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演进中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分析

产业集群演进中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分析

ID:28176637

大小:12.05 MB

页数:152页

时间:2018-12-08

上传者:U-25918
产业集群演进中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分析_第1页
产业集群演进中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分析_第2页
产业集群演进中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分析_第3页
产业集群演进中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分析_第4页
产业集群演进中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产业集群演进中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群演化与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的实质,研究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推动产业集群成长和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并结合对武汉.中国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武汉.中国光谷)的实证分析,提出以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措施。首先,对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研究、组织学习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其次,在分析全球化过程中产业集群特性和中小企业关系网络特性的基础上,考察产业集群演化的内在动因和演变规律,提出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及传统产业区转变为学习型区域的条件;第三,通过对学习、知识获取和战略联盟问题的研究,提出通过系统学习和战略规划获得动态核心竞争力、实旌当地化学习和内部网络技术支持的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等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方法;第四,提出了产业集群中R&D机构技术开发和技术扩散的模式,分析了发达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与合作关系的基础;最后,分别对比利时佛兰德斯语谷、英国高保真音响产业集群和欧洲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演进中的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进行了案例分析,并对“武汉.中国光谷”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得出若干有意义的结论。关键词:产业集群,组织学习,知识创新,战略联盟 AbstractTheresearchtriestoanalyzetheevolutionofindustryclustersandnatureoforganizationallearningandknowledgecreationbasedonrelatedresearchresultofcivilandabroad,studiestheinteractionmechanismofpromotingthegrowthofindustryclustersandenhancingthecompetitivenessofindustryclustersbyitandproposesthepoliciesandmeasuresofhighlighttheindustryclusterscompetenceaccordingtotheempiricalanalysisofWuhan.ChinaOptElectronicInformationIndustryClusters[Wuha.OpticsValleyofChina(OVC)】byuseofit.Firstly,reviewstheresearchliteraturesforindustryclustersandorganizationallearning;Secondly,observestheimmanentandchangeruleofindustryclustersbyanalysisofthecharactersofindustrydustersandrelationsnetworkofSMEsandsuggeststheconditionsofformingindustryclustersandtransformingfromtraditionalindustrydistricttolearningdistrict;Thirdly,proposestheapproachestoacquiredynamiccorecompetencesthroughmeta-learningandstrategiccontextandimplementinglocalizedlearningandintra-organizationallearning(phased-modelapproachsupportedbyintrancttechnology);Fourthly,depictsthepatternsoftechnologicaldevelopmentandtechnologydiffusionofR&Dinstitutionsandanalysesthebaseoftherelationshipsbetweenindustrialtechnologicalpolicyandcooperationofdevelopedcountries;Finaly.casesstudyhavebeendiseussedsuchasFlandersLanguageValley、BritishHi-fildatyIndustrialClustersandOrganizationalLearningandKnowledgeCreationinTheEvolutionofHi-TechSMEsinEuropeandinvestigatedtheorganizationallearningandknowledgecreationofOVC.somemeaningfulsummarieshavebeengoRen.Keyword:IndustrialClusters,OrganizationalLearning,KnowledgeCreation,StrategicAlliance 复旦大学博+后研究报告第~部分0绪论绪论0.1研究目的和意义20世纪40年代产生的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突出了资本积累的经济增长方式,但它无法解释不同国家、相同的资本积累条件下,存在的相当大的经济增长差异的现实。针对该模型的缺陷,索罗和丹尼森等的增长模型指出了除资本要素外的其他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技术进步因素将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保罗·罗默、罗伯特·卢卡斯、戴尔·乔根森等的新增长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肯定新古典增长理论关于技术进步是增长的决定因素的思想,但不同意新古典理论将技术进步看作是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的思想方法,从内生技术进步出发解释了技术进步的源泉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增长效应,决定经济增长的物质因素、人力因素已经弱化,技术、知识、人力资本等因素的作用已经强化,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能力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决定作用。显然,这些研究对于正确引导人类从事经济活动、促使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意义重大。但技术进步是由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来推动的,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落实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方面的研究虽然广受重视,但依然集中在宏观层面。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令世人瞩目,产业竞争力有所增强,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国产业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产业的低级化特征十分明显,产业结构与同等收入水平下的~般趋势有很大差距,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与大国地位严重不相称,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更大。大量事实表明,薄弱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导致产业结构低级化、产业竞争力低下、经济粗放增长的主要原因。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中国的经济活动空间将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受到束缚和挤压,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资源短缺加剧、产业技术水平低下和竞争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使产业发育、成长、扩张、关联和转移,并使产业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切实转变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是一项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现代经济运动越来越体现为一种产业经济运动,产业的成长和扩张构成经济进步的基本特征。产业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状态和变化受着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产业竞争力是许多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因素作用的结果。可以说,一切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产业的演化进程,推进或制约着产业的发展。经济发展理论、产业分析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的有关研究和实践证明,技术创新是产业进化的核心动因,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产业及其结构在技术创新作用下不断壮大和转换的过程。因此,能否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关键就在于能否依靠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健康成长和产业结构有序转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创新越来通过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得以实现,因而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组织学习的定义、概念和理论最初由Argyris、Senge、Lawson和Lorenz提出,只是到上世纪末Senge的《第五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一部分0绪论项修炼》出版,组织学习的概念才风靡全球。但直到今天,并没有关于它公认的研究范围,基本上尚未形成独立的研究范畴。以组织学习研究主要国际开拓者迈诺尔迪尔克斯教授为首,16个国家各个领域的数十名专家,历时五年完成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一书是国际上较全面反映该前沿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著作。但将产业集群演进与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结合起来的研究还十分少见。从19世末马歇尔提出以外部经济概念为特点的产业集群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斯哥特(Scott)、波特等经济学家在反恩传统区域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基于技术与知识的新产业空间理论和新竞争经济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历经近一百年的发展,但在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遍及全球的科学园区活动,才使集群分析逐渐成为透视经济系统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世界上很多成功的区域都是依赖于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如美国的硅谷的信息产业、底特律的汽车产业、加州的葡萄酒酿造业等。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也正在迅速崛起,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所显现的竞争优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集群战略运用于高科技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集群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很多学者认为产业集群可以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但是产业集群和创新能力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需要综合考虑产业集群中其他对企业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这样才能制定出提高区域竞争能力的政策。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经济发展出现了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趋势,即各国经济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作为决定企业核一tL,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经济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手段的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创新本身的发展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本文的研究,对理解和认识产业集群演化与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相互作用机理,洞察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的现状和问题,对真正树立以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为主要手段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意识,对正确制定发挥知识创新巨大作用、建立学习型区域的技术政策和社会规制,对迎接全球化浪潮和我国加入WTO后的挑战,在理论上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O.2主要研究内容本文基于经济发展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产业经济理论深刻研究产业集群进化的内在动因和演进规律,研究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在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机理和运行机制。其主要内容包括:0.2.1对产业集群形成条件的研究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并且产业形成集群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都受到相同的影响,因此,对特定企业或产业形成集群的条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产业集群形成的阶梯图4.3.2形象地表现了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是阶梯图中的基础部分。每一台阶代表着一个充分条件。沿着该图或多或少可以上一些台阶。由于充分条件的可加性,有可能跳跃式地跨过几个台阶。我们认为,生产过程可分拆并且产品需要运输的产业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只有满足这个条件的产业或者服务性产业才可能形成产业集群。但满足该条件的产业并不一2 复且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一部分0绪论定就能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还要满足下列充分条件,即产业集群的参与者之间要形成灵活的协作关系。这包括:产业较长的价值链,多个成员为了实现最终产品而相互协作,产业的价值链包含多种不同的能力,创新以“网络创新”为特征,市场的变化增加了潜在形成产业集群的可能性等。O.2.2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传统产业集群转变成学习型产业区域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产业区必须存在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动态的、竞争性的和社会远景的发展条件,按照意大利产业区的模式,就是将产业区转变成学习型区域。这样的“学习型区域”将能避免发展的锁定,这一锁定是由当地化路径依赖所引起的,“学习型区域”通过企业间和企业内的动态柔性学习而形成。在“学习型经济”,企业和地区的竞争优势建立在创新基础上,创新过程被视为社会和区域嵌入的相互作用过程。学习趋于制度化于特定区域并呈现从个体学习、企业学习、市场学习到组织化的市场学习的演进特点,竞争优势是由高度当地化过程所创造和保持的,因此,当地化学习是将传统产业区转变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产业区域的关键,而实现当地化学习的条件是实行建立理想的创新网络及组织制度的集群发展战略。0.2.3经济环境与中小企业和市场间关系网络的研究经济环境与中小企业和市场间不同类型的关系对企业家文化特征以及中小企业对学习的悦纳态度会产生影响。本研究发现了以下三个因素,认为它们是企业家文化和中小企业学习过程的影响因素:(1)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产业链的特征(条件因素)与该行业/产业链中普及的企业家文化(企业家行为)之间的关联;(2)竞争性中小企业的地域集中从长远来讲会使企业家文化趋向一种普及的模式;(3)间接出口即通过中介机构的出口过程不影响企业的文化与学习。0.2.4通过系统学习和战略规划获得企业的动态核心竞争力。Reed与deFillippi(1990),Hamel(1991)和Fiol(1991)上世纪九十年代所发表的文章研究了关于组织学习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在综合他们观点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动态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产出结果模型,扩展了系统学习的概念并介绍了基于持续学习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核心竞争力的概念。0.2.5分析提出内部网络技术支持的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学习型组织是新世纪不可抗拒的组织发展趋势,如何成功地将传统组织转变成学习型组织,很多智者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文所提出的四阶段组织学习过程模型试图解析组织学习的内在逻辑,使组织文化转变过程的所有参与者理解向学习型组织文化转变的意义,而内部网络设施则提供了将传统组织成功转变为学习型组织所必要的手段。这四个阶段是:阶段一:促进组织管理层级间的学习。学习的第一阶段,集中于在最高管理层和组织层级内部,用于共享信息过程和程序。阶段2:向跨职能单元扩散学习气氛。第二阶段学习增加了跨职能单元的信息共享,这包括识别跨职能单元联结的策略、识别学习过程等。 复旦大学博上后研究报告第一部分0绪论阶段3:鼓励同一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学习。第三阶段学习的特点是界面的标准化,这一标准化表现为数据的规范、特定部门所需的数据规范的修订和服务。阶段4:支持一个公司所拥有的组织问的学习或组成联盟的各组织间的学习。组织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跨越同一母公司的信息交流。O.2.6实证研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武汉中国.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企业的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给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O.3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学术交流、网上查询和图书查询获取资料、信息并通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交流渠道获取信息和资料,采用如下方法进行了研究:0.3.1#E较研究方法选取国内外标杆型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集群如欧洲高科技中小产业集群、英国高保真音响产业集群和意大利佛兰德斯语谷,进行案例研究。0.3.2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专家调查等实地调查方法本研究以武汉.中国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武汉.中国光谷)为主要调研对象,调查了该地区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与高科技产业集群相互作用关系,并分析了这一地区企业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方面的情况。0.4体系结构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体系结构。第二部分为国内外研究综述,包括两篇文章。第一篇是产业集群演进的理论及其评述,对有关产业集群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进行了回顾和评述;第二篇对组织学习研究的情况进行了综述。第三部分研究产业集群形成条件及传统产业区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区域的条件包括第三、四、五、六四篇文章。第三篇文章分析经济环境与中小企业和其市场间关系网络问题,提出中小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策略是加入相应的产业集群,并成为“学习型企业家”主导的企业;第四篇文章分析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第五篇文章分析学习型区域的特征及其实现模式,第六篇文章研究产业区域长期繁荣的条件。第四部分提出产业集群演进中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方法,包括第七、八、九、十共四篇论文。第七篇论文分析了学习、知识获取与战略联盟之间的关系,认为联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在合作者的帮助下企业提高自身能力的独特机会。联盟通过将具有不同的技能和知识基础的企业联合起来,从而为其成员创造独有的学习机会。第八篇论文研究通过系统学习和战略规划获得动态核心竞争力的方法,第九篇分析了当地化学习这一问题,提出保持产业区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当地化学习。第十篇提出了内部网络技术支持的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第五部分用二篇文章的篇幅研究了促进产业集群进化的技术政策,分析了技术政策与合作问题。最后一部分即第六部分是实证研究,由三个国外案例分析和一个调查报告组成,这三个案例分别是欧洲高科技中小产业集群演进中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研究,英国高保真音响产业集群案例分析和意大利佛兰德斯语谷案例子,并通过对武汉中国光谷企业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的调查分析,做出了调查分析报告。整个论文4 复旦大学博上后研究报告第一部分0绪论的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5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二部分l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1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在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日益加速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令人担忧。在高度一体化的全球市场中,中小企业一般面临双重问题:一方面,资产约束和关键资源的限制制约了其全球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当地市场又正被强大的跨国组织所蚕食。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全球市场同台竞技的时候,核心问题是如何形成其竞争优势,只有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而确立真正竞争优势的关键则是中小企业如何组织再造,如何抓住其可以更好开发的全球机会。大企业凭借其跨国经营能力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可以成功开发一些商业机会,但同时也有大企业觉得太复杂或开发风险太大,而可能给中小企业更好开发的商业机会。当然,企业竞争优势的确立与其规模密切相关,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企业规模上存在明显的劣势。因此,中小企业要形成战略伙伴关系才可能有效克服与其规模相关的劣势。可见,对中小企业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产业集群的研究具有理论上的创新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进行考察,了解当今其新的表现形式是我们研究工作的基础(宁钟,2001a)。1.1产业集群理论的历史演进对企业空间聚集机制的历史考察表明,前工业化时期就已存在明显的企业聚集,而工业化时期这种特征更为典型。同时,随着人类向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世纪的迈进,产业集群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发生了有别于工业化时期的新的聚集机制。产业集群理论的历史演进路径如下:1.1.1外部经济理论早在19世纪末,马歇尔(Marshall)就提出了以外部经济概念为特点的产业集群理论。在马歇尔看来,产业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为辅助工业的成长创造了条件,同时还有利于集群内人才市场的建立。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是“小企业集群”理论,这一理论是从产业角度分析产业生产成本时引入的,尽管马歇尔注意到了有些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区域,但没有认识到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是产业的发展,更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克鲁格曼(Krugman)继承了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他把特定区域某一产业的比较优势看作为产业水平上的行业规模经济f冯德连,2000)。1.1.2聚集经济理论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不同,区位经济学家提出了旨在指导投资区位选择的聚集经济理论,其中产业集群理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韦伯(Weber)在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聚集因素。他认为聚集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聚集优势,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集中化,形成最重要的高级聚集阶段,这就是所谓的产业集群。在他看来,产业集群的要素有四个方面,即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过程专业化,而专业化生产部门更要求产业的聚集;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的灵活的劳动力组织,劳动力组织有利于聚集的发生;聚集可以产生广泛的市场化,批量购买和销6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一二部分1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售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率。胡弗(Hoover)在1948年出版的《经济活动的区位中心》中,也将聚集经济视为生产区位的一个变量,并把产业集群产生的规模经济定义为某产业在特定地区聚集体的规模所产生的经济。他认为规模经济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就任何一种产业而言,都有单个区位单位的规模决定的经济,单个公司的规模决定的经济和该产业某个区位的聚集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巴顿(Barton)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熟练劳动力、经理、企业家的发展。与同类企业地理集中进一步相关联的经济效应是日益积累起来的熟练劳动力汇集和适应于当地工业发展的劳动力就业制度。他指出,地理上的集中能刺激企业去进行改革,地理上的集中必然会带来竞争,而竞争促进了创新;地理上的集中本身就有助于在商品制造者、供给者与顾客之间产生一种更为自由的信息传播,相当数量的创新正是由于正确了解顾客的需要,以及发现供给上的特殊问题而产生的结果,通讯工具在大的集中地比较优越,这样就能使该地区的所有企业很快采纳这种革新。因此,巴顿理论的独到之处是将产业集群与创新联系起来。1.1.3地域生产综合体与增长极理论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Korosovski)将地域生产综合体(territorialproductioncomplex)定义为:“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有计划地)安置各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这样的一种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就称为生产综合体”(曾菊新,1996,第64页)。因此,地域生产综合体具有聚集性质。苏联地域生产综合体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具有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综合体的建设完全是由国家投资完成,因此,与增长极理论比较起来,自上而下形成聚集的特征更加明显。佩鲁(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生产、贸易、金融、科技、人才、信息、交通运输、服务、决策等经济活动中心恰似一个“磁极”一样,能够产生较强的吸纳辐射作用。它不仅加快了自身的发展,通过向外扩散还带动了其他部门和所在地区以至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增长极”具有“支配”效应和“创新”的特点,对周围地区发生“支配”的作用,即吸引和扩散的作用,技术的创新与扩散作用,资本的集中与输出作用,获取巨大规模经济效益的作用,产生聚集经济效果的作用。“增长极”的出现,使人口、资本、生产、技术、贸易、信息等要素高度聚集,产生“城市化”趋向,形成经济区域。由于创新、支配、推动等的产生、强化、弱化或消失,经济增长可以视为是一个不平衡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无论是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还是增长极理论,都在倡导一种通过政府人为干预形成聚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机制,它将政府在产业聚集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放大,认为有了政府对主导产业或专业化企业的投资建设,就会产生围绕这些关键性产业或企业的聚集,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实践证明,在促进成功的产业聚集上,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1.1.4新产业空间理论和新竞争经济理论20世纪80年代,斯科特(Scott)、斯托伯(Storper)、哈里森(Harrison)和沃尔(Waler)7 复曼大学博十后研究报告第_二部分1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等试图建立地区经济动态学新产业空间的理论框架,资本主义发展可在此框架内用交易成本和劳动经济理论加以说明。新产业空间理论的核心是假定纵向分化和生产组织的关系是相互的,一方面在某一地区产生经济聚集的网络经济分化出现(如硅谷);另一方面,这些区域生产系统促进了生产的进一步分化和劳动的进一步分配。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可促进这一过程,新技术的出现特别是柔性生产技术使企业可实现小批量生产,外部规模经济通过改善企业与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和制度间的交流进一步得到促进。该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常局限于特定地区,即创新过程的地理空间。在高科技部门,知识以专业化的技术进步为基础,通常表现为高度的空间聚集,此外,这些部门企业间联系的管道是创新扩散所必需的知识。新产业空间理论将产业聚集机制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的产业聚集,包括马歇尔聚集、韦伯聚集、地域生产综合体、增长极等都以工业化为时代背景,强调企业之间建立在一体化基础上的物质联系,聚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取得外部规模经济。工业化后期以及信息社会,随着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与垂直分离基础之上的多品种、少批量、定制式柔性生产方式的诞生,企业间与物质联系相伴的信息沟通越发重要,即时生产更使得供应商、生产商、顾客三位一体,相互靠近,产业聚集的目的不再是运费的顾虑,而是交易费用减少,同时,外部规模经济也拓展到外部范围经济。第二,产业联系,或者说企业联系、工业联系是产业聚集的核心,在新产业区内,产业的地方联系是形成聚集的又一重要原因。尽管国际化的大潮汹涌澎湃,却受到本地化的制约,网络既是全球的,也是地方的,正是企业间的地方化网络联系,在相当程度上促成了产业聚集。与柔性生产方式相伴,有益于聚集形成的产业联系主要包括新的转包关系、衍生以及企业间面对面的接触。第三,作为未来社会的支柱产业,高技术产业与一般产业相比,有其特有的聚集机制。在高技术产业中,对劳动的质量与效率的要求远胜于对劳动成本的考虑,按照这一原则,拥有大量高质量与高效率劳动的地区,即使劳动成本较高,也会成为高技术产业落脚的目标,这些地区也因此成为高技术产业的聚集地。成功的高技术产业聚集都无一例外地伴随着一种协同作用,只有具备区域创新环境的地区才有可能生成成功的产业聚集。1998年波特(Porter)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产业集群和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主要研究目标的新竞争经济理论。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集中在特定区域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这种由独立的、非正式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形成的产业集群代表着一种能在效率、效益及韧性方面创造竞争优势的空间组织形式,它所产生的持续竞争优势源于特定区域的知识、联系及激励,是远距离的竞争对手所不能达到的。波特认为有三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产业集群对竞争优势是至关重要的。其一,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使每个企业在不牺牲大规模企业所缺少的韧性的条件下从集群中获益,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及相互模仿推动了成本的下降与操作方法的优化;其二,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其三。产业集群能够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促进企业的产生与发展。产业集群通常形成一个重要的本地市场,一个企业可以从已经建立的各种联系中获益,一个扩张了的产业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二部分1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集群放大了已经描述的产业集群的所有利益,增加了每一个企业都受益的竞争与合作的机会。国外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化,新的理论如产业区域理论、环境创新理论、经济地理理论不断推出,但在国内还仅限于对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一般介绍和评述,从创新角度对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还十分鲜见(仇保兴,1999)。1.2国外对创新与产业集群的研究近年来,有关创新与技术变革及其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日益变得重要,其中空间经济集群理论占有重要地位。创新与技术变革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知识的生产、扩散与运用是其中的关键,这一观点出现在如威廉姆逊(Williamson)的交易成本理论和哈里森的经济网络理论等各种文献中。但是正如奥勒曼(Oerlemans)(1996)指出,空间经济因素常常未能在技术与创新研究中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很少提及或难觅踪影。1.2.1一般区域经济理论中组织与其环境的关系两种观点有两种观点论述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与其空间环境的关系。其一,组织行为是组织所处空间环境的函数,换言之,空间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组织的源起、行为和绩效,企业对其环境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其二,组织所处的空间环境是企业活动和行为的结果,企业家的行为、决策及其对空间环境的影响被置于重要地位,即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空间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可视为第一种观点的代表,它强调基于聚集经济概念的空间环境,并认为聚集经济主要出现在城市地区。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起初可通过物质交换的低运输成本实现,接着聚集经济概念被扩大,它不仅包含物质关系(成本),还包括各种非物质关系,如知识交换、服务和劳动市场关系等。总之,这些理论认为,由于信息、通讯和交易成本较低,城市地区的聚集经济要比非城市地区高,城市还提供更高的信息集成、各层次的高质量的劳动力和更方便的签约服务。一句话,聚集经济不仅意味着较低的生产成本,而且意味着比较优势。聚集经济使城市经济活动更有活力、更富创造性、更有利可图。简言之,聚集经济中组织所处的生产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组织的功能和效果。第二种观点强调企业行为及其对其环境的影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形成基于西蒙(Simon)理论的行为学派,经济过程抉择、个人动机和企业家行为被引起更多重视,个体因素更多地用来解释区位形成和企业行为的空间效果。两种观点的缺陷行为区位论者抨击古典区位理论的一系列假设,如完全信息、利润最大化、企业家完全理性等。强调生产和消费者的动机、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普雷德(A.Prcd)的著作对这种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企业地理论(geographyoftheenterprise)也可视为空间经济论,它反对古典和新古典区位理论,特别是反对古典区位论选择小型单一企业为研究对象,且公司区位选择完全由空间环境决定的观点。他们研究大型、常常是跨国企业,认为这些企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其9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二部分1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空间环境。换言之,他们反对传统理论中机械区位行为论者。企业地理论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企业适应其环境的影响,空间环境是组织行为的前提条件。另一种专注于大型公司行为和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环境论和企业地理论均有其缺陷,如表1.2.1所示。环境论不能合理解释发达地区发展的强度和其生产条件的差异。正如麦克德模特(McDermott)和泰勒(Taylor)指出,某些区位优势(如基础设施)在经济活动聚集后形成,因此,环境论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空间经济发展的动力。威森(Vaessen)将这个缺陷归因于“这些理论将地区事先确定为空间单位,自身充满活力并在经济中单独存在”。此外,这个观点是片面的,它忽视了单个的组织,仅能在给定的空间(中心一外围论)中表述。麦克德模特、泰勒指出“空间经济学倾向于不顾单个组织,将决策在’黑箱’中做出,局限于特定环境”、“几乎没有注意到行为者,而认为其行为完全由空间环境所决定”。因而,批评者认为这是“空间决定论”、“空间拜物教”就不足为奇了。表1.2.1环境论和企业地理论的理论缺陷环境论企业地理论不能解释先进与落后地区的现实存在;过于强调大型、跨国企业:理论片面,仅能解释中心一外围论关于通常用于单一企业或地区:累积性矛盾;单个组织被视为为“黑箱”。企业环境概念不清晰。了中小企业与空间经济的关联,“空间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企业源起、发展与空间环企业地理论同样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这种理论过分注重跨国和跨地区的企业,忽视境的相互作用被忽略了”:第二,企业或地区通常被认为是孤立的,这就使得人们很难得出诸如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企业产出差异的结论;第三,这一理论使用的是一个不贴切的“环境”概念,环境主要被视为组织行为的结果。只要环境用于组织行为的条件,它就只能用于评估一般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例如改变了的消费者需求、组织功能的表现形式等,换言之,这种理论没能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对厂商行为的影响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总之,在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探讨中,有关企业与外部环境关系似有疑问,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一个是将外部环境的影响作为重点,经济行为者处于“提线木偶”的窘迫境地,另一个则是大型企业行为占据中心位置,环境则是“黑箱”。1.2.220世纪80年代前空间经济学中创新与环境关系的论述灏吉典地区经济发展理论观点威森认为以上观点提及过技术变革,尤其是创新,马勒克(Malecki)指出“无论是主流经济理论,还是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技术是地区发展活力的源泉”,这并不意味着技术与创新已无争议地被空间经济理论所接受。新古典地区经济发展模型中,技术进步被引入生产函数,其中资本是柔性可控的生产要素,资本可以各种形式出现并体现为新技术。由于劳动和资本可相互替代,生产率是单位劳动的产出,要增加总产出时,劳动节约型投入被优先考虑。这一新古典地区发展模型既是增长理论,也是要素流动理论,因为如果假定各地区生产函数完全相同,劳动力将从10 复旦大学博十后研究报告第二部分l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低工资地区向高工资地区流动,反之资本将按相反方向流动,最终这些地区经济增长将趋同。从这种意义上说,新古典地区发展模型本质上是资源配置模型,不能解释地区经济不平等。聚集经济理论观点聚集经济理论也重视技术进步问题,在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的变体中,Siebert认为地区经济发展反过来促使研究与开发的高投入(需求拉动),创新和知识毫无疑问产生一系列初始优势,同时,这些优势促使地区发展、研究与开发投入增长更快。尽管知识具有一定的地理流动性,它仍然趋向于在某一空间区域形成知识极,如果地区存在规模经济,这一极化效果甚至被加强,并将形成内部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结果是通过新技术率先引入大城市和地区,这种循环累积过程被加强。换言之,这种地区经济增长模型可解释一定地理区域(通常是城市)的经济规模、内部和外部规模优势、与城市优势(渭滴效应)伴生的创新扩散等,马勒克认为“是聚集经济而非技术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1.2.3创新与空间环境理论的“修正”|几个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前空间经济学一方面强调组织、技术与创新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强调组织、技术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0世纪80年代,空间经济学关于创新与地区环境间关系的研究为其他学科如产业组织学和社会科学所影响,交易成本、集群、网络等概念相继被引入,创新与空间经济发展的关系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地位。本节将介绍新产业空间理论、区域理论、创新环境理论和地区创新系统理论等。在详细介绍之前,我们有必要弄清创新概念,创新比其他经济活动更有赖于知识,知识以各种形态存在,在发明产生过程中,通过整合不同资源以提高性能,新知识的引入、开发和运用是重要的几步。在经济理论尤其是新古典理论中,技术知识有其自身易被忽视的特点,它们是:一般知识(Genericknowledge),即技术知识可应用与转移;一一编码知识(Codifiedknowledge),即技术知识编纂成可利用形式并可经济方便地应用和转移;一一免费知识(Freelyavailableknowledge),即对所有企业获取和转移技术知识的费用可忽略不计或对所有企业技术知识可视为相同的;一一独立知识(Context-independentknowledge),知识的应用和转移保证所有企业均有机会将其运用于生产过程,它独立于产品生产、生产技术和企业所属行业。从这些特点可知,无论是运用现有技术,还是引入新技术,组织都面临许多问题,组织环境仅由企业可资利用的外生给定技术所决定。罗森伯格(Rosenberg)、斯密斯(Smith)推动了这一技术和技术知识概念的发展,他们系统描绘了所谓“现代意义”的技术知识特点,认为以企业内部特定资源的创新为知识基础,这些特定资源有如下特征:一一资源是有差异和多层次的。特定资源包含各种形式和水平的知识,既有科学知识又有体现在企业雇员和其他行为人经验和技能的技术知识;一一资源是特定的。组织所拥有的技术资源对企业部分是特有的,企业技术知识影响其竟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_二部分1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争力。~方面通过创新,企业可达其竞争的极限,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知识有限迫使企业从组织外部获取其他知识,从这个意义上看,创新与环境是相互交织的。一一资源开发是累积的。创新是一个通过学习、适应、运用特定技术获得经验的代价巨大的探索过程,经验获取具有创新过程累积的特点:一一资源内部系统化。在企业内部,创新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而且是与其他经济活动相伴而生的,即创新隐含着探索技术和市场可能性,必须对创新进行投入并培训企业雇员掌握新技术。一一资源是相互影响和外生系统化的。创新常须与其他经济行为人发生联系,依此组织学习、获取和交换知识。总之,现代意义的技术变革具有许多新的含义,创新是利用各种知识提升特定资源的代价巨大的学习过程,环境是创新者行为和制度的集合,通过资源交换和学习过程,创新者使创新行为成为现实。新产业空间理论20世纪80年代,有关不平等空间经济发展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二次产业划分理论对空间经济学产生了有力影响,斯科特、斯托伯、哈里森和沃尔等试图建立地区经济动力学新的理论框架,资本主义发展可在此框架内用交易成本和劳动经济理论加以说明。新产业空间理论(有人又称为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是假定纵向分化和生产组织的关系是相互的,一方面在某一地区产生经济聚集的网络经济分化出现(如硅谷),另一方面,这些区域生产系统促进了生产的进一步分化和劳动的进一步分配。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可促进这一过程,新技术的出现特别是柔性生产技术使企业可实现小批量生产,外部规模经济通过改善企业与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和制度间的交流进一步得到促进。该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常局限于特定地区,即创新过程的地理空间。在高科技部门,知识以专业化的技术进步为基础,通常表现为高度的空间聚集,此外,这些部门企业间联系的管道是创新扩散所必须的知识。斯托伯、哈里森系统提出了适应当地生产系统的分析模型,他们区别了生产单元的内部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整个投入产出系统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取决于生产过程的专业化程度,高度的程序化意味着投入产出系统包含高度专业化生产单元。通过构建基于高低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二阶矩阵,我们可得出四种生产系统,我们还可将生产单元的空间分布作为第三维,得到表1.2.2。表1.2.2投入产出系统类型单元:内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系统: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区域(生产劳动的社会分工)形态低高低孤立生产部门生产商分散分散网络化生产分散网络化生产小单元大单元高聚集聚集的网络化生聚集的网络化生产是大产是小系统单元 复旦大学博十后研究报告第二部分1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下述分析揭示出哪个因素决定生产单元的空间经济聚集。一般,产业内部关联强,生产商趋于围绕一个区域组织生产,特别是规模小、非标准化的产品,因此单位成本极高,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分化产生的外部经济形成聚集经济,创新与空间的关系建立在如下形式上:外部规模和范围经济与生产相关,尽管有各种途径实现这种生产,但网络化生产是极其重要的,通过组织间关系的适应,很易于使产出质量和产量提高。这促进了系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并刺激了内部的创新变化。此外,空间聚集网络在创新中起重要作用,创新所需知识易于传播,由于存在这些非标准化和动态交换的关系,创新生产者趋于聚集。正是通过将结构变化的国际化与当地和地区变化相联系才使得新产业空间理论引人注目,摩根(Morgan)1997年称这是空间和创新学科的成功联姻。这种理论也受到种种批评,拉金帝克(Lagendijk)指出这一理论不加批评地用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来解释空间聚集或新型产业组织的出现:该理论中行为者概念不十分贴切并忽视了组织间关系的社会方面,企业仅是消极的交易者,由于着重经济交易,社会和制度因素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这些缺陷在有关国家创新系统的文献中时有所见,斯托伯区别了已交易和未交易相互依存概念,前者指生产消费者网络形成的投入产出关系,特别是信息交换,后者指劳动力市场、规范、价值观和公共制度,创新与地区发展是相互影响的。我们认为,非交易依存应视为默会(tacit)知识,由于这类知识常限于某一地区甚至企业,因此,该地区或企业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产监区域理论产业区域概念源于马歇尔1890年出版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在这一巨著中两种经济被加以区分。一是内部经济,即一个企业生产组织的有效性;二是外部经济,指通过企业问分工而致的费用减少。外部经济可通过小企业的空间聚集产生,显然,相互信任、氛围、知识与技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产业区域可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聚集,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相比,按经济交换和特定形式的经济协同结构特点,产业区域内的企业间相互关系建立在合作、相互依赖和信任的基础上,这些联系促进了创新,企业家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了企业信息的传播。简言之,产业区域行为者间的社会联系和网络关系在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产业区域理论的社会特点建立在社会学家韦克(Weick)和格兰韦特(Granovetter)理论的基础上,他们认为网络是“松散的一对系统”,这就是协调组织行为的制度。基于社会劳动分工,经济包含有一系列的产业区域。尽管有许多成功的区域出现,累特林(Zeitlin)1992年总结说,这些例子并不具有规律性,很可能是某种程度的巧合,事实上这些成功地区的企业运用了适用技术,社会文化氛围又促进了创新活动。环境创额理论基于对当地和区域经济发展中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的洞察和理论思考,欧洲创新研究中心(GREMI)的一群学者提出了环境创新的概念,它是地区经济动力学研究的延续。科伯尔(Keeble)认为这些新理论是以前欠发达地区大量采用新技术和产业活动空间聚集的结果。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了解什么外部条件有利于新企业的成长和现有企业的创新。企业是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二部分1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环境的产物,创新环境是创新和创新企业的土壤,默会技术、相邻市场、投入于当地市场的有效性、合格的劳动力等决定了地区的创新活动。因此环境创新理论的假设不足为奇,“正是当地的创新环境、企业家或创新者而非企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然而,行为者与环境的区别是模糊的,是何条件使环境成为创新环境并不清楚。尽管企业创新能力仅由企业建立或运行的环境所决定,一些学者还是思考了创新企业的特征(生产、战略、研究与开发集成或创新过程的实质),直接分析了创新过程与当地生产环境的联系,但并未将创新环境看作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源泉,而是认为创新环境是能产生协同作用的相互依赖的经济技术空间。但是,另一些学者认为集中化创新环境依赖于创新和企业创新系统,对创新者而言。当地生产环境并不显得那么重要,创新所需资源可在企业内部找到。然而,如果没有足够的内部资源,激进创新与创新环境就密切相关。他们还注意到空间环境与创新战略间的关系,分析了技术路径的利用和技术发明两种战略,技术轨道利用是运用已有技术进行创新,技术发明是设计运用新的生产方法,集中化创新环境是创新过程必需的一部分。马拉特(Mallat)说“的确,技术发明事先假设环境是创新必需的一部分,资源的集成和运用产生新型的生产组织,企业不再是孤立的,通过与其他企业、公私培训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行政当局建立合作伙伴网络来形成创新环境。”尽管对各种类型的创新过程的分析是客观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认为激进创新与技术发明非常相似,如果企业产生激进创新,常常涉及到产生和运用新知识,这意味着两个概念内容相似、区别并不明显。地区创颟系统地区创新系统的核心概念是经济行为者的创新不仅依赖于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创新行为,而且取决于这些组织间、知识的生产与分配的公共部门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依赖和利用基础知识的程度,这个基础知识是产生和分配知识、运用其完成刨新并产生经济价值的系统。创新系统一方面是特定部门、特定技术,另一方面是经济地理聚集的基础,互动学习起着重要作用,学习是各种知识整合成新知识的过程,互动学习意味着学习本身、不同知识的人或组织间的相互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如果创新是学习过程累积的结果,区域创新系统取决于知识来源的不同和相似性,简言之,大的区域空间包含更多的知识,但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聚集以便相互勾通,创新就很难发生。这里,相邻指物理距离和时间跨度,其他形式的相邻如经济的、组织的、文化的因素也存在。如果这些因素距离过大,创新将受限制,因此,地理相邻促进了创新过程。伦德瓦尔(Lundvall)在国家创新系统框架内研究了创新与空间的关系,他研究了技术变化的特点与空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提出了静态技术、渐近创新和激进创新三种类型,每一种均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空间相互作用的特定类型相关。对静态技术,技术机会和使用者需求是相当固定的,所用的规范、标准和术语可完全描述所涉及到的技术。知识是高度通用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远距离勾通,产业可随技术创新自由布局。对渐进创新,为适应技术机会和消费者需求变化,信息须是柔性的,产品特点、功效14 复巨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二部分1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和质量的周期性变化限制了知识的标准化,这就意味着信息相当复杂、不易表达。这样,空间距离起重要作用,这样的企业与产业常常是聚集的而非到处布局,相对优势常建立在空间相邻的基础上。对激进创新,原有的法规使相互间勾通困难,技术不再适用,持有既定技术的生产者将难以评估新技术范式的潜在效果,使用者难以领会生产者的信息并按新的范式开发新产品。由于缺乏最好范式的评价标准,如相互信任和私人友谊等生产者一一消费者的关系变得十分重要,而这种关系并不易跨地区得到,因此,空间相邻就变得特别重要。总之,技术创新过程越激进,就越缺少通用知识;知识联络越有必要,知识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空间相邻就越重要。因此,知识需求的程度与空间相邻的重要性正相关。尽管地区创新系统理论能运用于各区域,但作者对该理论能否有效运用于小区域仍存在如下疑问。按定义,创新活动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制度可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它是人类设计用以自己行为的规范,由正式约束如法律、法规、章程和行为准则、习惯、自我行为等非正式约束构成,问题是这些制度是适用于当地还是区域。约翰逊(Johnson)认为国家制度要优先于区域或当地的制度,创新过程的制度变化常受政府干涉,例如知识产权法、标准法或合同法。此外,知识基础的建立需要国家投入和调控,创新系统的绩效取决于掌握不同知识和技能的人们间有效的勾通和相互影响,如果在文化交融环境里,这种勾通和相互影响会更有效。地区创新系统关注教育、立法等国家制度环境,但这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制度创新能力。1.3评述从以上分析可知,地理环境与创新过程密切相关,但是这种关系的强度有着显著差别,各种理论观点如表1.3.1所示。四种理论观点在空间经济发展框架内有着不同侧重的表述,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理论着重描述和解释不同的空间增长的一般类型;20世纪80年代,更多地关注特定地区迅速增长的国际化经济的绩效,这里经济绩效是在特定地区生产、创新和协同系统特点的基础上加以阐述的;20世纪80年代后理论关注的焦点是地区经济网络的重要性。四种理论均从不同途径对促进或制约一般经济过程特别是创新如网络、组织间关系等经济和社会关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理论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是知识对地区经济的意义,知识不再是普通意义的、突如其来的、免费获取的或环境独立的,知识的作用比我们以现代技术知识观点所提及的更紧密,默会知识和技术进步的相互作用的特点特别突出。强调组织间关系和企业知识基础使创新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概念化,四种理论均强调经济行为人集中化网络促进创新,网络中行为人之间的相邻性可刺激创新。当然这些理论强调了网络的不同方面,国家创新系统强调纵向分化和网络中行为者经济交易集中化特点,区域理论则认为网络中的行为者间的社会合约是有益于创新发生的信息交流的管道,环境创新理论和地区创新系统理论都认为空间相邻刺激了地区和企业间的勾通和学习过程。尽管四种理论重新激发了空间经济发展的研究与思考,但对这些理论的批评还是接踵而至。首先,新理论并未对行为结构问题给出合适答案,第一节总结的环境理论和企业地理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二部分1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理论最重要的问题是企业与其环境的关系并未论述清楚,两种理论都有强烈的决定意识,在不同理论中有不同体现;新产业空间理论的行为人对经济交换持消极态度以便行为人暗箱操作,并且仅对环境的变化有反应;而在环境创新理论中,行为人与结构之间的区别是模糊的。第二,虽然创新和知识在新理论中占据重要位置,但这两个概念的差别没有足够的理论证据。在创新的部门差别、不同技术、创新和创新过程的不同类型等情况下,去推断各种理论模型的交互作用是无效的。第三,空间经济学从传统意义上难以发展其概念和理论基础,理论家的知识积累不足以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不能清醒地利用其他学科特别是组织学的研究成果,在我们看来,资源依附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可为空间经济学家提供有力的武器以改善其理论模型和假设(宁钟,2002c)表1.3.1创新与空间集群理论概要项目新产业空间区域理论环境创新创新系统行为者行为者对经济交行为者是独立的行为者是熊彼特式行为者是学概念换持消极态度柔性组织企业家习型组织创新环境由与交环境是由其它建环境是由促进经济环境是宏观空间环境换相一致的当地立社会互相关联进程的资源组成或中观的制概念或扩展的生产系的行为者组成度系统统所构成制度、相邻当地的知识和劳通过行为者的社依据创新技术的性和资源多创新与环动是稳定资源,与境之间的其它行为者的交会和网络联系。信质,环境是一个资样性刺激或息、知识、标准等源供给或生产支持制约地区信关系换关系是创新的是可得的系统息、学习的资源影响创新环境是地区组环境相邻作组织间垂直分化区域是生产组织空间聚集织以较低信息成本为技术变化和交易的特点产实现国际竞争的机理生空间聚集有效途径实现更好聚集的能的结果促进力的结果。相互学习过分强调高技术公理论进展特行为人经济行为本地和全球经济之司的成功故事别是地区发批评的概念不充分间的关系不协调行为者间差别不清展理论未能晰深刻阐述更多的重点放在未交换的互相依对各种不同区域更多运用于新发展重点放在制度因素上赖和惯例的重要的研究地区和行业性上 复旦大学博十后研究报告第二部分2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研究综述2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研究综述本文回顾并评价了最新的有关信息技术和组织学习的研究文献,对“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信息技术支持组织学习”这两个主要研究流派进行了介绍。前者告诉我们,经验有着重要但不确定的作用,培训和参与实践都有助于学习,组织间的学习可打破组织知识的障碍,对新技术的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从后一流派可知,组织记忆信息系统(organizationalmemoryinformationsystems)概念的提出是一大贡献,支持交流的信息系统加强了学习,信息技术可能对学习有正面作用或负面作用。这两个流派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一些联系,但目前仍是相互独立的流派。今后应将两方面的研究加以综合,重点研究分布式组织记忆(distributedorganizationalmemory),并结合一些相关领域中的研究结果,揭示出其在实践中的效果。2.1引言二十世纪末的组织学家认为过去的组织架构不具竞争力,组织架构正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进行组织变革的可选方法多种多样,经济学家声称组织要扁平化,技术专家推荐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流程为中心的虚拟组织,行为学家推崇通过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实现组织更新。近25年来,信息技术和组织学习交替兴起,但只是在最近,将两者相结合的研究才开始出现。组织学习很好地解决了组织在向信息时代转变的过程中所面对的一些难题疆l织学习强调管理、领导、交流、团队。因此,组织学习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组织工程学(organizationalengineering)的主要研究对象。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经验的作用克服知识障碍正式培训行为研究学习的环境向他人学习动态学习应用信息技术支持组织学习信息技术帮助组织学习I禚用信息技术对组织学习的阻碍图2.1.1实证研究文献的分类图17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二部分2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研究综述尽管信息技术与组织学习的结合才刚刚开始,但已有的两个主要流派开始显现。第一个流派将组织学习看成为在组织中引进和使用信息技术而进行的学习(A唱蜘s,1996),组织在引进信息技术时会遇到一些困难,组织学习主要解决这些问题。第二个流派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如数据仓库、专家系统、优化数据库、局域网等,这些领域均是组织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技术则方便了对组织记忆问题的研究与学习。因此,信息技术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基础。图2.1.1给出了实证研究的文献分类。我们可看出实证研究分为两大类,每一大类又分为多个小的方面。促进采用增强图2.1.2两种研究流派之间的关系组织学习同组织所掌握的信息技术之间有着相辅相承的关系,见图2.1.2下面,我们先介绍组织学习的定义和各种测度方法,然后分别介绍两种流派。最后从相关文献回顾中得出具体的结论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2.2组织学习的定义及其测度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本专门的期刊((TheLearningOrganization)),一些期刊也对此专题发行了专辑,如1991年的((OrganizationScience))、1993的OrganizationalDynamics))、1995年的Accounting,ManagementandInformationTechnologies》、1996年的((JoumalofOrganizationalChangeManagement)),一些主要的综述文章的出现更使组织学习成为研究的热点,大量的有关组织学习的文章相继发表。许多研究认为组织是一个能评价、选择并优化行为以提高绩效的具认知能力的实体(Fiol&Lyles,1985),组织的提高依赖组织记忆(OrganizationalMemory)的提高,已有的知识阻碍组织学习。此外,知识的复杂分布也使组织学习变得复杂。有关组织学习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研究相当分散,少有交叉的或综合的研究。可能是因为组织学习本身的分散特性,它涉及到心理学、经济学、组织学等多门社会科学。所以,对组织学习下一个统一的定义是不可能的,但是研究者们需要对组织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假设有比较一致的理解。2.2.1组织学习的定义组织学习包括了学习对组织的影响及学习过程,但目前的大多数定义却通常只涉及了其中的一个方面。 复旦大学博上后研究报告第二部分2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研究综述这罩,定义组织学习为:一种有意或无意的组织层面的学习过程,使得组织知识产生和改进,从而指导组织的行为。此定义要注意以下五点:一、组织学习是组织层面而不是其他层面的学习,个人或多组织层面的学习不包括于其中;二、组织学习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三、组织学习可以是有意或无意中进行的;四、组织学习的中心点是组织知识,它包括组织成员的共识、组织文化及组织的认知和行为习惯;五、组织学习旨在指导组织行为。要注意,组织学习可能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如以前的成功经验可能导致思维定势。一般的有关组织学习的研究,常假定组织学习的影响是正面的(王其藩,2000)。2.2.2组织学习的测度结果测度有两种测度组织学习的方法。第一种是测度组织行为的结果,并从结果的变化中推断学习效果。学习曲线是结果测度方法的最流行的应用。Argote、Beckman和Epple通过对造船效率的研究,认为学习来自自己的经验和其他造船所形成的经验,且随时间推移后者更为重要。他们还研究了一个制造厂的各班工人间的相互学习,对经验积累和知识获取进行了对比。Saraswat和Gorgone通过对不同最终顾客使用地的软件包的安装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学习曲线。过程测度尽管学习曲线很好的衡量了学习效率,但没能揭示学习过程。研究人员一般用组织学习来解释为何组织能采取成功的决策,或解释一些描述组织行为的数据。但这样不能很好的理解组织学习的过程,对实践无重大指导作用。一种测度组织学习过程的方法是Crossan和Hulland提出的,他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研究个人、团队和组织的学习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此问卷在揭示组织学习的内涵信息方面不尽如人意,但在其他方面则取得了成功。对组织学习过程的测度更应该依赖一些用来测度“具时间跨度的活动”的结构要素(constructs),Crossmaneta1.(1999)的模型就用了四个因素:直觉、解释、综合、制度化,人们普遍认为其模型的效果不错。2.2.3组织学习结果测度和过程测量两者的结合通过加强表示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结构要素间的联系,将两种测度方法结合起来是很有益的,现在最常用的方法是模拟,模拟方法虽建立了很好的数学模型,但在现实中还有待改进。以上的介绍让大家了解了组织学习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虽然近来组织学习的研究很热,但我们也要看到它在现实应用方面的不足。2.3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组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不同,有的很好,有的却抱怨低回报、亏损、低客户满意度等。原因是各组织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同,本节讨论组织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实证研究(黄丽华、王其藩,2000)。2.3.1经验的作用大量案例证明了经验对组织学习的作用。如Cigna公司的商业流程重组项目,能将以前的经验用到重组后的企业运营中去。建筑公司采用新技术,让员工可迅速交流在工地上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二部分2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研究综述所积累的经验。当然,还有一些负面的例子,女FICcnto开发了一套物料管理系统,但没有取得成功,并且还对这套不成功的物料管理系统产业了依赖,用户同系统内部还经常有冲突。虽然Cento最后进行了改进,但不知为何这种错误的模式仍保持多年不变。研究还表明,经理们以前使用信息技术的经历影响着他们对新技术的看法,以前曾有过美好经历的经理易将新技术看成是机遇,否则会抵触新技术。因此,我们可得出结论:以前的经验影响着后续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这一结论同学习的定义及组织知识理论是一致的。至于为何组织不能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没有文献进行合理的解释。一些学者认为组织学习不只是仅仅根据组织经验改进而采取的行动。经验的关键问题是,新知识可能同老知识有冲突,人们偏重老知识,阻碍了新知识的接受。知识过多反而成了障碍,下面就探讨这个问题。2.3.2克服知识障碍培调知识障碍是不能从经验中学习的一个原因,培训是一种解决方法。在正式的培i]iI中加强专业人员的交流,从而改进组织学习。行为研究行为研究是研究人员试图对客户组织中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得到系统性反馈,以此来改进实践的过程。“专家咨询人员”必须致力于实证调查、理论分析、并对他们所得的结论进行评估检验(她,yris,1996)。Bostrom(1989)、Kaiscr&Bostrom就如何提高有系统用户和系统开发者参加的正式会议的效果,在一所大学里做了实证研究。同培训一样,行为研究提供了结构化的组织经验表述,并直接指导行为人如何做出最佳选择。Argyris和Schon声称,以上两种方式等用来促进知识学习的行为,其实有可能阻碍更进一步的学习,这就是“学习悖论”。它反映了在大部分组织中,当可信的交流和反馈还没成为统一标准时,图2.1.2中的正向循环难以实现。要避免学习失败,注意从失败的教训中积累经验非常重要,因为一旦犯错误就会产生很高的成本。学习的环境George、lacono和Kling研究了员工在团队中或个人单独学习使用台式电脑时的不同,强调了学习环境的重要,但此类团队学习却可能不同于正式的培训。Orlikowski(1996)也对美国软件公司作了类似研究,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实地调查(Fieldresearch)、实验研究(1abresearch)也同上述结果一致,Lira、Ward和Benbasat(1997)的研究表明,共同学习电脑知识优于个人单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他人学习也是一个克服组织知识障碍的方法,有些公司已经掌握了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为其他公司提供了借鉴。“基准”是一种通行的组织间学习的方法,但知识在不同的组织可能有不同的适用条件。第二个方法是利用中介服务。也就是说,各组织利用“电脑服务供应商”帮助建立内部信息系统,就像公司依赖电信公司登陆因特网一样,中介服务还提供了各组织间学习的机会。中介机构自己则通过与其客户组织间的互动来获得有用知识,它帮助客户克服知识障 复咀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_二部分2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研究综述碍,无论帮助客户应用信息技术是成功还是失败,它都获得了对所有客户都有用的知识。组织间的学习从这个角度讲也可称为通过中介的学习。2.3。3动态学习Attewell(1992)提出有关组织学习的动态性的观点。组织先依赖中介机构来建立他所需的信息系统,等获得足够的知识积累后再自己来进行。Fichman&Kemerer(1997)认为采取这种方法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学习方法,当组织一脱离中介服务,开始时他的学习曲线会很令人满意。最后,知识会从中介机构转移至公司,公司将之特殊化,使之更符合自己的情况。当新知识成为了旧知识后,组织又开始了对其他新知识的学习,组织的内部能力是长期的使用中介服务学习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Gaimon认为组织对经验的学习不是渐进式的,1姐e和orlikowsl(i(1994)说明了此类学习一般发生在两个时段:学习开始时或以后的飞跃时期。学习的机会就像“机会窗口”(windowsofopportunity),转瞬即逝,这也揭示了从经验中学为何可能不成功。2.3.4小结本节分析了四部分内容。其一,经验对提高学习很重要,但经验有可能被忽略而不予吸收,且不知如何评价何种经验最为有用。一些案例研究说明旧经验可能会阻碍组织学习,但也有相反的例子,组织通过快速吸收即时的经验,成功地建立起了它的信息系统。总之,经验的作用还不是很清晰。其二、学习还可通过培训和行为研究而获得,学习环境也很重要。正式的活动对克服知识障碍有益,但组织可能难以接受“formalchangeagents”制定的标准,而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有时更有用。其三,向其他组织学习和向中介服务机构学习也可克服知识障碍。中介机构同客户组织大量接触,是知识产生的好地方,组织可通过同中介机构打交道最终获得自己的知识。其四,动态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学习机会转瞬即逝,新知识一旦变为例行公事学习就会停止,所以要不停的学习。2.4应用信息技术支持组织学习2.4.1信息技术帮助组织学习加强缎织记忆的系统组织记忆如以前所述,是~包含多种知识的一个广泛的概念。Walsh和Ungson描述了五类对组织记忆的“存储介质”,即员工、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组织结构和组织环境。他们将信息系统看成员工的“记忆辅助设施”,信息系统不仅起到这个作用,还应包括对结构化数据、图表、模型、文本和图像的获取、描述、存储、和修补,这样就更好的支持了组织记忆信息系统。研究此类信息系统的文献主要涉及三个问题:概念的设计、知识的描述及数据的重复使用。概念的设计通过将组织记忆过程分解,来研究组织记忆信息系统OMIS的设计。Stein和Zwass界定了几个“记忆职能”过程:获取、保持、搜寻和补救,他们组成了图2.4.1的基础。这些职能之问及他们同组织记忆库之间的联系构成了组织记忆信息系统的概念设计。SteinandZwass回顾了一些具体的系统的设计,即只针对图2.4.1中的各个分过程进行的系统设计,如超文本和超媒体系统、专家系统、事件推理系统等。他们联合起来就完成了支持组织记忆和组织学习的信息系统的设计。21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二部分2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研究综述Ramesh(1997)提出一种更具体的概念,来指导对组织记忆信息系统的大型软件的开发。在系统开发时,应该考虑组织的工作和决策流程,严格按照程序来办事。Wan90999)认为在不同情况下要使用不同的组织记忆信息系统,所以应有多种针对性的信息系统,需要建立面向对象的方法论指导。他建立了一个综合模型,包括了文件、事件、审计、目标和记忆五大部分。他的贡献是,首次进行了对组织记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的研究。●C日■日嘲鸭辞鬻hd■m■岫■^日|豳nI嗍■翱哟日郴_i嘛‘1◆焉■嚣|≯尹◆§w自md图2·41OMIS帮助记忆的功能(引自:Ste/n&Zwass,1995)知识的描述Ramesh(1997)对组织记忆信息系统的概念设计的研究中,也关注了如何对所获取的各类组织知识进行描述的问题。他的设计包括了如何灵活的获取和耦合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是如何产生的,其传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径;在其产生、存在和使用过程中,都有哪些人参与并产生了影响;这些信息何时被获取、更改和提升;它的存储位置:为何要创建并提升对信息的记忆。此外,非结构化数据能帮助对上述数据的获取,在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一般符号时,会有一些数据损失,但数据的原始形式能够保存并加入到正式的模型之中。数据的重复和使用第三个问题是设计系统使之自动的直接重复使用组织记忆中的数据。这要求所用的数据是可预测且易于管理的。例如,Elofson和Konsynski设计了一个系统,将工作过程和对此工作的决策载入数据库,因为工作过程是重复的,结构化的数据可作为输入进入智能代理,智能代理将复制以前的决策过程来解决重复出现的问题。另外,代理还将提示什么经验目前还没有,促使组织学习。Zhu、Prietula和Hsu(1997)举T另外一个例子,他们建立了一个人工智能系统,将专家们的决策原则形式化以后存储起来,用以重复使用来解决新问题。另外,此系统能自己发现新问题,并根据已有的记忆模式为此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它还能通过学习来优化方案及解决更复杂的闯题。Zhu、蹦啦da租Hsu(1997)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说明了采用组织记忆信息系统对组织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二部分2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研究综述有何益处。StorageDimensions公司使用TheTechConncctsystem进行客户服务,获得了很多好处,其中包括使得解决问题的时间减少了75%,另外还使客户的求助电话减少了75%以上。帮助交流的系统组织成员间的交流也是学习的一种途径,各成员必须向各类组织记忆“存储单元”提供知识并分享它,使这些知识得到实践检验。这方面的信息系统有团队支持系统,和更先进的支持组织范围交流的合作工具。他们提供了组织成员间的交流途径,并存储了决策的历史纪录。成员通过电子设备访问知识库时,更有用的组织记忆会被制造出来。此系统还拓展了组织的信息空间,更多的成员,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可方便地访问组织记忆库。支持交流的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团队系统,前者支持组织学习而后者支持团队行为,前者的特点是:自动感知战略决策模型中的争端,接受经理人员的询问并辅助决策。当经理人员意见不同时,系统举办一次电子会议,让人们在此处提出并解释自己的观点,并就不同之处进行讨论,由此来促进交流。共享的概念指导着最近的系统设计,此种系统提供了个人和组织间的交流桥梁。Boland、Tenkasi和Te’eni(1994)开发的名为“蜘蛛”的系统,帮助个人在组织中陈述、解释他们的看法,并同其他人进行对话。此系统集思广益,并帮助大家达成一致意见。~些研究表明,在组织的不同部分,这些系统需要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解释。因为组织内的这种不同,难以使由此产生的组织记忆统一化。不过,可通过提供一种交流媒介一一协作技术,使在这种标准不同的条件下的组织学习成为可能。2.4.2信息技术对组织学习的阻碍信息系统在组织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没有使研究人员忽略信息系统可能的弊端。主要弊端是组织可能过于依赖正式的信息系统,而不能重视非正式渠道的组织记忆,如经验丰富的雇员头脑中的经验。决策越深植于计算机系统,越难以迅速变化以适应实际情况。因此,刚性的信息系统可能阻碍组织学习。Gill分析了两个著名的公司Mrs.Fields’Cookies.f1]BatterymarchFinancialManagement.通过引入信息系统开始获得了竞争优势,但后来却走了下坡路,丢失了市场份额,损失了利润,且再也没能恢复回来。原因是信息系统代替了以前的服务人员,虽信息系统能很好的依赖已有的结构化信息处理业务,它却不能感知市场变化,即它对非结构化信息无能为力,所以出现以上情况。Pentland举了另外一个例子,由于信息系统的引入,原来对用户的要求是掌握审计技术,现转变为如何操纵信息系统得到结果了,阻碍了对知识的掌握。Orlikowski研究了咨询系统中的CASEI具,它造成了一种“训练的无能力”,诱使咨询人员忘记他们曾经拥有的知识,以及不能及时提示信息系统中应有的改变,从而阻碍了组织学习。尽管自动化会阻碍组织学习,但这种阻碍是有办法解决的。Ka'1(ola.(1995)提出了自盒子法,即使信息系统对用户透明化,用图表界面将整个职能过程的逻辑结构描述出来,用户可对信息系统使用的逻辑和数据进行检查,因此组织记忆在成为组织的决策依据前可被审查。Ka'q(ola‘和Koota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双重信息系统”。23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二部分2组织学习与知识刨新研究综述2.4.3结论综上所述,我们可得出三个主要结论。其一,信息系统加强组织记忆。首要的是概念设计,它指导着整个系统的开发。其二,信息系统促进交流。系统拓展了组织的信息空间,连接了更多的成员,即使距离遥远也能帮助成员达成一致意见。还要注意,在组织的不同部分,系统有着不同的意义和解释。其三,信息技术可能阻碍组织学习,主要是组织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就难以迅速变化以适应实际情况,但白盒子法消除这种阻碍。尽管此类研究不多,但建设信息系统可支持组织学习这一点却是很清楚的。建设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从根本上提高组织能力,信息技术可以使组织记忆得以实现,将组织成员连在一起的信息系统大大促进了知识的共享。2.5进一步研究的展望2.5.1信息技术流派与组织学习两个流派间的融合从图2.1.2可知,组织学习同信息技术是互相作用的。乐观的说,他们会互相加强。但对有的组织来说则会陷入恶性循环,由于没掌握好信息技术,他们在学习使用信息系统之时总是遇到困难。因此,单独研究组织学习或信息系统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但这两类研究的结合很困难。对组织该如何使用信息技术的研究多是实证性的,而对辅助组织学习的信息技术概念设计的研究多是理论分析为主。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制造知识,因为做各类研究都需要专门的训练及经验积累,两者间的鸿沟难以跨越。但是,为两者的结合而付出努力是值得的。这方面的研究虽然不多,但还是有一些文章介绍了两者结合的好处。两者融合后,为一个目的做出的成果可以用多种方法得以利用。但目前的理论研究倾向将所有的信息技术等同看待,这是一种简化,不同的信息技术其实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例如,组织对新技术的使用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技术与组织原有技术的相似性。2.5.2情景学习学习悖论认为,正式的学习方式尽管有正的效用,但可能受到抵制。原因是信息系统的使用者们可能更愿意向他们信任的有经验的同事学习。这种学习发生于实践,Lave和w∞ger用情景学习来代表它,认为“学习同实践是一个整体,是实践的一部分”。不同于工作手册或培训,情景学习是连续发生的,当其他学习方式失灵时,情景学习是克服学习信息系统时的知识障碍的有效途径。Brown(1998)研究表明,情景学习是公认的促进组织实践经验交流的杠杆。Orr研究了复印机维修人员的行为,他们~般不按照工作守则工作,因为他们可能会遇到工作守则上没有写出的问题,正式的渠道不可用,他们就依赖口头的经验交流进行学习。Robey、Khoo和Powers认为情景学习还可能发生在虚拟组织中。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在社会挨个大环境中来进行情景学习,这可解答为何社会环境会影响组织对新技术的学习的问题。但这不代表可以抛弃正式的学习途径,还需要研究为何正式学习经常在实践中被忽略。2.5.3分布式组织记忆信息系统和分散认知(dis龇d多种理论,如转移记忆(h彻sactivememory)(Weber,1986)、集体智力(collectivemind)cognition)理论都坚持,组织知识实际是散布于组织内外的人员 复且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二部分2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研究综述和设备中的。因此,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应用因人员、任务和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分布式信息系统因为详尽和具纠错能力,使得任务执行更为可靠。研究人员举例说,在航海中,决策失败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虽然问题解决的可用信息少而模糊,但决策一般不会出错。设计信息系统来支持分散化的组织学习过程是困难的。Hmcllins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将简单的手动计算机引入海军舰船进港位置图的绘图任务中。即使简单的技术也不如人灵活,分散的学习系统可以应付突发事件来弥补正式的信息系统的不足。船只进港要受到多方面干扰,只有使用此系统。下一步的研究是将分散的组织记忆同组织学习相融合,围绕知识分散的假设所设计的系统也有了,但还没能同其它的正式的信息系统很好的结合。当团队可自由选择,使信息技术符合任务的具体需要时,可以预见能更好的完成任务。因此,有效的组织记忆信息系统应是更灵活的。2.5.4组织记忆信息系统在实践中的成效多数研究注重组织记忆信息系统的概念分析,或设计出具体的信息系统的模型,而较少涉及其经济或商业价值,下一步研究应关注此点。建议信息系统的效用研究多用案例分析来代替推测。若不如此,可能信息技术和组织学习的研究仍将吸引研究人员,但企业人员将怀疑此类研究的效用。ElSawy和Bowlesn997)的文章给出了一个有用的相关性变量表,用来在实际中测度组织记忆信息系统的有效性,从而很好的指导了此类研究。在实地调查过程中,研究者们可以提供概念的证明。随着此领域研究的继续,最终总结出所有可用的组织学习信息技术为期不远,对一特定的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予评估也是可能的。2.s.5相关领域的研究需要提醒的是,研究人员在开发信息系统时要注意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比如软件的再利用,对软件库的组成部分的重组就可造就新系统,组织记忆信息系统的开发也类似,研究人员应注意利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不要做无用功。本文将以往的关于组织学习的研究分为两大流派,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组织学习的重要性是毫无争议的,关键问题是,在哪些观点上我们应该取得一致意见,还有那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通过深入的研究和交叉分析了两大流派,希望我们的研究能有所贡献 复旦1:^=学博上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4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3经济环境与中小企业文化间的关系网络3.1引言众所周知,在中小企业中企业家常表现出“对变革的抗拒”,从而限制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对变革的抗拒由企业文化上的同质性所决定,这种同质性是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差不多,企业家所受的教育,其人生经历相似性而产生的结果。的确,一些中小企业集群的企业家几代以来都接受几乎相同的教育,居住在同一地区,来自同一社会群体。这种企业文化使这些企业家并不崇尚革新,更谈不上不断进行企业变革,从而导致他们倾向于采取过去已被证明成功的行动,或者模仿其他企业的行为,而不是主动采取创新行动。本文分析了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不同因素对企业文化的形成,进而使企业家和企业对组织学习的影响。我们识别出了关于安排企业日常事务时对于创新的不同倾向性的企业家组,“学习型企业家”通常属于为最终客户服务的行业,而“限制型企业家”往往经营出口商品。3.2经济环境对企业文化和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企业及其文化的发展与学习能力及其对外部环境反应有关,因为一个公司企业家的、管理者的文化,涉及到学习能力和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企业家精神的特征明确受到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影响。而且,导致企业家文化在公司中的生长与维持并且带来企业家行为变化的学习过程,可以深刻影响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网络。虽然如此,学习的能力还是受到企业家文化特征的很大影响。企业家文化越是成熟,就越能够提高对更为广阔和多样性的现象的理解力。同时,企业家对于自己面对未知环境与未知任务的能力也就更为自信。企业家文化与学习过程之间这种互相依赖导致互为强化,使得企业可以挖掘其认知潜力与竞争潜力。愈题l:企监家文化s学习过程2阕的袒互关系影畴企业韵发展,并噩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i要要素。企业家文化与经济环境之问的关系网络影响着企业家对于变革的悦纳程度。这个网络是复杂的,由一些外部因素组成。它们与内部因素相联系,创造出特定的企业家文化,影响中小企业的进化发展过程,影响其从外部环境学习的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竞争力。识别在中小企业和经济环境的关系网络中的影响因素是可能的,这些影响因素包括:企业的外部客观因素,即经济环境企业与市场间的关系网络企业内部的主观因素,即人力资源特征(文化储备)对变革的悦纳程度(文化层级)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的学习倾向从而影响其竞争力。如今,快速感知市场和竞争对手传递的新的外部刺激,并将它们转化为新的提议和(或)产品,这种能力成为获取顾客满意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4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决定性因素。不能够在短期内跟上这种标准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如图3.2.1所示。I企业与市场间的关系体系●行业特征(地域集中性,市场接近程度)●企业规模(总收益,员工数目)●市场条件(目标市场的数目和多样性)々客户/供应商经济环境々竞争者◆中央与地方政府厶咨询者图3.2.1中小企业所处经济环境与企业家文化之间的关系网络这个金字塔底层的两格代表外部环境因素,只有经过长期过程才可能改变。特别地,“经济环境”由企业所处的环境系统中各因素组成(客户、供应商、竞争者、中央/地方政府、咨询者/顾问)。而表现“企业.市场关系网络”的因素有公司规模、行业特征、市场条件、出口过程等的动态组合,这将决定企业与市场间关系是强还是弱。金字塔上接下来两个步骤描述了由企业家本人和中小企业内部主观因素组成的“企业家文化”。特别地,从企业家精神的“行为方式”角度来看,企业家文化包括两个主要成分。第一个成分“文化储备”,是由企业家的个人品质、管理风格及其受教育程度所决定的。这依赖于多种主观因素和个人经历,比如中学和大学教育、职业训练、岗位训练、父亲所从事的职业类型(人力资源特征)。第二个成分是企业家的“文化层级”,根据企业家对拓展自己知识的意愿、评价和认识自己知识不足之处的能力来描述企业家的行为特征。企业家文化同样地受到金字塔最底两层所列因素的影响,所以服从于企业特定的环境动力学,描述企业家文化的变量就是那些从企业.市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关系中收到的反馈。事实上,通过与周围参与者的接触而得到外部刺激,企业家文化获得新的价值并加以内化,而这些新价值可以导致企业行为模式的修正。因此,企业家文化成为中小企业学习过程的一个动态变量。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4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除了互相作用以外,企业家文化的两个组成成分还会显著影响企业家的学习能力,以及中小企业本身的学习能力。对变化的悦纳使得企业家可以探测到环境的变化,并从不太熟悉的文化中进行学习。同时,作为文化的一项主要储备使那些与新环境和新任务相关的个体保持信心,从而可以促进新知识的获取。命遂2:企业家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佟用.因为他可以通过相关过程提舞企业的竞争力。并能够向外部环境学习.雨这种学习可以刺激他本身管理和企业家文化的进化发展。迄今为止的分析显示了,企业一市场关系网络的强度在学习过程的发展中有多么重要。这个学习过程可以促进企业对环境中发生的机会进行开发,成为中小企业和企业家文化发展过程的重要支持因素。应该看到,近几年来很多文献都强调组织学习对于设计成功的企业战略所起的作用。但是这些文献大多就结构化的企业组织做了详细的阐述,对于中小企业则有很多方面不相适应,这是因为:一一中小企业通常不是高度结构化的组织;一一文化增长过程不是起源于系统的学习和企业培训活动。一般而言,企业内的学习过程复杂而难于管理,因为这会导致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及员工分工角色的变化。在“生产性学习”或“双环学习”中,企业开始从战略决策与企业目标出发,严肃质疑自己的管理规则。由于这个原因,学习过程的状态直接并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并且间接地依赖于企业的规模,因为它对组织结构有约束作用。众所周知,在大企业内,组织结构更为正式和完备。比如,大企业实施程序化的学习(过程组织学习),要求整个企业组织参加,并以组织内部和外部的资源作为基础。而在中小企业中,学习过程是未经计划的、非正式组织中的学习,企业家个人的风格与文化才是关键要素。这样的过程主要取决于企业家与企业外主体的人际关系。这些企业外主体又受到图3.2.1中最底两层所列变量特征的影响。命题3;在中小企业中。通过s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丽产生的学习行为是企业文化增长s竞争优势的源泉。这在那些经常通过经验和模仿菲系统化的,非组织他的,因面是未经计翅的过程去发展的中小企业。尤为常晃。另外,金字塔中解释企业与市场间关系网络的一格也是一个影响企业家文化的复杂因素。组成这些网络的一组要素代表了企业所处经济环境的特性。意大利南部由于存在众多传统行业如时尚产品和食品的中小企业而出名。这些企业,大多专注于出口,是家庭类型企业的表现。在那个地区它们有深厚的历史和社会渊源,这也表明了它们的发展对于它们的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影响企业家文化的企业-市场关系的这些特定方面包括:一一企业规模(总收益,员工数目)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4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一一行业特征(地域集中性,接近最终市场的程度)一一市场条件(目标市场的多样性和数量)一一出口过程(出口集中度、渠道类型)这些变量的动态组合事实上决定了中小企业与市场关系强度在上限与下限之间变动的可能范围。从而,企业家文化刺激企业的学习过程、变化悦纳程度与竞争力。(图3.2.2)下面,对列出的各因素进行分析,以发现促进关系强度上限提升的条件。a)规模变量的重要性在描述环境与企业家文化关系时已经被指出。与此同样重要的是,要考虑企业规模对企业与市场之间关系的影响是如何实现的。囤3.2.2基于所分析行业的技术同质性假设(设所分析行业为成熟行业),企业规模的代表性变量本质上讲就是年度总收益和员工数目。企业规模的增长代表企业与市场关系强度的上升,因为这意味着管理复杂程度的变动(运营上、战略上),这又会影响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随着授权水平上升,内部决策中心增加,以及相应与外部主体交互作用的潜力增加,获取外部资源的需要、与供应商和咨询者建立合作关系的需要都会增加。而且,改善组织机制(程序、控制过程等)使其正规化,以改善内部效率和交互作用因而促进学习过程的这样一种需要上升了。如上所述,企业规模及其组织结构成为企业与外部环境关系的一个“过滤器”。一旦“单一领导企业”的模式被取消,形成组织,建立起由多个管理者组成的管理架构,这个“过滤器”的效率就提高了。这修正了通过旧的流程建立起来的学习过程,从而可以剔除不确定条件。收益和员工数目是企业规模的指示器,所以,它们成为企业刺激学习过程从而加强市场联系这一能力的标识。命题4;相对“企业规模”概念,规模上升导致s市场关系的提升。相反.规模缩小标志着s市场关系的缩减。b)关于行业特征的这些考虑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商业关系和市场交易可以激活不同的企业家学习机制。一定区域内的企业集中很明显会影响企业与环境关系的质量。事实上,在可以获得信息、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中,能够面对环境、面对其他企业进行合作,这样的企业家精神来源于所有运作者之间完备的社会经济关系网络的充分发展。而且,根据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对于经济团体的归属、模仿行为或竞争行为等,其他决定要素是普遍存在的,而所有这些要素都是组成环境体系的各主体历史、文化和地域同质性的高度体现。事实上,正是地理上的接近导致企业间关系、信息、交易活动的紧密网络的出现,这是非正式的,也是未经计划的,不仅有交易的主观代理载体(企业家之间的个人关系,咨询者,自由职业者,管理者,制度代表者等),也有交易的客观代理载体(机制,管理过程,可快速模仿)。地域集中性对企业与环境间关系的积极效用可以被企业内部的企业家文化特征降至零。这些特征之所以扮演重要角色,因为它们可以充当对企业发展过程和企业改革的积极 复醴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4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推动因素,也可以作为它们的阻碍力量。事实上,当企业家对变革采取拒绝的态度,并放任这种个人态度在企业内传播,信息交流和核心能力都会受到限制,导致知识获取、企业发展、产品和工艺创新贫乏。这将导致一种文化的同质性,因为与外界的弱联系与当地区域内社会的、教育的、企业家经历的相似性同时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家族式企业家的传承过程起着显而易见的作用,促进传统的企业家模式的传递。这样,当地的企业家精神就带上了对创新的不信任与不连续的特征。企业家趋向于采取同质性行为,喜欢进行已经经历过事项的选择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不愿意创新。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沿袭过程是内生的,生产过程建立于脆弱的合作基础之上,创新因素很难快速渗入当地从而为创新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行业特征的另一个方面,与最终市场的接近程度,代表了企业在产业链上相对最终用户的定位。这个定位通过企业与顾客直接接触过程中接受刺激的强度和广度可以影响企业的学习过程。事实上,临近最终市场可以使企业面对更多样的产品,从一般商品到特殊产品。一般的,从多维视角看,企业在最终市场上的出现是使企业快速准确获得顾客传递的信号与趋势的一个要素。在需求快速变化、不稳定的时候,跟踪市场、获取信息、采用恰当战略的能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因为这些能力使得企业快速预测竞争对手的行为并满足顾客需求。这一过程的有效性也依赖于企业向外部尤其是向市场学习的能力。拥有最高效的信息沟通系统的企业甚至可以影响顾客需求的变动。获取竞争优势资源的需要是由对外部信息的占有所决定的,这种需要促使企业在那些发展刺激因素强度和广度更大的市场上出现。因此,这些特征与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定位就密切相关。处在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如制革业)得到的信息与刺激不够集中,而且是间接的,其学习的机会已经降低了。而对于定位接近最终市场的那些企业(如鞋业、制衣业)而言,这样的机会就会更多。比较小的企业进入最终市场并且安顿下来,会遇到规模、技术、财力、认知力等方面的壁垒。即便如此,最终市场会给它们直接可得的学习资源,因为它给它们机会来发展多种关系:包括内部的、与其他企业间的、国内的和国际的。一个可能帮助中小企业得到最终市场上现有学习资源的途径就是企业间合作协定。比如,对产业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来说,关于某一确定产品,在设计和生产上垂直相联系的企业间互相有所包含,这种合作可以使得它们获得下游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这也对企业使用的渠道是直接还是间接的产生依赖性。对那些接近最终市场,但只为大的贸易商提供非品牌产品的中小企业来说,水平合作以及合伙销售提供了一个向市场学习的机会。命题5:相对“行业特征”概念,企业s市场间关系强度的上限发生于企业临近最终市场的时候。出现有组织的企业高度的地域集中现象时也会产生与该状态类似的效果。前提条件是企业闻的关联菲常普遍。地域集中所带来的企业.市场关系的积极效应可以被企业家文化的特征所限制。c)关于市场条件,换句话说,关于目标市场的多样性和数目,企业与市场间的关系与接受刺激的强度直接成比例,这种刺激产生于企业与差异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所确立的联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4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系,如图3.2.2所不。在动态选择性市场上中小企业问的竞争,除了作为一种经济机会,也成为组织和个人学习的机会。学习的资源存在于在多种差异化社会和经济背景下企业与其他运作者商业上、生产上的联系。在竞争性动态环境下运作,会在企业内部带来竞争力与管理、组织结构水平之间相关影响的协作增效关系的发展。事实是,关系强度与市场多样性/市场数目之间的关系呈良性循环,因为企业家文化的和职业的技能的累积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潜力。这种潜力使企业在已知市场上扩大行动领域,并开发新市场,从而进一步培育学习过程。命题6:关于“市场条件”概念,企业s市场阊关系强度的上限出现于存在大量H标市场,这些市场上运作者的特征s行为是多样化的。另一方面,若相关市场同质化.数g又少,所确定的关系强瘦就会偏低。d)关于出口过程,企业.市场关系通过总收益和渠道类型(直接或间接)受出口的重要性影响(如图3.2.2所示)。过去的几年中,经济体系受到企业国际化、市场全球化的趋势影响,竞争程度的上升迫使企业正视对新的复杂性问题作出快速积极反应。对中小企业来说,进入国外市场存在许多的障碍,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可支配用于跟踪市场并确认高利润市场的资源比较稀缺。但是,许多研究强调,企业规模并非简单地构成进入国外市场的壁垒。研究表明,许多中小型企业对本国的外汇收益有突出贡献。这些研究也评述了管理者、企业家如何以他们个人的知识、经验、文化、期望、态度来影响中小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的立足与成功(Prokesch,S.E,1997)。还有一些研究企业家文化与国际化之间关系的文章强调:(1)企业家文化与出口定位之间关系,对于企业的成功而言是关键要素。这种关系源于企业家、管理者的核心知识和经验的总和。这种核心知识是在与不同于自身所处的经济、文化环境产生相关性当中实现的。企业家越倾向接受变化,提升自身学习,就越有机会增强企业的竞争潜力。再通过良性循环,可以促进对新市场的开发,进一步实现学习过程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互动作用。(2)出口活动的经验和强度(出口额占总收益的比重)构成区别企业学习路径的一个要素。上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决定了企业家文化、学习过程与企业竞争力之间交互作用过程的强度和速度。总之,商品出口过程所产生的企业一一市场关系意味着,国际化过程已成为一种文化发展的方式,文化的学习与所进入国外市场的数量、市场间环境差异以及出口活动的经验和强度正相关。从这一观点出发,甚至企业用以促进出口的渠道也与关系强度相关,因为国际化过程如果通过间接出口实现,是不会影响关系学习过程的。一个企业与其外国客户之间如果介入其他企业,会使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复杂程度降低,也会增大企业与最终用户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得到的信号是被中间商、贸易代理商、进El/出口公司过滤了的。事实上,由于整个商务循环过程由他人控制,销售的复杂程度甚至低于国内市场,存31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4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在关系学习过程边际化的风险。相反地,采取直接出口的中小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的渗透性战略可以收到关系强度的反馈,这可以提升企业家文化和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命题7;考患到“岛B过程”.企业s市场Z闻关系的最大强度存在于直接出B水平商的情况下。相反。闯接出口决定的关系强度低。上述所有命题共同强调了中小企业与市场间关系网络的重要性。它影响企业文化的特征和企业家学习的过程,决定着企业竞争能力的发展。如我们所见,所述因素的理想组合可以决定为企业带来最大机会和竞争增长潜力的条件。所以,在产业政策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确定各个命题中阐明的条件并加以支持。3.3讨论经济环境与中小企业和市场间不同类型的关系对企业家文化特征以及中小企业对学习的悦纳态度会产生影响。这一现象通过提高中小企业面对不同环境的能力,使其快速理解动态变化的各种现象,对新问题给出足够的答案,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本研究发现了以下三个因素是企业家文化和中小企业学习过程的影响因素:(1)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产业链的特征(条件因素)与该行业/产业链中普及的企业家文化(企业家行为)之间的关联。具体来说,“限制型企业家”往往处于产业链较前端的位置,而“学习型企业家”往往在最后阶段。这意味着,在新的业务发展方面(新的投资,启动新项目等),考察企业家对创新的态度必须结合其所处市场条件、竞争背景去考虑。一种态度在最终市场上是富有竞争力的,到了中间市场上甚至可能会成为一种障碍。这时,事实上,将组织和运营流程标准化,与竞争者采用相同的流程。是很必要的。这再次确证了企业与市场关系的质量在影响企业家文化与学习过程当中有多重要。在这里,质量意味着尽可能接近最终市场;(2)竞争性中小企业的地域集中从长远来讲会使企业家文化趋向一种普及的模式。这种封闭系统可能会导致自我复制行为,只能通过引入有不同社会、职业经历因而持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企业家来予以修正。这种地域聚集的过程并不能提高企业与市场关系的强度,因为它与远离最终市场的产品差异化相关,而不是与特定的最终产品相关。这不能够证明命题5的阐述,使得我们思考在南意大利中小企业高度密集区与北意大利产业区域之间巨大的文化与组织差异有何内涵。(3)间接出口过程不影响企业的文化与学习。中间商的介入使得进入国外市场的复杂程度降低,也增加了企业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得到的信号受到中间商、贸易代理商、进,出口企业的过滤。事实上,因为他人控制整个商务循环,在国外市场的销售复杂程度还不及国内市场,而且学习过程存在边际化的风险。相反,中小企业在国外市场的直接渗透性战略可以产生学习的反馈效应,提高长期竞争力。分析结果更深一步的含义与基于不同类型企业家态度的不同学习路径相关。这些态度与企业家建立与环境正向相关的能力有关系(称之为通过关系学习),与市场多样性有关系(通过出口学习),或与最终市场上的参与者有关系(通过临近市场学习)。这些学习方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4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式都是非正式的。它们具有相关的特征,作为贸易和生产活动影响企业。从企业发展角度考虑,中小企业的成功可以解释为企业家态度与开发这些态度的企业行为恰当结合的结果。作为这种结合的基础的相关学习过程,对于积淀新增知识并用于企业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分析的结果也可以用于经济政策决策。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相对最终市场定位不同的行业,其中企业学习的需要是不同的。比如,距离市场远一些的企业图3.2.2企业和市场关系网络需要的主要是那些目标在于赋予企业家文化更大的价值以保持企业成功的政策。对国外市场上的企业而言,对学习机会的利用依赖于企业能否直接参与出口。这使得企业采用一些措施建立直接的国外销售体系,采取相应的促进行为。总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不同的政策工具已经显现出来。但是,采取措施应考虑产业链的结构及企业家文化的特点。 复旦人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4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4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4.1引言关于集群研究的文献通常假定国家或区域内的产业集群现象普遍适用于大多数行业。而在产业形成集群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都受到相同的影响,因此,对特定企业或产业形成集群的条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宁钟、司春林,2002a)。我们认为,生产过程可分拆并且产品需要运输的产业,或者服务业才可能形成产业集群。这些产业的价值链包含多种不同的能力,创薪以“网络创新”为特征,市场的变化增加了潜在形成产业集群的可能性。本文除了为战略管理提供启示外,还使区域规划者意识到:只有那些经济结构适合产业集群的地区,当地产业网络的建设才是有必要的。4.2产业集群的必要性4.2.1产业在全球化过程中的集群过去几年,众多学者对产业集群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国际市场的融合和运输成本的降低,提高了企业与环境邻近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统计资料支持了全球化常常意味着集中化的假设:同一产业中的企业并不是平均地分散到世界各地,而是倾向于向特定的国家和地区集中,全球化在电子商务的促进下大大加速了这一过程。在集群环境下,孤立的公司由于没有外部规模经济要遭受40%的收入损失。洞察这些的意义在于使企业警醒,也应当分析他们所在行业是否存在类似“硅谷”的产业集群的趋势性。集群是多维现象。因此,一种综合性的方法对于我们理解产业集群条件十分有意义的,这种方法不应仅仅包含文献中的那些明确的产业集群概念,可以对观点相似的一些学派进行分析来加深我们对产业集群的理解。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硅谷的辉煌(Saxenian,1991)和意大利以一镇一品为代表的产业区的成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他们都认为柔性专业化分工引起了集聚的高效率。法国的环境分析方法着眼点不是低成本而是在地区的创新能力。对类似集群现象的研究可以加深对价值系统内相互作用的理解,因为这些研究可以解释在运作良好的产业集群内,其成员是怎样为了适应彼此而调整自身的行为的。创新理论的发展导致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复苏,如果存在着不同的国家系统,那么必定有一些国家适合发展特定的产业,从而引起这些国家内的产业集群。从与以上观点类似的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学者们对国际间产品链进行了分析,发现有些产品不适合全球化生产。受fili打e方法的影响而产生的另外一个模型是波特的钻石竞争模型(Porter,1990),这一模型对创新诱导的竞争进行了讨论分析。波特声称发展了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他认为国家的专业化分工模式是更优越的需求条件、要素条件、相关的产业支持以及在某一地区内公司闻合理的竞争结构协同作用的结果。可是他的理论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它不能解释原材料产业的集群,也不能解释严格面向国内市场的产业和非贸易性产品的生产。很明显并非所有产业都受到集群过程相同的影响。 复巨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4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4.2.2集群企业的优势:减少协调成本,提高效率和创新力。在给出企业何时集群的答案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为何那些地理位置靠近的企业具有优势。如果这些相邻形成的优势与相应产业中的成功要素相符合,那么集群就提供了竞争优势。集群根植于当地的价值创造系统发展的过程。除了相关的支持性组织,几个企业在一个价值链的同一环节,在某一个国家或某个地区集聚,服务于一个大的市场。产业之所以能够集群,是因为一个价值创造系统能够从产业生命周期一开始对其自身施加影响,或者因为除了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产业中的其他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不得不停业。这里的产业集群是指共生性的组织在区域内的集聚,由于相互之间的协作这一集聚能够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我们来说,仓q新性的集群不是指经济实体的简单集中,而是意味着在产业内相互作用水平上,相互关联相互协作的潜在的网络体系”(DeBresson,1991)。这样一来,一致性的集聚不在我们讨论之列,例如那些原材料产业的集聚以及那些产业内企业没有显示出任何相互关联协作的集聚。如果没有超越传统市场交换的紧密相互作用,产业的接近带来的好处将基本上局限在低的运输成本和低的企业雇员流动成本上。但是如果环境因素能够产生一种好的氛围,使得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和相互竞争同时发生,那么当地的价值创造系统就完全可以发挥其潜力。这样的环境是以包含密集知识交流的协作性氛围为特征的。成员们意识到他们都属于同一系统,他们遵守共同的规则。这些“规则”具有约束力,因为不遵守的话,企业将被踢出产业集群成员之外,将不能够享受成员才能享受的信息资源。不同于虚拟组织,地理上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不能在失去信誉的情况下加入另外的集群。因为产业集群中失信的成本太高以至于企业应当互信合作。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破坏了规则,这一信息很容易在产业集群内传开,机会主义者不是仅拿和某个成员的关系来冒险,而是拿和集群内所有其他成员的关系来冒险。现在,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可以:其一,更加有效率,如在较低的成本下运营;其二,同时更具创新力,如可以连续的升级产品、提高性能。传统的产品成本和差异之间的权衡将会得以解决。这些益处的精髓在于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把企业的足够规模和能力同集群内成员间的协作效率和柔性结合在一起。因为产业集群内成员间具有协作性以及成员间密集的信息反馈,这就降低了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从而使得集群内的交易成本比较低。此外,为了将创意变为企业的创新,合作伙伴是可行的、可信的。企业为了将机遇转变为商业利润,必须有效地利用周围环境。如果所有或大部分下歹0条件能够满足,同时系统能够发展其“柔性边界”,那么该集群将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尽管价值创造系统内的相互作用效果可以通过其成员之间的协作来提高,但特定地区的文化氛围也是一个限制因素。接下来的关注的六个条件总的来说适用于一般性的产业。因而它们能够很好的评价一个产业集群的可能性。这些条件并不是为了详尽的预测产业在什么地方集群,而是为了表明什么类型的产业适合于在某地区集群(。4.3产业集群的条件4.3.1必要条件:生产过程的可分拆性和产品的可运输性首先,价值创造链中不同活动的专业化分工必须是可能的,系统的最终产品必须是可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4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运输的。这些要求可看作是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因为缺了这些条件产业集群在技术上是不大可能实现的。必要条徉1(NCl):作为集群必要条件的生产过程可分拆性只有产品生产过程可分拆为几个不同的步骤,才能够考虑企业间的合作类型。例如化铁炉的生产过程就不可分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有些产品的生产是同时进行的,对于这类生产只需要整体性的企业进行生产就可以了。一方面生产的可分拆性取决于技术上的可分性(Piore、Sabel,1984),另一方面为了使过程可分拆,产业中的大多数参与者必须达成一定共识,即就组织中的多重专业化分工形式达成共识。就这方面而苦,需要强调的是,在价值链上的参与者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并能进行良性竞争。必要条件2(Nc2):作为集群必要条件的最终产品可运输性如果产品不能被重新安景,产品提供者所在的地点将由消费者所在的地点决定。需要指出的是,产品和服务都应当是可运输的,例如服务商是否能够跟随产品的移动而提供服务。此外没有竞争者或没有机会参与竞争的产业集群不能够界定其相应的地位,从而其成员关系不能转变为协作团体的关系,也不能产生相应的商业利益。区别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是必要的。如果供给难于运输而最终产品易于运输,那么生产阶段厂商集中的必要性就增加了,因而整个产业集群的可能性就增加了。4.3.2充分条件:几个不同参与者灵活的协作除了作为集群必要条件过程的生产可分拆性和产品的可运输性,产业集群形成还有一些充分条件。前两个充分条件利用了Richardson对互补性活动的区别,即在价值链和相似活动中需要有相适应的能力(Richardson,1972)。互补相异性活动越需要协作,产业集群由于成本的降低就会产生越多的利润。充分条件l(SC/);长的价值链:多个成员之闻为7形成最终产品而相互协作产业专业化分工越明确,产业的竞争优势就越依赖于互补性活动,产业的环境就尤为重要,企业间的协调的必要性也就增加了。这样的情况对分拆性的价值创造系统非常典型,需要强调的是协作带来的挑战。不同的参与者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得不加强协作以便为其他成员提供合适的产品部件。例如不是提供一般的中间品,而是提供定制的中间品。价值链何时产生?一方面价值链的长度是由技术决定的,然而专业化分工理论研究者发现每单位活动具有不同的最优产出,通常企业由于规模效益而获得额外利润比在市场上为获得这一利润要出售更多的产品要容易。价值链细分的另一个原因是价值链的不同部分存在着不同的收益率。充分条件2(sc2);能力缒差异性:相异霭互补的能力Richardson的第二个假设是指活动间的相似性。一条价值链中能力差异越大,对单个企业的来说处理的难度就越大。因而不同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焦点都集中在不同能力之间的协调。同一价值链中互补差异知识的存在是产业集群的另一个充分条件(Stemberg,1995)。充分条件3(SC3);刨薪的重要性;作为集群动鼠的鼹络创新产业创新过程中的互补性越强,协作创新的时间越短,相互协作的效率就越有可能成为成功的因素。如果一个产业不重视创新,那么那些创新的参与者间的协作就不能带来产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4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业的有效收益。这意味着产业内创新的重要性可以认为是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另一个充分条件。然而有许多创新力有益于产业集群,但就哪一种创新类型促进产业集群还没达成共识。一种理论认为激进创新需要发挥彼此的互补协调作用,因而对于激进创新活动而言,就创新者周围环境制定一定的章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创新活动牵涉到的企业组织数量很多。在相互适应的协同过程中非显性知识的交流扮演重要的角色,非显性知识的存在对产业集群具有支持作用。有些研究者基于以上理论认为在产品生命周期开始阶段产业的集群尤为重要。第二种对立的理论认为并非激进创新活动而是渐进的创新活动导致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因为在不同的成员之间进行持续而直接的知识交流对“基于产品的学习”过程是必要的。不同的渐进创新者之间非显性知识的交流,是一个直接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而当激进创新活动被渐进创新活动取代时,产业集群的过程就有望加速。从以上简短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要确定产业集群内行为主体间的明晰关系是很困难的。共同的场所使产业集群成为可能,这样的产业的特征是存在着非显性知识,产业变革速度快,创新过程需要多个具有不同能力的企业的参与。不管产业是激进创新还是渐进创新,不管产业是刚形成还是已成熟,区别“基于发明的创新”、“实验型创新”和“网络创新”有益于我们理解由于创新引起的产业集群。什么是网络创新?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Freeman.和Soete将创新活动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不同的“意图”(design)形成了不同的创新活动:其一,发明者——企业家(发明型)阶段。这一阶段在十九世纪处于主导地位。一项发明带来了一个新的产品,通常是发明者自身将该发明商业化。其二,企业内部研究与开发(实验型)阶段。开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尤其是那些化学公司引领着产业的革命。相当多的专家聚集在不同的部门,在实验室里系统地从事着改善现有过程的研究活动。其三,网络创新阶段。是当前占主导地位的创新类型。同“发明者——企业家阶段”相比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发明在实际中的应用,该阶段也不是传统的实验阶段的改进。当具有不同能力的参与者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改进现有的产品和工艺,或者创造出新的产品,网络创新也就形成了。不同于有组织的研究与开发,网络创新并不需要很好的计划,但需要几个组织之间的相互协作。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创新类型并没有明确的时间段界限。实际上创新中的网络并不是一个新的现象,只不过在过去由于缺乏“智慧透镜”(intellectuallenses)而被忽略了。我们认为一个产业如果具有网络创新的特征,那么该产业就比较易于集群。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4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协调类型基于市场的协俱乐部方式协调层级协调(集成化蝴\类型\调(单个公司)(集群)的公司)发明者一仓U新+0实验室。创新O+网络一创新+0协调策略依赖于创新类型+:广泛的-:表示中等程度0:表示减少图4.3.1特定的产业集群中网络创新的优势就发明者——企业家类型而言,创新具有外生特点。因为发明型创新的出现是不可预期的,所以他们对于相同领域内的其他参与者而言会导致冗没成本的出现。例如,电灯泡的发明就降低了煤油灯供应商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实验室类型的创新需要不断扩大自身能力,依靠在大公司的稳定环境下进行连续的研究与开发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最后,网络型创新因为有不同能力组织间能力的结合,在多组织情形下易于成功。就网络创薪而言,尤其重要的是整个价值系统中的规则和创新过程中参与者的数目。在这种情况下,产业集群产生的收益将非常显著。产业内各组织之间的互补性存在、形成的可能性就增加了。相互协作的效率就显得极其重要了。网络创新驱使的产业比较适合集群(图.4.3.1)充分条件4(SC4):市场的易变性:柔性的企业将收益“总而言之,对时间的控制比对空间的控制更为严格”(Schoenberger,1994)。换句话说,Schoenberger的结论意味着当对需求时间的控制减弱时,空间上的任意定位也将减少。如果反应速度足够快的话,价值链上的参与者彼此靠近而相互协作带来的益处会转变为竞争优势,比如快速变化的市场。市场决定了需求时间的灵敏度,因而生产者对需求时间的控制将促进产业的集群。.“靠大量法律的约束,在转包商和供应商系统中的经济活动流比其他任何垂直一体系统中的经济活动流更具规律性可循。”(Scott,1988)。多组织系统比一般的一体化公司相对市场变化而言适应性更快,转换成本更低。也就是说,市场的动态变化性有益于产业的集群。何时这样的时间灵敏度能够被察觉到?速度不光对高科技产业和有Just.in-time特征的生产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那些最终产品受流行趋势和季节周期影响的价值系统更重要。例如基于快速变化市场的价值系统,基于时间的竞争是可能存在的。类似地,具有不同需求和个性化特点的市场,要求生产厂商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标准化产品要考虑对时间和空间的控制,结果降低了产业集群的可能性。产业集群的充分条件加总在一起:长的价值链并不必然意味着多重能力的存在,但是增加了其存在的可能性。有多重能力的价值链并不必然导致高的创新速度,但是却以网络创新为特征。最rd仓,J新可导致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的反应,市场的变化独立于生产过程,也可以由需求一方引起。因此,产业集群的条件可以用一个阶梯图(图4.3—2)来表示。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4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图4t3,.2集群阶梯图(表示地区和产业形成集群的可能性)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是阶梯图中的基础部分。每一台阶代表着一个充分条件。沿着该图或多或少可以上一些台阶。由于充分条件的可加性,有可能跳跃式地跨过几个台阶。作为阶梯图的基础部分的必要条件必须得列出。例如,如果一个产业并没有什么创新性,只要它依赖于快速变化的市场,依赖于长的价值链,产业集群也是有可能的。如果产品或服务不具有可运输性,也即缺了一个必要条件,产业集群也不大可能发生。BOXl油田的供给:一个倾向集群的产业例子产业集群阶梯图(图4.3.,2)为分析产业在某地区或某国家集群的倾向性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方法,下面给出一个案例加以说明。这个例子是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即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分布于世界各地,而能提供勘探设备和服务的公司却并非如此。所以不可能协调一致。早些时候一家公司提供全套服务,采掘某些稀有资源。目前,这些钻探过程被分拆开了,没有单个的一家公司能够占到总成本的1/3以上(必要条件1)。由于该产业的性质(储量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所有的设备是可移动的(必要条件2)。显然,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是满足的:过程的可分拆性和产品的可运输性。当涉及N20家或更多的钻探公司的时候,通常他们中的10家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高于3%(充分条件1)。每家公司具有不同的竞争力(充分条件2)。例如开采的流质含有一些高度复杂的混合物,这些流质一般被用来清除通道或者被“泥浆公司”循环利用。与此同时,为承包商工作的钻探技师必须强调机械知识的运用。有趣的是,在某些地理区域开采的流质中加一些添加剂,可以使钻头运转得更好。将一些相关公司的不同能力聚合在一起,可以提高接个服务的水平。这点满足网络创新的条件(充分条件3)。该产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上具有高度的创新性,每年产量平均增长10%左右(充分条件4)。例如在美国1%的原油需求增长能带来2%相关设备需求的增长。总之,产业集群的条件是可以满足的。实际上,该产业中美国的公司占主导地位,是产业价值链的最主要的部分,他们控制着75%以上的全球市场份额。地理上的集群中心是在德克萨斯卅l的休斯敦。当其它的石油城在周期性的低迷时期失去市场份额的时候,休斯敦却能够提高雇员的薪水,尤其是那些知识密集型的工作的雇员(Schide.2001).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4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4.4结论:提高管理集群和政策的针对性目前,并非所有的产业都在向一个国家或地区集群,对于那些存在集群现象的产业,产业内部成员必须清楚意识到这点。在这些产业内,处在集群之外将导致回报剧烈减少的“外部折扣”(peripherydiscount)。本文提供了一个如何评价单个产业是否有可能集群的方法,下列情况是判断产业是否可能形成集群的条件。(1)产品或服务是否可以分拆成几个步骤,即生产过程是否具有可分拆性;(2)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普遍使用性并且具有较低运输成本,是最终产品的可运输性:(3)产业的成员是否是价值链的不同组成部分,即产业价值链各部分是否具有不同的能力:(4)通过不断改进的生产方式,即网络创新,生产出来的差异化产品是否能不断地满足市场的需求;(5)最后市场要求企业对顾客需求不可预期的变化能够快速反应,企业能否满足这一条件。如果一个特定企业隶属的产业满足所有或大部分的以上条件,该企业应该密切关注所在产业的集群到了什么程度以及该企业怎样从产业集群的变革中获益。此外,根据产业集群台阶图(图4.3..2),在制定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时,可以预先有针对性地选择特定的目标产业,并对这些产业提供区域网络和其他形式的,适合发展产业集群的支持政策。柏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5学习型地区的特征及实现模式5学习型地区的特征及实现模式5.1引言发达国家的所谓新经济时代正席卷全球。在硅谷,全球新技术中心已出现,来自全球各地的创业家和技术专家在全球风险资本的支持下发明了新的软件技术,个性化信息和生物技术将改变我们的未来。在金融中心东京、纽约和伦敦,计算机化的金融市场提供着实时的资本和信用的交易信息,无论企业处于世界的何处,他们都能获取和使用这些信息。在洛杉矶的制片厂,计算机技术与演员和导演一起生产将由日本和亚洲电视和半导体公司运营的家用电子软件。硅谷的计算机科学家和软件工程师与Kyoto、和Tokyo的计算机游戏编程者一起生产新一代的高科技计算机游戏。在意大利,高度计算机化工厂生产、设计时尚商品几乎同时满足米兰、巴黎、纽约和东京的消费者需要。洛杉矶、东京和米兰的汽车设计团队设计出新一代汽车,同时,Kyushu的工人为全球消费者制造出这些最先进的汽车f陈国权,2000)。尽管有人预言“地理集中时代”行将结束,但地区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全球规模的经济和技术组织形式。尽管有很多关于单个地区动力学的出色研究,但人们对地区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作用仍缺乏了解,关于地区和地区组织的比较理论研究有待加强。本文认为地区在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区本身正成为知识创造和学习的关键所在。学习型地区,作为知识的收集地(collectors)和存储所(repositories),并提供促进知识和思想交流的基础环境和条件。学习型地区日益成为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全球化的推进器。5.2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特征发达国家的经济,正如PeterDrucker和Nonaka(1993)指出的,正进入知识创造和持续学习时代,这种新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建立在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者的集成上,创新和生产目益交融,或者说生产以创新为主要手段在进行。事实上,知识密集型经济增长和价值创造的主要源泉是人脑。知识集成经济比过去的泰勒式科学管理或福特的装配线有明显进步,以前的价值和生产率增长的源泉是体力。基于知识的经济转变代表了发达经济和社会本质的转变。自福特主义盛行以来,生产率、价值和经济增长的源泉一直是体力劳动和人类技能,在知识密集型组织,知识劳动取代了体力劳动成为价值和利润的基本源泉。基于知识的新时代利用了人类的整个智力和创造能力,研究开发者和工厂工人都是新思想和持续创新之源。工人利用其积累的有关生产的知识和生产工艺技术,创造新的更有效的生产工艺方法。这一新的经济组织制度利用知识和团队智能(个人知识嵌入发明家或科学家大脑)。(RichardFlorida,1993)研发科学家、工程师和工厂工人所组成的团队使创新成为集体行动,工厂与实验室的界线模糊了(RichardFlorida&MartinKenney.1993)。工厂本身更像一个实验室,在那里新思想和概念产生、进行试验并被实施。知识密集工厂就像实验室一样,是一个清洁的、技术先进的和丰富信息的环境。这样的工厂R益增多,工人在洁净环境中与机器人一起完成他们的任务。某些知识密集工厂,就像装备精良41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5学习型地区的特征及实现模式的实验室一样,装备有复杂的监示设备、测试设备和计算控制的测量装备。工人、研发科学家和工程师一起利用这些设施进行科学研究,改进产品和生产工艺(吴晓波,2000)。5.3全球化带来的变革新经济时代的特征是日益集成化的经济系统,跨国公司的全球网络与国家之间高层次的外国直接投资。这种投资是扩散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推进器,对全球知识交流做出了显著贡献,国际投资已超过全球贸易成为全球经济的特点。美国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其跨国公司建立了遍布全球各地的大约170000个工厂和分支机构,1992年这一世界范围的网络产生了5.5万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超过当年的4万亿美元世界出口贸易额,是其当地国内企业销售额的三分之一。全球化通过公司迁移和工厂及其供应商和产品开发活动的整体迁移而日益发生,例如,日本丰田公司和本田公司在美国建立了整个汽车生产综合体。事实上,同本在北美的汽车生产,是在其七大主要的汽车装配线和超过400个供应商的迁移综合体进行的,这些综合体分布在美国的传统产业核心地区。工厂迁移的投资是生产率改善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按照最近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研究,迁移通过加速采用和扩散最好的组织经验和管理技术,提升了生产率,并且对国内产业采用这些最先进的组织管理技术形成了压力。麦肯锡研究报告认为:“来自领先的生产者的迁移:(1)对提高国内生产率直接做出了贡献;(2)证明了当地企业同样可以获得领先的生产率;(3)对国内其他制造商形成了压力;(4)通过自然的人员流动将最优的管理知识和技术转移到其他国内生产商。此外,外国直接投资由于它创造就业机会,在政治上比贸易的反对声音要少。因此,这些年来这种迁移呈增长态势。”OECD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生产率改善与经济增长之间联系的证据。比较15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的投资和生产率增长模式,OECD研究发现外资公司比本土企业在绝对水平和相对生产率水平两个方面都更有效率,生产率的提高源自先进技术比本土产业要大。研究发展方面的国际投资是先进工业化国家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RichardFlorida,1991)。技术活动、创新活动也是在全球进行的,冷战时期,美国是世界压倒性的研究和技术产生地,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早期,欧盟和日本的研发支出加起来超过了美国的支出,其研发活动更多集中于商业技术。此外,非美国的专利发明增长迅速,1992年达到将近整个美国专利数的一半。随着创新步伐的加速和全球技术贸易的增长,企业扩大了其全球创新活动规模并促进了跨边界联盟的形成。对美国、欧洲、日本公司的全球调查表明,企业事实上增加了其对外部研究和技术的依赖。此外,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日益增加。美国公司1991年大约21%的研发活动在国外进行,日本公司建立了全球网络,这一网络有超过200个研究开发和设计机构。(RichardFlorida,1995)5.4学习型地区的特征知识密集型经济转变超出了单个企业管理战略和特定业务的范围,它涉及新的投入和更大地区水平的基础设施,这些设施,所在地区的企业和企业生产综合体可资利用。这种 复旦大学博上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5学习型地区的特征及实现模式经济转变的本质使地区成为关键的全球经济单元。事实上,全球化和地区化是经济转型同一过程的组成部分,KeniehiOhmae认为地区或其所说的所谓”地区型联邦’(region.state),『F取代作为经济活动中心的国家。他认为”地区型联邦是全球经济通过贸易、出口和外国投资的全球经济的基本联结机制。最具竞争力的”地区型联邦“”不仅体现在国内或土生土长的企业,而且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最好公司具有吸引力,地区加入国际经济和参与全球贸易的程度和水平来决定了该地区知识密集的程度。20世纪的大多数时期,成功的地区及国家经济增长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加工而实现的,如利用煤炭、铁矿等自然资源制造钢铁、化工产品和汽车、机械设备等耐用品。地区和国家的财富来自其所谓的自然相对优势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是规模生产商品及由此而以相对低的生产成本而进行大规模竞争实现的。然而,新经济时代改变了竞争规则,在此新经济环境中,地区通过利用其知识的能力建立经济优势。事实上,地区创新和生产综合体正日益加速利用知识和全球智慧的步伐。新时代呼唤新的地区出现。地区正日益具有相同标准和要素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知识密集、企业持续改进、新思想、知识创造和组织学习。要进行知识创造和持续学习,地区就必须成为学习型地区,学习型地区提供了一系列能促进知识、思想和学习流动的基础设施。地区是构成生产系统组成部分重要要素(见表5.3.1),地区具有生产设施,以及生产商品和服务的企业网络。批量生产组织是高度纵向一体化的,其生产能力是内部化的。外部供应的主要对象是辅助元素和非重要元素。一般,企业以较低价格批量购进原材料,在其工厂加以存储。知识密集型经济组织则以高度的对外部供应商和综合体的终端用户和供应商的相互依赖为特点。如在汽车制造业,大型装配生产线起着核心作用,围绕它们的是一条供应商和客户的网络,以利用综合体的创新能力提高质量并持续降低生产成本。表5.3.1批量生产地区与学习型地区特征比较批量生产地区学习型地区竞争力基础相对竞争优势建立在:持续优势建立:自然资源知识创造体力劳动持续改进生产系统批量生产基于知识的生产体力劳动是价值源泉持续创造创新和生产分离知识为价值的源泉创新与生产一体制造基础设旄近距离的供应关系企业网络和供应商系统作为创新之源人力设籀低技术低成本劳动知识工人泰勒制劳动力人力资源的持续改进泰勒制所需的教育和学习持续教育和培训通讯设旖国内全球化的通讯设施基本通讯设施电子数据交换产业导控对手关系相互依赖关系命令和控制网络组织弹性系统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5学习型地区的特征及实现模式地区具有人力资源的聚集地一劳动力市场,企业可从中找到知识工人。批量生产组织以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为特点,-大量相对没有技能的工人能从事体力工作但不能从事多少正式的管理、技术或脑力劳动工作,企业对某些人力资源设施,如学校、培训中心和大学职业教育机构的需求并不十分高。学习型地区则十分不同,正如其名字所隐含的,学习型地区需要培养知识工人的人力资源设施,能将其智慧应用于生产,教育和培训体系需要能促进终身学习的制度并为知识密集型经济组织提供高水平的团队。地区要建立现代化通讯设施,使组织传递其产品和服务并与其他组织沟通,大量现代生产设施促进了原材料到企业生产综合体的流动和产品及服务到大市场的运动。知识密集企业是全球的,因此,新经济的现代设施必须促进人、信息、商品和服务在全球的运动,这种运动经常需要即时化实现(JIT)。要保证现有企业的增长和新企业的不断衍生,地区要建立资本配置市场和金融市场,为企业开辟成长的通路。现有的金融系统对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可能存在障碍,对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知识密集型企业的调查表明,银行和金融机构常需要抵押担保,但地区的一些迅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常常难以做到。因此,学习型地区的资本配置必须为基于知识的经济组织服务,应能用知识资产作为抵押担保,而不一定需要物质资产作为抵押担保才能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地区要建立产业导控机制,正式规则、规制和标准及非正式的企业间和企业与政府组织间的行为规范都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过去的生产地区以层级关系、专业化及命令模式为主要特点,学习型地区则要建立以知识密集型企业为主要特征的治理结构,这种特征主要是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网络组织、分散决策、弹性和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学习型地区要提供知识密集型组织所需的各种投入要素,如相互关联的制造设施,能产生知识工人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团队发展和长期学习的组织化的、现代化的通讯设施等。要促进和持续不断地共享电子信息交换数据,提供知识密集型组织所需要的JIT产品服务体系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资本市场及灵活可控的产业政策。5.5建立未来的学习型区域过去二十多年,专家预测经济将从制造业经济向后工业服务型经济转变,或从基础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变,随着这一预言逐渐成为现实,人们采取了很多投资于新的关键技术和产业的行动,但经济所发生的变化并非老的产业部门让位于新的产业部门,而是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经济组织自身的变化,经济从批量生产为主向基于知识的生产为主转变,这意味着经济转型时代的确正席卷全球。对于企业和组织,所面临的挑战将转向对基于知识的组织原则的理解,采用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以更好地利用知识,从研究开发实验室到工厂车间如何有效地利用知识。保持领先的创新与高质量产品之间的平衡,有效率的生产将成为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些,组织将日益采用全世界更好的技术并创造新的和更有力的知识密集型组织形式。这样的组织机制可能将硅谷高技术公司的能力与个人的天才和创造力相结合,将持续改进的战略和技术与知识的集成流动相结合,知识密集型企业和组织将被行动起来,建立集成的的研究开发网络和全球创新与生产网络。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5学习型地区的特征及实现模式新经济时代对地区是更大的挑战,地区组织的结构将发生改变,地区将逐渐采用知识创造和学习原则。要建立学习型地区,为企业和组织提供合格的人力、生产与技术基础设施以满足知识密集型企业与组织创新和生产的需要。全球化可能通过地区相互依赖的复杂系统和体化而日益形成,当”地区型国家”受到全球化加速和日益增长的地区经济组织的两重挤压时,地区将成为经济、技术、政治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一般而言,新经济时代将从强调国家竞争力的政策和策略,转向强调地区和国家的持续竞争优势的政策和策略。持续竞争优势意味着组织、地区和国家将其注意力从短期经济绩效转向创造、保持和可持续的经济绩效,通过持续改进技术,持续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技术,消除污染,持续改善环境,这一转变得以实现。的确,持续优势概念会成为经济和政治管理的核心原则,在世界范围、国家范围和地区范围莫不强调这一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新经济时代要与时俱进,逐渐取代建立在政治经济规制基础上的福特主义经济模式。21世纪的产业和创新系统将与20世纪的明显不同,知识和人类智慧将取代体力劳动成为价值的主要源泉,技术变革将以所未有的步伐加速推进,建立在网络、团队基础上的知识密集型组织将取代20世纪作为支柱的纵向一体化组织。全球化和学习型地区的出现将可能削弱国家的权力,而这一权利机制是19世纪和20世纪政治经济的典型特征。国际贸易、投资、环境和安全的新制度将无疑会创造出来,新世纪虽然充满希望,但我们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可能将这一希望变为现实。 复日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6学习型区域一一产业区町持续爨展的条件6学习型区域一~产业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6.1引言过去几年,产业区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兴趣,一些人对产业区的长期稳定提出质疑,认为要么通过跨国公司兼并那些成功的中小企业,要么产业区内大多数动态化中小企业形成企业层级,产业区终将分崩离斯(Harrison,1991)。其他人则认为一些产业区将成为后马歇尔生产组织,即成为全球网络的马歇尔式节点,这意味着当地的纵向分化程度的减少。人们会问这些马歇尔节点最终会成为什么?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全球化过程,产业区的功能和作用正在发生变化,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产业区是工业化发展过程的特定阶段。Garofoli提出典型的意大利产业区代表着这一概念的动态演化,这意味着产业区能跨越可能的发展阶段,这些阶段是“生产专业化区域”、“当地生产系统”和最为先进的“系统区域”。这样看,产业区并不代表产业生产的稳定组织模式,相反,发展和变化应视为产业区历史的正常情况。这样的变化过程使典型马歇尔式区域可被复制,在“系统区域”,在后马歇尔组织模型中,要么使相关地区可持续增长,要么由于循环累积使地区发展停滞,或者曾经繁荣地区陷入衰退。多数观察者同意技术能力是关于产业发展和未来繁荣的重要差异化要素,Crevosier强调了解产业区对激进创新是如何反应的、激进创新是怎样产生的,是十分重要的。不搞清这一点,就不可能判断这样的马歇尔产业区能否持续发展。产业区的内生创新能力对未来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Bellandi认为“产业区内生创新能力是关键”(Bellandi,1991),这意味着产业区中小企业打破路径依赖和通过激进创新改变技术轨道的能力,本文将特别关注变化过程中特定的马歇尔式产业区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我们认为问题的核心与产业区中小企业的学习能力相关,这种学习能力是地区未来的创新和柔性形成的关键。传统的马歇尔区域能产生足够的学习能力吗?它是否是该产业区成功转变成学习区域的障碍呢?6.2马歇尔产业区和内生技术开发Piore和Sabel认为持续创新是产业区极为重要的特点,也是其不断增长的前提,“生产活动的融合,某种意义上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Piore、Sabel,1984),这将保证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平衡,以及持续创新和采用新技术。这里强调的是将产业区理解为社会经济整体,成功的区域取决于社会制度和经济因素,Bellandi强调区域经济源于当地小企业与当地社会间的相互依赖,他认为企业植根于区域,这种马歇尔产业区基本结构观点表达了“嵌入”是产业区的重要概念,正是源于前资本主义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嵌入,使作为马歇尔聚集经济观点的经济活动的地理聚集成为物质基础。然而,聚集经济在促进创新方面的功能如何?马歇尔一方面认为聚集经济有两个重要特点——“知识交流和信任”与“产业气氛”,将对产业区内小企业问的创新和创新扩散有正的效应,另一方面,马歇尔也清楚认识到聚集经济并不能保证产品和工艺创新必然会 复日|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6学习型区域一一产业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发生。的确,研究表明产业区的“产业气氛”能支持中小企业互相模仿、促进其创新扩散,同样,“信任”可将新技术引入产业区,因为互相信任可减少交易成本,是建立非合约企业之间联系的关键。Becattina之所以将引入新技术的过程看着集体自醒的社会过程,部分是由于产业区共同的价值系统。正是在此意义上,Beeattin认为一个马歇尔产业区(MID)要么是创新性的,要么就不是真正的MID(Beeattin,1991)。促进创新的区域“嵌入”聚集经济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与渐近创新相关,正如马歇尔所t}铲通过逐渐改善最终产品、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产业区可通过渐近步骤产生创新”,Garofol也支持产业区具有较大能力进行渐近创新。因此,聚集经济通过非正式的“干中学”和“用中学”成为刺激渐近创新的基本条件,这种“干中学”和“用中学”主要建立在默会知识基础上。正如Bellandi建议的,这种学习建立在特别实践的基础上,对创新内容会产生显著影响。因此,Bellandi称之的“分散的产业创造”(DIC)的结果,产业区小企业的集体潜在创新能力并非总是比大的、研究型企业差。然而,总的来看,即使其累积可能对经济绩效产生主要影响,分散化产业创新(DIC)的结果是渐近创新。当代的产业区一定有特定的结构因素,这些因素对较大的渐近创新构成约束(Asheim,1994)。1、外部经济一般通过纵向合作获得,这限制了水平技术合作的潜力;2、一般在生产相同产品或带有相同生产功能的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市场上,存在水平竞争;3、产业区的特点是产业区是由相互独立的小企业构成,没有一家大企业是战略决策的核心,问题是由于人力资源和金融资本的缺乏必要的研究能力和必要水平的人力资源,以及金融资源的短缺,这种产业区难以建立必要的研究与开发能力。然而,日益增长的全球经济,对渐近创新能否足以保证产业区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存在疑问的。Crevosier认为依赖渐近创新,将意味着这些区域将很快沽竭它们建立的技术范式。Bruseo认为在产业区I(即无当地政府干涉)过渡到产业区II(即产业区有相当的政府干涉)时,产业区最终面临如何获得恢复创新增长过程所需的新的技术能力问题,因此干涉是必要的(Bruseo,1990)。换言之,Brusco称产业区采用新技术慢,金融管理不专业,没有什么基础研究所需的Know.How,不会产生惊天动地的创新。Bellandi强调公私制度作为具有增长潜力的动态产业区再现的条件,当有关制定制度的困难或支持当地产业政策的困难出现时,支持DIC的基本条件是有害的,这样的产业区的预期寿命相当短。然而,马歇尔产业区更基本的问题,可能是其没有合适的办法迎接后福特主义学习型经济的挑战。原来的产业区依赖于其外部规模经济,这种规模性对产业区的企业是外部的,但对产业区来说则是内部的。按马歇尔所说,外部经济与单个企业的效率和生产系统的效率有关,通过企业问的外部的、技术和劳动的分工获得,能在特定地区具有相似特点的许多小企业的集中而得到。一言以蔽之,通过产业的当地化获得。因此,马歇尔的观点是通过由广泛的劳动分工和产品的专业化而完成的当地化经济来保证小企业的竞争力,比较的标准是大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即使对聚集经济,马歇尔解47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6学习型区域一一产业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释了刺激区域级的创新过程,其主要影响仍是保证获得非正式技术和合格的劳动力。马歇尔所说的“产业气氛”,指的是产业区出现的公共品。有了这样的“公共品”,区域的产业会使区域内人们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在考虑当代产业区内生技术发展时,这些传统的产业区至少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福特制度下的效率和生产率,即生产率增长是生产标准化的结果。虽然当代的产业区已有了明显改变,比如说中小企业的范围经济,新的计算机化的生产技术和定制产品的需求的增加等的出现,但这并不保证产业区有足够大的创新能力来维持全球化世界经济的竞争力。在后福特主义学习型经济中,通过创新的竞争日益变得重要。Camagni认为产业区思路是静态的,因为它考虑当地的关系主要依据区位效率(Camagni,1991)。第二个问题是马歇尔聚集经济与内生创新能力有关的功能,正如前已指出的,区域嵌入聚集经济会促进渐近创新,然而,一体化的功能和区域模式间的平衡是重要的条件,如果锁定发生,例如由于产业区中小企业不能变化技术轨道,强烈的产业气氛会挤压竞争程度,结果将使中小企业没有能力去促进技术开发。然而,如果路径依赖不是那么大,产业区的“产业气氛”更好,产业区就会通过组织学习和企业呈现给员工未来的愿景而提供额外的竞争力。许多马歇尔有关产业区对产业形成和经济增长的有益作用的论述,深受Spencer的“进化意味着差异化和一体化”思想的影响(Hodgson,1993)。虽然在Sunley看来,马歇尔对产业区的生物分析方法,对产业区位选择的有效性显得有些夸张,但Hodgson从经济学史角度,看到生物分析方法是使经济理论动态化的分析方法,与过去占主导地位的机械、静态分析相比,马歇尔看到了机械推理的局限性,并将生物概念引入有关产业区的研究。6.3后福特主义“学习型经济”产业区Port盯著作“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影响,反映了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战略要素的变化,Porter认为集群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区域经济创新的物质基础,正如熊彼特所说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竞争并非简单关于价格的竞争,它也是技术的竞争。企业竞争不是通过生产同种更便宜的产品来进行,而是通过用新的措施和新的技术能力生产新的产品来进行”(Smith,1994),也就是Storper和Walker所称的“企业之间质量的竞争是“强势竞争”,这种竞争基于其导致产品和工艺创新的创新活动,而企业之间价格的竞争是“弱势竞争”,“弱势竞争”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来进行”。Porter集群基本上是一个表示国家的成功产业是通过纵向或横向关系的经济概念,然而,他认为集群过程及集群内产业的交互变化,当产业地理集中时,这种变化会向更好方向迈进(Porter,1990)。这些思想多少与另一个熊彼特经济学家Perroux的观点相同。Perroux认为在经济空间形成增长极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以创新的关键产业形成,以集群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增长潜力和增长极的竞争性会由区域聚集而被加强(H狮ldsen,1994;Perroux,1970)。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区域聚集的主要原因,是区域聚集为基于创新的经济提供环境和条件。这一点,被源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现代创新理论所支持,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地区生产系统、产业区和技术区域正变得日益重要。现代创新理论随着对作为国家R&D主要战略的传统线性创新模型的批评而出现,线性创新模型是产业组织和生产的福特时代的一部分,建立在由R&D活动产生的正式知 复旦大学博十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6学习型区域一一产业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识、大企业和国家创新系统基础之上。Smith指出了这个模型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过于重视作为新技术源泉的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低的创新能力是由低的R&D活动导致的。因此,多数西方国家的技术政策直接指向基础研究;其二是作为纯技术行为的创新技艺观点。即新技术装置的生产(Smith,1994)。然而,正是认识到技术创新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不持续的,“干中学”、“用中学”和“从失败中学”,以及经济和技术变革进化理论才已取代了线性模型决定论,这就为创新的非线性过程理论出现打下了伏笔。创新并非只是研究而是由于许多相关的活动所形成的,是作为企业与其环境间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这意味着创新过程更社会化的意义,其中相互作用的学习被视为创新过程的基本方面。Lundvall强调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相互作用(Lundvall,1992),Camagni强调“技术创新是社会创新产品的日益增加、是以集体学习过程为形式的地区内的学习过程,和通过地区内部促进企业发展的当地化的创新能力”(Camagni,1991)。LundvaU和Johnson是丹麦Aalborg大学的著名学者,这所大学是国际上最领先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心之一。他们认为学习型经济首先是以信息、计算机和电信(ICI)技术为技术经济范式的后福特主义阶段(Lundvall、Johnson,1994)。正是通过广泛的ICI技术、柔性专业化和作为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关键竞争手段的创新,使得学习型经济得以最终建立。这些学习型经济观念建立在知识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最基本的资源的基础上,学习是最重要的过程,因此获得学习能力对区域形成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知识密集型现代经济的结果之一,是生产和使用知识是核心价值增值活动,创新是企业和国家增长战略的核心。因此,在学习型经济中,技术和组织变革已日益内生化,学习过程已制度化,知识积累的反馈已建立。因此。经济从整体上看是“干中学”和“用中学”(Lundvall、Johnson,1994)。相互作用的学习是创新过程的基本内容,它指的是为了促进创新,合作是重要的战略。“第三意大利”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立在中小企业地区聚集的基础上,使企业间和企业与当地政府间的合作,在获得国家竞争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正是产业区成功保证了企业之间合作的顺利进行,使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并使“第三意大利”成为集群研究的成功案例。DeiOttati认为这种合作意愿与创新在产业区的实现是不可分的,由于企业之间的劳动分工,这一分工具有集体过程的特点。因此,为了获得产业区经济的动态发展和其企业竞争力提高,产业区必须具有创新性,产业区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创新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DeiOttati,1994)。许多研究者指出,产业区企业之间的合作,对促进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Pyke(1994)认为Eila-Roagna集群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之间密切的合作和该区域支持集群的政策,Caagni指出学习过程促进了当地的创造性和产品创新及技术能力的提高(Camagni,1991),You和Wilkinson也同意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是产业区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一观点。因此,如果以上分析是正确的,产业区域就成为促进资本主义技术发展的新的力量,这意味着单个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资本主义竞争性的最重要体现,产业区域作为企业聚集的地区,将引起整个竞争格局的变化。当然,生产方式的竞争仍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 复旦人学博上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6学习型区域一一产业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基本动力。然而,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由于权力向跨国界组织(例如欧盟)的转移所引起的国家力量的减弱,已使企业必须提高对日益增长的复杂性的控制,并保证通过参与世界经济竞争来建立组织微观调控机制。Lazonick认为参照Porter的实证分析(Porter,1990),“国内合作而非国内竞争是全球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国内的产业要形成可持续的全球竞争优势,需要不断创新,也需要国内合作。企业国内的竞争对手是其竞争战略的重要决定者,但这些竞争战略的实质,特别是竞争对手是持续不断地创新还是相互杀价,取决于如何和多大程度上产业中的企业互相合作。从Piom和Sabd关于产业区的文献直到今天对产业区的研究,仍然强调产业区的核心是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平衡。DeiOttati认为“合作有益于企业之间的聚集,同时竞争的力量使其保持柔性和创新性,这是因为特定的社会经济区域环境的竞争鼓励更好地利用可资利用的资源,开发潜在的能力并促进创造的扩散(DeiOttati,1994)。Porter也认为合作对促进创新和竞争日益增长的影响,国内竞争对手和地理产业聚集两个因素已将“钻石”战略转变成了制度,国内竞争对手促进了整个国家的“钻石战略”的升级,地理聚集提升和放大钻石战略内部的相互作用(Porter,1990)。他总结道:“最惊人的发现是某国产业中数个国内竞争对手决定了该产业所具有的国际优势,竞争对手在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上具有直接作用。此外,Port盯还认为国内竞争对手的效应与过去的外部经济概念密切相关(Porter,1990)。这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是由传统的马歇尔产业区和外部经济引起的,意味着学习型经济的特点并未完全被认识。学习型经济的重要方面是,“为了加强学习能力,要选择这样的企业组织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与其他企业的网络化,部门和单位之间的人员频繁流动和沟通模式正变得越来越重要“(Lundvall、Johnson,1994)。另一个与传统的马歇尔产业区相对照的,是“集体主义和成功协调的制度基础”的重要性。马歇尔认为雇员和组织工作者的作用和国家的作用是有限的,而近年来的产业区研究表明,企业之间的直接联系、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和公共政策,在建立和保证企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创新和技术扩散方面起重要作用(Morgan,1995),这与学习型经济的制度因素起作用的机制是一致的。因此,学习型经济的制度特点成为关键的问题。保证企业之间合作的微观调控的组织形式,或通过全球化或通过独立企业之间密切联系的当地网络而得到,第三个形式是与市场相宜的治理结构(全球化经济)和层级(大企业)。网络化的目的是创建相对于网络之外竞争者的战略优势。运用这一观点讨论产业区内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时,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竞争优势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和与产业区外界企业的竞争的开发而获得。由于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人力资源和大规模市场开发能力,其创新能力是受到制约的,因此,中小企业组成的网络对中小企业具有战略意义。正式R&D活动通常超出中小企业的能力,“通过产业区服务中心的建立以支持组织的创新网络,同时促进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以保证企业采用和扩散激进创新,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Hakansson认为“与客户的合作使企业了解客户的需求变化,并一步一步地适应这种变化,这种变革带来的创新就是渐近创新。同时,与合作伙伴的水平合作更可能导致跃式变化,也就是产生激进创新。因此,促进企业之间的水平合作在将来的产业政策中一定具有核心作用” 复旦大学博十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6学习型区域一一产业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Hakansson,1992)。然而,这可能需要产业组织朝更层次化的企业集团转化,“第三意大利”产业区的案例分析似乎揭示了这一现象。Cooke认为近年来“第三意大利”的案例分析表明,使产业区的企业形成企业集团成为一种趋势,形成集团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这些中小企业竞争性,同时,为增加创新能力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而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和人力资源服务,建立企业集团可成为建立更系统的企业之间水平技术合作的战略。网络内企业问的水平关系的重要性与促进创新相比,促进了网络化的质量,即网络合作的类型和结构。与基于市场的外部化过程的无政府主义结构相对照,网络化产生新的、计划良好产业组织形式。然而,这些新的产业生产组织有各种形式,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由企业之间网络化产生的准一体化的组织形式(Lipietz,1988)。准一体化是指企业间的相对稳定的联系,主要的企业(Principalfirms)在与供应商或转包者的合作中,将纵向一体化及纵向分化两者的好处结合起来加以利用。Haraldscn认为“差异性供应商”与购买者之间的特点是“水平的准一体化”(Horisontalquasi.integration),“专业化供应商”与购买者之间的关系特点是“间接的准一体化关系“(Obliquequasi.integration),而“纵向准一体化”与分包商(Subcontractors)与其发包企业(Principalfirms)之间的关系相联系(Haraldsen,1994)。Leborgne和Lipietz认为,由于企业间及时交易的制度化,准一体化将协调成本、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到最小。此外,R&D和投资的金融风险可在准一体化的网络内部分摊(Leborgne、Lipiotz,1992)。Leborgne和Lipietz分析了三个不同形式的准一体化,最极端的例子是纵向准一体化,其中“购买者能获得转包商的KnowHow”。对应地,当合作伙伴和战略联盟将供应商与特定的技术联系起来,以调整另一个劳动分工部门的客户时,水平准一体化就得以发生(Leborgne、Lipietz,1992)。一般性的情况,是间接的准一体化。此情形下,顾客订购买生产过程的特定产品,但供应商对生产过程完全负责。Leborgne坚持认为网络伙伴间联系越呈现水平方向(即由间接或水平准一体化主导的网络),总体上网络的总效率越高。总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增加整个网络的效率。这样一个过程可由“第三意大利”案例看出。为持续的组织学习制度化,企业开始与其供应商在开发新产品上合作,这种合作在缩短产品周期,改善产品质量和增加企业竞争力上起核心作用。企业重新定义了其与主要供应商的关系,这种供应商建立长期、可信的联盟基础上,不仅使组织更具柔性,而且将合作学习和技术及管理创新相结合。作为整个产品开发链上的一个伙伴,供应商必须持续地学习。如果在促进它的组织环境中进行,这一过程将会大大加速。Lundvall和/onhnson强调学习型经济中的企业将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型组织,动态的学习组织被定义为能促进其成员学习并通过采用和发展创新来迅速适应变化的环境的持续的转换能力。他们还认为企业学习的能力反映了其组织化的方式,更扁平化的、有着水平信息流的组织比长的层次的、有纵向信息流的组织,更具学习型经济组织特征(Lundvall、Jonhnson,1994)。因此,学习型经济重要的组织创新是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形成学习型组织,且在区域或地区水平。企业间产业联系以功能柔性为特点,为使组织具有学习型组织的特征,核心51 复日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6学习型区域一一产业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技术人员是重要的。scandinaavi趾的实证研究表明。扁平和平等的组织具有成为柔性和学习型组织的最好的前提条件。这样的组织,将形成更好产业联系功能,所有雇员(尤指技术人员)将对企业有一定的忠诚度。所有的经验显示“通过相互作用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持续改进过程,日本企业成为了具有学习型组织特征的较为领先的企业”(Moran,1995)。组织内部的广泛联系,将使利用和扩散非正式的、默会的和非R&D为基础的知识变得容易,学习型经济对保持持续创新起着更关键的作用。网络化组织间或内部与默会知识相关的交易需要诚信,而诚信在扁平组织比层级组织更易建立。Lipparina和Lorenzoni认为高度的诚信可取代正式的控制系统,在以行政管理风格为特点的组织中,雇员将保守与己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按现代组织理论和实践,学习型经济的挑战需要企业之间日益形成制度化的内部组织网络,在这样的网络中,组织生产率和竞争力可得以持续改进,组织创新的战略是使劳动生产率内生并使其超过市场水平,因此不转移到其他企业。在企业内部层面,我们已认识到企业之间网络化密切联系对保证水平技术合作的重要性,Brusco认为是成为一个系统的事实而非成为一个单一企业,决定了这些产业结构的复杂性。这样,企业内部的技艺和能力通过企业之间合作得以加强,并可进一步由企业外的当地联系而支持。这个战略会以“相互作用中学习”(1earning.by-interacting)为特征,其中中间商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生产工具和企业服务之间的相互影响代表着合作的主要形式,这样的合作会使产业区极大地改善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Russo总结其对Sassoulo、Emilia-Roagna技术发展的分析后,认为通过强调企业与其地理相邻者间的相互关系是重要的,这些为产生和采用新技术提供了基础(Russo,1989)。相互作用企业的空间相邻是一个重要的刺激企业之间有关长期承诺的学习网络的因素,Hakonsson认为相邻的重要性在水平关系中应特别重视,但这在纵向关系中并不缺乏(Hakonsson,1992)。这样,通过结合内部和外部学习产生新知识的能力,在解释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中成为一个关键变量,柔性是企业和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功能。然而,如Bcllandi和Bmssc0所强调的,中小企业区域聚集的潜在集体创新能力总是一个问题,这必须由区域或地区出台系统的创新政策加以支持。这样的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公共干涉支持组织创新,正如在Eilia-Romagna的产业区建立“真正的服务中心”,使区域经济结构成功现代化,并因此加强其竞争优势。这应与当地或地区制度建立的制度和社会创新结合在一起,使得产业区成为“学习型区域”。建立“学习型区域”重要的制度创新将是建立创新的区域嵌入制度(Morgan,1995)。6.4结论:“学习型区域”的功能及区域一体化的作用因此,建立在现代创新理论基础上,产业区的中小企业具有相当大的创新能力,这也是欧洲创新研究中心(GREMI)所称的创新环境,也就是说:“有限地理区域的主要非正式关系的复杂网络,决定着该地区的外部‘形象’,强调通过整合和集体学习过程的当地创新能力”。依此观点,创造性和持续创新是集体学习过程的结果,这一结果是由KnowHow的转移、成功的管理实践和技术创新的模仿、人员面对面的交流,企业间正式或非正式合作、商业金融和技术信息的默会循环等社会现象所引发的(Camagna,1991)。 复旦大学博上后研究报告第三部分6学习型区域一一产业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然而,“创新环境”的基本问题是在产业气氛和不同形式的渐近创新之外,并未明确促进创新活动更成功的机制和过程。即为何当地化和区域特点应使技术和组织的动态性更好。关注的焦点是发展过程的“区域逻辑”(Territorial10-gic)。“学习型区域”的挑战,是增强建立在产业聚集基础上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这一创新能力是通过“环境促进创新的经济因素”而获得的。Porter认为竞争优势是通过高度当地化过程而得以创建和保持的,这指的是非体现的技术进步是十分重要的。DeCastro和Jensen-Butler认为“迅速非体现的技术进步需要高水平的个人的技术能力、集体技术文化和良好发展的制度结构,以及在地理意义上的高度不流动”。本文从“学习型经济”角度,分析了产业区的未来,产业区必须存在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动态的、竞争性的和社会远景的发展条件,按照意大利产业区的模式,就是将产业区转变成学习型区域。这样的“学习型区域”将能避免发展的锁定,这一锁定是由当地化路径依赖所引起的,“学习型区域”通过企业间和企业内的动态柔性学习而形成。在“学习型经济”,企业和地区的竞争优势建立在创新基础上,创新过程被视为社会和区域嵌入的相互作用过程,这样的“学习型区域”将成功地解决区域功能和区域一体化之间的冲突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7学习、知识获取与战略联盟问题研究7学习、知识获取与战略联盟问题研究对于所有的组织来说,新知识的创新是一个主要的挑战。知识提供了组织活动的能力,而新知识提供了组织更新的能力。本文讨论了战略联盟中的组织学习和知识获取方面的内容。联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在合作者的帮助下企业提高自身能力的独特机会。联盟通过将具有不同的技能和知识基础的企业联合起来,从而为其成员创造独有的学习机会。文章首先总结了不同的影响联盟知识获取能力的条件,然后讨论了有助于联盟学习的知识联系,最后就为什么与其他公司相比一些公司在对联盟知识的提升和开发上更加有效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王辑慈,1997)。7.1引言在所有的组织中,新知识是试验、创新和改革的力量源泉。知识提供了组织活动的能力,而新知识则提供了组织更新的能力。在最近几年,出现了对组织学习、对通过学习获取的知识的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热潮。研究组织的学者的研究开始从学习内容、应该学习什么转移到如何学习新知识上来。对公司基于知识的观点逐渐从对现有公司理论的挑战,变为一种管理思想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组织内部,管理者们被要求不断完善组织学习系统,并不断把新知识植入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研究了战略联盟中的组织学习和知识获取问题。战略联盟是指企业间相对持久的合作约定,在这种约定下可以利用独立合作企业的资源或是管理结构。联盟的形成一般是因为每个合作耆可以共同完成与其战略任务相联系的特有的目标(Parkhe,1991)。战略联盟有不同的组织方式,比如:合资方式、授权经营、供应链合作、研发合作关系和技术交换等。一般来讲,可以根据治理结构将联盟分为平等的联盟和不平等的联盟。平等的战略联盟涉及到建立或转换平等产权而这些可以通过直接的投资或建立合资企业来完成,不平等的战略联盟则不可能有产权转移同时也不可能牵涉到新组织创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战略联盟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PeterDrucker(1995)曾提出企业经营方式的最大的改变不是基于所有权的关系而是基于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自从1990年以来,战略联盟的数量就以每年高于25%的速率增长。许多公司意识到在一+个需要战略性集中、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商业环境中,一个企业自给自足已经越来越难,而这正是战略联盟增长趋势背后的推动力。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Petroleum,以下记为BP)的CEO最近说:“任何认为自己可以将任何事做得最好,不需向其他公司学习的公司都是非常傲慢和愚蠢的你不得不承认事实上在某些方面其它公司知道的比你多,你应该向他们学习。”联盟为公司提供了独特的机会使其可以在合作者的帮助下提升自己的竞争力。通过将具有不同技能和知识基础的公司结合在~起,联盟为合作者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学习机会。从本质上来讲,联盟提供了一个窗口,通过这一窗口联盟为公司提供了获取与合作者的技能和能力相关的知识的潜在机会。联盟也涉及到资源的共享。在一些案例中,共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7学习、知识获取与战略联盟问题研究享资源对合作者的学习机会有很大的限制。本文的主要兴趣是那些允许联盟中的公司获取合作者的技能和知识的联盟,而联盟的知识可以被包含到学习型公司的系统和结构中去,如果没有联盟,这些都将会受到限制。在某种意义上,联盟的正式结构为学习创造了一个实验室。对于联盟中的合作者,在知识共享的环境中工作,是一个双方可以达到双赢的机会。7.2通过联盟建立知识平台联盟的形成是对联盟方具有有用知识的承认。如果知识没用,联盟也就没有必要存在。合作者将联盟中的知识用来增强自身的战略能力。这些知识对于那些联盟合约特殊条款之外的公司来说也是很有价值的。如果没有联盟,这些知识是得不到的。比如,BP公司的CEO指出通过合作,BP从Mobil学到了精炼加工厂的运作和润滑剂的推销,从壳牌公司学到了深井钻取技术。(Prokecsh.1997)即使联盟知识非常有用,一个公司也不会必然积极地去获取知识。对于有助于联盟知识获取的资源和努力,联盟中的公司是有选择余地的,在一些联盟中,合作者非常积极地去获取知识,而在另外一些联盟中,合作者对于知识的获取则采取非常消极的态度。一个公司如果将联盟中的知识看作是自己无法创造的知识的替代品,它将会满足于对合作者的依赖,从而给知识的获取赋予一个相对较低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中,如果联盟结束,依赖他人的公司将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基础已经削弱了。本文的框架(见图7.2.1)是对Inkpen(1995),Inkpe目a和Crossan(1995),Inkpcn和Dinur研究的扩展。主要集中在这样一些公司:他们赋予联盟知识很高的价值,积极地去获取知识。比如,联盟知识的获取已经被通用汽车公司在与本田的联盟NLrMMI中作为目标之一提出。NUMMI形成于1984年,现在仍在运行。在NUMMI中,生产和动力过程是由日方控制。起初,GM希望学到小型车的高效生产,并把这种知识植入GM的工厂中去。图7.2.1本文框架图 壅里查兰堡圭亘竺壅塑堂苎堕塑坌!堂翌:!!望茎墼兰些堕壁里囹望堕塑.一7.3联盟知识的可获取性为了获取联盟知识,知识对于学习型公司必须是可获取的。下面我们将讨论影响联盟知识可获取性的因素。7.3.1联盟合作者对其知识是否有严格的保护性?在合作者之间具有较高的竞争重叠(competitiveoverlap)的情况中,一个或全部的合作者可能因为知识溢出风险非常不愿意共享知识。如果联盟合作者是竞争者或潜在的竞争者的话,公司对知识共享的激励将可能是有限的。事实上,公司几乎不可能有形成联盟的激励,更不用说知识共享了,而且那将有可能产生潜在的竞争者。在有高竞争重合的联盟中,公司会积极地阻止知识泄漏给其他合作者。比如在日美合资公司中,日方坚持公司的领导办公室应该在与工厂有段距离的不同建筑中。此外,公司办公楼的人员,包括安排在合资公司的美方人员,禁止进入工厂。最后日方坚持为了防止知识外泄,公司总经理应该从外部聘用而不能由美方安排。日本公司采取保护措施的理由是目方合作者是生产运营,而且涉及的技术具有很高的专利性。毫不奇怪,美方没学到日方的任何技术,而且在日方得到合资公司的业务后,联盟也就解体了。7.3.2联盟合作者之间的信任程度增强联盟合作者之间的信任可以减少他们的自我保护。信任反映了合作者承诺的可靠性和他们将会履行合作关系中的义务。联盟价值创造过程中的破坏经常是由于合作者之间缺乏信任。而且缺乏信任会导致合作者之间的竞争性混乱:合作者是联盟还是竞争?学习方面,相互信任的氛围有助于相互承诺的合作双方之间的自由信息交换,因为决策者不会觉得他们不得不保护自己,不受他人机会行为的损害。没有了信任,信息交换在准确性、可理解性、及时性上就会很低,因为合作者不会冒险共享更有价值的信息。当联盟形成时,合作者在知识共享上会犹豫不决,尤其是他们之间没有合作的历史。在我的研究中,我看到如果联盟能够度过关键的蜜月时期的话,合作者之间就会形成更深的关系。在许多案例中,管理者之间关系的发展也会促使联盟的形成。因此,在关系或是合作形成之后,合作者将会降低对知识溢出的警惕。尤其随着信任的增强和双方合作的发展,联盟知识将会越来越容易获取。7.3.3联盟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很难观察和公式化的,这也就使它根难与别人交流和共享。相比之下,以硬数据或公式化程序形式存在的显性知识就比较系统和易于交流。合作者试图获取的知识愈隐性化,它的获就愈困难。此外,知识越隐性化,也就越可能有价值。在我对美国公司和日本公司联盟的研究中发现,美国公司的学习是集中在对显性知识的学习上。当美国公司形成联盟,为了从他们的日本合作者那里学习的时候,他们希望得到的只是日方知道什么,而不是他们如何和为什么知道他们所知道的知识。美国公司希望联盟中有着可观察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可以轻易的确认和移植到他们的母公司。他们将缺乏可观察到的系统和过程的改变与低的学习潜力等同超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7学习、知识获取与战略联盟问题研究来。这与他们对组织学习方法的认识是一致的,西方企业倾向于显性知识因为它可以通过分析技术创造而且有具体的口头、视觉形式。7.3.4联盟合作者是否有合作的历史当新的联盟形成时,合作者对于一起工作开始会没把握,尤其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合作的关系。以前的合作关系将会成为合作者之间的信任的初始基础。如果公司以前一起工作过,他们将会对彼此的技能和能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将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动力。有经验的合作者对以前关系建立过程的认识对与之初次合作的合作者来说也是必要的。以上讨论表明:一旦关系建立,学习便会认为更加长久,因为关系本身更有可能被看作生产力。关键是知识的获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学习目标与已知的知识相联系,有一种共同语言作为经验解释的基础时,学习的表现便会加强。以往的知识会使新知识的应用更加有效。正如Powell所说:“知识有利于其他知识的使用,已经知道的知识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很大的影响。”7.4作为联盟学习基础的知识联系尽管联盟知识可获取,开发联盟学习的潜力比仅仅是加入联盟需要的更多。管理者必须意识到组织学习是一个涉及不同组织层次和人员的复杂的过程。在每一层次,不同学习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在个人层次,关键过程是解释;在群体层次,是集成;在企业层次,则是集成和制度化。通过这些过程,个人知识会被补充到组织中,并在组织中传播开。因此组织知识的创造需要个人经验的共享和传播。与其他大部分的资产不同,共享后的知识会增长。为了理解知识在不同组织层次之间的动态流动,Nonaka(1994)提出了知识创造的螺旋式增长的概念。在这种螺旋增长中,知识向上运动从个人层次开始,经过群体层次,最后到达企业层次。随着知识在组织中的螺旋上升,个人之间、个人和组织之间也在进行相互交流。而这些交流或联系正是知识获取的关键因素。公司竭力开发联盟的知识潜力的最大挑战就是创造一个有利于知识共享、流动、放大的环境(宁钟,2003a)。为了使联盟知识可以引入母公司,比如BP从Mobil学到的促销知识;为了使知识对母公司有利用价值,在联盟和母公司之间就必须有知识联系。被指派到联盟中的管理者将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知识。许多情况下,这些管理者会产生一些想法:他们的公司如何通过联盟进行学习。为了获取联盟中可以上升到母公司组织层次的知识,不同的组织层次之间必须有知识联系。这些联系为个人之间分享他们的观察和经验提供了潜在的机会。知识联系可以通过个人和群体之间正式和非正式的关系形成。一些内部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新知识的共享和交流,而且为个人知识向组织知识转换提供了基础。这些关系也可作为知识转换的“导线管”。知识联系也会为个人提供机会接触到联盟知识从而可以分享他们的经验。与他人知识联系的知识可以被讨论、争论、也有可能被丢弃。同时也会被发展上升到组织层次。因为没有知识联系个人的知识本质上是不健全的,新知识也会被忽略或是看作不相关的东西。在有知识联系的地方,新知识将会有更高的可能性幸存下来并被整合到组织知识中。有意识地对知识联系管理可以缩短母公司与联盟之间的距离。联盟管理者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7学习、知识获取与战略联塑旦璺研究就是母公司的管理者不了解对国际合作关系管理的复杂性。因为母公司的管理者不熟悉联盟情况或有可能没有联盟管理的经历,所以他们所做的要求经常被实际管理联盟的管理者认为是不合理的。7.4.1通过管理过程进行联系知识联系可以通过个人和团体正式和非正式的关系来实现。一些内部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新知识的共享和交流,而且可以为个人知识向组织知识转换提供基础。我的研究划分了四种可以在联盟和母公司之间创造知识联系的管理过程:母公司和联盟之间的人员调配;技术共享;联盟和母公司之间的交流,比如参观联盟设施等:联盟和母公司战略之间的联系。尽管人员调动可以牵扯到显性知识的传播学习,但它更是最有效的获取隐性知识的方式。比如第一种方式,在通用和本田的合资公司中,通用被允许指派16个管理人员到ImO]VFMI。这些人员在NUMMI任职两年,然后调回通用公司。而第二种方式,技术共享,是一种机制,可以提供显性知识的获取。联盟和母公司之间的交流和战略上的联系可以为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获取创造可能。比如通用公司在NUMMI中设立了技术交流部门专门协调通用公司的访问人员,同时纪录到访人员的“发现”。通用要求访问NUMMI的人员将他们观察到的并认为公司可以通过学习获益的地方记录下来。7.5有效的知识获取为什么一些公司积极努力地提升联盟知识另外一些公司却不甚努力?为什么有些公司在提升联盟知识方面比其它公司更有效?因为知识获取的有效性是与吸收能力紧密相连。对于吸收能力的有效培养来说,仅仅让个人获取新知识并不是充分条件。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不同的公司,开发联盟知识潜能的能力有很大的不同。我也发现有效学习受不同因素的影响。7。5。1灵活的学习目标合作者的合作目标是联盟知识创造的关键因素,但它并不能作为联盟的学习目标。我的研究表明:在联盟中,初始学习目标对于知识创造的有效性没有太大的影响,但这并不表明学习目标不重要。如果联盟的形成是与学习目标有关,母公司将会更积极的进行知识搜寻。但是,如果开始的学习目标没有被正确的对待,管理也不愿或不能调整目标,那么知识管理将会是无效的。例如,我看到这样一个例子,开始时,美国合作者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技术学习目标,但是,公司知识管理的努力却是无效的、不一致的,因为公司并不是十分了解合作者的技能。虽然这个合作者在特定的制造技术领域非常擅长,但是它的成功却来自于其他领域的技能比如客户管理和进度安排。美国合作者不愿意调整它原来的、狭隘的技术学习目标。而母公司不但没有调整方向,反而把这种不同看作是不协调。根据它的总裁所说:“联盟和我们相比只是业务不同,他们没有传统的客户关系。”7.5.2领导的承诺高层管理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就像是催化剂和设计师。对于知识创造,虽然多方的支持很重要,但必须至少有一个来自领导立场的强力支持。领导者的作用在母公司和联盟之间的初始的战略联系上尤为重要。NUMMI案例中,联盟就像是美方的一个相关部门。如此亲密的关系主要是因为公司董事长的原因。他与日方的总裁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7学习、知识获取与战略联盟问题研究有着长期的私人关系。日方总裁承诺建立联盟关系并通过联盟的经验来增强美方的母公司。通过美方董事长的努力,为交换特殊技术而设计的显性知识管理、实验性的人员和想法的交换已经开始实施。7.5.3业绩短视追求知识创造的管理者必须处理一些令人困惑的事。在许多联盟中,联盟方必须处理的一件事就是对联盟业绩的评价。如NUMMI案例中,美国母公司的管理人员将联盟糟糕的财务表现看作没有学习或不能学习的证据。关于短期问题的短视行为是那些被研究的美国公司的通病。当一一个公司过分注重财务表现时,它就会将学习置于次席不再重视。我发现在业绩不佳的联盟,美国管理者不相信当联盟表现不好时还能够进行学习。面对联盟不佳的业绩,他们不愿意实行联盟决策层所提出的建议。更重要的是,当学习或业绩不令人满意时,对其他目标的评价也会受到牵连。因此,当糟糕的业绩导致阻碍知识创造的短视行为时,未开发的学习机会将会产生对联盟业绩不满意的看法.7.5.4联盟和母公司管理的文化融合在一个日美联盟的案例中,美方管理者认为如果能学到联盟的经验,美方母公司的生产过程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日方也非常愿意分享这一技术。但在美方母公司的经理层,却有着不同的看法。经理们对联盟的学习潜力置疑。同时也对将日方的管理技术引入公司的可行性表示怀疑。案例说明了Schein提出的不同组织之间缺乏文化融合。在这个案例中,两个文化群体是联盟中的管理者和美方母公司的经理。与母公司的经理们的假设相比,联盟管理者对于联盟关系、目标和业绩的假设是不同的。正是因为这些不同,当组织向联盟学习时,文化便会冲突,从而使学习受阻。因此,联盟和母公司的文化融合的越好,学习就越有可能发生。7.5.5学习和联盟的不稳定性我们不得不承认通过联盟的学习不是没有成本。潜在成本之一就是联盟的不稳定性。事实上从联盟中学得越多,联盟就越不需要。联盟中的公司必须定期更新对合作者贡献知识的评价。Hamd(1991)指出两个影响联盟形成后知识评价的关键要素:学习收益和合作贡献成本。收益是与母公司的战略目标紧密相连的,而且还和它通过短期产品和市场进入来建立竞争力的承诺有关。研究表明:当防御性联盟目标(比如,“在时机还不是太晚的时候,我们会更好地建立联盟”)伴随着战略性市场定位时,市场地位的保护会优于学习。合作贡献成本是依赖性和自愿保持依赖性的函数。一旦联盟形成,每一位合作者就依赖于其他合作者,因为关键的联盟输入与合作者的相对谈判能力主要是由合作方带来的风险决定的。这些贡献很少是对称的,因为合作方看待合作中潜在的收益和成本的角度不同。一方不断地大量获取知识将会破坏对其他方贡献的评价,打破合作方之间的谈判关系。一旦这种事件发生,谈判能力强的公司比起谈判能力较弱的公司就会得到更多的其他合作者和其他选择,包括使联盟结束。随着力量平衡的变化,合作者之间合作的需要会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母公司会承担起联盟曾经做的工作。考虑一个极端,一个学习有效但没有合作需求的公司会发现很难找到联盟合作者。无疑,有些公司在试图阻止合作者学习的同时可能也在寻求联盟学习战略。更可能的情况 复旦大学博上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7学习、知识获取与战略联盟问题研究是联盟的各方认识到给予一一获取是联盟战略的准则。7.6结论本文的主题是联盟可以为合作者产生显著的学习收益。随着商业环境中联盟的不断形成,挖掘联盟知识潜能也就越来越重要。将具有独特技能和能力的不同公司结合在一起,联盟能够创造大量的学习机会。但是,没有学习过程的积极管理和对联盟知识本质的理解,许多机会还是不能得到开发。通过适当的管理,联盟可以产生新的、有价值的观点,这些观点将会产生有目共睹的业绩提高。为了成功的开发学习机会,公司必须克服几个障碍。首先,目标化的联盟知识必须是可以获取的,合作公司必须明确采取措施以防知识溢出给其它公司。或者,可将其作为隐性知识,这样联盟知识就不会轻易的被得到和转换。其次,公司必须有能力去学习,有必要的获取知识的系统和过程,学习能力是一项组织技能,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知识的基础、建立知识联系和打破联盟和母公司管理者之间的文化障碍来加强。最后,公司必须谦虚地实施学习任务,也就是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其它公司也是新知识的有价值的来源。60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8获得动态核心竞争力的方法8获得动态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一一系统学习和战略规划传统的研究竞争优势的方法尽管有价值,但并不足以解释公司如何在混乱纷杂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运转。基于资源或技术的观点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开发与应用,是对传统方法的补充。我们以组织学习曲线为基础,提出动态核心竞争力的开发与产出模型。在这里,企业核心竞争力被定义为一系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促进战略增长的能力。动态核心竞争力通过信息传递、重新定义启发式研究与基于试验的持续改进和依靠动态路径发展公司特有技能,将显性和隐性知识融合到系统学习之中。动态核心竞争力可以作为促进全球分工发展的手段,也可作为影响现有技术新应用和新产业发展的工具。最后,动态核心竞争力还可用来减少不确定性和对企业发展路径的依赖,从而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胡志坚,1999)。8.1引言许多关于竞争优势的早期主流观点都来自于传统经济理论中。它强调市场力量以及决定绩效的企业结构,强调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强调子公司之间的交易费用最优化和不同公司级战略的重要战略特点。在理论上,公司战略设计就是要在变化的环境中将公司力量与外部机遇结合,确保竞争优势。环境条件与企业特点被认为是决定公司战略的主要条件。然而,近几年一些“基于资源”或“基于技术”的战略和组织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企业是影响企业进化和战略增长目标的独立技能和能力的集合(Barney,1991)。基于资源的观点认为企业内部特点不同,特别是学习和资本积累的特征不同,对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有重要影响。此外,这些特点还会通过战略和潜在学习决定企业的异质性。所以一家企业如何培育与发展其独特资源与技能对决定公司未来战略至关重要。而公司的竞争优势正是源于其独特的知识体系.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源于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我们定义核心能力为一系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使企业创造潜在的战略增长目标并至少部分地适应环境变化。这一定义与早期的能力定义是~脉相承的。核心竞争力源于组织学习,学习过程可为企业专有,积聚企业特有资产、能力与启发式研究,并将他们转化为新产品和工艺。此外,组织可通过学习,持续地开发和改进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不是静态的,只有持续投入和提升其能力的企业才能创造新的战略增长目标,因此,我们关注动态核心能力。本文的目的是建立并解释动态核心竞争力的开发与结果。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组织学习及其具体产出的过程,并将学习过程及其产出融合到组织系统学习中去。系统学习是系统的、复杂的、动态的。特别在多变的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系统学习更为重要。与此同时,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改善与发展为组织提供了战略发展的新方向,这些变化增强了公司在新领域开发的前景。另外,动态核心竞争力还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和对路径的依赖,路径依赖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影响。尽管核心竞争力的观点适用于不同公司的各产业层次或是某一行业内部,我们在这里61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8获得动态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仍主要集中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因为从系统角度将核心竞争力应用到不同行业与部门可获得重要的价值信息。因此,这里研究重点主要在集群内企业级的核心竞争力开发与应用。首先,我们探讨基于资源的核心能力观点,接着考察各种组织学习过程和其结果。此外,我们关注战略与组织学习的关系,因为学习的需要产生了动态核心能力。最后,我们考察动态核心能力开发和应用的战略结果。8.2基于资源的核心能力相对而言,对有助于公司管理环境的特定资源或技能效果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尽管任何产业中的企业可能面对相似的环境压力,但其资源吝赋(包括技术、学习倾向、专业化资源等)不同会影响其竞争优势的开发。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开发只是近来被认为是开发企业战略以利用企业不同的资源和资产以应对环境变化的内容。Ladoa等提出以资源为基础的能力开发和系统观点,需要对构成竞争力的学习模式的组成进行更为具体的研究(宁钟,2003c)。从基于资源的观点出发,核心竞争力(基于定义与解决问题的洞察力)可形成公司特有竞争优势特别是跨国竞争优势的基础。公司可利用这些隐形资源特别是洞察力与学习开发未来产品和市场。核心竞争力很难被模仿,需要模仿者经历类似的不可逆转的投资与学习(Barney,1991)。所以,核心竞争力通常是不可模仿的,是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是不可逆转的,因为技术、学习和技能是对某个企业是特定的,对其他企业则几乎没有市场价值。这些不可逆转投资造成了路径依赖性,也就是企业现行战略与组织是长时间累积的独特资源、思想和资产的函数,决定了公司未来的能力与战略机会的进化(Dosi,1988)。通过“干中学”或“用中学”积累知识与技能,所获得的经验又继而导致每个公司拥有不同的技术技能和学习能力的进化路径。依赖企业历史与发展方向,特定知识技能的累积,路径可转化成为隐形知识,成为持续竞争力的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核心竞争力可被制度化从而成为公司知识创造系统的一部分。当竞争力与公司社会结构结合后可成为竞争优势的源泉。因为它们依赖于人员、路径和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高度不可模仿的。认为技能是核心竞争力的观点对跨国公司尤为重要。正如Itami’s(1987)断言,对这些跨国公司来说,其产品、装配生产线等物理形态不再是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也许,核心能力对跨国企业更重要,因为他们通过投资于看不现的资产如学习转移、可替换的组织技术和能力、商标和特许经营和其他复杂社会事务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技术涉及的人员与组织因素越多,就越有必要集成隐形资产,这也成为替代传统的建立全球化竞争战略的方法。Prahalad与Hamel认为核心竞争力应以组织的集体学习为基础。8.2.1核心竞争力的构造与进化Fi01(1991)与Hamel(1991)最近的著作指明了组织学习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联系。组织学习必须集中于建立有效的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机制,这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Prahalad与Hamel认为战略应是学习驱动的。Lconard-Bano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公司自身组织成为知识创造系统的能力。多数组织学习方法假定学习是通过一种清醒的企业战略而被安排的,进一步,组织学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网部分8获得动态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习常被视为当环境变化时的反应、行动或组织选择机理的制度解释。于此形成对比的是,早期有关战略的文献认为关键技能和竞争力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是选择适宜战略的基础,而非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能够进一步发展的资源。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仍遵从与这一条暗含的假设。最近一些概念性研究将竞争力看作是动态的同时强调了组织学习对竞争力发展的重要性。然而,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整体的综合的模型,把组织学习与动态核心竞争力的相互关系囊括进去。在揭示并详细说明了高层次组织学习的组成部分后,我们会说明为了在公司内建立知识技能与研究应用体系,如何使学习成为系统学习。组织学习本身并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公司必须利用并将学习的努力转移到公司特有的资源与技能上来。8.2.2组织学习一些学者认为组织学习与环境变化有关(Argyris&Schon,1978)。成功的组织学习取决于获得和消化各种新的知识。Ghoshal(1987)认为技能与学习的多样化对加强公司生存能力尤为重要:多样性创造了学习的潜能。为了开发这种潜能,组织必须将学习看作一种明确的目标,必须为这种学习发生创造相应的机制与制度。如果没有明确的意图和适宜的机制,就会失去学习的潜力。Fiol和Lyles(1985)认为在多样化的环境中,公司会比在单一同质的环境中更普遍的采用组织学习。高层次的组织学习包括形成并应用启发式研究和培养有助于组织定义和解决模棱两可问题的洞察力,这些与双环学习(double.100plearning)有关。双环学习指检查和改变长期结果。Argyris、Schon(1978)、Fiol和Lyles(1991)指出,解决复杂学习和非常规任务的不同的规则有了广泛的发展。而低层次学习则只是对过去行为的重复,很少形成关联。这种模式与单环学习理论一致,它未系统地改变已有的政策与价值观念(Argyris,1983)。这种常规式的学习是短期的,重点在于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当前任务。常规学习极易被模仿因此对获得竞争优势毫无帮助。单环学习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影响行为结果,而高层次学习则旨在创造新的洞察力、启发式研究和组织内的集体意识.。Levitt和March(1988)认为高层次学习经常会造成专业化和高度差异化的组织设计来促进非常规行为。而高度专业化更可能导致在动态环境中的成功结果。正如B锄ey(1991)和其他一些学者所言,公司级的专业化会增加“因果关系的模糊性”(caustionambiguity),使对手很难模仿公司特有的资源。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专业化很难被模仿,从而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这引出了以下的命题:PI:核心能力建立在双环学习基础上并产生组织专业化.这样的专业化难以被模仿并因此而产生持续竞争优势。双环学习帮助公司构筑与高科技产品与流程有关的定义并解决复杂问题的启发式学习、认知与洞察力。Pf-zdmlad&Hamel认为“组织内的集体学习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意味着对组织的持续改造,使之从公司进化成长的路径中脱颖而出形成新产品与新技术。将学习与公司特定资源、技能相融合,特别是与核心竞争力相融合,说明企业所投入的资 复旦人学博}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8获得动态棱心竞争力的方法产已形成企业战略。资产投入量越大,企业核心竞争力越强。一些研究表明导致专业化的高层次的学习模式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信息转移与检索,试验或促进改变,动态路径的开发。8.2.3建立核心竞争力图8.2.1描绘了成功的高层次学习所需要的每个要素如何转变为公司特定资源与资产,从而成为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的过程。信息转移与检索源于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可由公司内部产生(通过正式的研发工作)。或是通过在合资公司或其他合作方式下外部联合中产生的“干中学”来形成。获得的可储存可检索的信息成为公司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基础。但知识获取本身并不足学习过程战略结果累积显性和成长变量隐性知识全球多样化新技术应用形成核新经营品种持续改进和重新定系统融合心竞义启发式学习形成学习能力争力减少不确定性等一特有技能路径依赖性形成公司战略规划圈8.2.1动态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结果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第二个维度——试验对加强组织的应变能力至关重要。在可控环境下的小范围试验可以对现有技能进行持续改进并更有效消化、吸收新技术。此外,新技术试验会有助于在现有市场和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源于试验的持续改进与新技术形成差异化的技术技能(Dosi,19s8),这有助于解决问题。实验帮助企业克服了惯性并保持了其学习潜力。最后,动态组织路径的形成对培育新技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建立动态路径是将资源通过培训、分享意识、合作试验等综合社会筹划转化为公司技能的基础。一家公司如何在下属单位内部和单位之间培育动态路径与学习模式对组织技能嵌入社团综合筹划的程度有重大影喻。组织学习的每一维凄都直接影响该组织解决复杂问题的麓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发展又会限制将学习努力集中于公司内部,如图8.2.1的反馈环所示。学习与核心竞争力~直相互依赖。8.2.4信息与组织知识基础大量研究表明从内外部资源中收集信息对建立公司的知识基础有着关键的作用。信息收集可能是内部研发努力的结果,也可能是在外部合作过程中公司通过“干中学”或“用中学”获得的。尽管研发在收集知识中的作用被认为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方面(Dosi,1988),在合资企业或相似环境中的“干中学”却提供了一种更快的学习方式,能够将其他公司的知识内部化。这种在合作环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可广义的归结为“间或感受”学 复旦大学博十后研究报告第叫部分8获得动态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习。fHuber,1991),其中,“学徒制”可加速信息收集,使学习更容易。将其他合作者或竞争对手的知识内部化不仅有助于使自身的学习跃上新台阶,而且对与其他企业技术和能力相联的引起“模糊两可”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内部研发或合作方式下的“间或学习”所获得知识体系可被划分为两种形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一般的”,任何公司(例如竞争对手)都可毫无困难的形成和利用这种知识。例如,蓝图、技术说明或其他公司可轻易模仿的标准设计。通常显性知识以竞争者易于理解的方式蕴含在产品中(例如,可通过逆向工程获得)。尽管在开始时显性知识可为开发公司专有,但它比隐性知识易于获得。在这种意义上,显性知识是透明的,是对模仿者公开的。然而隐性知识既不能被公司外部轻易模仿也不能被明确地理解。与显性知识不同,隐性知识是公司特有的,无法用文字描述。隐性知识难以模仿和难以解码的特性,使之很难传达给他人,只能在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分享。因此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为宝贵。利用研发活动在产品和工艺中开发隐性知识很重要,但实施新技术通常要依靠嵌入在公司内部的组织知识体系。例如,成功地实施一项新产品工艺所需的技巧通常是组织或团队专有的,外部人士不能轻易复制的。Barney(1991)、Reed和deFillippi指出了隐性知识如何利用“因果混淆”来设置较高的模仿障碍。Spenderr1993)将隐性知识进一步划分为四种:科学理论知识、有意识知识、集体知识的和无意识的知识四种。他认为科学知识是社会性的、抽象的、高度动态的。对于科学知识来说,专有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对于无意识知识(集中于个人的,认为理所当然的知识)和有意识知识(集中于个人的明显的知识)来说,专有权就不那么重要。只有将有意识知识、无意识知识与公司互补资源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两种知识的作用。假如隐性知识只为个人或小群体所掌握,就要考虑败德行为。另一方面,集体知识总是与文化相联系,因此要通过公司文化对集体知识进行管理。假如公司存在上述几种隐性知识的话,就应该对他们进行辨别并按有利于公司的方式进行管理。通过在合作条件下产生的“间或学习”,公司可以加速知识基础的发展。知识的显性部分很容易传递,其他公司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学会。而知识的隐形部分则只能在合作安排下通过“学徒制”或“干中学”获得。Prahalad和Hamel(1990)指出很多日本公司在合资企业中通过内部研发努力将合作伙伴的隐形知识内部化。应用学习来发展核心竞争力要求公司能处理、储存、检索信息。所以公司必须建立组织存储器。组织存储器帮助公司搜寻有效定义和解决问题所需的启发式资源。组织存储器以公司文化的方式存在于公司价值观和信条中,在帮助传递知识的特殊产品开发团队中也有所体现。隐性知识以某种暗语的方式存在,公司外部难以进行解码。这种暗语成为公司专有的语言,形成了存储和传输知识的有效方式。这样的系统有助于将学习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同时也造成因果关系的模糊性(外部难以模仿)(Nonaka,1991)。因此,获得显性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有利于公司理解和定义复杂的问题,进而以特有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P2:信息传输和检索有利于公司获得显性和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基础帮助公司以特有的方式理解、定义和解决复杂问题.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做出贡献。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8获得动态核心竞争力的方法8.2.5试验与重新定义启发式研究应用组织学习的第二维是在公司内促进变革或试验的能力。公司内试验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围绕产品和工艺设计重新定义的试验,这可能导致技术或市场上的突破。这类试验常与软件、半导体等高回报企业的创新有关,产生重大创新的试验被认为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加速器。而另一种试验能够稳步的改进公司定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日本公司中进行的持续可控试验的结果就是持续改进。稳定的以变革为核心的试验有利于产品商业化和工艺实施。两种试验均有助于发展和保持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验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为它使公司建立新的参考和研究应用框架,并培养定义、解决问题的洞察力。(Argyris&Schon,1978)。大量不同的生产技能的融合要求组织重新定义并重新学习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所以试验帮助公司开发新的认知方案,它在一段时间后会产生新的管理主导逻辑。这种方案为存储和检索已有知识提供隐性框架。Clark(1989)提出,有能力积极开发成功产品的公司能从大量技术和设计观点中事先检查出问题。此外,这些公司还能在其产品大规模引入市场之前鼓励客户参与试验新产品,使公司处于“可控混乱”的状态中,促进试验和问题的重新定义,这对公司加速产品成熟,将公司风险内部化至关重要。“有前瞻性”的公司还会建立事前积极的战略来鼓励新产品、新市场观念的试验。学习吸收新参考框架和重新定义启发式研究应用不仅鼓励了创新思维,还形成了在新市场开发新产品的非常规方法。即使试验产品无法被市场完全接受,(如SonyMavica数码相机),在生产多样化产品和获取技术过程中所获得的洞察力在开发其他新产品或改变现存产品时仍有应用价值。被外界看作是非常规的做法可能实际上是建立在现有方案的定义与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这些表面上的非常规方法可以创造上面所提及的新的成长变量。持续改进试验还有助于保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尽管大多数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都集中在企业内部改善质量和制造工艺上,在持续改进过程中累积的经验增加了公司内部流程和技术相关知识。持续改进需要适用——纠错方法来保证生产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有效结合。流程相关改进取决于不同部门内的关键人员的紧密沟通而不是依靠严厉的控制制度和规章。例如,制造和设计人员必须为达到持续改进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工作,通过改进,形成因果关系的模糊,使竞争者无法模仿。Hamel(1991)指出即使拥有相同的技术,很多西方的公司也难以复制日本公司的生产技能。日本企业在设计制造多品种的复杂产品上所获得的成功不仅源于公司范围内尝试对新的研究方法和产品参考框架进行试验,也来自于通过分享知识技能促进增长性变革而获得的与流程相关的改进。因此,利用新方法来开发生产新产品和工艺能导致持续性改迸,这种改进有助于保持和继续发展核心竞争力。P3:试验通过持续改进(小规模维护的努力)和创造新的启发式研究(大规模努力)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作出贡献。8.2.6动态路径和技能创造与建立核心竞争力相关的组织学习另一个维度是促进技术创造的动态路径。Dosi(1988)提出培育不同技术能力的组织动态路径来代表企业特有资源。广义上讲,动态路 复且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8获得动态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径是指组织认知的特定方法和设计,为理解和创造新技能新技术提供基础。Dutton,Fahey和Narayananf1983)认为认知的特定方法和设计的重要性在于影响公司战略规划。Fiol和Lylcs认为,在组织内建立公司特有路径的根基在于成员间的合作意识。组织路径和规划的复杂度和动态性在公司技能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组织路径集合影响了成员学习和所掌握技能的类型。动态路径允许公司在一段时间内培育多种技能,这有利于形成因果关系的模糊性。高层次学习可促进几条动态路径同时发展,这有助于公司形成一些适用于解决问题所需的一系列技能。大量路径的混合帮助公司辨别和培育新的技能。而单环学习使公司只能采用一条或少数几条路径,这会降低所创技能的广度和深度。此外,静态路径会使公司技能在对手面前清晰可见。静态路径限制了公司拥有的学习种类。Henderson、Clark(1990)和Leonard.Barton均认为缺乏多角度动态组织路径使公司很难从事激进的或其他形式的创新,因为这些创新要依赖公司快速学习和发展新组织技能的能力。专注于特定的技术创新方法的公司无法利用从其他行业所获得的创新技能来加强自身的产品开发和工艺开发技术。这个问题对单一主导逻辑的公司来说更为突出。在一个行业所获得突破往往是一种幻觉,因为他们会对相关行业也产生影响。例如客户终端电子、电脑、电信和其他领域内的基于数码技术的变化促使公司培育一系列的动态路径来分析多种技术在多种产品上的应用,并利用必要的技能在这些市场上进行竞争。Itami(1987)提出,在研究新产品和工艺时积极地采用多条路径是一种重要的隐性资源,它能决定公司技能与对手的差异。另外,公司利用多条组织路径来开发不同的技能和诀窍组合,可促进更有效的学习和资产利用。路径组合允许公司特有技能组合,这种组合适用于多种产品和工艺,其结果是进入新市场的风险减小了。动态路径的累积形成学习的规模经济效应。动态组织路径反映了丰富的公司学习模式与形成特有诀窍的潜力。Cohen与Levinthal认为公司吸收新想法、开发新技能的能力与学习基础的多样化有关。特别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几个组织路径的提高使公司能够吸收不同种类的知识,更快地开发新的技能。因此,源于一系列动态路径的多种技能组合使公司能够形成可转移的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洞察力。应用动态路径增加了因果关系的模糊性,也增强了进入新市场的吸引力。以上讨论导出如下命题。P4:动态路径开发产生7建立核心竞争力所必需的公司特有的技能,增强7定义和解决复杂阔题的能力。并由逝形成这种涸察力。8.2.7核心竞争力开发的策略规划大量关于核心竞争力和组织学习的研究表明策略规划是有规律的、统一的、平衡的。然而学习需要变革,大部分人认为学习是递增的,变化是线性的。但也有人争论组织策略是动态的、多变的、复杂的。环境变化导致了混乱与不平衡。事实上,随着时间的变化,组织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转换。例如,在公司成为市场领导者的时候,它就正在接近平衡。但市场领导者常常在一定时期内仍将重点放在使他们成为领导者的同一核心竞争力和策略上,在关键领域的组织学习慢了下来甚至停滞不前,公司保持静止状态。在动态环境中,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8获得动态核心竞争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短期内可能成功,但竞争者会继续学习和发展竞争力,这样原来的领导者会很快失去市场领导者的地位。换句话说,领导者“能不做”的权利只是暂时的。非市场领导者有动力为扩大市场份额(成为市场领导者)而持续学习和发展。这些公司发展核心竞争力,加强了在市场上的战略吸引力,从而增加了市场份额。在动态环境中,传统的竞争者分析就像试图给一辆正在移动的汽车拍照一样(Hamel&Prahalad,1989)。即使是用先进技术的照相机,照片很清晰,那也只是表明汽车过去在哪里,而不是汽车现在和将来会在哪里。这种情况会随着持续的变化而进一步恶化。引进新技术可能会导致这种变化,从而形成了“创造性破坏”。新技术也许规模不是很大,但它与外界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所以微小的变革可能会触发巨大的变革(例如多米诺连锁效应)。在这种情况下,不连续导致了不平衡。不稳定的时期表面上混乱,有人甚至认为在动乱环境下,事件发生是随机的,无法预测。但是事实上,一些研究者也承认在混乱中能够最终进化出一条潜在的规律——也就是秩序源于混乱。然而这种理论是在假设公司对事件没有控制也没有有意去适应事件的前提下决定的,这种情况下,公司是无法进行所需策略的选择的。但还有一些人认为行动者能够对事件有所反应,实际上还能预先适应或是部分控制一些事件。这与公司能够学习和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观念相一致。因此公司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实施策略选择。公司所处的是一个存在非线性关系的动荡变化环境,这种环境使学习变得困难。复杂的因果系统和复杂交易(非线性关系)遮掩了组织所学经验。即使辨认出非线性关系,也很难将其解释出来。此外在动荡变化环境中,公司经常会面临新的关系和新的系统,对此他们无任何经验可循(使学习变得困难)。正常学习(例如基于线形关系)并不是公司所需要的,结果是公司必须依靠持续学习发展核心竞争力来保持或获得平衡状态。这需要Prahalad和Bettis所提到过的系统学习这一概念。系统学习是指同时定义不同的或冲突的知识形式,它将信息传递、试验和动态路径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系统。系统学习可以创造知识的附属品和分支,系统学习与Hamel(1991)所说的自我维持学习含义相似。Nonaka(1991)提出环境波动(在不稳定的混乱的环境中)会产生创造性的骚乱,触发组织知识创造。但这种“骚乱”只会在具有系统学习能力的公司中引发创造力。对没有这种能力的公司而言,混乱环境只会带来破坏性的灾难。与此相比,在具有系统学习能力的公司中,创造性骚乱会产生新的技术、产品和工艺来投放到市场。实际上,在混乱中存在一种新的秩序,具有系统学习能力并累积了较广范围知识的公司更有可能克服不连贯性和不平衡状态,发掘独有的解决办法。最终结果是,只有公司能将系统学习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环境混乱或内部创造性混乱才可能开辟新的市场机遇。总而言之,在混乱动态的环境中(例如高科技行业,全球市场),公司必须保持系统学习的能力来持续地发展核心竞争力,产生竞争优势。P5:所有形式的知识、启发式学习、技髓和能力融合在一起构成系统学习,P6:发展和保持有效的动态核心竞争力有必要进行系统学习。 复且大学博十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8获得动态核心竞争力的方法8.3核心竞争力结果有效的学习性战略要求整个系统将注意力集中在培育和加强核心竞争力发展和应用上(Prahalad&Hamel,1990)。动荡变化的环境要求公司使自己的战略适应当地的环境(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外部一致性)和保持低成本、高质量的内部有效性(内部一致性),这对那些高度全球化的公司是很难达到的。利用学习和技能来建立成长变量发展和应用核心竞争力为获得同时反应性和系统范围内的融合提供了一条途径。在全球市场这样的动荡复杂的环境中常会需要获得及时的局部反应和系统范围内的融合,所以核心竞争力必须是动态的、有效的。正如前文所述,发展和保持动态核心竞争力需要系统学习。动态核心竞争力形成多种成长变量。这些变量表示利用在研究其他商业应用的技术、产品和流程的工作中所获技能的机遇。技能累积会降低拓展新市场或开发新产品的固定投资成本。更为重要的事,源于核心竞争力的这些扩张变量的价值随市场和产品的不确定性的增加而增长(特别是对全球分工而言),它们也会随技术分工的快速变化或开发新产品的新机遇变化而变化。这对加入全球分工的公司特别重要,因为学习、交流方式、技术技能掌握、组织路径和下属合作这些“不可见”资产对形成竞争优势,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很重要。8.3.1全球分工跨越地理因素和产品行业单位利用核心竞争力的能力有助于公司获得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全球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两大好处。全球分工是一个重要的成长变量,研究表明全球分工可以增加股东回报。全球化分工公司所面临的多样化环境也提供了一种学习的资源。系统学习和动态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公司将知识内部化,从而减少了进入新地区市场的成本。8.3.2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品种现有技术的新应用可以改善现有工艺、现有产品或产出新产品来服务新市场。现有技术核心竞争力的新应用更有可能出现在具有扁平结构例如跨部门团队的公司中。具有不同背景和认知结构的团队可以开发现有技术能力的新应用或对这种能力进行拓展。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利用跨职能团队和其他扁平结构有利于利用核心竞争力在多个市场中开发新产品CNonaka.1991)。技术知识的累积最终会降低进入新市场的成本。开发现存技术的新应用和开发新产品品种有助于增加股东回报。8.3.3成长变量和竞争优势公司可以利用核心竞争力开发新成长路径来获得竞争优势。关注(动态)学习的核心竞争力使公司更容易进入新市场。举个例子,全球分工所获得的规模和范围经济允许公司比国内竞争者以更低的价格服务于顾客或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产品价值。而且国际性公司更具创新性,他们将较多的资源应用于创新投资,有更大的市场来赚取创新回报(例如,在竞争者能模仿他们的创新,克服他们的竞争优势之前赚回投资)利用现有技术能力改善制造工艺和产品有助于发展竞争优势。改善后的工艺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而改善后的产品可以为顾客提供更大的价值。开发新产品品种也 复旦大学博上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8获得动态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可以提高竞争优势,特别是对那些市场先行者而言。基于这些讨论,我们提出以下命题P7:利用核心竞争力可以产生新的成长变量.国际分I、现有技术的新应用和新产品开发.这些都能刨造竞争优势。8.3.4核心竞争力与减少不确定性如前所述,大多数公司都处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环境的特点使公司面临显著的不确定性。一些人认为,环境的重大变化是随即发生的,是不可预测的。而另一些人认为,公司能够全部、至少部分控制环境的混乱无序,通过一定的内部筹划来控制自己的命运。动态核心竞争力作为内部因素可以帮助公司减少不确定性,早期的公司竞争力研究表明竞争力可用来联系各个业务单元并在这些业务单元间发挥作用产生经济效应,利用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减少固定投资成本,分享资源以降低不确定性;也可通过进行复杂的社会筹划使竞争力与制造因果模糊性的学习实践结合起来降低不确定性。最后,通过系统学习发展核心竞争力可以产生新技能,开发尚未被竞争对手预见的产品和市场。这样公司就可以处在有利的位置。如果拥有在业务单元间分享解决问题的洞察力和在业务单元间更快的传递技能的能力,公司就可以处在更好的位置对市场需求或对手行动的突然变化做出正确的反应。复杂的社会网络(例如扁平结构联系)会持续促进系统学习,使业务单元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在各种情况下,这种设计建造动态竞争力及其成果的系统方法有助于减少公司所面临的不确定性。P8:动态核心竞争力可用于减少不确定性.并建立竞争优势。8.3.5核心竞争力与路径依赖经过一段时间对于核心竞争力有关的技能和洞察力的累积会产生路径依赖性。路径依赖是指学习应用源于技能进化、历史投资和发展的竞争力的特有模式。当公司建立惯例化的专有技能时,这可能会缩小潜在的战略机遇或减少公司考虑的可选择战略范围。高度专业化可以培养专业技能,竞争者很难模仿从而形成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其他公司很难再重新创造曾产生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的历史进化过程,所以路径依赖性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形成模仿障碍。但路径依赖性也会局限公司可选择战略,限制了企业对未来机遇的把握。而且,高度专业化的技能越来越倾向于稳定,这可能会减少学习(丧失系统学习专长),核心竞争力会失去其动态性。如果公司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失去动态性,公司就可能无法对环境变化做好准备。虽然路径依赖是公司基于资源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特别是每个公司又有其特有的资源和技能,形成潜在独特的战略与竞争优势),路径依赖性会使公司灵活性降低,无法适应环境变化。另一方面,路径依赖会通过复杂的社会筹划加强公司的学习方式。从这个角度说,它也不一定会造成不灵活性,使核心竞争力失去动态性。因此,路径依赖对一段时期的公司绩效既有正面作用,也有潜在的负面作用。 复旦大学博十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8获得动态核心竞争力的方法P9:动态核心竞争力可能导致路径依赖.路径依赖可以产生难以模仿的专有技术,从丽形成核心竞争力。它也可以形成不灵活性.消除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性,从而丧失竞争优势。8.4结论本文的目的在于发展并解释动态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综合模型。Reed与deFillippi(1990),Hamel(1991)和Fiol(1991)近期所发表的文章提出了关于组织学习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的一些见解,但他们都未提出一个综合模型。我们的模型融合了他们的观点,并对模型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详细的解释。此外我们还扩展了系统学习的概念并介绍了动态核心竞争力(基于持续学习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尽管已有一些对公司竞争力的经验研究,但这些研究均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所进行的,还很少有人对Prahalad和Hamel(1990)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及组织学习与核心竞争力的联系进行经验性研究。我们的目的是提出综合模型并提出可被经验性研究测试的命题。所以这篇文章试图激励和促进对动态核心竞争力及其在组织内与系统学习关系的经验性研究。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文献显然把重点放在组织学习和核心竞争力上,这两个概念对组织学习和战略管理实践极为重要,所以明显需要经验性研究对其进行证明。建立强大竞争力的组织能够利用正面的战略机会开发市场。换句话说,他们有可能赢得重要的竞争优势获得巨大的市场权力。这些组织可以更多的控制所处环境从而进一步地减少不确定性。较弱的组织不得不去适应,发展更强的能力去学习并将学习转化为竞争力。与此同时,强大的组织可能会忽略竞争,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会如此。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强大的组织会在学习上失去竞争力,竞争力变得稳定(失去动态性),在环境变化和竞争者的竞争和战略行动面前极为脆弱。所以形成系统学习能力并能将其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组织必须确保所获得竞争优势和市场权力不会反过来破坏他们学习的能力。高层管理部门必须进行组织设计达到系统学习以发展动态核心竞争力,形成公司凝聚力(Dosi,1988)。为获得这种凝聚力要求公司适应学习型组织的需要制定战略,构筑结构框架。此外还要求公司必须采用系统方法来发展动态竞争力,并应用这些能力去把握战略增长机遇,减少公司不确定性,发挥路径依赖的正面作用。动态核心竞争力不仅意味着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所必需的成熟的技术或制造的技能,事实上它还会通过系统学习提供合作公司社会框架、动态路径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从而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 复旦大学博十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9实施当地化学习9实施当地化学习9.1学习本节将提出知识的再生产和创造这一学习过程,而非主流经济学的组织学习理论,进化观点将用于学习过程,这使可能了解学习制度化的类型,首先将介绍信息、知识的基本定义。9.1.1信息和知识的作用信息信息是经济学和组织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近年来,人们同益增强了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从新古典经济理论出发,Akerlof和Arrow强调了信息的不确定性,认为信息是稀缺的,它存在时在企业和代理人之间的分布又常是不对称的。近年来竞争经济学理论认为,信息的获得是一种价值增值过程,生产工艺和产品都开始日益成为信息密集过程。此外,信息本身被特定的服务企业变成商品。可以说,尽管经济学家已日益关注信息的重要性,但对于信息价格的理解仍然是一个有待完善的基本问题。同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从而将其更多地应用于对经济发展过程本身的研究。知识尽管在许多文献中,信息和知识这两个概念经常被混淆,但近年来知识在文献中所被使用的方式表明它与信息有着本质的不同。知识比信息更具有可加工性(由信息加工而成)、稳定性(制度化)。内含上更具独立性。为避免混淆,我们将使用“信息”一词表示信号或观测结果,而将搜寻信息的过程称为“交流”,知识则被视为制度化的和加工后的信息。在非主流经济学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知识建立在组织的基础上,强调对知识的起源、发展、实用性和认知性的研究。对其研究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中,一些哲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著作,如Cyert和March、March和Simon以及哲学家如Polanyi、Popper(1972)和社会心理学家如Berger和Luckmann(1966)等。今天,在组织经济学中,普遍认为知识就象信息一样已经转化为商品,知识创造已成为对企业本质讨论的关键问题。9.1.2信息交换和知识再生产学习包括掌握和处理信息,并将之加工为知识。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信息处理问题。信息可能与经验事件密切相关,但信息信号仅通过人类对这些事件的观察和解释而构成,这个过程需要在一个认知框架的协助下进行。认知心理学或知识社会学赞同观测时个体需要一些认知结构来理解其周围的世界。Kent认为没有一个优先的知识结构基础就不能获得“先验”的信息(Popper,1972)。的确,信息可以从知识本身中获取,因为信息可以代表着部分知识。这样,信息信号的创造强烈地依靠着已经存在着的知识,因为它可以从知识中创造出来,知识再生产当信息被创造、理解和运用时,它就被加工为知识。这一复杂过程常被描述为依赖“于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9实施当地化学习中学”的持续实践。“干”一般指试错,“学”则意味着“做、用、失败”。然而,学习过程是信息处理过程,它的结果可能或多或少是自然的。首先,学习简单地意味着现存知识的再生产或增加,这可称为“第一级”学习或开发,当个人学着“做得更好些”,知识就需再生产。没用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忘记”(Johnson,1992)。正如Hirschmann(1984)所说,知识是随着使用而增长的资源,如不用则会退化。使用知识意味着不断参考别的知识。由于信息信号是仅能在个体间交流的东西,个体知识的再生产取决于其与所处环境的信息交流。第二,学习意味着全部新知识的生产,有时是过去知识的消耗,这被称之为“创造性破坏”,这就是所谓的第二级“学习或开发”,也有人称之为“做全新的事”或“学习怎样学习”。9.1.3学习模式的进化由于知识学习依赖于信息,而创造、理解和运用信息取决于已学习的知识,这可描述为一个累积“合作进化”的过程。在此,学习依赖于结构化的知识平台一个早期的学习过程的结果,现存的知识基础通过交流而随时间转变为持续学习。这样一个过程的产生是一种背景依赖性(contextdependence)学习模式,其知识基础、参与主体间的交流模式、随后的知识再生产和知识创造在此基础之上得以进化。学习模式进化的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的进化取决于学习相互作用的程度。从学习的定义来看,一个个体“学习者”与他周围环境的交流(信息流动)对知识的再生产与创造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模式约定俗成于背景之中,因此这个背景中大部分人(或其他社会参与者,如企业)相互作用。这样的学习背景也是约定俗成的,它充分允许相互作用的参与者或企业进行交流,也就是信息交换与知识(再)生产。个体学习由于相互学习的累积过程,学习模式可从个体的微观层次开始。对于个体,他所说的、他所受到的教育、培训构成其社会化的知识基础,当他接受信息或与其他人交流时就会使用这个知识基础。与此同时,他也通过与其他人的相互作用,学习和改变这个知识基础。企业层次学习从经济学角度,几个可能的内容已作为组织学习的模式被提出来。从基于资源的观点看,知识的一个合适的载体就是企业,企业存在不是仅为降低交易成本(Coase,1937:Williamson,1975),而是强调企业积累知识的能力。个人与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及交流对知识积累至关重要。通过模拟个体学习,一些作为认知框架用以信息信号解释和运用的企业的知识在企业内和企业之间转移。日常惯例是可用于描述进一步学习的现有知识,日常惯例是通过试错学习使问题最好得以解决的知识。因此,日常惯例中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基础构成了认知实质的结构,它定义了应被解决和如何解决以及用于交流的制度构成框架的问题。在市场中学习企业内部包含的知识创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其他企业的相互作用。“交流”跨越企业边界发生,并刺激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Lundvall,1992)。企业一部分或全部人员相互学习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被称之为“高层次能力”(Foss,1996),即企业共同创造和利用的资源。构成制度化相互学习的一个可能内容是传统的企业所建立的相互作用,即市场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9实施当地化学习的竞争和交易。不管市场买卖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数量有多大,但其交流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纯市场背景仅拥有少许的高层次学习能力。然而,正如North和Thomas所说,如法律框架、标准、社会文化等制度环境提供了企业的制度安排。在这样先进的制度框架内,企业问的相互作用会比纯市场上更复杂和更具合作性。真实市场(不完全)处理信息和促使企业相互学习的能力会大得多。在组织化市场中学习不是所有这样的“组织化市场”都拥有类似的高层次学习能力。对历史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制度环境分配行为者之间的信息能力,导致知识建立,并因此作为学习模式制度化的内容。Lundvall(1992)强调作为学习制度框架的国家,出于其与相关文化的合谐,技术和教育制度历史地建立在企业与主体之间。其他研究强调这种关系包括国家的企业系统(Whitley,1992:whitley&Kristensen,1996),产业集群,发展综合体,地域生产系统、或产业区域。从某种程度上,平常的知识或技术基础的渐进发展和再生产被认为是企业在这些组织化的市场中运作的结果。9.2地理相邻学习模式制度化的几个内容与地理空间相关。当交互学习模式制度化产生时,为何总是地理相邻(当地化)与之相伴昵?与相互学习相关的高级能力是当地化吗?如果是这样,是何原因当地化对信息交流和学习更有效率?本文中组织化市场方面已被讨论,学习模式制度化的一些内容的确与其区域相关。要解释以上所提问题,我们需要研究空间的实质。经济学文献中的空间是一种社会事实,一种行为主体的外部环境。空间的功能与制度相关。它影响社会行为同时又被社会行为所影响。一些研究者将空间作为社会行为的解释:空间特征激活、抑制或塑造社会行为,反之亦然。本文的目的不是把空间视为社会行为的解释因素和待解释因素。正相反,显然在空间和社会行为之间只有一半的动态辨证性。在本节的最后我们将更详细地讨论这个过程。下面,我们将集中在空间的实质及其与社会行为和学习相关的外部结构的讨论上。9.2.1空间距离的作用典型的空间含义是它所代表的物理距离。事实上,地理学被定义为关于“距离规律”的科学。对许多意识到距离或它的反面一地理相邻是空间的属性的地理学家,或对经济学及其它社会过程的空间重要性感兴趣的经济学家而言,社会参与者的空间当地化被地描述为他们之间的距离接近,社会参与者的空间系统被描述为距离的空间分布,在某些情况下指的是地理方位。距离是约束距离由于其对社会行为者间相互作用的限制面被强调。距离会使交易成本和所交流的信息交换成本更高。这种距离的约束性特征常指距离的磨擦,取决于将交换或运输的客体和所运用的运输技术,如果存在一些如高山、大河等的物理障碍,这种距离的磨擦就会增大,像这样的距离意味着成本。运输成本是随材料成本、时间成本和信息成本而升高的。距离越远,消耗的物质成本(如设备、汽油、电力)和时间成本就越大(涉及到的运输及传递货物、信息或人员)。社会科学中的距离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9实施当地化学习在早期的经济地理或运输经济中,物质成本是构成成本的主要因素。上世纪60和70年代的地理著作已强调了时间的重要。显然,人们在空间里的物理上的相互作用和包含运动的其它行为正受到运动所用的时间限制。因此,对行为者,其相互作用会显著地局限在特定区域。从这个角度,该地区集中的程度不是单独被距离决定的,而是由距离和可行的时间,即“时空棱镜”所决定的。其后,随着上世纪80年代地理学家对日本及时(JIT)生产技术的关注,在地理相邻地区,由于行为主体相互作用所需时间要比非相邻地区要少得多,因而人们日益重视社会科学中的“距离”概念。过分强调7距离嚼?对一些研究者,太重视空间的物理特征导致了结构决定论。在一些案例中,他们忽视了物理结构和人类行为间的因果关系。这会产生“物理主义”或“空间主义”,纯粹从其它空间的特征来解释空间特征。在大多数研究中,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的实证革命时期,随着自然科学实证学家的强烈刺激,关于空间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研究产生了现实主义。9.2.2空间一致性的作用除了物理空间对行为的约束外,人类的空间直觉也起着重要作用。如上所述,物理距离对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很大约束,对实际上的相互作用地理相邻是必要的。但相互作用并非发生在仅仅因为物理距离上可行的行为者之间。聚集使然对每一个行为者空间直觉是很重要的。在物理空间范围内,正是直觉导致了行动。因此,地理相邻的行为者间的直觉不会被空间距离切断。行为者间的相互作用常由他们是否属于同一社会团体所决定。这意味着社会空问结构应通过分析边界或障碍而不是通过分析距离来描述。从此角度,许多相互作用发生在相同的社会聚集体内。这种聚集由相同目标的行为者构成。共同目标是宽泛的社会意义上的,它们可能与私人的、职业的或与政治生活相关的。例如,一组企业生产者与消费者问的当地市场联系,会产生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并形成一个团体。因此,功能聚集会被共同的意愿或共同语言及文化所取代。社会科学意义上的聚集新经济地理、社会学或人类学研究正对社会聚集问题进行。从地理角度,社会过程的分界和功能的与当地的文化和制度是强相关的。这里社会过程比物理距离在形成当地化特征方面作用更大。Storper(1992)特别强调实践、惯例、协议以及他们非正式的联合和制度化的形式,这些部分地适应了特定区域的情况(对当地化生产很重要)。在地方交流中,社会的标准和规则的系统促进了参与者之间的一致性。在这样的系统中,不遵循惯例的参与者将受到惩罚,被社会所排除。遵照这样的惯例的动机可通过社会化被很好地形成,长期在这样一种社会生活使行为者持有相似的观点,促进共同文化的形成。过分强调聚集7吗2对感知性、社会聚集或其他纯社会结构特征的认识,事实上已经导致实证论者去建构一些法则,这常带有经济决定论的色彩,这些法则直接在空间上设计出理想化的社会形态。新古典趋同理论假定了行为者空间结果的合理性,马克思主义极化理论则描述了空间结构所产生的经济不平等。 复旦人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9实摘当地化学习9.2.3区位的情况从经济学或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首先,聚集可能不总是与地理相邻相伴而生的。都市居民的地理相邻不一定使他们形成一个聚集性的社会团体。相反,他们可能从不交往。其次,聚集的存在可能与距离无关。前面所提及的学习模式制度化的内容(企业,产业群、发展综合体、生产系统等),尽管程度有所不同,但参与者构成了某些具有一致目标的社会组织。然而,企业或合作的企业网络可能真的全球化了,对那些不怎么带有明显贸易的相互依赖性的组织——如只有少量的商品类的物质交换的企业而言,一致性甚至不怎么依靠邻近。在全球组织或国际社会的或政治的交流中,这是一种对参与者网络而言的情况。当社会过程的制度——如学习被描述时,常常仅考虑到上面提及的空间属性的一个方面。通常,即使在明确地分析国家和地区的创新系统或企业系统时,一致性社会行为不被强调。而这对于地理学家来说,邻近性则是显然的和必要的。可是,在许多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分析中,对这种分析的缺陷的解答转到另一个极端:特别强调距离和空间的限制(对空间的崇拜与迷信)。区位的空间属性组合当把空间的两个属性结合在一起时,所做的分析可称这为区位(或区域)分析。象社会和政治交流一样,大多数企业之间的合作,出现在确定的地理范围内。国家和区域要素强烈地呈现在国家创新系统,企业系统,发展综合体,区域生产系统以及产业业区中。就变化程度而言,这两个空间属性应结合在这些次级组织中。区位和时间对空间的两种不同观点暗示着有两种不同的时间观点。对距离的限制作用的强调(如列举的时空棱镜观点)暗示强调一种“微观时间”:运用特殊稳定的观点把单个行为者的时间分割成短的有效时间块(TimeChunks)。在某些场合下,这些时间块是唯一的,也是变化着的。如用在一次性项目中的时、为顾客定制产品所需的时间。然而,在很多场合下,时间块确实周期性地出现,如日常惯例、工作计划、生产循环等等。这种对空间的物理属性的强调,暗示着重要的时间循环观点。这里所强调的是线性时间,因为一致性的进化显然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一段时间,行为者形成社会组合,建立起影响他们行为的空间感知觉(Perceptions)。Giddens(1984)谈到在特别邻近的地区和区域内的交往行为和日常生活。在那里,社会过程被重复进行并经过一段时间慢慢发展。这样,集合两种时间的感知觉,Giddens强调,在这样的区域里,社会过程的重复导致一定程度的地区一致性,这就是当地化学习。这样的当地化学习过程是如何发展作用的?并且它们是如何累积起来的?,下面我们将详细阐述。9.3当地化学习本节将讨论地理相邻与学习的相互关系。前面提及的两个空间属性被用来作为学习的解释因素,我们将从进化的观点对于当地化学习进行分析。9.3.1地理相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如上所述,交互学习的进行依赖于通讯。知识是通过积累信息而增长的,交互式学习 复日大学博十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9实施当地化学习会被看作这样一种过程,先通过发送者将知识用信息信号表现,再传播这种信号,然后通过接收者重新聚集起来并转化成知识。信息通道个人(公司中的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过信息通道发生(Lundvall,1992)。信息会通过这样的通道如书面材料或分析报告而得到共享,或者通过如传真、电话、EDI等信息技术而得到共享。通常,“个人的交互作用”被看作是一个核心的信息渠道。甚至在电子信息交流的时代,会议、面对面的交谈,以及访谈依然是最重要的信息通道,通过这样的通道信息在整个世界得到共享。通常信息以文本、讲演及手势而表现出来。为了获得信息,个人接触是必需的。人们可以将在“有意义的对话(Dyads)”(Hansson,1989)和来自第三方共享的信息加以区分,后者可与Granovetter(1982)所说的“弱结”(WeakTies)相比较.。与“强结”(StrongTies)(家庭、朋友、同事)相伴的行为者被置于一个人员网络,由于他们有熟人而相互起作用,从而达到一个比那些“拘泥于关心省里新闻和亲近朋友的观点的人”(GranoveRer,1982)更宽范围和更高质量的信息水平。因为他们这种在一大群行为者中将信息“社会”化的强大能力,“弱结”的模式或三人组联系是交互学习的背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地理相邻’二在交互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使个人的关系网络更为有效,而这种关系网络联系着各个行为者。“地理稳邻”激鼬有“有意义的对话“(Dyads)首先,对于“有意义的对话”而言,由于“地理相邻”,交互作用在单一行为者间的功能更加有效。即使有关企业的战略或重要的会议常在会议中心或豪华旅店举行,但相互合作的企业间的讨论经常不太正式的场合以日常接触的方式发生。在这方面,“地理邻近”相当大程度上减少了信息传输和时间上的成本。由于“地理相邻”的成本优势,通过“有意义的对话”而实现的相互作用得以形成和保持。“地理相邻”激动“弱结”其次,对于“弱结”,“地理相邻”使建立第三方的关系更具可能性。如果生活和工作彼此紧密相连,雇员和管理者之间的偶然的相互作用会更加有效。第三方关系(Tird.part-relations)是在工作时间期间和之后形成的,Sweeney(1991)明确地指出距离对相互作用的网络的限制:距离的主要影响是旅途中的时间消耗,许多相互作用的网络限制“一个半小时的信息联系范围内”。在这种时间/空间的界定下,“有意义的对话”和“弱结”两者对于信息交流都是潜在的和频繁的,因此,这两者也是足够大的。9.3.2学习一致性的重要性正如在第二部分提到的那样,相互作用不受距离影响是不充分的,也应该被一致性所促进。从这个角度看,学习一致性体现规范性和认知性两个方面。一致性减少了交易成本(Coherencelessenstransactioncosts)首先,行为者如果看得到理由总是会合作的,并且会在他们所从属的社会中相互作用。这样,社会一致性便以个人相互作用的形式保证了信息通道。在经济领域(Williamson,1975)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交易成本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行为者过于注重风险,不是 复且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9实施当地化学习因为实际上的约束。当行为者之间缺乏社会准则和社会规制时,风险就会变得相当显著。因此,与缺乏一致性相关的交易成本要比与物理距离或时间相关的交易成本更多大。这一点正是被Scott和Storper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忽视的。由缺乏社会一致性所产生的成本似乎变得比在新交通技术的兴起下由物理距离和时间所导致的成本更加高。下面讨论一致性重要的认知方面,它使知识重新组合成为新的知识。知识的编码闯越交互学习并不只是需要信息通道和相互作用呈现出来,它也对参与交互作用的行为者的认知能力也提出了要求。当讨论交流问题时,区分那些可以轻易被表达的知识和默会知识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随着上世纪将自然科学渗透到企业和社会科学,很多知识正被语言和信号编码着。因此它变的清楚和结构化,并被更容易保存、复制、交流和贸易。(Dosi,1988)。这种编码知识的一个例子就是产品的说明书和描述,当然也包括有关法律、规范、方法的科学知识。当知识被相互作用的方式学习时,即在个人或组织间传播时,发送者一定要把它打破成~种不太复杂的信息信号,从而让接收者碍以将他们重新聚拢还原成原来的样子。这样一个交流过程不仅仅围绕着~个相互作用的问题(部分必须是相互作用的,信息必须确实被发出),也是一个认知的问题。后者交流的认知问题可以被划分成技术精密性、语义学和效率的问题。编码的知识在交流中会造成较少的认知问题,它相对比较容易被信息信号再现和重组,这种信号可以通过EDI、传真、报告、书本、CD.ROM等传播。即使在所谓的信息社会,许多知识依然是“默会的“。许多知识没有编码,因为它与所学所用的行为紧密相连。例如技艺,日常惯例和行为规范等。这样的知识可能持久保持不被编码的状态,因为它的持有者很少意识到这种知识的本质属性。甚至许多决定是这样傲出的,例如将默会的技能翻译成可编码的程序(Nonaka,1994),相应的编码知识将无法包含默会知识的所有方面。因此知识的默会性与它的起源、聚集的本质(由聚集的信息组成,对于观察者来说其相互依赖是模糊的)以及在人或组织中的镶嵌性相关。因此,这种知识是不可能在个人和组织间进行交流的。这样,知识的默会性使交流中的基本认知问题变得更为严重,因为它不能直接被分解成信息信号并被交流。存在两种可能性:为了通过信息信号完整地表达知识而对知识进行编码,或者将它作为一种不完全地表达的信息信号而进行交流。第一种可能性正如所提及的那样,并非总是可能的。一致性作为鳙码的钥匙第二种可能性围绕着发送者只是传输有限范围内的编码信息信号,而仍然使得接收者聚集正确的知识。即使接收者接受到的信息并不完全代表它。整个过程不是关于信息信号详尽的编码和交流,当发送者和接收者用同~种方式解释信息信号时,知识的编码和重构就内在的发生了,并且接收者能去除所接受信息中的空白部分。这要求发送者和接收者拥有~个在特定的方面相似的知识基础,使之作为一个共同的认知框架来服务。这种共同的认知框架因此成为交流的编码钥匙功能。拥有类似这样编码钥匙的代理人可以交流信号,那对于局外人包含了较少的信息,并导向较少的知识。然而对于局内人来 复旦人学博上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9实旌当地化学习说,信息信号包含隐藏文本、象征信号和其他类型的信息(把它放到编码钥匙的认知框架中,它会展开和获得意义,并因此导向交流。在这方面,十分复杂的知识得到共享)。共享默会知识需要交流者已具有某些共同的知识。一个现存的知识基础,通过经验和结构化,会象交流的认知框架一样起作用,编码钥匙会通过例子教育或训练被提供。理解期刊中的信息,或根据其他人的技能的展示建立知识需要专业化,因为专业人员知道他们所接受和掌握的信息的相关处,以回答正确的问题。共同的知识也可以被生活在某一类社区中的代理人所共享,这些社会具有有一个共同的历史,相似的经历,和相同的参考点。因此,由于一致性可作用编码钥匙起作用,它就可作为交互学习的主要内容。交互学习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关于信息的描述、编码和理解的工具,这种信息由包含于文化、习惯或日常惯例(Nelson&Winter,1982)中的制度化的知识基础构成。社会一致性的功能类似编码钥匙,它导致人们用同一种方式解释他们的经验。如果文化是充分特定的(例如对于予文化中的参与者),就能使十分复杂的知识共享变得容易。为了理解街上骑自行车者的话,你自己必须成为骑车者子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当地文化的参与者中也同样是如此:为了理解在当地政治中发生着什么,你自己必须成为当地社团的一部分。作为交流工具的相关的文化还有语言,语言的不同可以导致信息的误解。9.3.3当地化学习包含于文化、习俗或组织化的市场中的日常事务的知识基础,会作为进一步的交互学习进程的基础而起作用。这样,学习模式会随着国家创新系统、地区创新系统和生产系统而进化。这里,在相同或相关的产业中的企业的人们享有更高级的有效的交互式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稳定的知识基础的结果。这种知识基础在较早的交互式学习的“回合”中被学习得到,并且这种知识可以在企业或参与者间传承,如通过交互式学习被“遗传”。在国家或区域方面有趣的是,空间的属性——地理相邻或一致性——是被组合起来的,这进一步促进了交互学习的能力。在当地的交互式学习的演化可以被称作“当地化学习”。而当地化学习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可积累的社会.空间过程首先,“当地化学习”可积累的原因,在于由空间所形成的社会事实和其影响的社会行为。地理相邻和一致性导致相互作用和学习,而相互作用和学习也能增进相邻尤其是一致性。这种衍生的初始条件一定是地理相邻。在当地,受地理相邻刺激的个人的相互作用导致一致性,一致性增进了进一步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会进一步增进接近:随着受接近促进的相互作用随着时间发展,交流和运输的手段也相应的发展。公路被建造,障碍物被移去,使得物理距离的成本减少。进一步,一致性和相互作用会互相促进:如前所述,要使相互作用发生,一致性是十分必要。另一方面,社会一致性是个人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例如社会规范或制度,文化或社会一致性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说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一群相互作用的个体中演绎着。并且,依据这种规范和制度的社会规制的效率取决于个体间的频繁的相互作用。可积累的学习进程其次,由早先学习积累的知识可以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习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框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9实施当地化学习架服务于自身。它导致相互作用,因为包含于社会规范或习俗的知识会宣传相互作用,也因为参与者彼此了解,也知道如果必要的话与谁合作,相互作用会更加频繁。作为一个紧随当地知识的当地相互作用的简单性的结果,相互作用的频率会更高。现存的知识也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起作用,因为它在信息的运作中起作用的是编码钥匙。接下来的一个有趣的观点是通讯技术实际上几乎不能使交流变成非空间的。如果社会一致性提供足够的编码钥匙,有效的信息交流会通过其他渠道而不只是面对面的相互作用发生,例如通过电话和传真。然而,由于这样的社会一致性常常是在邻近的当地性中产生的,甚至主要通过电话和传真交流的生产商也会在当地区域内交流,他们使用由电讯公司提供的软件和硬件。这硬件使他们可以更轻松的交流,因为他们已经化了很多时间来社会化。这种在特定区位可积累的因果关系的结果可能是持久的第二级学习,从而形成新的知识。这会导致公司的竞争。然而人们频繁争论的是,当地化的学习是否实际上环绕着知识的再生产,例如开发。即使这导致当地社会中的巨大的社会一致性,它也可意味着组织的或政治的关于当地公司和其他参与者的路径依赖或锁定。企业的竞争力是否会可持续,并且继续利用当地特定的知识基础,这些问题均引起更热烈的讨论。产业区中的当地化学习现在可以研究不同层级的当地化学习问题,从个人开始,持续到组织、市场和组织化的市场。下面将对产业区的情况进行关注。意大利、德国或丹麦在机械、电子、消费品或工艺品领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这些成功地区当地制造商的故事说明,在特定的产业区域,当地化学习可以很繁荣。在这些产业中,那些引人注目的“产业区”为当地化学习树立了有价值的榜样。理想的产业区不只当地化的生产系统,这一生产系统有着深刻的专业化和密集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技艺、习惯、规范和文化的一个社会经济环境,这一环境使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和合作成为可能。最初。产业区的主要的高级(High.order)能力的是所谓“空中楼阁”(Marshall,1891):知识包括在产业区的技艺、习惯、规范和文化中。之后,作为许多社会科学的部分的Williamsonian的多样性的新制度经济的巨大影响的结果,在产业区的当地企业的经济交易的高度频繁被着重强调了。在这种研究中,在柔性一体化情形下,假定产业区的制度化环境的主要能力,使得当地交易更便宜。9.4结论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区域内学习的过程。通过组合不同理论,学习过程和空间进程的可积累本质得到了强调:当地性促进学习,而学习则使得区域更当地化。通过强调学习的认知制度的重要性,本文将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引入产业区的分析之中。我们还分析了当地化的空间特性,当空间的两个特性即空间的地理相邻和一致性结合时,我们就称之为当地化区域,多数企业之间的合作发生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即当地化的环境中。当地化学习对国家创新系统,企业系统,发展综合体,产业区等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10内部网技术支持的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10内部网技术支持的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学习型组织是这样一种组织,在那里,人们可扩展其能力而创造他们真正期望的结果,新的和发散的思维模式得到培育,集体灵感自由绽放,人们正不断学习如何在一起学习”(SBnge,1990)人们预言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今天企业适应变革的前提条件,学习型文化为经理人提供了改进其组织以满足内部和外部股东所必要的信息和分析方法,信息技术已成为组织学习的重要手段。然而,这还远远不够,使组织形成学习气氛的机制还未很好建立起来。本文探索在组织中实施学习的阶段模型方法,并将内部网络作为最有效创造和保持这种学习环境的信息基础设施。10.1引言创建学习型组织已成为众多企业的目标,今天企业面临着新的学习的挑战,它超出了“解决问题”思维模式,而代之以丰富的想像力和新的思维模式看待世界。人们广泛注意到信息系统与成功实施组织学习的联系。一个小组、一个处室、一个战略业务单元从另一个组织单元学习的能力对企业建立竞争优势至关重要,这种学习能力是通过最大程度利用组织内部的稀缺知识而获得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扩散对组织是必要的。因此,在组织中建立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扩散信息的方法和制度成为组织学习过程的关键要素。然而,过度地依赖信息技术阻碍了组织内部的学习,信息技术可能会使组织学习不能清晰表达。此外,由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不确定性,对如何具体创建鼓励学习的组织环境方法明显缺乏.。学习型组织研究文献虽然很丰富,但缺乏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具体方法,很明显,学习的关键是组织从其经理人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而非仅限于从它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如果信息技术不足以产生学习型组织,那么其他什么机制能激励学习呢?BradHall是Koch产业的信息技术副总裁,他认为:“组织之间知识共享是一种文化而不是技术,要识别出对共享关键知识有兴趣的团体,并用合适的技术支持这些团体,的确是组织所面临的挑战”。要激励共享关键知识,Kooh产业提出了能促进整个组织的基本能力即核心能力概念。要支持这些基本能力,Koch建立了小组间的水平联系,这些小组形成公司范围的整合而保持各自业务单元的自主性。为满足改善沟通的需要,一方面要提高整个组织当地知识的共享,另一方面企业及其领导要寻找新的更为有力的沟通方法,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尽管有不同的沟通方法,但建立扩散信息所需的共同渠道是关键的,一个企业范围的内部网络是能提供这种共同渠道的技术基础设施。在Koch产业实施内部网络,提供了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迅速共享创新并将意见进行反馈,跨越组织的丰富的交流机会。要建立起组织学习,需要建立起整个组织的水平和纵向联系。此外,要有效地促进组织学习,应鼓励建立获取知识、扩散知识和交流信息以及创立组织记忆过程的企业环境。信息获取、分析和扩散在组织的学习上起着关键作用,要有效地刺激组织学习,就必须建立鼓励组织学习、支持组织学习和使组织学习产生的基础设施。本文分析了这样一种设施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10内部网技术支持的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的构成要素,将用阶段模型方法展示组织学习的形成,并提出每一阶段组织学习所需的技术基础设施。10.2组织学习过去二十年,研究者们对组织学习不无兴趣,但只是在近十年,随着《第五项修炼》和《敏捷组织》这样的书籍出版,对它的研究才得以在更宽广的范围进行。这些著作鼓励经理人探索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并更好地理解其价值。与此同时,学术研究者扩展了其对学习型组织各方面的研究,其目的不是总结早期的研究发现,而是通过对以前研究的回顾,对在组织内部建立学习环境提供参考。成功地转变为学习型组织,需要显著地改变现有的影响信息流动、组织作用和信息共享的文化。所有的组织都在变革中学习,然而,与文化一致的学习促进了组织的发展,并且文化既刺激了学习也植根于学习过程。分析和传播信息相关的组织文化可分为四类基础文化。认知:文化(Knowing)。组织文化有助于决定实现组织功能的最佳途径。理解文化(Understanding)。建立很强的成为统治神话(RulingMyth)的文化价值。思考文化(Thinking)。将企业看着一系列问题的文化,管理的价值是识别和认识问题,收集如何解决问题的信息。学习垄艾让(Learning)。鼓励实验、促进建设性不同意见提出、允许失败和促进开放、持续地对话。学习将极大地促进通过信息设施和鼓励学习的组织过程,每种文化均对信息设旌和信息过程具有不同的哲学意义(见表lO.3.1)。认知型组织可能形成高度集中的信息基础设施,以紧紧控制信息的分析和扩散;处于理解型组织的信息设施随着每一个组织特定的文化变化而变化。同样,信息设施内的特定信息处理机制是支持已经产生的文化中的信息分析和扩散的;支持思考型组织所必要的信息设施,将高度地发散思维以支持个体的问题解决方案,基础设施支持来自外部的信息并以惊人的方式促进很快地传播和共享信息:学习型组织需要高度弹性的信息设施,以使每个成员在需要时能从现有的知识中吸取信息,内部网络正是这样一种学习型组织所需的能获得弹性和信息共享的技术基础设施。在所有的学习产生的组织文化中,组织学习过程在三个层面产生:个体层面、小组层面和组织层面。很大程度上,学习首先在个体层面产生,而后在小组层面,最后学习扩散到整个组织层面。在对每个层面的学习进行考察的同时,本文将集中于激励整个组织学习所必须的文化和技术基础设施,这种文化和技术基础设施服务的目标是组织,这种组织是想要将其组织文化转变为学习型文化的组织。最后,我们将提出组织内部学习阶段模型,这一模型清晰地表明信息流动和信息共享,将会在整个组织产生信息共享,并使现有的文化演进为学习型文化。10.3进化为组织之间的学习型文化对现有组织文化的任何改进是一个困难且漫长的过程。激进地转变组织的文化传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代价,没有一个好的清晰的管理战略来引导文化变革,成功改进组织基础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此,管理需要设计出变革的“Rolling-out”流程,正如进行新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10内部网技术支持的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产品开发、市场测试和企业战略计划的开发一样,这一流程必须管理好并被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很好理解。表10.3.1组织文化和信息技术认知理解思考学习哲学理念集中控制和管理信制度形成和捕捉组分散化设施内部网络以促进组信息设施和信息技息和信息技术织文化织学习术的运用集中于终端用户信息流程信息获得集中资源主要的内部资源多用户收集通过众多从内部到外部资源的使用者收集集中于内部获得文化价值支持注意内部和外部在现有文化规范内信息传播紧密控制传播在使用者间扩散广泛传播极大利用交易报告广告信息信息拉力取代推力随着集中控制有限在现有的文化规范请求是共同的广泛共享、合作认信息共享共享内共享在解决特定问题时知和利用共享10.4学习过程组织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需要组织学习出现,现代的、模块化的组织建立在弹性的促进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变革,通过有效的相互联系、协调、自组织过程可以建立起学习型组织。组织学习的能力与其所处环境和信息直接相关,这种环境和信息是组织所解释和提出的,Argyris和Schon区分了三种学习过程:单环学习过程。组织成员为保持其核心特征而修改组织战略以对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双:琢学习.过_程。由于改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需要,组织要通过建立新的优先权以及重构现有的标准来征询、解决与组织规范不相宜的问题。再学习_过程。组织认识到整个组织持续学习的需要,并因此鼓励将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作为企业战略。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并非是组织要知道什么,即学习对象,而是要知道组织是如何学习的,即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可分为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传播三步,这并不意味信息就是学习,而是信息积累对在组织层面带来共享学习是必要的,并促进了学习型文化的建立。信息获取可来自于组织记忆,然而,在今天的企业环境中,常存在信息的“过度积累”,这指的是信息“充斥”或信息过滥。当组织和管理者沉湎在信息中时,为了继续学习他们必须强迫自己像他们获得新的信息时那样不去学习。过去的不学习信息聚集,对今天的信息很快成为过时信息的环境是必要的,并存在将组织与过去联结起来的趋势。与过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10内部网技术支持的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去不学习信息相关的核心问题,是组织没有愿望或没有能力来拒绝它在过去投资的能力,和以前对组织成功建立能力的贡献。信息分析和信息传播提出了使数据在个体层面有意义的过程,并进而在全组织分配信息。学习型环境中信息传播的最重要结果,是对相同数据被变成不同方式(如不同时间、不同数据类别)以支持个体和业务单元的决策。当信息被用于获得新的数据时,共享信息这~学习过程的最后一步就发生了。通过促进信息共享,数据对所有成员和业务单元的价值产生影响,并且学习将被激励。信息对组织学习的价值通过放大和修正被提高,以使信息的可利用性和组织形式会最好地适应新的数据,学习通过收集、分析和改变组织行为而发生。10.5组织内部学习的阶段模型要促进学习型文化的形成,组织必须采取措施以加速这一过程。期望在某一个很短的时间,就改变整个组织文化是不现实的。因此,应采取措施有步骤地将现有的组织文化转变为学习型文化。文化转变应被视为一个进化过程,组织将经过一个阶段或几个阶段成为全新的学习型组织(表10.5.1),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组织特征,应强调学习及组织各层面与学习相关的联系联系以促进组织学习过程。从长期的观点看,学习型文化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阶段一;在组织的管理层缓闯刺激学习作为学习型文化形成的第~步,组织管理者必须提供打破现有组织的各层级间的障碍并推动建立各管理层级间的学习联系。通过正式组织层级开始形成组织的文化,学习型组织概念会地打上最高管理层的烙印。这种由组织最高管理层所倡导的学习为组织中各级管理者提供了激励以支持组织文化变革,并促进这种变革在同级之间与同级与下级间进行。组织层级是一种协调与控制机制,也是与系统理论相关的一个实旌组织中学习的有效方法。本阶段的学习联系是所有管理层级对学习的认同,从组织最高管理层到组织基层上下一致地将学习型文化作为组织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这个向学习型组织转型的阶段将随着最高管理层(层级1)提出学习概念,将这一概念传递到职能管理层(层级2)开始形成。职能部门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最高管理层的学习理念,并努力促使本部门形成学习型文化(Dodgson,1993).。一旦职能管理部门深刻理解了这一学习理念,并自觉地运用于其文化转变,职能管理部门的领导将告知并鼓励下一个管理层级的关键成员(层级3)。这种同时在组织层级和管理职能部门引入学习概念正是Hubcr(1991)、Stcin和Zwass0994)提出的学习型文化的重要基础。这一学习阶段为组织提供了学习概念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有一定的广度。这一深度体现在学习概念在组织各层级间的传递,这一广度体现在学习概念在组织职能部门间的传递。这一阶段也是学习型组织得以形成的基础。 复旦大学博十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10内部网技术支持的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图10.5.1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阶段"-t在职能部门同扩散学习型环境形成学习型文化的第二步,是通过促进跨职能部门沟通、多职能团队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跨职能部门进行学习。传统组织的部门设置对本阶段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了阻碍。部门问学习联系由于缺乏共同的“语言”而得不到有效促进,一些职能部门为争取企业的有限资源将其他部门作为其竞争对手而不是学习交流的对象。阶段一各职能部门对向学习型文化转型所获得的有益经验,对本阶段形成学习气氛是很好的激励。与跨职能部门学习阶段相关的学习联系是数据的生产,数据以规范形式出现,并为每一部门的决策者提供做出行动的决策信息。特别地,这种规范化的数据必须要满足职能管理部门的经理和促使经理采取行动两方面的需要,数据常是职能部门管理者的管理规范(Huynheta1.。1994),服务于信息和增加其意义的普遍性能力应成为跨职能学习的基础。利用共享数据库跨职能部门进行信息分配,进而满足每一个部门的信息需要。跨职能部门数据信息不规范的问题在很多组织中是经常发生的。例如,财会部门会利用一些标准化的报告进行财务分析,而运营部门的经理人员则认为这些报告并没有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跨职能部门的学习使得组织的每一个职能部门都必须对数据的规范化达成协议,并且明确这种规范执行的时间和权限。这种学习过程使得各部门经济都希望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合作,以增加其对本部门业务的掌控能力。例如,运营部门经理希望为财务部门提供相关信息,使其加强对资产、现金流的控制能力。特别是,如果市场经理知道广告有折扣,这个信息为各职能部门共享后,就能认定这种折扣除了给组织减少现金流而得来的好处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对组织的不利影响。形成跨职能团队小组以产生对每个职能部门所需决策信息的共享,将有力地促进在阶段二形成学习型文化。一旦跨职能小组很好地理解了这种共享信息,数据规范就可用于多个部门。这种跨职能团队小组有助于减少组织的“扯皮”(ture-battles)并形成各职能部门易于产生的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交流是双边的,因为在一个职能部门共享的信息和促进的学习可能产生新的能激励不同职能部门学习的信息。与此同时,一个职能部门的专家能将信息输入至另一个职能部门。跨职能团队沟通和共享信息为职能部门学习提供了理想的机制。信息交流促进了学习气氛的形成,并为组织变革、学习型组织的最终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条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10内部网技术支持的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件。阶段三;鼓励同一组织内两个科室的学习当超越边界的合作频繁发生时,鼓励科室间的信息和学习交流必然存在明显的政治阻碍。正如跨职能部门一样,学习形成,鼓励学习型文化在同一组织的不同科室间发展是管理工作努力的重点,并取决于前二个阶段是否已成功地完成了学习文化的进化,并树立了新文化观。同样,跨职能学习需要规范和共享信息,跨科室学习必须要共享与运营能力有关的信息。三个阶段的学习联结机制鼓励科室间互相联系。沟通应是直接(即互相同意规范标准)和带着问题的(一个科室向另一个询问有关数据以决定其对解决问题是否有用)。与此同时,经理人员应建立正式的管理交流渠道,以鼓励面对面的交流,使合作学习环境得以形成。管理信息交流应形成制度,对跨科室扩散学习的障碍要进行评估并加以削除。面对面的交流在组织各科室可能情况不同,但随着时间流失,学习型文化将对所有科室都有益。阶段四:促进同一个公司所属的组织z闯或组成联盟的不同公司阔的学习要进一步扩散学习型文化,组织应鼓励互相学习以共同受益,本阶段学习发生于两个不同属于同一公司的组织实体之间。本学习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比前几个学习阶段更为复杂。公司的文化可能是高度独立的,并存在大量不愿意接受来自于“姊妹”组织的学习文化因为组织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在各公司都是广泛存在的。从一个组织到另一个组织实施学习型文化应沿着前三个阶段进化的相同路径进行。此阶段组织学习的关键学习联结,是存在于组织间的文化异质性。当新组织是由另一家公司合并而来或是由数家相互联的公司组织的战略联盟,并且新组织管理者试图将两家公司凝结在一起或促进联盟体成员有效合作时,这种形式的文化就会发生激烈碰撞。原有公司的基础组织文化会非常不同于合并后公司或联盟组织文化的规模、作用方式和组织结构,并且各公司运营风格也明显不同。例如,Fleming公司是年销售食品达2000万美元的公司,其总部在Lklahoma,通过并购其原来的重要竞争对手成为美国最大的食品总经销商,将两种文化融合的过程经历了三年并且似乎仍然没有到完全融合的时候。此外,各公司技术运营系统(计算机、规划系统、报告流程)是不一致的。这种公司的文化是不利于传导学习的,直到一些功能和文化的融合得以实现。引入学习型文化会被不正确地劝阻。可能是该公司失去了70%关键的人力资源使其没有能力去传播组织知识(Harvey、Lusch,1995)。公司间文化差距越大,成功地实施学习型环境(文化)就越困难。因此,必须有一种将不同文化融合的机制来促进学习过程。一个根深蒂固和难以除去的学习文化在改变任何文化以及取得显著转型时是困难的,这种文化进化为学习型环境时,层级文化是需要的,支持持续改进和学习的信息和技术基础对学习型组织至关重要,但实旋有效的学习型文化是比有效地获取、分析和传播信息更重要。10.6信息技术设施与组织内学习任何促进转变为学习型组织战略的核心,是建立激励信息传播以支持合作决策的信息基础设旋。有力的信息设施对四阶段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是十分必要的,这一设施应对组织内所有层级均有利,这一设施还要方便使用,所获信息要准确,所需的成本能被组织所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10内部网技术支持的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接受,这一设施应建立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这种标准化是易于实施的,并能促进整个组织随着时间流失的而能加以实现,最后,这种信息基础设施应提供获得组织内现有信息资源包括数据库、档案材料等。通信网络、电子邮件、电子会议等各种信息技术已广泛用于信息交换、组织合作和组织学习,然而,实施这些技术常需要针对特定的对象。另外,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一项技术当组织开始采用时,就可能落后了,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满着风险,有时刚刚建立的系统就有可能由系统技术的落后,而不能支撑组织学习所需要。然而,近来年出现的所谓内部网络技术为满足所有四个阶段组织学习提供了必要的设施。什么是内部网络内部网络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组织内部的网络。内部网给使用者提供整个组织的可资利用信息、经由电子邮件沟通和无须特别程序或系统来发布或传播信息。内部网当前以不同方式对组织产生作用,很多实践者认为内部网将是组织新的IT结构并取代和改善其顾客服务模式(Babcock,1996)。内部网被称为组织额外的能力,使组织获得与外界更好的联系,提高学习效率并促进组织之间的合作。个人可通过内部获得其工作中需要的信息包括论文、参考资料和培训工具。内部网将信息聚集在一起(Pull):个人决定所需要的不同信息和获得信息资源的时间,信息推动(Push):了所有组织成员的新信息的更新。因此,内部网能通过提供JIT信息(准时)减少信息过滥,信息可服务于使用者所需的用于特殊用途。使用者能决定并追踪其信息变化的需要并更有效地获得其所需信息。内部网以许多方式提供的功能使组织能利用其他形式的信息技术,要获得这种功能,各种IT设备都要得到、加以联结并注意维护保养,使用者要经过培训才可能学会使用这些设备。当使用者不得不成为多系统的专家时,信息的传播和学习就面临挑战,内部网的技术设施为组织提供了一种信息传播、合作学习的机制。不像其他IT设施,内部网定义了关键的标准以保证开放交流,人们可通过内部增进人际关系。这种通过软件、硬件支持的网络沟通可促进跨越不同职能部门和组织的信息共享。内部网的开放性、非专有构架使其具有弹性,易于运用,安装和维护方便且成本较低,因此对小企业更有吸引力。内部网和组织学习一个组织内部网络能有效支持组织内部学习的四个阶段,每个学习阶段需要实施内部网设施不同的方面。表10.5.I简要说明了其如何应用于内部组织学习四阶段,且每个阶段的特点。一一内部网支持组织内部学习组织内部学习四阶段信息获取、分析、传播和共享的特点各有不同。当信息交流更广泛时,信息的内容和表达日益正式和标准化。同样,当组织通过实施学习型文化而运动时,知识共享的内容变得更默会。内部网常按其技术能力来定义,因此,各阶段内部网技术的差别提供了识别支持组织学习十分必要的技术设施的有意义方法。技术包括网站的开发、网络安全和日益复杂的使用者界面和搜索引擎。网络安全与保护内部网不被组织外的黑客攻击有关,此外,数据保87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闪部分10内部网技术支持的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持在内部网上仅限对那些组织权限规定的使用者使用。最后,当组织在四个学习阶段转变时,信息处理活动应随着每个学习联结而变化。信息传播和共享是阶段一和阶段二主要的学习联结活动,在此阶段,信息已获得并需要有一个机制将其用使用以使进一步处理。当组织转变到阶段三和阶段四时,要强调获得信息对部门或战略业务单元的适应性,并使之成为更显著的信息处理活动。一一内部网与组织学习阶段廖搬一;促迸组织管理层级闻的学习。学习的第一阶段,集中于在最高管理层和组织层级内部用于共享信息过程和程序。这种共享信息是十分密切的信息,这一信息是组织不同层级同事之间交流的。组织层级交流的过程不同、权限不同,学习对其的影响也不一样,这一过程是从最高管理层经理开始的学习过程。内部网支持这种相对非正式的活动,为日常运营提供详细的信息并为组织各层级的成员提供参与形成、规范、循环和分析信息的机会。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存在积极共享的默会的信息,在管理层级间必须共享这些信息以使信息得以传播。尽管一些组织的政治敏感信息可能在组织层级间共享,它将是小量的并只有当使用者坚信信息将不会广泛共享时才会出现。只有最少的使用者才能获得进入公司网络的密码。有一些例子说明内部网促进了发生在职能部门内的组织学习过程。福特发动机公司HYBISCUS内部网支持了跨设计小组的工程设计。内部网为设计团队的成员提供了共享设计图表和显著提高效率和准确率的机会。内部网帮助加速了问题识别、概念开发、详细设计、生产计划和制造。Cadence设计系统公司利用内部网支持其分散于各地的营销部门,内部网用于传播新的营销战略并保持一些包括客户和竞争对手的参考信息。他们的成功共享学习反映了通过内部网缩短了学习周期:“您不须花三年时间才知道谁能做这件事”、“我觉得我数小时就学到了我以前要花几星期学到的东西”(NetscapeIntranetSolutions.1996)。Sandia国家实验室的内部网为组织提供黄页服务,提供各种企业的信息包括组织数据库、金融数据、政策、工程和制造数据并管理信息。过去由特定功能单元储存和控制的信息现在可以被跨职能单元使用了fAndreesen。1996)。廖}段2s惠跨职目学卓元扩教学习气_氛。第二阶段学习增加了跨职能单元的信息共享,这包括识别跨职能单元联结的策略、识别学习过程等。内部网实现了从一个网站的信息共享到多个网站的共享信息,这些网站是围绕职能单元设计的,与学习过程和管理层级相关。这些网站常以表单服务和聊天室形式出现,鼓励各职能单元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电子对话,随着网站开发标准的建立信息共享变得更为正式。 复旦大学博十后研究报告第叫部分10内部网技术支持的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表10.5.1组织内学习与内部网络支持阶段1阶段2阶段3阶段4内容广泛开放且变化的较正式更正式更正式极少正式政治影响较高水平的数据聚集更标准化界面是特定的界面是特定的更正式地呈现一些合作共享默会和嵌入知识共享默会和嵌入知识共享默会知识且共享一支持共享默会信些有着关键关系的嵌入息知识技术局域网和TCP/IP网络更标准化的网络设计更正式的网站更正式网站协议、网站或电子邮件表单服务集成和聊天开发信息室同意标准化数据展示和强制实行的数据口令许可安全保证定义标准和展示口令安全更标准化界面有限地获得某些数据标准化引擎口令和隐蔽式安全保证额外的安全特点强大索引和搜寻能力包括防火墙、使用搜索代理者授权和隐蔽。使用者驱动日益复杂客户服务信息处理信息传播和藏享信息传播和共享信息获得和传播信息获得和传播重点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日益增长的协调,包括促进信息在各职能单元之间交流和使用共享数据库。当信息跨越职能单元和管理边界时,信息内容有时由涉及共享信息和网页的有关的各职能单元之间的竞争所推动的,获得信息的机制更为正式。因此,在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问存在协调制定标准协议的需要。搜寻能力通过信息、源代码和传递信息的程序扩散而加强。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对内部网的利用是阶段二组织学习的一个较好例证,该公司利用其利用其内部网共享产品开发信息,下面引用几条其内部网上公司职员发表的关于信息共享和组织学习的贴子(NetscapeIntranetSolutions):“当我们开发一个新产品时,我们要经历整个学习周期,如果您学习得更快,您就能在您的竞争者之前研制出新产品。我们公司的内部网的在较短时间就将有关产品开发的信.惑向相关研究人员和工程设计人员传递,人们可获得对其工作非常重要的相关信息”。“我们将使其更容易与我们的雇员知识相联,我们想帮助雇员更具创新性,我们也试图缩短开发周期,我们认为网站对实现我们的目标大有帮助。”“进入内部网站也对公司新的发明创造会有所贡献,内部网使我们共享信息,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思想。我们所进行的试验都是在共享信息的启发下进行的,我们不会想当然进行试验”趼段,:或励屈一组织内务嬲r7之阅的学习。第三阶段学习的特点是界面的标准化,这一标准化表现为数据的规范、特定部门所需的数据规范的修订和服务。界面成为战略业 复且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10内部删技术支持的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务单元成功学习的关键,因此必须设计标准化界面来使信息规范化。对不同战略业务单元使用者不说,他们对信息有着日益增长的需求,当然人们也日益希望有充分的网络安全地以保护私人秘密和数据库的安全,通过用户界面控制和监督,能有效地实现网络安全。例如,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利用内部网使不同部门共享了制造工艺信息,这种共享信息减少了工艺缺陷并增加了组织范围内产品的质量。而且,内部网络技术使各部门能更方便地对所面临问题在共享信息的基础上相互理解。福特公司内部网使雇员共享美国、亚洲和欧洲的设计信息以加快其汽车开发、生产的速度,提高产品的质量(Goldmanetal,1995)。Booz,Allen和HamiltonA利用内部网络作为公司范围内的知识储存器,专家技能的展示场所以及对其所有成员之间合进行支持的手段。通过在内部网上公布多媒体文件,HBO节约了成上万元以前需要印刷、复印和制成光盘并分发给200至300个销售代表的营销材料。“人们能找到他所需要的并立即得到结果”(NetscapeIntranetSolutions.1996)。阶段4:支持一个公司所拥有的组织闼的学习或组成联盟的各组织闯的学习。组织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跨越同一母公司的信息交流。安全性使得远距离内部网络更重要,并且为公司内部网之间提供了独有的界面。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各分离的内部网站联结起来支持组织内部的联结,EDI和内部网的联结成为关键。智能化管理、反求工程和组织范围传播的信息设计是关键的管理目标,这需要很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Koch产业集团,是一家多元业务的跨国能源公司,公司建立了内部网,在农业企业、石油、煤炭和冶炼战略业务单元闻实现了共享信息。该跨国公司拥有14000名雇员,内部网为Koell提供信息交流和共享的设施,因此促进了组织内部的学习。“内部网使我们完成了企业目标,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跨国公司之一”(KochIndustries,1996)10.7结语一个组织可定义为一个能从其经验中学习并能从组织集体学习中学习的系统。从一个组织单元向另一个组织单元转移知识的办法成为组织学习过程的关键。内部网为知识转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文所讨论的四阶段学习过程模型则提供了实现这种知识转移的方法,不同学习阶段所需要的内部网络技术对内部网络设计者来说是一个挑战。设计必须考虑现有的组织要素包括组织的开放度、当前的信息渠道和信息交流是否充分,通过增加即时获取、更新和传递信息给组织内的所有感兴趣者的速度,那些有着开放信息政策的企业应能加强其组织学习阶段模型的利用。然而,本组织学习阶段模式最大的贡献,是该模型的运用使各层级的组织学习都有了动力,这些层级包括职能单元、部门和战略业务单元以及形成战略联盟的组织。那些有着很强的信息渠道的组织通过内部网也使得信息共享和知识流动得以增强,当利用内部网站作为关键的储存和传播组织信息的设施时,内部网所支持的信息就比其他技术支持信息更加丰富,已经建立起IT设施的企业,能通过内部网络更进一步强化信息共享。其企业利用内部网作为基础设施也可建立学习型文化并使之进化。此外,内部网设施使组织有效监督其组织学习的绩效。要确定学习的程度或整个组织是否朝学习型组织转变,公司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需要进行监督。组织内部学习的信息也需要不断评估,以保证获所得的数据、所进行的分析和信息的传播能支持组织学习。对内部网信息总的点击率可用来评价这种信息的重要性。当然,内部网技术也可将有关数据信 复臣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四部分10内部网技术支持的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息可储存起来,只有有必要权限的人才能搜索,这样企业的商业秘密得以被保护。学习型组织是新世纪不可抗拒的组织发展趋势,如何成功地将传统组织转变成学习型组织,很多智者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文所提出的四阶段组织学习过程模型试图解析组织学习的内在逻辑,使组织文化转变过程的所有参与者理解向学习型组织文化转变的意义,而内部网络设施则提供了将传统组织成功转变为学习型组织所必要的手段。9l 复旦大学博上后研究报告第五部分11R&D机构技术开发与扩散模式11R&D机构技术开发与扩散模式本文研究了研究与开发机构在技术开发与扩散中的作用,并给出了一个流程模型,分析了作用于每个流程的影响因素。11.1引言由于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公共产品性质及其正的外部性,私人自发地投资于研究开发工作将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其投资量将少于社会所需要研究与开发投资的最优值。低收入国家或地区整个社会处于低收入水平,再加上市场的不完全信息,技术人员和私人资本的明显匮乏,私人资本更是较少地投资与研究开发部门,在此情形下,政府作为解决市场失灵的有力干预者,自然是公共研究开发机构的资助者。但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效率,有必要对公共研究开发机构在技术开发与转移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我们将研究对象锁定为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聚集区域的公共研究开发机构,将用以下一个简单的模型来描述技术开发与转移过程,进而对研究开发机构的作用展开分析。从研究开发机构的视角看来,技术开发与转移的流程如下图所示:图11.1.1技术开发与转移流程图应当指出,技术创新是一个包括研究开发、技术、市场互动影响在内的系统,因为最终是由市场来决定对技术的需求,也正是市场是研究开发最终输出结果的接受者。本文只研究研究开发组织的功能而将其余部分作为一个“黑箱”,由此进行更为贴近实际应用的研究。11.2识别并遴选技术本阶段的遴选标准有两项:评估对目标技术的需求、适用性。11.2.1对目标技术的需求对目标技术的需求是指生产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该需求归根到底是市场上的需求(消费者或者其他上游产业)。事实上,技术需求会导致新技术的引入,同样新的技术也会创造需求。但本文主要考虑前者,也即从需求到技术的方向。对需求进行评估有两种方式:正式需求评估和非正式需求评估。正式需求评估由研究开发机构发起,对市场需求(从而决定产业对技术的需求)进行评估。非正式需求评估由研究开发机构定期与产业内企业沟通,由企业提供需求的情况。由以上两种方法可以获得产业对某项目标技术的需求程度。11.2.2技术的适用性考察目标技术的适用性,从以下方面进行:在整个社会背景下对技术的短期和长期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最终骶逸择的技米必殒同时符合直接相关者和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要考虑到本地市场环境、自然资源、劳动力 复旦人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五部分11R&D机构技术开发与扩散模式数量及质量、自然环境与地理因素、国家发展的整体目标以及相关政等。考扈技术差异。由于本地产业中的技术应用环境与该技术发源地的技术应用环境有所差异,因此必须考虑该技术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如差异过大,技术转移将带来负面影响。研究开发机构及产业的适应能力。也即技术被掌握并加以应用的难易程度,图11.2.1技术选择示意图11.3获得技术要在本国利用目标技术,首先必须获得技术。通常获得技术的途径是国际技术市场,该市场具有高度的不完全性,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地区在其中处于弱势和依赖的地位。获得技术的成本包含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项,直接成本包括购买目标技术并加以采用的成本:间接成本由运用技术的限制所带来的成本。ESCAP定义了五种获得技术(也即技术流动)的方式:·免费的技术流动。技术通常包含在信息之中,可为公众获得。·技术流动包含于产品流动中。购买产品同时即获得技术,成本较低。·通过公共机构资助带来的技术流动。由第三方机构(地方政府等)承担直接成本。最终的接受者可能会承担间接成本。·包含在商业合同中的技术流动。技术流动作为合同内容的一部分,成本较高。·纯技术流动的商业合同。成本高。获得技术的核心在于技术分拆。如果能将目标技术分拆为若干组件,分别采用合适的获得方式,那么研究开发机构将获得较强的议价能力,对获得技术的渠道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同时,研究开发机构还将减少对技术供应者的依赖,有利于对技术的掌握和转移。实行技术分拆有两项要求:其一,要求研究开发机构自主进行分拆和重组,因此对研究开发机构的技术能力有较高要求,同时,会对项目进度有一定影响;其二,该技术本身具有可分拆性。一般来说,已有定论的、被广泛研究的、公开程度较高的、不包含核心知识的技术,具有较高的可分拆性。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五部分11R&D机构技术开发与扩苛!塑避图11.3.1技术获得流程11.4改进技术以使其适应当地环境改进技术的目的在于使其能够被转移入本国的企业。目标技术产生于特定的经济、技术环境下,服务于特定的目标。当这些条件变化时,就需要对技术进行改造。同时,由于在获得技术的阶段可能会采取技术分拆,技术重组通常也将包含许多技术改造任务在内。。在改进技术阶段,主要的投入是技术人员。他们不仅要具备足够的技术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市场信息、项目管理能力以及社会经济知识。因此,技术改造的人员组成相当重要。图11.4.1技术适用性图示11.5遘选企业改造后的技术必须选择一个或几个目标企业进行转移。选择的标准是使转移的成功率尽可能的大。在找到合适的企业后,还必须是它们对创新的技术感兴趣并开始考虑加以使用。通常,产业内的企业不会轻易作出采用创新技术的决策,它们必须寻找支持决策的理由。Rogers提出~个创新决策模型,把挑选企业分为两个步骤:其一,了解阶段,该阶段主要由决策小组(DMU)是对所考虑的创新技术进行全面了解;其二,决定阶段,即决定接受或拒绝该项创新。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影响DMU的决策过程和结果。沟通对于提高对创新技术的认识有重要作用。在了解阶段,通过与决策小组领导人的沟通,可以促进小组接受创新技术。另一个沟通渠道是通过技术交易中介,交易中介机构能够对潜在的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开发机构还可以特别注重于专门的创新企业,这些企业通常倾向于在较早的阶段就参与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五部分1】R&D机构技术开发与扩散模式到技术创新中来。在决定阶段,可以运用金融与非金融手段相结合,刺激企业做出积极的决策。通常来说,在这些阶段投入的努力越多,最终可供选择的企业就会越多。影响技术转移的因素包括:硬件设施、人员技能和信息的相对重要程度,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替代性;技术对生产组织的要求;转让人与受让人合作关系的性质,等等。因此,在最终在各择企业中进行挑选,就必须根据这些因素,并综合技术本身固有的特性加以综合考虑。综上所述,遴选企业的步骤可用下图表示:图11.5.1遴选企业的流程通过一系列的机器设备和货品的交易即可完成,书面信息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以理解。有关技术的知识要通过培训、指导甚至专门的教育才能够掌握。11.6实施技术创新在技术转移的实施阶段,主要应该关注创新技术在企业内管理人员、工程师以及工人中的传播。在创新技术的传播过程中,会遇到两类问题。一是内部问题,主要是来自企业内部的抵制。这种抵制的起因是在企业内部的基层中缺乏对创新技术的巨大作用的了解。另一个是外部问题,主要来自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在实施阶段中,很可能需要对技术再次进行二次开发,也即重复前述的一些过程。通常这样的再改造与再发明需要有外部机构的介入,因为企业本身一般不具备全面的技术能力来完成。研究开发机构需要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帮助企业完成这项任务,他们需要定期地与企业沟通、提供咨询以及培训。实旌阶段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变。由于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根据企业的运营模式而定的,因此,随着新的技术融入到企业中,生产运营方式可能会有明显变化,从而将导致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变。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五部分11R&D机构技术开发与扩散模式图11.6.1知识转移流程 复日大学障士后研究报告案例1佛兰德斯语谷:产业区及其技术变革12技术政策与合作:一个范式的方法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基于进化理论的分析框架,解释技术政策在组织合作中的作用和制定技术政策的理论基础。为了给技术政策一个一致的定义,我们试图整合文献中的不同观点:组织的方法和范式的方法。我们将论证技术政策的作用以及技术政策的制定是有条件的:即它是出现于现有的技术范式,还是从一个新的技术范式开始。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将定义两种合作政策:一种(前范式)是为了创造一个新的技术范式而通过探索新的方法来创造激进的新知识:另一种(范式)是为了维持技术的可选择性和多样性、产生创新和降低负面的锁定效应而通过对开发技巧的应用来创造新知识。我们针对每种情况详细说明了这种干涉(合作、制度结构)和政策目标的相容性。本文的第二部分,通过着重分析两种类型的合作项目来解释我们的理论观点。一个案例是基于前范式阶段致力于创造新知识(法国的数据开关系统的发展),另一个案例是基于现存的范式致力于培育知识(Brite—Euram案例)。12.1引言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基于进化理论的分析框架,解释技术政策的作用和理论基础,我们特别着重于基于组织问合作的技术政策。主要的观点可以从动力学视角来看待,技术政策的中心目的是培养经济行为人和系统的竞争绩效,政策还可以刺激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刺激创新意味着为了创造新知识而改善组织的学习过程,产生和协调经济系统内的各种因素,影响各种选择机制。但这是一般的技术创新概念。创新是一个没有终结的过程,在其发展中依靠环境条件、制度条件、技术和经济条件而使它包含高度的特殊性。这意味着技术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制定应该考虑和依靠创新发生的具体情况。技术政策的作用以及它的制定是有条件的:即它是基于现有的技术范式,还是基于一个新的技术范式。换句话说,技术政策的目标或者是促进渐进的创新,或者是促进激进的仓H新。前一种目标是短期的观点,而第二种则相应是长期的观点。本文的第一部分,将明确前范式和范式阶段的特征,并且认为不仅制定政策时需要了解它们的特征,而且在运用政策进行干预时,也需要了解其特征。我们特别关注经济行为人之间的合作政策。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们将通过两种类型的合作项目来解释我们的理论观点:一个是基于前范式阶段致力于创造新知识,另一个是基于现存范式致力于培育知识。12.2技术政策的目标和制定:理论基础技术政策的传统分析是基于市场失灵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为了创造新技术,市场应该分配适当的资源。信息技术的三个特性导致了市场失灵,这三个特性是不确定性、非专有性和不可分性。市场失灵使R&D投资在社会需要的最优点之下,并且证明公众政策干预对重建或接近经济的帕累托最优是必要的。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证明实施一些政策是有益 复旦』;=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l佛兰德斯语谷:产业区及其技术变革的,例如对基本础究支持的公共政策、金融资源分配政策(包括RSD补助金、税收减免政策等)、所有权政策、通过放宽法律限制而达成合作的政策、维持竞争地位的政策。在这个框架中,公共政策对于达成合作是有效性。在新古典理论中,政策制定者的目的是在私人代理人最大化其效用的限制条件下最大化社会福利。政策制定者实施激励计划以调节代理人的信息分配并产生接近于帕累托最优的福利形势。其中暗含了政策制定者认为其对经济形势有充分了解,他们能高效地干预经济。进化理论主要关注的不是最优和平衡,而是内部的创新、进化和发展。政策问题开关为培养创造性、技术机会和市场开发问题。政策制定者不再被认为是全面了解经济市场形势和较好理解技术知识的代理人。相反,他必须了解与他已实施的政策所不同的情况,以便在效率低下时调整政策。政策的目标一般不是达到预先设定的,而是改善经济行为人的创新过程、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的第~段将着重于技术政策与合作政策的进化理论。对技术政策的需求和制定很大程度上依赖技术创新,技术政策是培养和确定用于创新的现有知识的--1"7艺术。创新会被镶嵌在技术范式里的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模式所限制。换句话说,如果政策的目的是创造知识并且定义~个新的技术范式,那么这种政策与现有范式内以改善创新能力和技术发展过程为目的的政策是不同的。Dosi(t988)的“技术范式”概念如下:“一个‘技术范式’根据具体情况定义为工作中要达到的要求、利用的科学原理以及使用的物质技术。换句话说,技术范式可以定义为基于自然科学原理的高度选择性的技术经济问题的解决‘模式’,以及旨在获得新知识并且阻止其向竞争对手迅速扩散的特定规则。”12.2.1技术发展的前范式阶段的一般创新特征和政策含义Dosi的定义强调了技术发展和潜在的科学原理是根据具体情况定义的,并且技术范式基于特定的知识创造规则和选定的问题及原理。换句话说,知识创造过程将高度依赖周围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的成熟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为了明确具体环境和技术发展的特定的自然条件以及进行合适的政策分析,我们必须区别不同的范式阶段,了解每一阶段的问题及特征。本文将把技术发展分为前范式和范式两个阶段。前范式阶段韵截新根据技术范式的定义,技术发展的前范式阶段以一个新范式的出现为特征,这个阶段不仅需求还没有完全明确,而且它所应用的科学原理和物质技术仍然处于发展时期(FreemanC.,PerezC.,1988;WillingerM.、ZuseovitehE.,1993)。这个正在形成的范式基于全新技术和科学逻辑的激进技术创新。这些激进创新的新技术也许会和已经存在的技术进行竞争,困难的是如何管理现有技术和新技术的界面。在这个创造新知识的阶段,存在一些技术机会。从进化的观点看,它也许意味着‘第一选择机制’的出现,其结果就是第一阶段的技术锁定。换句话说,人们所探索的研究方法和技术选择将不会发挥全部潜力。这个选择机制发生在非常高的不确定条件下,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是盲目的并且可能使系统远离最优解决方案。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l佛兰德斯语谷:产业区及其技术变革在范式变化的情况下,将发生激进创新。需要新的组织和制度框架,这些往往不仅涉及到特定的工业或部门,还可能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系统的绝大部分,同时制度安排也必须相应的改变。政策含义;需求和制定新技术范式的出现是一个长期并且复杂的过程,并且对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来说,前范式阶段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必须制定技术政策来加速这一过程。——范式的出现也许涉及到整个经济的优先权并且涉及到公众的利益,也就是重要的‘外部性’:——高度的不确定性导致私人创新激励的严重缺乏:——所需要科学理论的也许不存在或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任何进步被现存的所需新技术、新组织和新的市场需求所限制。政策制定者是“有限”理性的,必须经历个人和组织的学习过程,并且必须通过技术创新的政策干预来改善系统绩效。这种干预涉及范围很广,从教育政策到技术政策,从一般R&D支出激励到公共政策。本文集中讨论前范式阶段的合作政策。我们已经提及探索与开发活动之间平衡的重要性,政策制定者必须确保开发活动由系统中行为人来管理,否则,政策制定者将被相关激励或行为人在学习过程中发明的政策所影响。应该注意到,政策制定者必须选择行为人中的一部分,如企业、研究中心或大学等,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他们在特定领域的学习能力。范式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挑战是要花费更多的力气去选择合适的行为人,这个行为人必须可以发展复杂的新研究并且能够推广结果。前范式阶段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可选择的试验和知识变化多端,变化管理就成了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尤其在范式的发展阶段,政策制定者必须干涉技术方法的选择,以此来抑制一些没有表现出的相对低效的选择机会(CohendetP.、LlerenaP,1997)。在前范式阶段,政策制定者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控制选择过程的时机,即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技术。不同行为人之间的合作研究与大型且风险性的研究项目一起对特定技术开发十分有益。首先因为就科学和技术的结果而言,不同的代理人合作以及专业知识的取长补短可以使开发活动更加成功。而且,为了发展一门复杂的技术聚集不同的能力常常是必要的。最后,合作可以使不同的参与者共同分担风险和不确定性。重大的公共R&D合作项目的一般目标是保持特定产业的竞争性(如电信、航天、运输、能源),以确保一个国家通过实施重大战略来满足将来的社会需要(环境、健康事业)而保证技术上的独立性。这些一般的目标通常由更实际的目标结合而成,这些目标是具体项目的产出。在前范式阶段,新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必是充分发展的,结果导致合作政策可能是不充分的,并且需要通过公共组织特定领域的发展来维系。为了满足一般的和实际的目标,政策的制定或者它的制度安排应该是有条理的。Bach、Furtado&Lambert(1998)认为,政策的制度安排取决于涉及到的公共项目中每一个行为人的作用。他们划分不同的作用为: 复旦人学博£后研究报告案例1佛兰德斯语谷:产业区及其技术变革一一为项目提供资金的行为人;一一必须实现R&D的设计者以及就产出而言的现实目标的设计者;一一项目的工作形式的设计者;一一实现R&D的行为人:一一成果的管理者;一一应用项目成果的行为人。明确定义所分配角色的优先权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尝试给出一些解释。国家常常根据创新特征资助研究项目一大笔资金,政策设计是从上至下的,特别的政策制定者将明确研发现实的目标,项目的工作形式和成果使用形式,是独自管理项目还是选择一个特定的代理人,又或者选择一个研究组织。合作研究将由一定数量的私有或公有行为人共同承担:不排除一般管理组织的参与。总之,这种项目的结果将不仅有利于参与的行为人和政府机构,而且将有利于社会中的一大部分组织和机构。下面将强调技术发展范式阶段的创新和政策含义,并且分析它与前范式阶段的不同之处。12.2.2技术发展范式阶段中创新和技术政策一般特征范式阶段的创新WillingerM和ZuscovitchE.(1993)认为区分前范式和范式这两个阶段是可能的:——自组织阶段(前范式阶段)是由于知识积累而出现了新技术和科学原理;——范式阶段是具有明确的模型和技术结果的范式已经完全建立。两个阶段的主要不同点是第二阶段的锁定现象比第一阶段更加明显,特别是第二阶段的研究过程集中于更窄的领域。研究活动基于的知识基础已经非常明确(需要的技术和科学规律已经知道)。创新经常发生,并且它构成对现存技术的改善或者发展一个对现存技术的进行补充的相关技术。创新更大程度上依靠现存的知识基础和过去的经历,但是它仍然具有不确定性。这并不意味着现存的知识不能产生激进的创新。渐进创新的积聚也许会导致主要技术轨道的转移。这就暗示了政策制定者必须对这种情况具有敏锐的感知,也许会把这种转移看作是前范式情形。新知识的确创造出来了,但更多的是通过现存知识开发和现有知识的组合而产生的。知识创造更多的涉及到某个特定的领域或者许多领域,但可能从来没有独自影响整个经济(意味着没有激进的创新)或者独自创造一个新的领域。应提及的另一个特征是范式阶段和前范式阶段相比要短得多,因为在给定的技术范式中,技术更加快速的改变和高风险都会降低回报。在此阶段,可以认为技术的变化和可能的研究内容相对于前范式阶段来说减少了。开发能力和现有知识基础的多样性比新科学方法的探索对技术进化的影响更大政策含义:需求和制定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为什么需要技术政策,可能实施哪种政策?看来这个阶段政策根据双重目标来确定:l∞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1佛兰德斯语谷:产业区及其技术变革——避免强锁定效应以及为新(或更新的)范式的出现打好基础;——保持扩散过程。事实上,在范式阶段,由于锁定效应,技术和组织选择变化范围可能大大降低。就时问和范围而言,政策制定者应该关心保持拓宽选择面的可能性。政策定位的第二个途径是提高对现存知识基础的开发效率。政策制定者必须加速组织间的知识扩散(公司、研究机构等),并且确保可以获得高效率的技术基础设施(技术中心等)。政策制定者尤其关注现存的技能和技术在一些经济部门和领域问的转移,并且这种转移可能对经济的其他部分有益,这意味着知识的显著扩散。由于知识在一些经济组织中传播,扩散必须跨越组织边界,并且由于这个原因,刺激组织间的合作也许是一个可以刺激增长的和部门特定的创新以及帮助知识穿越边界扩散的特定办法。换句话说,一个公共的R&D合作项目允许参与者通过更好地协调他们的活动来更好的扩散的现存的知识。协调将使知识的扩散和创造更方便,并且为了产生创新和进步允许经济中保持多种技术和科学。合作政策的一般目的是维系国际间的大学/产业合作,维系组织中特定群体问关系或者使地理上的聚集更容易。它的目的不是保护一个产业中的特殊技术,而是支持技术在一个产业或一群产业间的转移。现实的目标常是企业生产的产品,使用的工艺或者公共投资形成的专利;由项目资助的组织出版科学成果果。就研究和发展的花费、经济对社会的资产分派和个体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来说,这个现实目标和前范式的目标相比就不是那么张扬。结果是这个政策的制定与前面的不同,它是由下至上的。主要的不同点是参与公司而不是政策制定者来制订现实目标和所做的研发来更好的满足他们的需要。政策制定者可以赞成或者反对参与公司的提议。负责管理项目的公共机构或组织可能不参与研究而只是限定工作形式。行为人自己管理成果的使用,与前范式阶段的项目相比不利于向社会推广研究成果,但可能资助更多的项目,每个项目花费更少的支出。12.3评价前一部分的分析强调了存在两种合作政策:一个致力于为了开创一个新技术范式而通过探索新方法来创造激进的新知识,另一个致力于为了维持技术选择性和多样性而通过运用开发机制来创造新知识,包括创新进步和降低锁定的负面效应。第一种政策和Ergas定义的政策相似,这个政策集中于为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发展一些具有高度战略意义的技术。政策的目标经常由政府机构来决定,政府也监督技术的发展。第二种政策相应于前面的定位于扩散的政策来说,主要目标是使技术创新更容易实现并通过分散的方法来扩散知识和创新,政府机构在其中扮演一个小角色。最后,前一个政策目标是刺激新技术体系的出现,而后一个政策是解决“系统失灵”问题(Metcalf,,1998))。我们将理论上的比较在如下的表12.2.1中反映出来:但是政策实施过程中也许会出现政策失效(Malerba,1996)。政府、公共机构或组织也许没有能力负责管理项目或决定政策目标,也可能其工作效率不高。政策制定者也许在一个合作项目中错误描述了所需的各种环境,并且也可能选择了错误的部门或行为人。政策制定者也许没有发现将来的技术机会,或者没有培养发现技术机会的洞察力。在前范式阶段失败尤其关键,在这个阶段目的之一可能是在明确的部门保持一个专门的技术。最后,101 复旦大学博上后研究报告案例l佛兰德斯语谷:产业区及其技术变革政府也许失败在协调各个行为人、部门时,产生了错误的联系。最后一点的失败可能在合作政策中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12.4小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强调对于两种合作政策在理论上和经验上的理论基础。第一种合作政策的目标是为了探索新的研究方法而创造一个基于激进的新知识的新范式。政策制定者面l临的一个挑战是维持选定的行为人的研究活动,选定的行为人应该可以在一个合作方式中发展复杂的新的技术领域。政策制定者面临的其它挑战是为了避免过早的产生低效的锁定效应而进行的变化管理。这种政策通常集中于一个国家以高度战略眼光考虑发展一些新技术。这种项目的组织一般非常集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项目的技术目标由政府或由监督技术发展的政府机构来定义。我们通过法国的数据开关系统发展的案例来阐述这个政策,政策制定者必须找出可选择/可变化的协定。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强调了CNET扮演的中心合作角色。第二种合作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在技术发展的范式接维持技术的可选择性和可变化性通过使用开发机制来创造新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政策制定者面对的主要挑战是通过扩散知识的更好的协作来维持开发,在经济中扩散知识和技术结果以及通过拓宽技术选择和可能性来管理锁定效应。这些政策相应于其他政策具有更多的扩散方向,而且这些政策是以一种分散的方法进行组织的。研究或者技术的目标一般由经济行为人来定义,由项目的管理者来选择,项目的管理者并不参与目标的实现。为了阐述这种政策,我们考虑欧盟Brite—Euram项目并且我们给出了这个项目怎么来影响学习过程。我们更简要的强调了不同者合作在创造新知识、能力和学习能力上的肯定影响。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1佛兰德斯语谷t产业区及其技术变革表12.2—1创新阶段特征和政策含义前范式阶段范式阶段创新特征——激进创新——渐进创新——高不确定性和风险——不确定性和风险——创造一个新知识基础——现存的知识基础——长期的视角——短期的视角——也许有利于整个社会一一也许有利于一个特定的部——关于公众利益门或一组部门一一也许产生新组织和新的基——小的技术选择变化范围础设旖——存在各种技术选择政策含义保持开发活动;选择能发展复杂——维系开发活动的新知识领域的合适的行为人——协调传播知识一~为了避免太早进入低效的——扩散知识及结果锁定效应,通过尽可能的公开技一一通过拓宽技术选择和可能术选择来进行变化管理范围来管理锁定效应政策目标保持一个行业的技术竞争力(通——维持国际间、大学和行业间讯、航空、能源等)的合作一~确保国家在某些战略领域——维系特定的行为人(SMEs)技术的独立性——确保地理上的聚集一~满足将来主要的社会需要(环境、健康事业等)合作政策制定——从上到下制定合作政策:主——由下至上制定合作政策;参要由国家或国际机构来定义技与组织来决定技术目标术目标(CNET,ESA,NASA)103 复日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1佛兰德斯语谷:产业区及基建查壅里案例1佛兰德斯语谷:产业区及其技术变革RoneWintjes&JanCobbenhagen(著)宁钟熊竹(译)本文研究了佛兰德斯语谷(1anguagevalley)是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专业技术特点的产业集群的。通过特许吸引大量来自国外的小型公司使用L&H语音产品研发实验室,并把其中的编码知识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加以利用,同时这些企业依靠其快速的业务反应不断对这个编码技术加以补充,发展出了一系列的应用软件。随后,当地创造的良好通讯条件使这些中小企业(SMEs)间建立了新型的联系。就像硅谷的角色模型,一个强大的首领公司,风险资金,教育环境以及最重要的非正式通讯网络是语谷(FLV)发展的关键因素。语谷里的公司寻求各自的特有优势,他们相互学习并通过使用类似的共有资源得到发展,例如:公司在当地几个教育和培训计划创建的“共有劳动力市场”中招募他们的员工。1.1简介由于在西佛兰德斯的比利时省有作为核心技术公司的Le】mout&Hauspie语音产品公司(L&H),以及大量使用多种语言的工程师和高学历语言学家的存在,语谷(FLV)主动发起建立一个世界的语音语言技术能力中心。依照硅谷模式,大量的当地实业家打算在Ieper这个乡下小镇建立一个ICT谷。为了实现这一点,一个致力于语音语言相关技术应用的风险资金基金一FLV基金一在1995年建立起来。通过三年动态技术以认证形式的集群以及参与者的金融集群,几家语音语言相关技术企业在当地汇集。到今天已经有34家快速发展的,创新的语谷公司,语谷基金会的孵化器服务对这些公司提供支持,另外有国内外大约50家公司期待加入。在1999年第~批公司在Ieper65英亩的商业区开张,其中一些是从其在leper的暂时工作地点搬迁过来,但其中的大部分将成为“绿地”投资者来作为对大多数国外公司的辅助。这其中许多是其本行业的领先者,他们创办于波士顿和硅谷等技术地区。引用Amin&Thrifl(1992)的话来说,Ieper似乎已经成为相关地区的全球网络的新的节点。不考虑其外部地区,Ieper地区现在已是欧洲的语音语言技术中心,这里每月吸引~家以上的新公司,从世界各地吸引人才和资金。然而关于语谷有两件事尤其令人关注。首先,我们想知道为什么这个技术的集群会发生在这么一个区域不大相对偏僻的乡下?其次,为什么当许多专利规定揭示了可贸易的技术的相互依赖性,也即是知识似乎是可编码并可通过认证的方式出售的时候,地域上的接近依然显得如此重要?就像硅谷的角色模型,三个因素被认为是语谷发展的关键:一个强有力的领航企业在当地网络中的中心地位,风险资金,以及教育。这些因素被认为是这个现在高速发展的技术集群的顶梁柱。为了分析创新在技术,金融以及地理上的集群,我们首先要描述一下语谷的局部和周围环境。然后关注作为起源和技术标准公司的L&H公司,以及作为核心技术的语音产品。接下来是对语谷的形成和语谷基金的讨论,包括对一些语谷公司的介绍。最后,我们讨论了语谷基金会和公共政策的角色。如今,语谷自身已经成为了佛兰德斯“集 复且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1佛兰德斯语谷:产业区及其技术变革群政策”的角色模型,特别是最近的政策已经主动在“技术谷”的名义下制定了。1_2leper:--个西佛兰德斯地区的比利时小镇拥有35000居民的Ieper市是西佛兰德斯地区比利时省的小型中心中的一个。Kortrijk,Brugge和Oostende已渐渐成为西佛兰德斯地区的中心城市,这是一个NUTS等级为二的地区与东佛兰德斯,大海和法国接壤。整个西佛兰德斯地区具有内容广泛的经济结构和很高的出口率并以其大量的中小企业闻名于世。企业氛围,语言能力,很高的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的道德规范是西佛兰德斯的主要资产。不同于整个西佛兰德斯地区,leper地区(NUTS等级3)具有相对不平衡的工业结构。坐落在著名的农业基地Westhoek,Ieper作为次中心的地位被认为有诸多不利条件。以西佛兰德斯的条件来看,Ieper地区(郡)人烟稀少,城市化水平低。农业依旧是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1994年当地34%的企业从事于农业。然而Icpcr地区的经济正在进行改革,在1986—1996年间这里的年GDP增长率相对高于Gewest省的其他地区,也高于整个国家的平均水平。由于接壤法国使当地明显具有一种边境地区的特色,例如:主要的公路止于Ieper。通过几十年的政府资助和欧共体的支持,Wcsthock地区正在经历着显著的复苏。一些学者把西佛兰德斯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概括为内源性的增长或者是自治的工业化(Musyck1994),起源于新型的企业并从本土的单一工厂家庭企业发展而来。在西佛兰德斯的这个地区,家庭资本的累积和坚强的企业文化是成功的关键因素。Musyck(1993)认为其地域的特殊性,资金的注入及当地的劳动力对当地的经济贡献巨大。中小型企业成为当地经济主体,其业务扩张战略也是在所有权在当地企业控制下自发进行。就像Marshallian地区的政体形式,这些中小企业依赖出口,却在本地竞争。竞争最激烈的集群可分为传统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比如建筑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冶金行业。工业企业的技术基于经验,通过实践获得。这些隐形知识和技能被当地劳动力所掌握并很难被非本地工人所模仿。我们注意到在所谓的SchumpeterMarkI体制(SchumpctcrMarkIRegime)下企业模式的不同之处。早期Schumpeter的革新体制实在鲁莽和空想的企业家中旋行的。西佛兰德斯周边地区的家庭资金模式,由于其拥有权和使用权的统一,创造出来大量风险资金的投资良机。就像Schumpeter在早期由勇敢坚定的改革者所倡导的创造性革命,家庭风险资金的创造力对南部西佛兰德斯地区的经济结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除了所有这些优势,Vanhaverbeke(1998)也提到了关于他所描述的内生性增长的几个劣势。首先,应为家庭资本的结构和其典型的自治增长战略,企业的规模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这导致主观上要在内部解决其技术问题,“把技术限制在家庭内“,所以说这妨碍了对外部创新资源的利用,这就导致在知识经济中将该地区企业转型为网络公司的过程变得更加困难。除了其固有的商业习俗之外,该地区相对贫乏的知识基础至少有部分是因为其外围地理环境造成的,也就是:缺少综合性大学。Kortrijk有一些高等教育机构,但如果年轻人想过得学位就必须离开Ieper地区。在他们学成之后可能会想回到他们的故乡,但这里并没有很多需要高等学位的工作可以提供给他们。因此,人才从Ieper外流到佛兰德斯地区的经济和科学中心:‘VlaamseRuit’。无论是所谓的‘Mashall外在性’,还是‘lacobs外在性7, 塞呈查堂堡主亘盟壅塑堂窒型!堡兰堡堑堕查:.兰些垦墨苎苎查奎兰——————一人们将期望一个类似语谷的高技术ICT集群出现在这些中心地区而不是在lepera幸运的是,两个早年离开这里的人又回到了他们的家乡,并创建了现今已是语谷核心的语音技术公司。就是由Lernout和Hauspie运营的企业a1.3Lernout和Hauspie语言产品在1987年JoLernout和PolHauspie创立了L&H。JoLemout曾在Barco和Bull&Wang电脑公司工作。PolHauspie是一个会计,曾在远东办过实业。在欧洲以外工作几年后,他们都回到了leper并在此相遇。当他们决定一起开创事业的时候他们自问Tz个问题:语言语音技术有市场吗?这能在佛兰德斯生产吗?当竞争对手出现时能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吗?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现在并没有文本一语音产品市场,许多语音识别基于荚语,而且都以来于扬声器。我们认为在将来可能出现一种声音输入和语音综合,然后在扬声器合成输出的系统来实现人机对话。我们感到如果能在多语言背景下实现这个系统,我们将拥有一个认购此项技术的市场,因为许多公司的产品仅能实现单一的输入或输出,而且许多情况下只能在少数几种语言中实现”。Wang是一个从事于语音编码技术的公司,但它仅在英语中实现这一技术。在比利时和欧洲的多语言环境下,L&H关注一种多语言技术。在佛兰德斯的大量会多种语言的工程师和高学历语言学家使他们相信他们能在这里实现他们的梦想。在1987年创业第10年后,多语言的路线给他们带来了很好的收益。L&H开发的语言专家系统比同类产品跟具智能和人性化。作为一个“语言工厂”,他们的产品“生产”新语言的速度要比少数几个竞争对手之一的mM的产品快上7倍。在L&H能够在已有思路上开发新技术前,他们需要启动资金来拓展新业务。然而这并不那么容易。就像在EUGreenPaperonInnovation中提到:“在欧共体内部成员国及重要部门中无论公司规模如何,财政总是创新的障碍。”风险资金在企业创新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进一步而言,要想获得银行的长期贷款来作为企业技术开发的启动资金更是困难。为了募集启动资金,Lernout&Hauspie走访了当地许多私人投资者:“游说当地面包师,屠夫和农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每天的主要工作内容”。幸运的是,从一开始就有一些个人以商业天使的名义向L&H投资。除了当地的家庭资金,他们通过欧洲风险资金协会(EVcA)获得了大量社会公共机构的投资。最主要的是Flemish地区的投资公司:GIMV。由政府资金创立的GIMV现在以私人名义在比利时股票市场上市。两个创始人说服了GIMV投入1500万美元,占70%的资产份额,从而在当地雇员计划地区(T-zone)中的商业中心创建他们的公司。他们租用了当地开发机构为了激励高科技项目而修建的写字楼里的一间办公室。9个月以后L&H已有8个员工,后来他们租用了这幢楼里20间办公室中的15间。在1989年,L&H大约有80个员工在leper工作。后来在Brussels附近的Wemmel他们设立的~个窗口性质的办公基地,可后来由于IT人才的匮乏,L&H打算开始在Wemmel发展,那罩的人力资源要比Ieper丰富的多。L&H的开始并不~帆风顺。1991年GIMV认为公司缺少出口战略从而没有增长潜力而打算撤资。此时多亏商业天使机构信任,L&H度过了一个艰难时期。1992低,L&H 复日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1佛兰德斯语谷:产业区及其技术变革成功开发了他们的“语言工厂”,这种产品使用多语言方法对三种基本声音技术即:压缩,识别和综合进行融合。新的语言可以在不到12个月时间内进行编码。L&H开拓了美国市场同时带着他们基于专利认购的战略计划又GIMV寻求合作。GIMV依据此计划投入500万美元并指导其发展。他们购入价值百万的机器进行生产。L&H的发展吸引了美国大公司AT&T的注意,他们购入L&H5%的股份。1994年他们通过出售专利获得第一笔收益并在美国开设了两个办事处。在1995年公司股票在NASDAQ上市,接着又在Brussels的EASDAQ上市。在1996年,十年过去了,L&H通过出售专利获益并开始收购其他公司。直到那时,语音技术依然分散,小型尖端企业分享着市场。通过专业决策L&H成为这个机会市场的巨人,例如:他们雇佣了比IBM更多的语言工程师。1997年L&H收购了美国的KurzweilAppliedIntelligenceInc.,一家知名的听写系统技术先锋公司,他们的产品也成为L&H听写器件的核心。虽然两个公司在技术上存在相似性,他们还是要花大量经历来对两个公司及其技术进行整合。他们对各自研发人员进行调整以使这项工作能更好地开展。两种技术整合后生产的新一代听写产品能辨别“持续的自然语音”,大约每分钟140字,然后能立即在电脑显示器上进行显示。最新的版本甚至能让顾客通过声音来操纵,格式化和编辑他们的文本。仅仅两年市场结构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而L&H在其中作用甚大。但此时世界最大的IT企业将开始进入这个市场。对L&H核心语音技术最大的认可是1997年9月微软投资4500万购买L&H股票,从而占有L&H8%的股份。这大大提高了L&H在产业中的知名度并使其股票价格在一天之内上涨20%。而这仅仅是一个商业和技术联盟的开始。如今,L&H技术已与一些视窗软件整合并将于最近随最新的PC机一起发行。这样做的好处是L&H语音压缩技术能被视窗的140000个软件研发人员一起开发。微软还为此付费给L&H。从上面可以看到最近的大多数发展发生在Ieper甚至比利时以外。然而公司的欧洲总部仍然在leper。我们可以看出拥有1500员工,全球拥有20个子公司的L&H已逐渐形成其全球技术网络。L&H已越来越少的依靠本土资源。1.4语谷的创建1995年初,L&H收到很多客户要求加入其在leper的语言实验室,也就是他们的R&D中心的请求。大量小公司与L&H签署了专利合同以便将L&H的技术与他们自己的相熬合。由于必须进行远距离交流,所以即使是具有良好的ICT能力,这仍引起误解和延迟。因此,客户开始考察leper,而且常常持续几个月。每年大约有三家企业因为这个原因对leper进行考察,L&H对其提供食宿。起初L&H对此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因为他们害怕将核心技术泄漏给竞争对手,可再三思虑后L&H明白如果越来越多的公司应用他们的技术将有利于将他们的技术作为行业标准,这对他们是很有利的。更进一步,他们认识到与客户合作的重要性,因而L&H开始支持客户的发展。借助语谷,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想法:在leper建立一个世界级的语音语言技术能力中心。1995年11月,随着语谷基金的创立,建设一个小型硅谷的想法开始形成。当地的几家金融机构积极地参与了进来。由于IT人才的匮乏,创始人认为有必要在一开始对教育 复旦人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l佛兰德斯语谷:产业区及其技术变革和培训投入大量资金。他们估计10年内,语谷大约需要2—3于名员工。语谷的建设基于以下四个基础:一一L&H专业知识及技术的相似性;一一语谷基金的风险资金对语音语言相关技术的关注:一一语谷基金会提供商业支持,孵化服务,教育与培训;一一语谷公司的技术动态性。一一语谷基金当建设语谷的想法在1995年开始形成时,一些个人投资者及当地投资机构就认为这是个投资良机。基金的启动资金为5600万美元,这些资金开始投入动态的语音语言相关产业的高科技公司。基金至今投资了34家公司并且现在正以大约每月一家的数量增长。大约有50家来自亚洲,美国,比利时的公司与他们接触。在这当中大约有六七家企业被认为具有发展潜力,存在投资良机。这也是~个在企业间寻求技术溢出可能性的战略。反映这种技术互补的象征是几乎所有语谷基金所投资的企业都是L&H的客户。后来语谷公司开始在相互间认证技术。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要求企业之间相互了解,语谷的细查程序保证了这一点。超过一半的语谷公司来自国外,很多时候,语谷基金既对在leper的欧洲公司投资,也对在Ieper外甚至欧洲以外的母公司进行投资。选择被投资公司的标准之一是这家公司有意在leper落户发展。如今,越来越多企业在园区落户。在语谷基金以后,一个非赢利性的语谷基金会创立起来,为企业提供培训计划,孵化服务,进行园区建设等。1.5语谷基金会与语谷基金不同,语谷基金会是一个创立于1997年的非赢利组织,由以下发起入创办:一--JoLernout和PolHauspie(L&H的创立者)一一I印er市~--Flemish政府~一地区发展代理(GOM)~一西佛兰德斯经济开发与复原共有组织(wIER)除了上述几个经济上的发起人外还有其他的参与者,比如微软向基金会投入300万美元以用来建设语言大学。基金会两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本地区语音语言技术人才的供应。基金会规模不断扩大并实现他们一个又一个目标。基金会向下又分为6个非赢利性组织和六个赢利性组织,以下将对最重要的几个进行讨论。语谷商务开发部:掌管在佛兰德斯,波士顿,新加坡和旧金山的提升平台。这个平台通过设立办事处,吸引管理者以及市场行为学的研究为语谷公司提供了他们进行全球拓展的跳板,为公司提供市场销售的支持以及一些公共事务的帮助。平台也通过评价体系吸引有前途的高科技公司落户于leper的语谷。语谷教育部:承担一些教育培训项目(1998年9月共有lO项)来支持语谷的独立发展。在这里,人们并不缺少对教育培训项目的热情,迄今大约有1300人参观了1998年组织起来的语谷工作日计划。108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1佛兰德斯语谷:产业区及其技术变革通过与KATHO(Kortrijk的高等教育机构)建立计算机语言教学基地。1997年80名学员参加第一期计算机语言的硕士课程,到1998年有140人参加。第三期课程开始于1998年十月,150人参加培训。在为期几个月的短期培训中,他们又将一些员工培训为程序员。另一项教育项目在语谷园区的佛兰德斯语言大学展开。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语言专家汇聚一起参与此项目。在这当中,语谷与MIT和京都大学的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佛兰德斯语言大学为语谷特设了个人培训课程。通过与其他另一些培训机构的合作,另外六个ICT培训『项目将不仅仅为语谷公司服务,它们还将面向整个Westhoek地区。语谷人力资源部:与Flemish雇员机构VDAB和一些在就业机构一起工作为语谷公司提构高学历员工。语谷金融部门:管理当地的启动资金并保持与语谷基金的接触。这是一家协调大量当地商业天使行为的投资银行。语谷基金的专业投资的制度环境并不利于当地的商业天使。他们希望能自己通过观察搜寻自主地进行投资。语谷电信:提供必要的通讯设施,这不仅是为他们自身需要,也是为了当地数千终端用户。计划将在附近地区终端用户安装宽带接口,以实时地参与检测语谷公司的产品。例如Voxtron的计算机电话产品。这似乎让网络系统超越了传统的商业界线而把当地家庭也包括进来。结果导致在Ieper地区用户与生产商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密切。1.6语谷公司到1998年9月为止语谷的公司数量已经达到16家,8个月之后增加到26家(figure1)。到1999年11月达到34家。他们都是些来自国外的年轻的,高速发展的企业,平均开业了3年,雇佣了17个员工,其中90%的员工拥有高学历。引导Iepor的公司革新的知识和创意估计70%来自公司内部知识(经验和R&D)有400/60的外部知识来源于语谷产业集群的其他公司。以下将介绍一些公司来描述一下他们在语谷中的地位,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目标以及他们在技术和地理集群方面的经验。VoxtronFlandersNV创立于1995年,是最早参与语谷基金项目的公司之一,公司附属于美国的Quarterdec公司。最近公司又成为总部设于国际Voxtron集团的一部分。他们在新加坡,香港,菲律宾和印度都有办事处。大约有80人从事于电脑电话产品的工作。他们在Ieper落户的主要原因是业务上与L&H的相似性。在开发可听email产品时与L&H保持密切联系是很重要的。与L&H的接近也促使公司在其他产品开发力度的加大。就像L&H,Voxtron的强项也在于多语言的应用;9种语言被集成,马上15种的集成也将实现。除了能与L&H接近外,随着其他公司的到来和语谷服务的完善,落户Ieper的新的优势不断呈现,比如信员工的招募等。因为语谷,Voxtron可以接触到以前没有来往的客户和合伙人。比如Voxtron表现出了与即将来到语谷的Iseraeli公司的合作热情。语谷基金询问了语谷现有的公司是否有于Iseraeli公司合作的意向。而Iseraeli参观了Voxtron以确认两个公司间是否存在产品互补 墨呈查兰堡主亘堡塞塑堂塞型!堡兰堡堑堕查!主些巨巡查壅苎——————一性和合作可能,看起来如果把他们的两种产品合起来会很有意思:通过电话昕你的email以及通过电话听你的传真。Voxtron在来到Ieper前需要明确自己是否有必要进入语谷来和这里的公司实现技术的交流和整合。这在公司进入语谷前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应为公司地理上进入语谷,制度上调整得更加规范对进入语谷后与其他公司开放的交流至关重要。KeywareTechnologiesNVKeyware开发提供LayeredBiometricVerification(LBV)来提高安全性。Keyware保持了与类似Voxtron等语谷公司的技术联系。KeywareTectmologies成立于1996年,公司同时在Zaventem(Brussels)和美国开张。语谷园区一落成Keyware就在leper开设办事处,雇佣了大约20名员工。Keyware最初的业务是集成其他公司的几项技术并对其升级,他们升级了他们的LBV系统。客户成了他们最重要的外部知识来源。大约50%的外部资源来源于语谷集群。到1998年Keyware已经签署了25份合同,一些是和语谷公司之间的,还有一些是和例如BULL,Smartc盯d和Unisys等客户间的。SyVoxEuropeNVrformerSpeechSystems)在美国Colorado的Bolder创立的speechSystems是语音技术方面著名的领军企业。但他们在市场推广他们的技术方面做得并不成功。通过管理方面的改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技术在竞争者面前已经失去优势,但他们发现自己仍有一项有竞争力的优势保留下来:噪音环境下声音过滤技术。认识到自身在技术竞争中已经落后,他们认购了L&H的技术专利并将自己的技术与之整合,生产的语音识别器件专门用于工业后勤目的。为了加速对欧洲市场的渗透,他们开发了多语言的产品。最近他们合并了一家比利时企业并改名为SyVox。1999年SyVox将在语谷园区落户并雇佣大约20到30名员工。Smart.MoveNV作为一家比利时的私人企业,SmartMove由一个与IMEC有密切联系的工程师小组于1996年在Leuven创立。(IMEC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微电子研究中心,由Flemish政府与Leuven大学合作于1984年创立,750名员工从事R&D,约占企业员工的70%,1998年9月将在语谷设立研究单位)。SmartMove开发了无需手控融合电话通讯和信息技术的交流平台,也就是L&H的技术。SmartMove使用Java技术,一种于其他编码技术能很好兼容的计算机语言。然而,即使是这些公司的技术之阃相互竞争并且只有一个能够成为最后的行业标准,语谷系统也能最后反馈那个没有成为标准的技术。l。7语谷:创建地区的“第二自然”成长区域在过去的两年中语谷变化巨大,并已在leper当地及其周围地区相当著名。许多组织和个人现在热切地想搭上这躺列车。最终人们相信了Ieper市长说的话:语谷对这个地区的重要性最终将会像12,13世纪的纺织业一样。大约100家公司期待进入leper,他们将聘用大约2,3千员工。为了给大量流入的外地人口提供住宿当地政府已经为计划建造房屋而谈判。当地商人计划大量投入,比如增加旅店客房总数。语谷作为一个创新系统是企业技术与地域的高度专业化集中。但为什么实在这个小城市的农村地区呢?传统知识很难回答并分析该地区的优势劣势。似乎L&H的技术和帮助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I佛兰德斯语谷:产业I基及其技术变革注定是来自于外部资源的,因而从技术的角度上讲,是否座落于比利时的大中心城市并不是关键因素(机场的便利条件还是要考虑的)。然而,企业家的精神,该地区的风险资金及多种语言的优势可看作L&H在当地获得成功的“第一自然“。实际上源自家庭的商业伦理似乎是至关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年轻人回家乡创业,其次是当地的私人投资者充满信心地对他们进行投资,也就是:Lemout和Hauspie能在他们不熟悉的地区比如Bressels劝说当地的屠夫,面包师作为团体对他们进行投资吗?社会关系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了leper。这些重要的当地关系也最终促使L&H在Ieper发展成一个全球性的大公司。就像:“我们说的永远没有我们知道的多”一样,L&H知道的远比他们出售的多,他们的客户想买的远比他们能买到的多。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发现,通过专利协议进行的编码知识的交流可以是一个高度地域化的学习过程。为了更好合作和交流隐形知识而产生的面对面接触的需要吸引了更多技术相近或技术互补企业来leper。这激发了JoLemout和PolHauspie和当地机构在语谷主动建立公众和私人联结点的想法。一整套设施将被设计用于提高当地的接受能力和连通性,以期减少知识溢出。在第一自然的优势和L&H现有的基础上,语谷主动建设具有优势的第二自然以更好地吸引具有技术补充作用的公司并对它们进行支持。如今,L&H,语谷基金,语谷基金会以及所有有吸引力的语谷公司正通过创建地域化的创新系统进一步改变着这个地区。1.8总结通过本案例的分析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当地风险资金创立的研究和发展部门,其资金来源于具有浓厚商业氛围地区的私人投资者;L&H采取包容的态度而不是防止其他公司成为其竞争者:他们看到了学习的机会并把自己的技术标准化的良机;密切的交流促使了技术和地域上的整合,面对面交流是必须的;L&H对语谷的积极支持。除了感恩的心情,L&H也看到了这将给自身带来更多机遇,也就是更多投资于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的流入;对客户的支持;分享知识并与其他技术整合;语谷基金的投资者看到巨大商机,因为当地公司都从事于语音语言技术这一领域;当地工业园区的建设,并对外来者表示极大的欢迎;IT巨头的登陆(微软),极大提高了公众影响来吸引外地企业;通过L&H和其他公司的屏幕政策(搜寻外流技术人员),保持了公司间的紧密联系并将这种联系不断发展:语谷公司相互间十分了解,明了其他公司的动态。他们相互认证,“迫使”进行面对面的分享;语谷公司必须愿意落户Ieper并接受这里的培训:公司的集群化过程;语谷基金会的建立:对种子期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支持,监控并与企业高速的发展保持一致,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并吸引公众基金对其投资;加强该地区使用者和生产者的相互联系:也就是通过对产品的家庭中的使用提高集群的效用;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l佛兰德斯语谷:产业区及其技术变革语谷公司通过单独资源购买发现他们各自的优点;公司在“劳动力的创造性集合”里招募员工,也就是在当地劳务部门和语谷教育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行为解决更多就业,提高地区知名度;在商务,社会和政策交流上表现出的更多热情:语谷如今实行“普选”:所有都为了支持集群,发挥集群效用。112 复日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2透过英国高保真音响产业看产业集群现象案例2透过英国高保真音响产业看产业集群现象wMay,C.Mason,S.Pinch(著)宁钟田适雨(译)本文讨论了由英国高保真音响产业(BHFI)引出的对地区产业集群现象的深入思考。这些在当地集中的小型专业公司是世界高保真产业的领导者,虽然近几十年来也有一些集中学习、非贸易相互依赖及间接的政府层面上的组织支持的迹象,但他们缺少有力的协会组织,并且公司问的互动有限。无论是贸易性的还是非贸易性的本地问相互依赖都对这些高保真音响公司的聚集有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公司之所以如此邻近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新厂创办人在老公司旁边盖厂的惯性心理。高保真音响业在英国东南方集中也反映了该地区技术人才的集中。研究结果显示,BHFI的案例中产业集群的关键因素包括企业和劳动力市场。2.1概述选址对于产品制造的重要性一直是经济地理学中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如Storper(1995)提出地区是资本主义发展新形式的一个核心状态,而其他人(如Hudson)则强调了跨国公司的复杂层级。另外,近年出现的新的讨论是Lovering(1999)提出的新的(或者是庸俗)的地区主义:这个概念借用了制度主义者对本地发展机构服务而形成的新阶层的描述。最近,对产业集群的讨论也有很多重要的新进展。例如知道了制造系统结构多样化的可能性。因此产业集群的倡导者不可能像当年福特制的倡导者那样占统制地位了。大家也公认产业集群的产生有许多因素:柔性能力和高效创新:经常面对面打交道的非正式网络;存在大量的风险投资;大量的小公司和他们的转包商之间牢固的信赖网络;存在有利于技术交流的本地制度;企业间人员的经常性的流动;知识的快速普及等。但是这些导致产业集群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及使集中的企业成为产业巨头的过程目前还不甚明了。至今无法解开谜底的部分原因是产业聚集看起来像企业是被某种东西绑定起来,而不仅仅是为了相关企业的物资交换。因此,思想、知识和诀窍等也越来越被看做关键因素。Marshall在论及产业意义时用经典的文字“空中”(intheair)企业表示“贸易的神秘”和“智力和人力的习惯”都是包括在产业区域里。Storper(1995)试图通过“非贸易性互相依赖”的思想来概括知识的重要作用,与之一脉相承的还有学习经济学(Lundvall&Johnson,1992),学习区域(Morgan,1997)和协作经济学(Cooke&Morgan,1998)都注意到知识在网络和合作性公司中越来越重要。除了这些认为知识对支撑企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想法外,还有一些与其说是经验的,不如说是理论上的分析认为基于知识的要素导致产业集群。事实上,虽然许多权威认为好像发现了他们所看到的集群现象,实则真正成熟的集群产业还相对较少,而且产业群彼此的起源和发展动力各不相同。另外,支持一些最有影响力的产业地域研究的方法模型,如Silicon谷模型和Marshall经典著作,已经遭到挑战。本文通过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产生、延续并对英国高保真音响产业案例的分析对产业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2透过英国高保真音响产业看产业集群现象集群现象进行讨论。正如Henry(1996)指出的,英国在产业集群研究中影响不大a可能已有的文献有这样的假设:英国不仅代表了不成功的福特制,而且代表了不成功的柔性专业化。因此,如果英国存在产业集中的动力的话,也是非常有限的。不过,伦敦城的金融服务业和英国赛车业也提供了有着许多所谓“新产业空间”的典型特征的地域集中的有力证据。虽然英国高保真音响业比上述两个产业员工数少得多,但BHFI也有其独特的重要地位并引出了地域重要性的问题。本文结构如下:首先讨论产业集群理论近年来的主要发展;接着对BHFI进行介绍,说明它有着许多高技术集群的特性;然后讨论现有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释BHFI的产业集群现象;最后揭示本案例讨论对企业理论的价值。本文资料来源于对45家音响产业的高级经理人的深度访谈。2.2关于产业集群的争论近年对产业集群有许多争论,不过正如Phelps(1992)指出,大部分争论都是基于Marshall和weber提出的外部经济理论的各种延伸和发展。虽然受到许多地理学家的轻视,两位著名且多产的经济学家Krugraan和MichaelPorter的理论对集群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研究者批评他们忽视经济行为中的文化和制度因素,但如Martin和Sunley(1997)所指出的,Krugman和MichaelPorter的著作对地理学家有相当影响。Krugraan产业集群研究的两个基本思想是:首先,地区专业化的产生有许多重要的意外原因;第二,一旦集群建成,地区的发展依靠外部规模经济来维持(Krugmaa,1991)。虽然Krugraan是继承了Marshall的促进外部规模经济三元论:劳动力市场聚积;专业化的供应商的发展和技术知识的外溢,但与Marshall理论不同,Krugman是新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的方法是基于不完全竞争的。Porter(1990)的研究一直是国家层面的,但他不承认一国的产业集中对产业部门的跨国竞争有益。Porter指出四个主要因素导致为什么一国的产业占据世界领导地位:其一是要素条件,即~国所拥有的制造业的有利要素,如有技巧的劳动力和制造基础;其二是需求条件,即本国需要该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其三是相关和替代产业,本国存在或缺少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产业;其四是企业战略和对手,即国家的条件决定企业如何产生、组织和管理以及国内竞争对手的性质。这些因素互相影响,并可能被外部机会和政府行为施加更多的影响力(Porter,1990)。虽然这两位学者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但他们并没有在地理经济学中有很大影响。例如,Porter的方法被看做是一种启发性的框架,但它只被视作是框架而已。而Krugraan的著作被忽视的原因是他试图建立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模型——这样的方法近年来在地理学家中并不受欢迎。相反,大部分地理学家正用各种新Schurapeterian理论,把产业系统发展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进化阶段相联系。也许这种理论最有影响的就是Scott(1998)的“早期加利福尼亚人”模型。这个模型来源于标准理论和交易成本分析所产生的思想。它把产业集群设想成一种试图将垂直和水平分散的各种形式的外部制造相关企业间的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组织形式。新的柔性聚集体带来了不断增大的市场不确实性,和快速的技术变革。针对这个模型有许多批评:它的作用可能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脱离特定体制的选址逻辑。因此,Lovering置疑道,孤立地考114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2透过英国高保真音响产业看产业集群现象虑交易成本,这个模型只是用到了简单的微积分。同样Sayor(1989)也提出这个模型用组织模式研究成本,实际上组织和制度模式都会对成本产生影响。非贸易性互相依赖的思想可以看作是对这些批评的回应(Storper,1995)。这种观点的出发点是经济方式是嵌于特定制度框架内的。因此决定任何一个制造系统结构的关键是建立制度学习。这些相互依赖包括习俗、规矩、实践和制度准则,它们有助于定义在市场和技术都不确定的环境中的公司战略。这些战略更有效地界定了最广泛的“产品世界”,提供了有关新产品、市场、制造方法和资本资源的知识的来源。关键是这些相互依赖经常发生在方便的贸易市场之外。而且,既然这些知识都是默会的和本地化的,这将有助于建立制造的地域方式。因此非贸易相互依赖思想包括一系列相关的因素:首先,它包括企业是“知识交流”的一部分的观点,以及知识的产生和传播需要集中方式的思想。知识的重要作用表现在相关有影响的两个概念中:学习经济学和学习区域,这里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来源。(Lundvall&Johnson,1992;Morgan,1997)。下面,我们将讨论BHFI案例,并检验它是否有高技术集群或是说“新产业空间”的这些特性。2.3英国的高保真音响产业通过前面对产业集群争论的概述,我们就不会对有这么多关于是什么造成了产业集群或者关于产业空间的争论感到奇怪了。和大多数复杂的现象一样,很难给产业集群下一个简介而无懈可击的定义。值得注意的是Poter在关于集群的早期定义里,指出的相关产业并没有涉及地域。但大多数定义都认为集群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产业部门相邻,或相关的大量(不一定是小型)公司在地理上的毗邻。本文讨论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当然也是什么构成毗邻。如果这些公司在城市附近非常邻近,那么就可以叫做工业区,但集群通常严格的指聚集的公司在方园50英里之内(有些可能更大)。另外,大部分定义认为这些生产单位问应该有某种相关性,如本地的零件或服务的上下游关系。并且,通常这些交易建立在典型的合作、互惠和信任的基础上的。也有人认为当地的多种工业间的相互作用比单个产业内部公司间的联系更易于促进创新行为(如Harrison,1996)。然而事情是复杂的,因为非贸易性的互相依赖的概念很容易让这些联系是荫蔽的和不可见的。这样的一个学习体就不一定有一个显见关联的公开合作过程。因此一些公司(大部分是不相关的)为了提高竞争力,也加入到了学习过程的组织中。那么BHFI是如何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呢?二战后因为遇到远东尤其是日本的如索尼、先锋、三洋和松下等大型制造企业的竞争,英国的音响设备的批量生产经历了相当一段衰退。不过留存下来的英国音响设备工业显示了某种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首先,这个产业里有相当大量的公司存在,英国就有至少65家高保真音响公司。而且这些公司倾向于小型化(当然比日本的对手小得多)。W.May、C.Mason和s.Pinch所调查的样本公司里,超过50%雇员少于25人。但最近的一个趋势是这些英国公司为了应对日本公司的竞争进行了一系列的兼并来获得研发和采购上的规模经济优势。1997年Goodmans接管了Epos和Mordaunt并和Tannoy合并组成了英国最大的扩音器和音响设计集团。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2透过英国岛保真膏响产业看产业集群现象FigI.Thel耻a出nol'lfi..fifirrmtinIkL;Kf&☆删:Inletvilowiq拌e灶另一个新产业空间式的特色是这些公司有地理上集中的趋势。如图1所示本例中的大部分公司都位于从剑桥到伦敦的弧形带南部,并延伸到肯特郡,苏塞克斯郡和汉普郡。高保真音响业比赛车业的分布还要散(Hera'y,1996),这是因为在外围地区还有一些副集群地,在Glasgow有三家、利兹有五家、格洛斯特附近有四家。另外,这里没有在其他集群中存在的竞争对手的直接毗邻。不过这个产业决不属于产业区概念,绝大部分公司(调查中的75%)集中在英国东南部,~些公司挨得相当近。有关产业集群的另外一个典型特征,是制造的专业化。事实上,BHFI的公司设计和生产大范围的产品,包括组合音响系统、功放器,专业音响产品、CD机、扩音器系统和最近的家庭影院功放和家庭影院扩音器产品。近年这些专业化公司正生产低端高保真产品来试图融入大众化音响市场。但BHFI仍主要基于一个专门的市场。因为它一直致力于尽可能做最好的音质产品。因此它尽量避开生产非专业的设备如音响制造产品终端的闪光图示均衡器。这符合DiGiovanna(1996)列出的集群的广义特点,即依靠质量而不是成本竞争。实际上BHFI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高品质扬声器的领导者。最后也是产业集群最关键的特征,是通过创新来保持领导者地位。有种说法认为小公司的地区集群更适合持续性的小的渐进的创新,而不是靠激进的创新突然改变技术发展的轨道。诚然技术的主要改变如音像和CD的标准,是主要的全球性大公司如菲利普和索尼等制订的,但这些英国的小公司也进行了许多产品创新(如立体声、小型书架式音箱和平116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2透过英国高保真音响产业看产业集群现象板扩音器)。因此,BHFI的公司在技术创新和出口方面是非常成功的。W.May、C.Mason和s.Pinch调查的公司产品有超过3/4(数量上)出口到世界各地。此外,这个英国产业创新的特点,表现在其异常多的获得国际大奖。如1992—1993和1996~1997,欧洲图像和声音协会授予英国公司的奖励仅少于他们的日本对手少总数名列第二(后者获得55个奖项的24个)。在美国的消费电气展上英国公司的奖励也仅仅稍少于美国和日本公司。实际上1994—1995和1995—1996英国高保真公司获得的奖励和其他欧洲其他国家获得奖励一样多。这些英国公司的专家也定期为日本的公司做咨询,如索尼、佳能、Denon、Teac、先锋等。NXT在平板扬声器技术上最为领先他们的技术被日本公司利用,而Meridian的家庭影院扩音系统被佳能所采用。而且这样的高效的技术创新并没有减缓的趋势,例如一家位于剑桥的新的小公司在数字扬声器方面领先(Tayloy,1998)。其他国家也有许多重要的专业高保真公司(如AudioAccess,Cello,Krell,MarkLevinson,ProceedandRevel等),但英国厂商无疑是产品创新方面的领先者。2.4对产业集群的解释:BHFI案例分析那么英国是如何发展这个专业的高保真音响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最好参照Krugman(1991)和Poter(1990)的观点。如前所述,Krugman提出的许多观点之中都提到产业集群,是通过偶然的方法产生的。乍一看,BHFI的形成肯定存在偶然因素,例如广播业先锋GuglielmoMarcini公司似乎是很偶然的在英国Chelmsford建立了它的无线电报和信号公司。这家公司是英国音响业发展的早期催化剂,但把Marconi在英国的出现看做是偶然的则是一种误导。Marconi公司发现它在意大利的利润下降,而英国有19世纪最好的海军,因此它希望它的创新能获得军方的授权。接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确实对BHFI的出现有所帮助,因为英国有其他重要的历史因素,如BBC的创立,二战的爆发,都对这个工业的出现有影响。但这整个的过程不仅仅是好运气或随机的偶然因素的结果,我们需要比Krumgman的轮盘赌注似的历史观更深入思考这个历史过程。Krugman观点的第二个要素是他强调外部规模经济。如Martin和Sunley(1997)所指出的,虽然Krugman和经典的Marshall的理论差不多,但他的观点有几处不同:首先,不同于Marshall,Krugman的外部经济是基于不完全竞争的。这样专业供应商的内部规模经济就可以通过采购转化为公司的外部规模经济。本地的外部规模经济受到市场大小的影响。但这种观点不大能解释BHFI。原因是几乎不存在为多家公司服务的具有外部规模经济优势的供应商。许多电子零件来自远东,为当地公司提供专业零件的本地公司只能为几家公司服务。Porter的理论能对BHFI有多少解释呢?首先,在要素条件里,支撑英国音响业的最重要要素就是劳动力的技术。很奇怪的是这个工业早期的发明是源自其他国家的,但英国却成了这方面的“专家之岛”。美国的爱迪生1877年发明了电唱机,美国的另一位发明家EmileBerliner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可选碟片电唱机。虽然起步较晚,但英国也涌现出了发展音响业的有功之臣,例如英国工程师Blumlein在一张碟片上开发了2个声道,这奠定了立体声的基础,另一位工程师Pyke也在这一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扬声器领域,Wharfedale的创始人GilberBriggs以及Celestion和Goodmans都有一系列的发明。其他著名的发明家有Willianson和HaroldLeak对功放器有贡献,功放、扬声器公司。uad的刨 复旦夫学博七后研究撤告案例2透过英国高保真音响产业看产业集群现象始人PeterWalker和HugeBritton在GEC声学公司工作期间对金属锥形扩音器有发展。1936年成立的英国声音记录协会(BSRA)也激发了许多高保真专家的出现。英国成为这个产业领域专家的重要聚集地。他们每月定期在伦敦聚会,发表月刊并举行年度全体大会集中讨论和发布新设备。高保真工程师Kelly(1985)傲了如下记录:每次展览.允许10分钟(介绍他们的新产品)包括留声机、功放器和扬声器。之后是一顿美妙的大餐,然后我们聚集在休息室里讨论问题,规划未来,广泛的吸收别人所长,经常忘记时间。这个协会对于发展工业、发布信息和促进入际交流很重要。类似的较大公司的活动是举办伦敦音响交易会。许多产业成员近年提出,过度的专门化和公司间的竞争破坏了这种业余交流的风气,导致了发明越来越神秘。但英国有大量的高保真专家这是无庸置疑的。一位被访工程师评论道:英国有许多高保真专家,专业的知识和创新的公司。他们的产品收到全世界甚至日本的瞩目,但谁知道英国背后还做了这么多事情呢?这种观点受到扬声器公司经理的支持:虽然日本的产品在消费电气市场占统制地位,但可以这么说,高保真业尤其是尖端部门,是英国的地盘,这里有大量的专家。Poter的第二个概念是需求条件,人们可以引证说因为有大量的煤,结果发展出了电力,也就为音响业的出现提供可能。电力1926年由NationalGrid引入,打开了无线设备的市场,导致了英国不断繁荣的业余广播社区和人们对各种有关声音再现设备的兴趣的发展。许多发烧友从个人兴趣出发开始做一些音响业小生意。类似的也有业余爱好者进入了计算机产业和赛车业。本文需要指出的是英国在声音和音乐方面有很强的消费能力,应该和英国红火的流行音乐业有关。因此索尼公司最近在广告中声称他们的高保真产品经过特别工艺提高质量以满足英国挑剔的消费者,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宣传了同时,Poter的第三、第四个要素:供应和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和对手)对于BHFI的出现好像并没有特别直接的解释。事实上,Poter提出对这些要素的忽视已经造成了英国一直向下循环的制造业的衰退。许多分析地域的专家已经把政府支持的思想重新定义为更广泛的组织制度,只要是对产业有好处,无论是私有的还是公共的组织都全面的支持。但英国的~个特点是和欧洲其他国家,特别是那些有着成熟的联邦政府系统的国家相比,英国缺少这样的组织支持。虽然英国没有赢接支持音响业的政府部门,但我们可以通过二种政府的行为间接的看到这样的影响。首先,存在公共基金支持的英国广播公司,它刺激了人们对广播电视的兴趣,这家公司还成立了研究实验室,吸引了声音再现领域的专家成为员工。Spendor公司的创始人、扩音器领域内的先锋Shorter就是这样一位工程师,他曾经在BBC工作过。二战末期,为了检验德国u型战船对盟军舰只和德国空军空袭的威胁,政府资助过军方的研究。这样广播的知识和相关的电子技术,比如雷达相关技术,获得了发展,培训了一批工程师,他们中的许多人战后都去研发民用音响设备了。例如JohnBowers和RoyWilikins在军方研发广播设备,后来他们创立了B&W扬声器公司。他们在扬声器领域特别是公共演讲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明,他们的公司目前是全英最大的高保真音响公司。这种政府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2透过英国高保真音响产业看产业集群现象支持的形式类似于政府支持航空业,以及后来影响赛车业产业政策(Pinch&Henry,1999a)。显然Poter的理论为检验对特定的产业部门的进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提供了框架。但如前所述,它只是一个框架,并不是一个系统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在本文里它几乎不能提供产业集群的解释。因此我们需要看看解释BHFI的其他想法。2.5把BHFI看做是一个非贸易性相互依赖的“学习区域”与学习型区域相联系的非贸易性互相依赖,在多大程度上为BHFI构成的产业集群提供了更可信服的解释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强调,创新是许多高保真公司在日本公司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关键因素。日本的高保真音响公司通过加速创新和缩短产品链的长度为高保真产业带来了革命。作为应对,英国公司放弃了他们一直赖以生存的唱片和音箱,转而研发生产数字化、小型和微型的CD功放系统及多用途的家庭影院系统。另外,发展数字化技术意味着面对对手,如DVD、SACD、MD、MP3等新的竞争替代品的消费不确定性,便携的CD是一个好的选择。声音再现系统有一个越来越复杂和跳越的技术进化轨迹。而且考虑到Lash和Urry提出的“产品的完美”概念(即物品的图像和信号值越来越重要),产品设计越来越在这个轨道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样就很容易通过风格来给音响制品分年代:60年代的塑料被70年代的铬所取代,接着是80年代的黑色无光外壳,90年代则为银色和返朴的木质或仿木质外观。二战后英国高保真产品有特色的最低标准和朴素的外形反映了一个重要的文化意味:单纯追求最好的音质,而不是像日本公司(和日本消费者)那样热衷制造“高科技”的开关或者妆饰物的给人留下浅薄的印象。这种最低标准化的“反风格”趋势是针对近年来昂贵的产品如BangandOlufsen,风格和品牌成了他们的卖点,而音质却比同价位的专业音响差了很多的现象而兴起的。相反,音响产品的顶端常常是一个单独的市场,因为为了买到最好的音质,消费者往往从不同的公司购买最好质量的产品——唱盘、功放和音箱。不可避免得,这些零件的风格总是不同的,因此设计的美学远景缺乏统一和协调也导致了音乐的“纯化”。鉴赏这些质量需要的复杂的知识和听觉敏感性无疑让这些购买昂贵的英国产品的消费者比那些信息少的听众更有优越感。实际上许多这些英国高保真产品在高保真发烧友中占据了极高地位。这样,和其他在技术上复杂的产品——如照相机、计算机和汽车——一样,一个很强的竞争要素就是消费者(据信多数为男性)把消费高保真产品当作是使用“有地位的商品”来显示他们不凡的知识(Straw,1997)。同样的,英国零售商Richer音像把他们的商品优于大众商品的设计作为促销的卖点。而且,英国高保真音响的最低标准设计也反映在具体的物件上——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电路设计,如LC(液晶)图形显示器(甚至有些包括重音和高音控制),这些都被视为为了提供纯正不失真的原声。不过,近年来英国的产品也开始屈从于越来越多的风格差异化,因为低端和高端音质需求的差别已经越来越模糊了。和其他工业一样,高保真业也越来越注意质量和快速多变的消费者的口味,因为音响制品的高质量和低成本之间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显。119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2透过英国高保真音响产业看产业集群现象m№口#r“,&啦口㈣32rⅫ,j36.}-376‘叫■●和籼■l;●Coh加r■埘∞¨●H■q_-ImH■b嘲目oI_m0ca龇蚺嘲忡蚺瞳崤柙_m讲i州"“*呻^时●埔I岫Ihm卅‘*∞肘t●嘲,蛐*豫●口_腑州}{铆”曲●H^a■●∞Ihh●●●竹——狮‘舢n妇ft■瑚翱bMI自-孙蛐d嘲}础■瞒傅l№岫rl■鞠&■■●-胡—mm6擗$自T唯fcIⅥF-曲I蚺■舯m-舯■舯■%'—ml讲铀·々删拍I■o嘲帅■帅螂吲籼州m帅■f日vh‘b一瓿*tm憎目”_岫a■∞m●HI竹e硼畦a啦n懒u妇m口蚺糟Io哺■tqb∞蝴^^tDlirms计稍nHb“■‘帅CH蝻m,舯n蝌hm酬L喊椭●”Er獬卿Oalkt,0{翻哺hHq^啦Ⅳ口呐啊峙fh琳●●●o口oo▲▲^●●●t-0o■●曲日抽-.’酣’pmo■t●qb●■I●▲●●口日。螨山■嘲●■h6“NI^¨锰H¨h瞻●肘U.at■t●●d●■删ah■m哺‘●●●●●▲●oo懈H植I{辨■m神柏■t蚋I∞黼渊●啦●^州IM●村t■■d州晡峨脚州Ⅻh庸●●▲●●嘲M■蛆●■td●捆r*mq∞n喇目*魄▲▲aa铲jM●舟’_对w神n■h婚●■^■瞄■●hL●●doTI撕■■憎·:’:,^}M●■l●●一啪《tEc豳H_●o。▲●·:4‘h,bn哪曲-悼●●▲●▲^抽▲●o煦●^o‘▲●h"OmmmaMrt05*¨VmⅢ々‰m№%fⅢ一,r}一一i—譬~—拳i————f善^●^Oo▲^●●●^▲▲图2如图2所示,这种发展已经出现于大量的横向协作的公司和他们的供应商之间了。被调查的45家公司中有13家与他们的供应商有某种简单的契约关系,主要是为了从他们那里取得价格最低的优质配件。有许多家则是从远东获得零件。不过,还有好多案例显示这些厂商有改变同供应商关系的经历。例如三家小型扩音器厂商和他们的塑料模件供应商发展了更紧密的关系以确保他们产品的质量和复杂性。另外的协作领域在容器架——盛放电子原件的金属容器。一家公司为了把产品投放市场要重新设计他们的功放器,他们需要和他的金属件供应商合作。这些事例说明BHFI的创新有赖于不断的互相学习。然而这样就说BHFI是一个完全的学习区域还不那么可信。首先,只有三分之一的垂直协作是本地化的(例如是30英里范围内的)。本地的交流基本上都是小公司,也就是说他们在寻找专家方法还收到地域的约束。而绝大部分的联系都在本地之外。而且,这些联系的技术协作的程度不应被夸大。这些高保真音响公司的大部分重要技术发明都是靠自身盼研发部门来完成的。相反,本地的联系都是关于设计、包装(虽然如前所述这些事情的重要性也不该被低估)的。这样如图2所示45家公司中只有3家和其他厂商在最近的产品中有横向协作。这种竞争公司阃缺乏正式协作是高科技公司集群的典型特点,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保密和竞争。关在自己家里研发被认为是防止被对手窥探秘密的方法。而相反,同供应商讨论一些非技术的不复杂的问题则被认为不大可能造成信息外泄。120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2透过英国高保真音响产业看产业集群现象这些发现提出一个问题:这些高保真音响公司是不是同赛车业一样是为了试图获得非贸易性互相依赖优势和更多的获得信息来源而聚集在一起的?Hertry和Pinch(2000)已经提出,赛车业不是为了更靠近专业的供应商,而是为了距离能产生有关赛车设计信息的“知识社区”更近。在竞争激烈的赛车设计业,虽然大部分发明为了保密都是关门研发出来的,但厂商总是试图去刺探竞争对手的最新发明。这种知识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员工传递:新公司的迅速涌现;通过秘密侦察和复制以及通过闲谈和流言。那么BHFI和这种模式有多大程度的吻合呢?如前所述,BHFI在英国声音存储协会和伦敦音响博览会的促进下发展了小型的知识社区。今天,产业越来越专业化,这个社区也越来越庞大,但它仍保持是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区。例如,公司间知识传播的主要机制通过关键的雇员。虽然不如英国赛车集群的代表性的疯狂游戏“音乐椅子”那么重要,但BHFI内部确实有重要的雇员传递。正如某人所言:人员的流动是这个产业的重要特点。结果.A.413-知道了某种套司在干什么。这样在你碰到问题的时候也好办,因为你可以认识能提供帮助的人。这样对英国公司确实有好处。这样公司间人员和信息的流动的结果是产业的雇员结成了一个密集的网络。正如一位经理所说:当然我认识产业里的其他人。许多人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曾为不同的公司工作。这样对英国的产业有好处,毕竟他们还是在同僵化的日本公司竞争。结果许多公司表示,既通过创新发明又通过解决问题来和其他公司进行非正式联系。同时公司们都对这种协作有戒备,大家都知道产业里的人互相交谈并且保持发展的齐头并进。一个经理说:网络对于讨论思想很重要。有了产业的期刊你可以跟踪到最新的各种发展。一家小型扬声器公司的经理的观点很好的总结了目前的形势:人际交流很重要。你认识产业里的人和专业领域的专家,如果你有什么问题他们就可以帮助你。英国每年举行的各种高保真产品展示会为这种交流提供了条件。许多公司把这种聚会作为会见老朋友结识新朋友的机会。这种场合的闲谈和流言有助于传递产业内的趋势和技术创新信息。还有许多和赛车业类似之处。这两个产业中获得信息的来源都有助于洞悉产品设计的技术进化轨迹。两个产业的轨迹都是规范的产品。因此,所有CD生产商必须遵守的标准已经由菲利普和索尼在著名的“红皮书”中规定好了。而且这两个产业的工人(主要是男性)“被迫”开发他们的产品,而且是在看起来有观念边界的条件下开发最纯粹最真实的声音再生产品。虽然有这些相似之处,但与赛车业的知识社区的共同点不应被夸大。首先,我们的调查显示,高保真设计和集成的创新是一个比赛车业更主观和以自己为主的事业。因此,虽然掌握市场确实也是生存的一个关键,但高保真企业不会象赛车业那样严密注视对手的每一个行动。这样的差异可能是因为不同于方程式赛车业有限的规则相比高保真业有更广阔的空间来生存音响制品。而且,即使在音响业变化最快的部门也不是象赛车设计业那样需 里呈查芏堡主亘堕塞塑宣塞型!堕丝茎里塞堡塞童堕主些重兰些叁登翌墨一——要持续的产品改变。骷M机£iat+|g☆,+,/oeum32t2001|36j|)6Fig_3.Thep。蚺雌捌’“cw矗m1卫P’雎。血aadthemmⅧntot'p螂on雠Is*..“hi94Ihco冀kr赫jnd哪I碍f鼬《以ln噼n赴目J-urre;r-I.因此,虽然需要有技术的劳动力市场和通过非正式的和非贸易的方式获得知识,对于BHFI的集群无疑是有影响,但我们必须找到其他一些原因来解释目前如此程度的集群现象。本文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精心设计的新公司形成过程。图3显示了高保真部门的几个典型公司建立新公司的过程。例如,伦敦高保真公司的聚集过程可以看做是从一些大众消费产品制造商,如ThornEMI,GEC和Rank等脱离出来的。这些大厂在伦敦都有研发实验室,当他们在五、六十年代意识到日本公司的竞争开始调整策略的时候,许多工程师离开英国的公司开始创立他们自己的生意。另外,BBC在伦敦有它的声学实验室,离开这里的工程师也在伦敦附近开始创业。英国东南之外的约克郡和亨伯赛德郡地区的副聚集带也和新厂建立有关。这个小集群是在Wharfdale公司被卖给Rank集团之后发展起来了,许多工程师离开Rank建立了自己的公司。这些公司包括Castle、Royd和Keswick音响研究。新公司不断形成,例如,Indigo技术公司是由MissionandTatmou公司的前雇员创立的新的英国扬声器公司。其他英国高保真公司,包括Talk电子、Origin、Quale和Alchemist都是这段之后创立的。因此,很可能BHFl的演化过程是一系列的与大公司和协会有关的小公司涌现的过程。如表1所示,聚集在英国的东南部的这些新公司的起始阶段都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同一模式的。虽然有些有相关商业和研究的管理、技术和科学背景,绝大多数新公司都是由有高保真业直接背景的人创立的。本文认为英国东南部技术精英的集中刺激了这个地区的产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2透过英国高保真音响产业看产业集群现象业集群。1、bklThedmmgmadj州q“绷甜nm¥fLrmtertian斯%kn硝神mpwudintheIt—HFI假设新公司的创立时产业集群是关键因素,那么非贸易互相依赖也在这个过程扮演了重要作用。新公司的创立者通常是已有公司的雇员,他们知道新产品和服务的细分市场。例如,功放器和旋纽制造商Myryad是从NAD脱离出来的,他生产的同样的产品但定位于更高价的细分市场。而且这些新公司通常依赖老公司获得沟通、市场机会和各种知识。这些贸易性和非贸易性的联系对于新公司起步阶段来说非常关键。然而,我们的分析显示,许多这样的新高保真公司其实本可以比目前这样发展得更好。Glasgow的Lima和Tannoy以及Plymouth的Heybrook取得的巨大成功很好的支持了这个观点。实际上,一些一开始建立在伦敦或其周边的公司后来都搬离了那里,如MordauntShort、QED音响制品、和ATC扬声器技术公司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我们的调查显示,这些迁移背后都有“质量就是生命”的考虑,而这些厂商对于东南部之外的地点表示没有问题。新公司建立的案例说明创建者一般习惯于在原地周边设立新厂。一个很好的例子是高保真厂商Aura设立于 复旦大学博十后研究报告案例2透过英国高保真音响产业看产些墓群现象Portmouth市是因为它的创立人原来在这个城市的高保真零售公司工作。对于企业家常常在距离家乡很近的地方做生意的趋势有很多解释:1、避免搬家带来破坏和对现有财产转帐带来的麻烦;2、新公司的初始阶段都是一种兼职的状态因为它的创立人还在为老东家工作(一般是在自己家里或者车库里开始业务的),在这段时间和客户、供应商及雇工建立联系,等到开始全职工作后就直接在当地做生意;3、留在本地可以是创立者把已有的客户、供应商和市场的知识当作一种资本,这样减少了不确定性和使风险最小。4、大部分新公司的需求都相对不特殊,在哪里都可以得到满足,这样他们也没有搬家的动力了。这种“惯性”的影响似乎比那些具体为了获得本地化集群的优势的观点更好地解释BHFI的大部分公司留在英国东南部的大部分原因。本文关于学习地域的最后一个问题是组织密集的作用。Amin和nlrif}提出组织密集的四个要素:首先,一个强有力的行业协会存在;第二,本地产业网络间的高程度的相互作用,能够形成交流制度和协商的风气;第三,有权威机构和联合的模式来反映集体的意志和限制无赖的行为。第四、彼此知道公司和产业的共同目标。和英国其他的专业产业集群一样,BHFI没有发展出明显的组织密集形式:如本地的商会、专业经济协会、培训代理或商业服务组织。而且,我们前面也提到过,明显的政府支持也存在空白。大部分政府的支持都是间接通过二战期间和战后的国防投资和对BBC的支持实现的。然而BHFI如果不用通常的产业目标和文化标准及价值观来衡量的话也可以说BHFI有自己的组织密集。毕竟这个产业里还有源于乐迷和发烧友的组成的一种公司精神。这种观点强调从一个更广阔的范围理解组织的重要性面不只是一种正式的组织实体。如Storpcr所说,组织应该被理解为一套约束行为的制度,即是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本文里BHFI的关键组织即是劳动力市场和公司。这有助于形成和输导那些追求完美音质的人们的热情。2.6结语英国专业高保真音响制造部门的案例,为地区结构的复杂性提供进一步的素材。乍一看这个部门不像一个典型的学习地域,没有高度的组织存在,没有本地企业间的强大影响,也没有明显的消除无赖行为的权威机构和集体意志。外部规模经济和交易成本最小化也不大能解释聚集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组成BHFI的公司间弱的相互关系。高保真公司和他们的专业供应商之间大量存在广泛的垂直联系,这形成了相互学习的方式,但这些联系中只有很小比例是本地化的。而且在英国东南部只有中等程度的聚集,少部分公司活跃在外围地区。不过这个部门包括大量小型的创新型公司,他们在美国、日本和欧洲本土的大公司占统制地位的产业里占据了尖端技术的市场。因为音响业是一个追求质量的市场,所以创新和知识的产生和获得成为他们成功的关键保证。这里的知识包括声音还原的技术知识,也包括越来越重要的体现于音响设计的文化内涵。也有迹象表明知识是通过非贸易的和非正式的方式获得的,因此BHFI被认为是一个根植于地区的“知识社区”。不过这个产业的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2透过英国高保真音响产业看产业集群现象创新大部分还是内部的和以自己为主的,因此这个产业部门的聚集行为也可以通过著名的新公司的创立的过程来解释。本地的互相依赖,无论是贸易的还是非贸易的,都对高保真公司的聚集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产业集群现象还主要归因为创立者习惯于在当地的附近建立新厂的惯性作用。本文关于产业集群的论述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学习经济的组织密集在多大程度上依靠国家和地区的特性。产业部门和国家的特点不同,可能研究的结论也不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在BHFI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和地区的要素都起作用,而在英国国内我们也可以发现在东南部形成产业集群的另外一些地域性的优势。不过,在这个特定的部门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存在一些人倡导的学习型经济和学习型地区概念的有力证明。因此,音响公司的地域性聚集可以看做是意识到英国技术人员和政府研究实验室集中的特点后,新公司集中创立的结果。不过,考虑到音像产品技术和设计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学习型地区的非贸易互相依赖很可能将成为未来英国高保真产业的重要影响因素。 墨竺查兰堡±亘堕窒塑宣塞型!堕塑壹型垫主!:主些叁登型主堕垄堡兰翌量塑望塑堑———一案例3欧洲高科技中小产业集群演进中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3.1引言本研究是对网络、地区高科技中小产业集群的集体学习、研究和技术开发所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研究分析了所选择的欧洲高科技中小企业地区创新集群的作用,以及研究和技术与其竞争力进化的联系。这些联系包括当地化和全球化,涉及大学、研究机构和基于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其他技术。着眼点是试图评价这些组织学习过程,地区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创新和知识创新成功的程度和重要性。通过企业与其他组织问地区联系和网络化、地区科研和职业劳动力市场高素质人员的流动、及新企业衍生的当地化过程,这些研究试图勾画出其进化的轨道。3.2组织学习、高技术中小企业和欧洲九十年代的区域进化轨道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和了解不同的创新活动,以及地区集群中的中小高科技企业进化中组织学习的影响和影响的程度。论文中的“高科技”、“技术密集”和“基于技术”这些词交替使用,用来特指企业和产业,这些企业和产业或服务体现新的、创新的和先进的技术,而这些技术是由技术专家所开发的。这些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将这样的专家和领先技术看作企业主要的竞争优势,通常定义为高集成度的R&D支出,它指R&D支出和研发人员相对于企业总支出和员工总数的比例。中小企业则定义为小的独立的,少于250个员工的企业(Aydalot、Keeble,1988;Keeble,1992)。“地区组织学习”的定义、概念化和理论最初是由Lawson和Lorenz提出,并在此后的文章中加以讨论。开始简单的定义,是有关构成生产系统的个体间共同或分享的知识创新和开发基础,这一基础协调它们所面临的技术和组织问题(Lorenz,1996)。这种当地化的知识基础的创新和开发具有有意识和无意识机理,前者例子是当地中小企业之间和中小企业与当地大学间的合作研究,后者例子是体现的专门知识和以研究者、管理者及劳动力市场,和经由现有的当地企业或组织中衍生出的企业家所创建的技术密集企业内的技术人员所具有的Know-How。七个欧洲的高技术区域具有这种特点,这些区域包括Cambridge、Grenoble、Sophia-Antipolis、Munich、Got曲org、Pisa/Piacenza/NEMilan和Randstad。研究表明,欧洲科学技术密集区的地区专利和科学出版物可反映这一地区的知识创新问题,这些地区均包含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这些集群的中小企业劳动就业人数自七十年代有相当程度的增长。这些高科技中小产业集群的起源和本质是不同的,以意大利的集群和Munich为例,Munich由制造企业所主导的,丽意大利的Sophia-Antipolis和Randstad则主要发展成为服务性产业集群。在许多集群聚集于大学或公共研究机构的同时,一些则深受当地的高技术制造企业影响。这些集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开始衰退,但有活力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则 复匠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3欧洲高科技中小产业集群演进中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在这些集群中发展强劲。这一现象反映了动态发展的高科技部门,如信息和电信技术、互联网和多媒体及生物技术部门,多样化和新技术融合的趋势。随着中小企业的衍生和大量增长,大型企业全球化过程的新特点及中小企业生产组织的新特征的出现,大型全球企业显然正在寻求将其R&D活动加入集群以获得高度本土化的研究和技术能力,与此同时,这些日益增长集群中的专业化中小企业,常展现出高度的企业内部网络化和利用当地对企业的支持和制度资源利用。下面将着重介绍近年来欧洲地区高科技中小产业集群发展中组织学习的作用。3.3组织、知识和学习:产业区和创新环境直到现在,主流经济学对产业组织或企业内关系对贸易的约束很少关注,科斯解释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系统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如果生产仅由价格运动来调节,则任何组织就没有存在的必要。那我们不禁要问组织为什么会存在昵?按这种观点,组织的作用就是节约交易费用。然而在马歇尔著作中,组织和知识是资本主义进化轨道的中心。他认为:“资本包含在大量的组织和知识中,知识是生产最有力的发动机,它使我们征服自然并使其满足我们的需要。组织有助于知识,它有很多形式,例如单个企业,相同交易的几个企业,企业间的各种交易等。知识和组织的公有、私有产权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比物质形态的公有或私有产权更重要。正是因为这部分原因,似乎有时考虑将组织作为生产的不同的代理人加以区分”。在马歇尔看来,组织的核心作用是集成日益增加的专业化分工或他所称的“差异化”。对马歇尔而言,市场成功取决于专业化增加和更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发展。一个途径是将生产集中于特定区域如产业区。集中化的好处包括技术专业化程度的增加和扩散,因此创造了丰富合适的劳动市场,附属的贸易和专业化服务的增长,高度专业化机器的使用使得将许多企业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成为可能。相邻地理企业的集中使所有企业共享大规模生产和技术创新带来的好处,而这一切都超出了单个企业的范围。马歇尔产业区的影响是长期的、累积的,并取决于知识创造和创新。当某一产业选择某一地区,它会长期存在,因此人们可得到相邻的技术的好处。贸易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产业区的企业无意识中就会学会许多东西。一时存在机器的发明和改进,就马上会有企业来与您讨论如何利用这一发明和改进。如果某人开始有了新的思想,马上就有人会采用这些新思想并将其与自己的思想结合,进而产生进一步的新思想。在大量的产业区,人们可以看到最有效的企业合作,无数专业化产业分支自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Marshall,1952)。马歇尔认为产业区的驱动力是产业和企业的自由生长,贸易联系具有合作以协调生产和标准化产品的作用,他也认为这一好处可通过个别企业家的努力而自动增加。此外,尽管企业可从由正式的协会所提供的专业化服务中获益,但缺乏对职员的利润激励会使发明枯竭。因此公共部门干涉对于产业组织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有限的作用。个人的创造性和自由企业是马歇尔经济进步动力的中心,集体行动可促进个人成功但可钝化创新并阻止竞争。产业区生产集中化的重要性是它创造了更适于个人成功的环境,这些单个企业正的外部经济基本上源于其地理相邻而不是任何制度结构。 复旦大学博上后研究报告案例3欧洲高科技中小产业集壁堕垄!塑丝堡堂翌皇型堑特定产业的企业地理相邻为企业家专业化提供了机会,将产业区作为一个整体使其具有了规模经济,而不是单个孤立的企业所形成的规模经济。产业区的企业因此能将发明创造做得更好,同时,一个这样的产业环境也提高了当地区域的竞争性。马歇尔的分析在将意大利中北部和其他地区小制造产业集群成功的理论化方面起了显著作用,以致于人们将这些产业区称为马歇尔产业区。然而,当代这些产业区的分析比马歇尔的分析,更强调集体主义和成功协调的制度基础。重视更多地放在社会影响方面,即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嵌入这些关系的行为规则,更正式的制度,以保证产生信任和合作行为的规范,并由此加强企业内网络。在产业内部,贸易关系在提高技术、经融、市场、培训和其他服务方面被视为起核心作用。贸易关系也代表企业员工在处理当地和中央政府及组织劳动方面事务。政府通过社会、公司和其他立法建立了企业间公平和合作关系的标准框架(seIlger】bergereta1.,1990)。现代产业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AiIxin和Thirift(1994)所描述的制度粘性(Keebleeta1.,1999),这一结果被视为竞争成功建立在高度的产品和工艺创新率基础之上,新技术的迅速扩散和产品设计、高质量及产品的多规格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Brusco、Sabel,1981)。特别当与交易费用理论相比较时,马歇尔组织理论的重要性对技术和组织变革起核心作用,组织内和组织问关系及知识形成过程中学习的重要性被强调。这成为社会学家研究技术变革过程、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和地区进化过程重要的关注点。欧洲研究者采用“创新环境”概念来描述当地高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集群化现象。知识传输和创新环境的学习主要机制包括:供应商、客户、制造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式和非正式合作及其他特别的企业问联系;产业区当地劳动力市场高技艺员工的流动;现有企业、大学和公共研究部门衍生出的企业。其中,劳动力流动和新企业衍生转移知识维持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环境效应包括模仿、竞赛和逆向工程。在此情况下,地理相邻比持续地相互作用和保持持久关系更重要。CapeHo给出了创新环境出现的概貌,这一环境是发展各阶段的前提条件。随着中小企业内部关系的稳定增长和当地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专业化区域出现。这保证了当地技术和科学Know.How的可持续性。产业区从专业化地区发展成为社会影响紧密,支持产生高度信任的,制度完善的,鼓励正式和非正式知识转移的区域。这导致了产业气氛的形成,外部经济和交易费用的节约。从合作关系和知识的自由流动,协同和创新能力进化诸方面,产业区成为创新环境。创新环境的特征是当地化劳动市场,企业内的关系和企业衍生丰富了当地知识基础并使当地组织学习能力开发为新的有利可图的产品和过程成为可能。必须注意,每一阶段的进步取决于获得合适的前提条件。此外,创新环境阶段的成功加强了劳动市场和中小企业内的稳定性并增加了企业溢出活动的机会,这些正反馈从长期看并非得到保证。知识的持续积累能锁定企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并日益增加非竞争技术轨道。在此情况下,对外部进入障碍的组织学习过程可转交成内部者的退出障碍(Bianchi,1989)。源于外部知识的学习因此必然成为创新环境持续成功的必要组成部分。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3欧洲高科技中小产业集群演进中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3.4能力、知识和学习组织能力定义为组织的技术、市场、经营和其他组织的能力及由此产生的竞争绩效,组织的动态能力是其改进其能力以提高企业绩效的能力。能力的基础是体现在其日常贯例和办事程度的组织知识,这包括技术、市场、组织的共享知识,和使组织成员与其他人协调合作活动的有效沟通。学习通过分析企业新的信息成为知识基础。由此,组织能力得以提高、新的能力产生。组织能力的知识基础必然被组织成员共享,并通过其参与组织活动而被加强,学习必然是集体活动。3.4.1知识既是可编码的也是默会的默会知识对组织和地理区位是特别重要的,它增加了组织和地区的知识内部循环,但阻碍了其外部获得。吸收信息、产生和扩散知识的学习过程是集体活动,并形成每一个组织的部分背景和经历。它们的有效性取决于社会相互作用的质量和沟通。这些被产生共同规范、准则和决定信任和合作意愿的标准的社会和文化环境而被加强。3.4.2形成和保持有效社会关系的能力是关键能力学习取决于各种以渐近方式成为组织规范的知识的融合,组织能力的发展因此是路径依赖的,组织通过把新信息变成其知识基础来学习,这一基础通过实施和修正运营系统的实际经验而被进一步加强。然而,形成能力可能成为采用激进创新的障碍。同样,在企业间密切联系对于创新和渐近的扩散是重要的同时,它们也可对需要对外界开放的新的激进思想的扩散形成障碍。3.5组织、网络和非贸易的相互依赖3.5.1相互依赖要了解生产组织和企业运作,将他们置于历史的、社会文化的和制度及空间的框架是必要的,在这方面,企业网络被日益重视。Yeung将企业网络定义为“嵌入在企业内部和外部企业间的经济和非经济的,一体化的的且协调一致的部分”。这一定义足以包括中小企业的地理集中,跨国企业和它们间的联系。高技术中小企业当地化集群展示了相当程度的地区间网络化,其中集体学习是核一t:,(Capello,1999)。通常这些Stopper(1995)称之为的集群是非贸易的相互依赖,这超出了传统的顾客、供应商和服务关系而扩展到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和信息网络,通过当地劳动市场的相互作用,共享规范和准则,而发展沟通并传承知识。然而,内部网络并非仅为高技术区域所考虑的,产品市场常是世界范围的。因此,当地企业集中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外部联系引人注目,相关的问题是大型跨国企业是如何与当地集群相关的,或者说其分支机构建立在当地是何原因。当跨国企业分化其学习过程,开发其核心能力,以从嵌入在内部、特别是当地创新环境的联系中获益时,跨国企业就与当地集群联系起来。内部网络创新的大企业和当地企业间的互补日益增加,设计相互促进的机制,来产生特定环境的整合力,从而增加大企业的创新能力。然而,某种程度上这需要企业加入地区集群内的集体学习过程,这种好外会被溢出到具有显著环境效应的小企业。因此,认识到知识转移和集体学习可通过文化、制度和地理相邻的结合而加强是重要的。网络和依赖可能在企业内、企业之间或其外部,尽管它们可能不发生交易,他们对组织的竞争绩效会有显著影响。 复旦太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3欧洲高科技中小产业集群演进中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3.5.2创新过程创新首先需要开发新的词汇和概念以创造新的知识,这在激进创新中尤其突出。正如Lawson和Lol'enz所说,创新应被认为是有关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循环,这一过程的前提条件是建立共享价值、规范和技术理解,以使各种不同的知识可以共享。创新过程的第二阶段,是具有不同和互补知识的个体聚集在一起,集体寻求对其新产品或新技术的思想的解释时。这需要成员清晰表达早期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关于通过对其意义进行分类而取得的新发展,产生新的在成员内部能互相理解的概念。创新过程第三阶段,新知识就易于与已知的技术和建立测试原型产品过程的方法相结合。在创新第四阶段,新产品和新工艺用于生产,知识形成新的能力。在初始和开发阶段清晰的知识,成为日益默会的知识,通过干中学和渐近的技术变革形成新知识创造的基础。创新过程的第二阶段在某种意义上是关键的,因为正是在此阶段科学、工程、生产、市场和其他专业化分工被完成,通过大家的努力,有必要每一个人均要充分理解其他人的思想观点。这一点通过共享默会知识,.而使个体有效提出和解决技术问题。企业或地区的科学技术基础被认识,信息、编码知识和默会知识及能力间的动态性和相互作用被认识。默会知识和能力意味着,如果内部知识和学习系统是容易的,从外部得到的信息需要进行转换。吸收新的编码知识需要开发新的知识,或者修正现有的默会知识,如果能力能有效进化的话。如果相关的默会知识是由创新者和新知识的使用者所共享,且形成有效的对新知识的解释机制,则吸取技术变革所产生的新知识就成为可能。对任何组织而言,成功地产生、扩散和利用新思想可期望进化为产生可编码的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内部和外部之关的相互作用,这些知识扩散到供应商、顾客和研究机构的范围。需要注意的是大企业日益增长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外部化,和专业化服务性企业的日益增长,这些专业化企业在技术能力和知识生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在企业和科学团体间运作,通过与其顾客和科学团体的反复相互作用产生出“准原发”(Quasi.generic)的知识,其中计算机通信系统起着关键作用。结果是市场日益制度化,这些服务性企业为企业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默会知识提供了桥梁和纽带,也促进了企业的学习过程,并提高了企业的能力。共享和利用多样化知识的能力是高科技区域成功的前提条件,某种情况下,这一能力出自当地源远流长的历史,这一历史是技术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这一能力也可能来自于技术咨询者的活动(Lawson、Lorenz,1999)。另外,关键的因素可能是当地大学多学科的文化与衍生企业的结合,用以在当地制造商间广泛扩散。大企业与小企业问的联系在Minehen和Grenoble地区,体现为技术性大学的作用,在Sclphia-Antipolis没有这样的前提条件存在,但最终因为九十年代新的发展而出现,并导致新创新企业内不同技术的成功结合。3.6一些学者的论文和其着重点Lawson和Lorenz的论文分析了有关能力的文献中的关键点,并揭示出它们是如何用来扩散地区集群中的企业间的集体学习概念的。他们探讨了可编码知识与默会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关系,认为默会知识可构成地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因为在地区劳动市场缺乏时,默会知识是难以转移的。Lawson和Lorenz在对Minneapolis和Cambridge地区产 复且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案例3欧洲高科技中小产业集群演进中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业集群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将各种不同知识加以组合和集成,以形成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他们将这一能力作为高科技区域成功的前提条件的源泉。Keeble等的论文应用地区集体学习概念来分析近年来的Cambridge地区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增长,并从与当地企业有关人员的访谈中,得出三种不同学习过程的程度和作用,这三种学习过程是企业衍生、当地网络化和联系及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他们重点强调Cambridge地区R&D创新活动密集的中小企业网络的国家化和全球化,并分析了集体学习以寻求加强地区“制度粘度“(InstitutionalThickness)和创新能力的程度和实质(Amin、Thrift,1995)。Sophia-Antipolis是法国政府投资的位于南部的科学公园,代表了不同的高技术区域类型。从集体学习看其进化,Longhi的文章表明大型国际化企业和公共机构是如何将其分支机构介入其中的,以及在大型组织内部高技术能力是如何发展的。由于没有足够的技术工人来支持当地劳动力市场的形成,Sophia-Antipolis地区促进当地技术转移的努力曾归于失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Sophia-Antipolis的能力产生了环境效应,显著改善了对科学公园十分有利的大学的配置,通过公共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中衍生不断出来的中小企业,使顾客显著增加,小企业得以形成,并且强化了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联系,结果是以前外部化控制的所谓“卫星平台”的惊人地“内生化”(Endogenization)。DeBcrnardy回顾了Grenlble地区集体学习能力的开发,他强调公共研究机构、大学、大企业和基于中小企业技术的融合,已创建了与时俱进的管理能力,非正式与正式企业内和组织网络,以及专业化的环境,这使地区经济结构得到重要调整,这一调整是通过新的创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企业的形成而实现的,这使该地区有可能面对外部的技术和市场挑战。特别是其“动态创新系统”理论,将基于中小企业的技术划分为不同类型,每一个都对应于不同的相互作用网络,其类型取决于地区集体学习能力和其他当地企业和组织。Capello认为学习和集体学习的定义是模糊的,她认为“俱乐部外部性”(C1ubExternality)是集体学习的特点,其可持续性和动态协调在学习上是共同的,她的经验分析建立在三个意大利高科技制造环境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劳动力转移与创新是正相关的,这支持了集体学习是激进产品创新的重要特征,而同时激进产品创新和渐进产品创新两者与工厂相邻的文化是密切相关的。Sternberg和Tamasy运用R&D集成度指标,将Munich作为以德国产业为基础的高科技地区,认为如Siemens等的大型企业的存在和联邦R&D和军费支出的影响是其作为技术集群出现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这一地区以大量中小技术企业和地区间合作网络密集为特点,他们特别分析了Siemens的作用及其与中小企业R&D密集度的联系,Siemens不是支配这些中小企业并威胁共生存,而是与当地中小企业在创新上进行非正式合作。Lindholm和Dahlstrand主要对技术密集企业衍生,对Goteborg地区集体学习发展过程的作用进行研究,他们认为这些企业的衍生除了重构旧的制造业外,还带动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增长。衍生企业多数出自Chalmers大学,或出自技术专业人士的流动,这使得地区集体学习能力得以开发和加强。他们的分析显示,衍生企业与母体企业的相互作用的确随时间减弱,但相应的,其广泛的网络的重要性则随之增加。 复旦丈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六部分3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武汉.中国光谷”企业的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情况1“武汉.中国光谷”概貌“中国.武汉光谷”是2000年3月由许其贞等在汉的十二名两院院士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的议案,得到了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及新闻媒体的重视与关注,武汉市组成了由市委书记罗清泉为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2000年5月9日武汉市市长王守海在北京高科技产业周市长论坛发表演讲,向国内外与会者宣布建设“武汉.中国光谷”,2000年12月12日由国家计委组织的专家组通过了将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中国光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工程产业基地的评审。其建设目标是,自2000年起,通过五年的努力,光谷的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中国光谷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水平最高、规模最大、速度最快、人才最优“的发展方针,通过对光电子信息领域的研发、产业、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的整合与重组,将迅速成为我国最大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1.1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郎科院为核心的技术支撑华中理工大学从1971年起开始气体、固体激光器及其应用的研究,80年代建成国内第一个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90年代初由国家计委批准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激光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0项,在光电子学、物理电子学、光通信、信息处理、数控技术等领域也居于国内前列。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子1982年率先开通全国第一条二资群<8MB/S)光纤通信线路,1999年设立国家光电子工艺中心,在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光传播设备、光仪表等方面已无可争议地取得全国的技术领先地位,势已在这个领域站在世界前列。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717所、709所、中科院武汉物理所等均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光学、遥感测量、光材料、应用软件等学科的研究开发机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有大学23所,科研院所56所,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0余万人,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人员从事光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拥有两院院士42名,其中10名是光电子信息技术的学科带头人。1.2以长飞、烽火通信等为龙头的光电子产业集群1999年,东湖开发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共有研发、生产企业143家,其中信息光电子企业59家、能量光电子企业12家、软件企业72家。在信息光电子产业方面确立了全国领先的地位,其中光纤年产能力250万公里,光缆年产能力6万公里,产量雄居全国第一;光电器件、光电端机、光通信设备等产品都具有一定规模。在能量光电子产业方面,是全国三大激光产业基地之一。其中大功率激光器、激光加工设备、激光焊接设备、激光医用设备、激光图象防伪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宁钟、郭熙保,2001b)。己形成一批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主要的企业有:长飞光纤光缆、烽火通信、长江爱立信、武汉电信息器件公司、武汉曰电光通信有限公司、长江通信集团、武汉理工光纤传感公司,华工激光、武华重工激光、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湖存储有限公司、东湖光技术有限公司、709所、武大华软股份有限公司、天喻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适普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开目技术集成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有的是全国同行业的领头羊,有的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有一席之地。1.3以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六部分3调查报告政府控股公司为主力的基础设施支撑武汉高科控股受开发区管委会委托和授权,全面经营、管理开发区的国有资产,其总资产5亿元,净资产3.5亿元,已成为华中地区一家集资产经营与高新技术产业于一体的大型集团式企业。武汉高科控股成立于1991年,其建立伊始,就高起点地与国际惯例接轨,建立起卓有成效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其投资的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成功上市,投资的大学科技园建设项目是全国十五家大学园试点单位之一,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自2001年起,武汉高科控股受开发区管委会委托成为继东湖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之后的第二个建设业主,全面负责光谷核心区域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旌建设,与东湖高新一起成为光谷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力量(宁钟、郭熙保,2001C)。1.4“武汉.中国光谷”建设情况示意图1.4.1“武汉.中国光答”规期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国光谷宣传册j.4÷2“武汉.中国光谷”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示意图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撮告第六部分3调查报告l。4.3“武汉,中国光谷’财政收入增长示意图数据来源: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统计年鉴i.4.4H武汉.中国光谷”产业分布示意囤数据来源:武汉市东潮新技术开发区统计年鉴 复且大学博十后研究报告第六部分3调查报告2“武汉.中国光谷”企业的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情况21“武汉.中国光谷”聚集体的集体学习过程和内部企业联系接下来我们展示”武汉.中国光谷”聚集体的调查结果,这一地区分析的不仅是”武汉.中国光谷”增长最重要部分,而且是中国最重要的高技术公司的聚集地之~。调查的目的是展示地区创新中小企业之间和其他区域或当地经济主体问的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并将他们与创新环境模式相比较。研究的核心是大量与当地企业,决策者和专家之间的面对面的访谈。研究在”武汉.中国光谷”(OVC)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WHETDZ)进行,因为这里有大量重要的高技术企业和机构的空间聚集。实证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调查中小企业与其他当地的经济主体是否和如何相互作用的,进一步的目标是集体学习和相互作用的合作模式是否是该地区一体化的外部经济。调查建立在与30个中小企业经理面谈,和与几个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决策者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选取30个高技术公司样本,其中20个来自武汉东湖地区,lO个来自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公司是从公司名册中随机选取的。高技术部门以国家科技部有关高技术企业认证的相关规定。半数样本企业是员工少于100个员工的小型高技术企业,仅有--d'部分员工多于250人。在讨论”武汉.中国光谷”聚集体是否呈现出创新环境特点之前,需要考虑样所选样本企业的一些基本特点,这些特点是:样本企业的平均年龄是10年,最小的三年,最大的28年,主要(55%)是建立于1990年的年轻企业,大约半数样本企业属于光电子和通讯行业,三分之一是工程领域,十分之一是光电子服务部门(大多数是贸易公司或跨国公司的地区分部),其他是合同企业或装配制造业。特别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样本中,多数企业(60%)是区域企业,而非分公司或集团公司的一部分,武汉东湖地区样本的本地企业最多。2.2地区企业的结构特点30个样本企业代表区域经济的相当一部分,因为他们雇用了近6000名工人(平均每个企业200个),产生差不多100亿元的总产值。企业被要求回答其员工中科学家、工程师或行政管理人员所占的比重。这一比例在识别创新过程中所必要的技术人力资源中有重要作用,这一比例平均是32%,比北京中关村地区低得多,中关村地区63%的企业员工是有技术的劳动力。与此同时,企业的区位特征很明显,武汉东湖地区比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更多的技术工人。调查表明18个当地企业代表60%的样本企业,其中的10个(33%)建立了研发部门,这些部门设在武汉东湖地区。此外,七家公司说他们在过去五年有产品或工艺创新的专利,是总样本企业的23%。,地区企业中的六家(20%)说有激进创新或突破性创新(即新产品或服务),突破性创新应用的主要领域是激光技术、光电子器件、半导体技术、数字光缆技术、数据压缩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等的开发。然而,12个武汉市以外地区的控股公司(总样本的40%)在该地区的创新绩效中并未起显著作用(起码是未直接起作用),只有两家公司在”武汉.中l雪光谷”有开发部门,仅有一家武汉市外控股公司在过去五年有产品或工艺创新专利。进一步,武汉市在该地区的控股公司产生了突破性技术创新。地区创新活动的总的平均研发支出见表l,平均研发集成度大约为9.8%,此外,新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六部分3调查报堂产品和服务占前一年企业销售收入的四分之一,表示新创新产品的重要性。另一个观察企业创新活动的方式,是企业说的关于不同类型先进技术装备和机器的购买信息,过去三年产品和先进软件的许可证易情况,这可估计企业专利和突破性创新。调查显示过去三年大量企业购买先进装备、机器和许可证产品及先进软件。企业经理被要求报告主要的导致最重要创新的Know-How资源。这些资源分为企业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两类,调查显示创新内部资源比外部资源更重要,研究和设计部门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企业员工也是重要的创新资源。然而,创新的外部资源也很重要,特别是与其他公司的关系,包括客户、供应商、外包商和竞争对手。这些刨新的外部资源对创新活动期间的合作尤其重要。创新环境的理论概念评述,提出了在地区聚集的企业和机构间,集体学习需要高水平的相互作用和技术信息交流以及在产品开发中的使用。因此,样本公司被要求回答它们在其最近的产品或工艺创新开发中是否有合作伙伴,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外包商通常是主要的合作伙伴,其他是大学、研究部门或咨询机构。2.3内部企业联系、网络和合作创新环境的核心理论假定非正式联系,企业经理和地区相互依赖的社会化对创新企业聚集是非常重要的。困此,我们优先了解”武汉.中国光谷”聚集体的创新企业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什么关系类型,企业与地区机构间的联系和网络,对地区集体学习能力的产生有贡献。例如,在创新环境方面,供应商和分包商一起工作的良好制度是创新环境的一个主要特点,同时,供应商的关系也很重要,特别对新产品和新的服务而言。大多数样本企业(54%)认为他们在当地购买原材料、基本服务、配件和较高级的服务,尽管一些特殊的原材料和配件是进口,企业与其主要供应商的联系很好,仅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抱怨供应商关于服务、价格、质量有问题。调查结果揭示了内部企业联系、网络和合作的情况。三人之一的企业经理认为其公司对与其供应商或外包商的开发新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或KnowHow有显著贡献,这包括在能量光最电子、光电子器件、光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光纤光缆的开发合作上。然而,样本企业显示了其与顾客的相互作用比其供应商要强烈得多,这无疑表明了顾客对企业生存及知识和KnowHow获得的重要性,其顾客的大多数是武汉市以外地区的(包括国外)。平均,54%企业产出直接销售到武汉东湖地区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外。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合作制造商的产出,其产品间接由其跨地区制造商分销,则销售收入会更高。当企业被问及他们的客户是否对开发一个或更多的新产品或服务有贡献时,大多数(73%)说的确是这样。这包括其在能量光电子、光器件、光纤传感器等的光电子或半导体产品的新产品或改进。此外,40%的企业经理报告当他们开发以上产品时与其客户合作。当公司经理被问及他们是否经常与其客户交换或讨论问题时,多数不清(63%)。其中11个说经常,33%说偶尔,仅有4%说他们从不这样。进~步,多数企业相信与其供应商和客户的会议和商业讨论对其公司是重要的。地区企业间最共同的联结是非正式关系,这些关系通常通过空间相邻,或会议/研讨会由当地协会和组织,或通过社会得以形成。这样的非正式会议在各种网络中广泛发生,如由政府部门、医院、餐厅和展览与贸易的会议。家庭联系对企业起的作用不大。此外, 复旦大学博上后研究报告第六部分3调查报告许多企业强调现有企业的重要性或产业关系和其市场经理建立与其最重要客户的活动。表2表明对大多数企业,其最重要的合作供应商/外包商和客户是当地的(在武汉东湖地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然而,企业供应商和顾客最显著的数量是上海、广东或北京的。此外,识别企业供应商和客户的分支机构是可能的。客户对企业开发新产品的主要贡献是在提供零部件和机器设备后的专家和知识形式。然而,地区集群企业不仅合作而且竞争,竞争是所调查样本公司的主要方面,尤其当与创新相关时。多数公司报告因为他们以前与供应商和客户在一起共事,或被其他人推荐给他们,或对实际产品开发已经存在的良好的信任气氛,他们正与其发生业务联系。然而,一些经理’龅,由于要进行创新研究,他们被迫信任其供应商或客户,因为他们没有别的选择。这特别发生在依赖跨地区公司的合同制造商的情况下。通过调查当地和地区联系,很明显”武汉.中国光谷”聚集体在空间相邻和信任基础上发展到了较高水平的内部企业相互作用和紧密的合作。例如,90%样本企业报告与供应商、客户的当地联系是重要的,87%的企业与提供服务的公司的联系是重要的,而43%的企业相信与研究合作者的联系是重要的,53%认为与竞争者的当地联系是重要的。当企业被问及他们是否与在其当地或”武汉.中国光谷”其他地区的企业有紧密联系时,63%说他们有。这种联结大多数是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一个重要的社会化标志是经理、交叉思想和KnowHow的餐厅效应。在创新环境理论中这种餐厅效应也许是促进学习的最重要要素之一。仅有一位企业经理说他从不非正式与当地企业的其他经理或专家混在一起。大多数经理说他们偶尔遇到,而三分之一的经理说他们经常遇到。2.4地区对企业发展的特定优势在”武汉.中国光谷”地区,存在一些支持当地公司的机构,这些机构有如武汉东湖地区的经济发展局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局、学院、大学和当地行政及专业协会。一般说,我们样本中小企业中的大多数报告机构支持对促进合作和集体学习的作用有限,然而,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不知道需要这些机构提供哪些支持,然而,其他企业所提供的当地服务却被责骂。最大的是当地的快件服务、银行,接下来是风险投资提供者,尽管极少有企业利用后者。武汉东湖地区的经理报告对其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基础设施的可达性,地区的企业气氛和信誉。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司的企业有效的资源是与武汉东湖地区基础设施的邻近。此外,促进学习的资源如接近创新人群、容易获得技术和创新思想,以及当地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的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地大学则是中等重要。2.5集体学习经历与地区知识获得渠道集体学习部分与当地劳动力的流动有关,流动的劳动力积累了自己的知识和经历。企业报告过去五年企业平均劳动力流动的比例是14%,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达20%,而武汉东湖地区为11%,这种当地的累积人力资本知识会被当地中小企业抓住,并成为当地动态比较优势。当当地主体合适地集体学习并将其转为利润时,创新环境就出现了。然而,详细考察集体学习经历和地区知识渠道展现出反差。大量样本企业是独立创建的,或是武汉市以外地区集团公司的予公司。只有四家企业占样本的13.5%是一个当地企业或机构衍生的结果,这一点当企业报告其形成过程和其创立者拥有者时被证实。压倒多数的创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六部分3调查报龟业家曾被以前的另一家企业雇佣,或者自我雇佣。而仅有两位创业者曾在政府研究实验室或研究机构工作。此外,这些创业者中的多数在高技术产业拥有研究员\工程师的经历、经验和资历。正是企业的最高层的科研人员、经理人员与创业家一起对企业创新活动形成了显著的贡献。当经理被要求回答最近其研究人员、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的来源时,他们说他们招聘到的知识密集人才的多数曾在当地另一家公司工作过,或毕业于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或武汉理工大学,或被这三家大学的校办产业公司公司雇佣(表4)。这表明上述这些大学对”武汉.中国光谷”地区获得高素质的人才有很大贡献。另一个”武汉.中国光谷”聚集体有效性的重要标志是:由前员工创立的新的当地企业及与其母公司的联结。十五家公司经理(样本的一半)报告过去五年一些员工离开公司并组建自己的企业,大多数企业在该地区。更重要的,多数这些新创业家继续与其母公司有正式或非正式联系,他们共享信息,产生信任,学习得以产生。这是当地创业者利用当地集体学习的明证。此外,十家公司,占样本的三分之一,由于员工在企业间流动,其公司与其他当地公司存在密切联系。进一步,多数上述公司(占样本的四分之一)认为他们的联系非常重要,而不是相对重要或不重要。2.6“武汉.中国光谷”聚集体的创新环境?总结及评论过去二十年,”武汉.中国光谷”聚集体进化成为中国国内的领先的高技术集群,也许创新环境正在形成。对相关数据的分析说明,仅有17%的样本企业与理想的创新公司相近,然而,这是动态的和有力的创新中小企业,正持续其技术能力,他们是土生土长的企业,依赖有经验和合格的创业家,企业家利用集体学习和聚集体的经济互补性,这些企业对劳动力有清楚的分工,他们的总部和研发活动在武汉东湖地区进行。“武汉.中国光谷”聚集体在一些跨国公司、大学和超过15家研究机构和研究中心支持下,正经历当地创新中小企业的显著增长。例如,1996年以来,武汉东湖地区的经济发展局支持了480个创新项目,其中350个是支持本地企业的,其他是支持在当地的跨国公司或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所属分子公司的。正是这些创新者利用并从该地区集体学习中获益。与此同时,很明显区域内部的技术专家扩散正在该地区发生,三分之二的创新企业的技术人员以前曾被另一家当地公司雇佣过。正是这些科学家、工程师和高级经理人才的流动带来了累积的技术经验和知识,维持了当地的创新能力。样本企业与其供应商和客户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公司进入了国家和国际创新网络,这带来了世界级的刨新资源。为了找到新的创新方向和技术政策,企业经理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来提出其区域企业创新的前景。武汉东湖地区一些公司经理表达了看见该地区创造能力改进的愿望。他们指出这可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提供研究补助,吸引海外专家来实现,其他经理希望更少的政府管制和更多地改善对自由创造的限制。武汉东湖地区因此需要提供一个更自由的人们选择其价值观和生产方式的环境,这样有助于开发本土的人才对创新的需要,并继续吸引外国人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公司经理希望有更弹性的教育制度,能够为更复杂产品的制造提供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此外,为了减少交通拥挤,需要改善基础设藏,特别是道路网络。由于两地的物理距离仅有五十至八十公里,因此有必要将这两个开发区进行统一管理。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六部分3调查报告表12002年OVC和WHETDZ创新企业的R&D集成度创新产出有创新的企业没有创新的企业所有的企业%NO%NO%NoR&D支山占销售收入的比例(%)245.49.8占样本企业(%)2377100OVC61420WHETDZ1910突破性创新情况:OVC6WHETDZO30注:R&D集成度用R&D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表示OVC为武汉京湖地区(武汉.中国光谷)WHETDZ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数据来源:调查与面谈表2企业合作的供应商/分包商及客户的区位分布注:总样本企业为30个数据来源为调查与面谈139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第六部分3调查报告表3OVC/WHETDZ高技术中小企业知识获取的当地渠道新企业的创立与当地创业情况表4企业近两年的研究人员/工程师/管理人员来源来源提及次数WHETDZ的其他公司5海外公司或组织7当地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大、武汉理q-)7武汉市其他大学3海外大学9数据来源:调查与面谈 复日|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Andreesen,M.(1996)TheNetscapeintranetvisionandpro-ductroadmaphttp://home,netscape,com/comprod/atwork/whitepaper/intranet/——v...i...s....i..o....n...,...h...t.—m—1)[2】Andrewinkpen.Thunderbird.Learning,Kaowledge,AcquisittionendStrategicAlliances.EuropeanJournalVol16,N02PP223-229,1998.[3】AntonioMinguzzi,RcuatoPasseroThenetworkofrelationshipsbctweaatheeconomicenvironmemtandtheentmprenaaialcultureinsmallfirms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6,181—207[4】Argyris,C.(1996)Unrecognizeddefensesofscholars:impactontheoryendresearchOrganizationScience,7(1),79-87.Addison-WesleyPublishing.[5]Argyris,C.(1983).Actionseierlenendintervention.JoumalofAppliedBehavioralScience.19:115140.【6】.Rd2hac,BW.(1989).Competingtechnologies,increasingreturns,andlock-inbyhistoricalevents.EconomicJournal.99:116-131[7】Attewell,P.(1992).Technologydiffusionendorganizationallearning:thecaseofbusinesscomputing.OrganizationSciencc,3(1),1-19.【8】BachL,FurtadoA.,LambertG.(1998):“Vari6t6desprograramesdeRD,varlet6desm6thodesd,6valuation:quelquesensdgncmentstir6sduI'applicationdelam亡thMedIlBETAadiff乩ntsprogrammesdoRD”.workshopavaligaodeprogramastecnologicoseinstituigoesdeP&D,DPCT,lnstitutudeGeociencas,UNICAMP,Campinas[9】Barney,J.(1991).Finnr∞urccsendthetheoryofcompetitiveadvantageJoumrdofManugemenr,17:99-120.[10]Becattini,G.(ed)1987MercatooforzeIoenli:ildistrcttoindustriale.Bologna:IIMulino[1I]Becatfini,G.(1991)Theindustrialdistrict∞acreativemilieu,inBanko,G.,M.Dunford(eds),Industrialchangeendregionaldevelopment.BelhavonPress,London,102-114【12】BETA(1995):“EvaluationendenalysisofthetechnologicaltransfersgeneratedbytheprogrammesEURAM,BRITEandBRITE—EURAM”,finalreport,CEE-DGXII,March1995.【13】Benito,G.ILG,endGrlpsrud,G.1991.Theexpansionofforeigndirectinvesmaents:discreterationallocationchoicesoraculturallearningprocesses?JournalofIntm'nationalBusinessStudies23(3):461--476.[14]BjornAsheim.Industrialdistricts∞‘learningregions',Aconditionforprosperity7.STEPStorgaten]N-0155OsloNorway[15】Bongenaar,B,AnalysingTechnologyDevelopment,PartI:EvaluatingtheRoleoftheTanzaniaReseerchandDecvelopmentOrganisation,MS.c.,Thesis,DcparanentofTechnologyandDevelopmentStudies,Eindhoven,1997【16】Bostrom,ILP(1989).Sucoessfulapplicationofcommunicationtechniquestoimprovethesystemsdevel—opmentprocessInformation&Menagement,16,279-295.【13】Brown,J.S(1998)Intesnctteebuologyinsupportoftheconceptof“communities-of-practice'’:thecaseofXerox.Accounting,ManagementendInformationTechnologies,8,227-236.[i7]Camagni.R.(1991):Introduction:fr∞thelocal”milieu”toinnovationthroughcooperationnetworks.inCamagnl,R.(ed.),Innovationnetworks:spatioalperspeetires.BelhavenPress.London。l一9.【18】Clark,K.(1989).Whatstrategycan如fortechnology.HarverrdBusinessReview,67(6):94-98.[19]ClausSteinle,HolgerSehiele.Whendoindustriescluster?Researchpolicy31(2002).849.858.【20]Cohen,WM&Levinthal,D.A(1990).Absorptivecapacity:Anewperspectiveonlearningandinnovation.141 墨里奎兰堕主亘翌塞塑堂叁耋壅堕——一一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edy.35:128-152.【21】CohcndctP.,LlcrenaP(1997):“Learning,technicalchangeandpublicpolicy:howtocreateandexploitdiversity“,in“SystemsofInnovation:Technologies.InstitutionsandOrganisations”,EdquistC(ed),Pinter,London,1997,chapl0,PP223—24I【22]Collis,DJ(1991)Aresource-basedanalysisofglobalcompetition:Thecaseofthebearingsindustry·StrategicManagementJoumul.12(SpecialIssue):49-68.【23】Covin,J.G,andSlevin,DP1993.Aresponset0Lahm’s“Critiqueandextension”oftheCovin。Slevinentreprenanrshipmodel.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17(4):23—28[24]Czinkota,M.R.,andTesar,G1982.Exportmanagmalant.NewYork:Pranger[25]Oei0ttati,G.(1994):cooperationandCompetitionintheindustrialdistrictasanorganizationmodel.EuropeanPlanningStudies,2,4,463—83.【261DavidLeiMichaelA.H汛dynamiccorecompcmncesthroughMeta-le.amingandstrategicconmxtJournalofManagement1996,V01.22.No4,549-569【27】Day,G.1994Continuouslc*xinngaboutmarkets.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36(4):9-31.[28】Dar,U.,’ManagesnantofTechnologicalChange-AnOvcrvies',in:UNIDO,ManagementofTechnologicalChange:IssuesandCaseStudiesfromlndia,chapterXlV,UNIDO,1990[29】DeBresson,C.,Alllesse,F.1991.Networksofinnovators:areviewandin.eductiontotheissueResearchPolicy20,363-379.[30]Dodgson。M.(1993)0rganizationallearning:areviewofsome1iteratures.0rganizatJonStudies14,375—394.【311Dosi,C1.(1988).Sources.proceduresandmicroeconomiceffectsofinnovation.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26:1120-1170【32】Dutton,J.M.,Fahey,L.&Narayanan,V.K.(1983).Towardunderstandingstrategicissuediagnosis.Stmteg}cManugementJournal.4:307-323.【33]Epple,D.,Argote,L.,&Murphy,K(1996).AnempiricalinvestigationofthemicrostructI.treofknowl-edgeacquisitionandtransferti】roa曲learningbydoing.OperationsResearch,44(1),77_86.[34】Espoalto,E.Pessaro,R.1997.MaterialrequirementplanningandthesupplychainatAlcaiaAlia-raftEuropeanJournalofPuchasingandSupplyManagement3(1):43-5—1.【35]Fichman,RG,&Kamercr,C.F(1997).Theassimilationofsoftwareprocessiumovations:anorganiza-tionallearningperspestive.ManagementScience,43(10),1345-1362.136]Fiol,C.M.(1991),Managingculture∞acompetitivercanurcc:Anidentity·basedviewofsustainablecompcti·tireadvantageJournalr--fMunogement.17:191-21I.【37】Freeman,C.,1995.The‘nationalsystemofinnovation’inhistoricalperspecctive.CambfidgeJounlalofEconomicsl9,5-24.[3s]FrconanC,Pc-fezC.(1988):“Smlcturalcrisesofadjustment:businesscyclesandinvcstmantbehaviour”,in“TechnicalChangeandEconomicTheory”,DosiG.andalii(eds),Pinter,London,1988,PP38·66.【39]Gibb,A.,andScott,M1985.Strategicawareness,personalcommitmentandtheprocessofplanninginthesmallbusiness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2(6).[40]GoIdmmn,S.,Nagel,R.andPreiss,K.0995)AgileCompetito。'sandgirtua/Organizations.v∞Nostrand142 复旦大学博十后研究报告参考文献Reinhold.NewYork【41】Hamal,G(1991)competitionforcompetenceandinter-partnerlearningwithininternationalstrategicalliances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2.83—104【42】Haraldsen'T(1994):Teknologi,okonomiogrom·enteoretiskanalyseavrelasjottermellomindustrielleogterritorialleendringsprosesser.Doatoraldisscrtafion,Departmentofsocialandeconomicgeography,LundUniversity,LundUniversityPress,Lund.【43】Harrison,B(1991):Thelmlianindustrialdistrictsandthecrisisofthecooperativeform:PartI.EuropeanPlanningStudies,2,l,3-22[44]Harvey,M.andLusch,R.(1995)Expandingthenatureandscopeofduediligence.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0.1一12【45】Hodgson,G.(1993):Economicsandevolution,BringinglifebackintoeconomicsPolltyPress,Cambridge.Huber.G.11991)Organizationallearning:thecon%ribu%ingprocessesandtheliteratures.OrganizationalScience2,88—115.[46]Huynh,乩,Popkin,L,andStecker,M.(1994)Constructingacorporatememoryinfrastructurefrominternetdiscoverytechnologies.http:7}Ⅷn.nesa.uiuc.edu/SDG/IT94/Proceedings/CorlnfSys/huynh/cmi.html.【47]Johanninsson,B.1993.Entrepreneurs∞leumers--beyondeducationandWaining.InH.Klan&andDMff’ller-Be"ling,eds.Internationalizingeutrepreneurshipeducationandtraining.[48]ln咖A.C.andCrossrn∞.M.M.(1995)Believingisseeking:jointventureandorganizationlearning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32.59-618【49】Itami,H(1987).Mobilizinginvisihlrussct.“.Cambridge,MA:HarvardUmversityPress.【50】Ka"ko’la”,T.K.(1995).Designinganddeployingcoordinationtechnologiesforfosteringorganizationalworkingandlearning:fromvisiontoreality?ScandinavianJournaloflnformationSystems,7(2),45-74.[51]KmhD.H.1993.11lelinkbetweenindividualandorganizationallearning.SloanManagementReview35(1):37-50.[52】Kil'zna',I.M1979.Perception,opportunity,andprofit:Studiesintheoryofentrepreneurship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53]KochIndustries(1996)PresentationtoHISFaculty,14Octob—er【54】Kotter,J.P.,andHeskett,J.L.1992.CorporatecultureandperforraancesNewYork:FreePress.【55】Levinthal,D.&March,J.G.(1988).AmodelofadaptiveorganizationalsearchJoumcdofEconomicBehaviorandOrqrmizcrlion.2:307-333.[56]Leborgne,D.,A.Lipietz(1992):Conceptualfallaciesandandopenquestionsonpost-Fordism,inStorper,M.,A.J.Santt(eds.),Pathwaystoindustrializationandregionaldevelopment.Routledge,London,332·48【57】Leonard-Barton,D.1992Thefantorya.salemminglaboratory.SloanManagementReview34(I):23-38.Lundvall.日-(1992)Introduction.1n:B·Lundvall(ed),NationalSystemsofInnovation:TowardsaTheoryofInnovationandInteractiveLearning,PP.1-19,London:PinterPublishers.【58】Lundvalt,BA.B,Johnson(1994):Thelearningeconomy.10umalofIndustryStudies,l,2,23-42[59]LuodvallB.A.(1988):“Innovation∞811interactiveprocess:fromuser-producerintet'actlontodienationalsystemofinnovation”,inDealetalii(eda),TechnicalChangeandEconomicTheory,PinterPublisher,PP.349·369.【60】Malerba(1996):“Publicpolicyinindustrialdynamics:allevolutionaryperspective”,TSER-ISE,Milan,December1996.143 【61]Metc,alfeJS,(1998):“Irmovationasapolicypmblem:newperspectivesandoldOllthedivisionoflabourintheinnovationprocess”,presentedattheconfcreaoeSMEsand[tmovationpolicy:networks,collaborationandinstitutionaldesign,november1998,RobinsonCollege,Cambridge.[62】MichaelHarvey。JonathanPalmer,CheriSpeier.Aphased—modelapproachsupportedbyintranettechnology.EuropeanMnanagernentJournalVol16.No3June1998.【63】Morgan,IC(1995):institutions,innovationandregionalrenewal.ThedevelopmentagencyasanimateurPaperpresantedattheRegionalStudiesAssociationconferenceon“Regionalfutures:Pastandpresent,eastandwest'’,Gmhenburg’May1995E640NetscapeIntranetSolutions(1990)CustomerProfiles,Nets-cape,(http://homd.netscape.com/comprod/atwork/customerprofiles/index.htm])[65】Nonaka,1(1991)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HowcrrdBusinessRrvim一,69(6):96-104.[66】Nonak,I(1994)AdynamictheoryoforganizationalknowledgeOrganizationScience5,14-37[67】Oerlemans,L.(1996),Theernbedd。dffrm:innovalioninindustrialnetworks(InDutch).Tilburg:TilburgUniversityPress.[68]Orlikowski,W.J(1996).Improvisingorganizationaltransformationovertime:asituatedchangeperspec—tive.InformationSysteansResearch,7(1),63-92.[69]PeterDrucker,PostcapitalistSociety,NewYork,HarperBusiness,1993.【70]PcrrouxF(1970):Noteontheconceptof‘'growthpoles'’,inMcKee,Dean。Leahy(eds.)'Regionaleconomics:TheoryandpracticeTheFreePress,NewYork,93—103【7l】Piore,MCSabel(1984):Thesecondindustrialdivide:Possibilitiesforpsosperity.BasicBooks,NowYork【72】Pafldae,A.(1991)Inteaqirmdiversity,crganinzationallemmingandlongevityinglobalstrategicalliances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asStudies22.579-601[73]PatrickLicrena&MireilleMatt.Technologyplicyandcooperation:AparadignmticapproachDRUIDWorkingpaperN000.2174】Prahalad,C.K&HamelG(1990).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Harv州BusinessRevi洲。68(4):79-93【75】Prok∞吐,S.E.(1997)Unleashingthepeweeoflearning:aninterviewwimBdfishPetroleum’sJohnHrowne.HarvardBusin鹤sReview75,146·168[76]Pyke.F.,G.Becattini,W.Sengenberger(eds),Industrialdistrictsandinter—firmCooperationinItalyInternational]nstituteforLabourStudies,Geneva,10—19[77)Quirm,J.B.(1985).Managingirmovation:Controlledchaos.HarvctrdBusinessReview,6-T(3):73—84【78]Raelin,J.A.(1997).Amodelofwork·basedlearningOrganizationScience,8(6),563-578.[791Reed,R.&deFillippi,R.J.(1990).Causalambiguity,barrierstoimitationandsustainablecompetitiveadvantageAcademyc$MumgementReview.15:88-102.[80]RichardFloridaandMartinKenney,'Thenewageofeapitalism:ilmovation-mediatedproducdon',Futures,25(6),July.August1993,page637-652.[81]RichardFloride,’Theuewmd州alrevolution',Futures,July-Augustl991,page559-576.RichardFledda,’Towardthelearningregion',Futures,V01.27,No.5.PP527·536.19[82】Rogers,EM.,DiffusionofInnovations,Thirdedition,TheFreeP】rcss,NewYork.1983(83]Schumpetuc,I.A.1934.The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L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84】Saxenian,A.,1991.TheoriginsenddynamicsofproductionnetworksinSiliconValley.ResearchPolicy20.423-437.[85】Schiele,H.,1999.Partneringdoesnotworkeverywhd'e.Theadvantagesofbelongingtoandamethodonhowtodetectaninnovativecluster.In:Schruoer,s.(Ed.),MuM4)rganizationalPartnershipsandCooperativeStrategyTilhnrg.PP179-184.144 复巨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参考文献[86]ScoR,AJ.,1988.NewIndustrialSpacesFlexibleProductionOrganizationandRegionalDevelopmentinNorthAmericaandWesternEuropeLondon.[87]Senge,P.(1990)TheFifthDiscipline:TheriftandPracticeoftheLearningOrganization.Doubleday.NewYork.[88】Smith,K.(1994):Newdirectionsinresearchandtechnologypolicy:ldenfifyingthekeyissuesSTEP-report,No1.TheSTEP-group,Oslo[89】Spender,J.C(1993).Competitiveadvanlagefromtacitknowledge?Unpackingtheconceptandit£strategicimplications.AcademyofMrmqementBestPaper8Proceedings,August:37-4t[90]Stein,E.讯andZwass,V.(1995)Actualizingorganizationalmemorywithinformationsystems.InfornmtionSystemsResearch6,398—414.【91】gtarflbarg,R,,1995TechnologiepolifikundHigh-TechRegionen---eininternationalerVerglelchMiinster,Hamburg[92】Taylor,S1994.WaitingforSClWiCc:therelationshipbetweendelaysandevaluationservice.JournalofMarketing58(2):57'69.【93】Vaessany.(1993),SmallBusinessGrowthinConlratingEnvironmentsNijrnengseGengmfischecahiers,or.40.Nijmegen:KUNijmegen,FacultyofAdministrativeSciences,Depm'tm·mtofEconomicGeography.【94]Walsh,J.P,&Ungson,G.R(1991)OrganizationalmemoryAcademyofMmtagementReview,16(1),57—9I.f95】Wang,S.(1999).Organizationalmerrlo/'yinformationsystams:adomainanalysisintheobjcct·orientedparadigmInformationResourcesManagementJournal,12(2),26_34.[96】Wegner,D.M(1986).Transactivememory:aeontampotm'yanalysisofthegroupmindInB.Mullen.&G,&Goethals,TheoriesofgroupbehaviorQp185-208).NewYork:SFringer-V£rlag.[97】Williamson.O.E(1985).Therconom{c:n.s廿iu廿卜n.sofcctpltalism.NewYork:FreePress【98】WillingerM.,ZuseovitchE.(1993):“Efficience,i棚.bi“豳etconstitutiondestechnologies”,Revued,Economielndustrielle,v01.65,pp.2-2【99]Z£如_a's.A-t996.Technology$trstegyandfinancialperformance:examiningthemoderatingroleofthefirm’Scompefifiveenvironment,JournalofBusinessVenttLring1l(3):189-219.[100】Zhn,D.,Prietula,M.J,&Hsu,W.L(1997)Whenprocesseslearn:stepstowardcraftinganintelligentorganization.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8(3),302-317.【1013Winter,s,G,f1987)Knowledgeandcompetetice∞strategic∞sehPp.159-184inD.■Teeee(EdXThecompet-itivechdkeqe,Cambridge,MA:Ballinger.[102】王其藩.学习型组织理论一一管理科学的新秀.阴科技导报,2000,(1o).[1031黄丽华、王其藩组织学习影响因子和信息技术的冲击.【J】中国软科学。2000(10)[1041宁钟、司春林国家创新系统的演化及不同层缓的集群含义[j】’科研管理,2002a,(6).[10s]宁钟、司春林.西方御新与经济增长研究评述加,当代财经,2002b,(3)9月.[1061冯德连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0,(40)【107】曾菊新.空间经济:系统与结构【M】.武汉出版社,1996,9.【108】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3145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参考文献【109]宁钟.国外仓Ⅱ新与空间集群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1a,(3),2001,4【110】陈国权等.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0,(9)[111】吴晓波动态学习与企业的核心能力【J],管理工程学报,2000,(11)[112】仇保兴小产业集群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4[113】王辑慈。关于企业规模科学性的思考【J】,产业经济.1997,(7)[114】胡志坚、苏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川,中国科技论坛,1999.(6)[115】宁钟.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厦其评述[J】,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c,(6).【I16]宁钟、郭熙保-政府在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b,(3).【117】宁钟、郭熙保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基本经济特性[J】,软科学,2001c,(1).[118】宁钟技术变革与生产理论的进化含义【n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a,(2).[119】郭熙保、宁钟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M】,新经济及两岸四地经贸合作,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3)。[120】宁钟冲药产业竞争环境分析【J】软科学,2003b,(6)[1211宁钟创新集群与发展中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J],中国科技论坛,2003c,(6)146 复县大学博上后研究报告攻读博士和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攻读博士和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宁钟、郭熙保:“国外创新与空间集群理论评述”,《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3期,2001年3月;[2】宁钟:“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12月;[3]宁钟、司春林:“国家创新系统的演化及不同层级的集群含义”,《科研管理》2002年12月:【4】宁钟、司春林:“西方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评述”,《当代财经》2002年9月,江西财经大学出版社;[5]宁钟、郭熙保:“政府在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年第3期,复旦大学主办,2001年4月;[6]宁钟:“论知识型企业的管理”,《江汉论坛》2000年第3期,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2000年3胃15日出版;[7]宁钟、袁道焰:“适度增长与可持续发展”,《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五期,武汉工业大学主办;1999年10月25日;[8]宁钟:“高科技产业的发动机:大学科技工业园”,《经济评论》1999年增刊,武汉大学主办,1999年12月28日;[9]宁钟:“不同文化要素的溶合”,《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年第三期,湖北省科委主办,1999年10月;[10]宁钟、郭熙保:“大学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华中科技大学主办,2001年2月;[11]郭熙保、宁钟:“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现状、问题、对策”,发展经济学与2l世纪中西部发展研讨会,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社科院、经济学动态编辑部主办,2000年10月。[12]宁钟、郭熙保:“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基本经济特性”,《软科学》,2001年第1期,2001年2月;[13]宁钟:“技术变革与生产理论的进化含义”,《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4月;[14】宁钟、郭熙保:“技术追赶与人力资本积累”,《第二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国际论坛论文集》,2001年9月;【15]郭熙保、宁钟:“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新经济及两岸四地经贸合作》,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年3月。【16]宁钟:“中药产业竞争环境分析”,《软科学》2003年6月:【17]宁钟:“创新集群与发展中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8月: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1】武汉东湖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公司武汉华琦药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咨询(主持);【2】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战略管理体系研究(主要研究人员);f3】温州市现代物流发展战路规划研究,负责其中的“温州市现代物流发展战略定位与发展模式研究”和“温州市现代港口物流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分报告一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宁钟,男,1964年5月27日生,安徽省望江县人,曾任武汉理工人学科研处副处k、湖北省秭归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武汉东湖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等职,1997年9月被聘为副教授,2001年起兼任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员。2001年9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复旦大学创业与创业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司春林教授;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在武汉大学商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攻读读博士学位,师从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珠江学者郭熙保教授;1985年g月至1988年7月先后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在《经济学动态》、《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软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江汉论坛》、《当代财经》、《中国科技论坛》等权威、核心期刊以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台著《科技管理研究与实践》专著一部,参与博士导师、博士后台作导师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多项政府、企业委托科研项目。联系方式:复旦大学管理学院021-65653977(H)021-65642118(O)nhagzhong@fudan.edu.on148 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致谢本文是在合作导师司春林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司教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品格,谦虚谨慎、诲人不倦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科学态度给了我深刻的人生启迪,司教授~家给我生活上细致入微的照顾,使我在远离亲人、来沪求学的日子里有了家一般的温暖。感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郑绍廉教授、朱道立教授、王其藩教授和黄丽华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以及流动站秘书张显东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办公室顾美娟老师等的帮助,是你们和司教授给了我一个机会,使我有可能沐浴着复旦大学的阳光雨露、呼吸着著名学府的学术空气,尤其是所受到的科学方法论的熏陶将使我受益终身。特别感谢武汉市人事局王星处长、李老师、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发展研究院周德文院长、湖北省省委党校副校长陶良虎教授、武汉科技学院副院长、武汉方圆环境工程公司董事长曾庆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海云教授。他们不仅对我的调研方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为我的调查提供了很多方便,而且给我提供了一些经济资助,使我得以完成调研任务。感谢上海宝钢集团发展战略研究院何太平博士、复旦大学管理科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田增瑞博士、徐庆博士的热情帮助,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的硕士生许博、朱峰、张琳、刑亚男、钟宝嵩、熊竹、田适雨等同学帮我整理了部分资料,无疑促进了我的科研工作。武汉东湖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总裁、现任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行念先生、武汉烽火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何述平先生为我的调研工作提供了很多方便,在此一并致以谢意。没有我妻子张琼女士的支持,我是无法走到今天的。多年来,她默默地独立操持家务、养育女儿,以全部精力支持我求学,其中付出的艰苦和努力是可以想像的。漫长的求学生涯虽将结束,但知识的学习未有穷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论文独创性声明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同期: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复旦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韵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导师签名:——同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