用此法。5.7.1.2.色谱条件:柱温一般为40~100℃;常以氮气为载气,流速为每分钟1.0~2.0ml;以水为溶剂时顶空瓶平衡温度为70~85℃,顶空瓶平衡时间为30~60分钟;进样口温度为200℃;如采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温度为250℃。5.7.1.3.测定法: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连续进样不少于2次,测定待测峰的峰面积。5.7.1.4.对色谱图中未知有机溶剂的鉴别,可参与附表2进行初筛。5.7.2.第二法(毛细管柱顶空进样系统程序升温法)。5.7.2.1.当需要检查的有机溶剂数量较多,且极性差异较大时,可采用此法。5.7.2.2.色谱

7、条件:柱温一般先在40℃维持8分钟,再以每分钟8℃的升温速率升至120℃,维持10分钟;以氮气为载气,流速为每分钟2.0ml;以水为溶剂时顶空瓶平衡温度为70~85℃,顶空瓶平衡时间为30~60分钟;进样口温度为200℃;如采用FID检测器,进样口温度为250℃。5.7.2.3.具体到某个品种的残留溶剂检查时,可根据该品种项下残留溶剂的组成调整升温程序。5.7.2.4.测定法: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连续进样不少于2次,测定待测峰的峰面积。5.7.2.5.对色谱图中未知有机溶剂的鉴别,可参考附表3进行初筛。5.7.3.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