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国际投行的发展动向

后危机时代国际投行的发展动向

ID:28181726

大小:6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8

后危机时代国际投行的发展动向_第1页
后危机时代国际投行的发展动向_第2页
后危机时代国际投行的发展动向_第3页
后危机时代国际投行的发展动向_第4页
资源描述:

《后危机时代国际投行的发展动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后危机时代国际投行的发展动向【摘要】自2008年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投行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由此给我国证券行业带来了哪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加强并进一步深化我国证券业的金融创新,加快建立证券业的自主创新体系,同时加强金融衍生品的全面审慎监管与风险控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从而促进证券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关键词】后危机国际投行金融创新一、国际投行组织形式的变化长期以来,美国绝大多数独立投资银行(以下简称投行)均采取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投资者作为有限合伙人承担大部分注册资本的出资,但是不直接参与投资和决

2、策;经营层作为普通合伙人,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注册资本,对经营损失承担无限责任。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张,在扩充资本金、承担无限责任的风险、激励机制掣肘与人才竞争等三重压力的驱使下,独立投行开始由有限合伙制向股份制和公司制转变。1999年高盛公司完成了公开发行上市,至此有限合伙制形式的投行已全部退出历史舞台,美国所有投行都变成了上市公司。采取公司制形式的投行倾向于过度投机,成为引发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投行的高资产负债率、高风险的杠杆经营产生了经营层股东的代理问题。由于投资高风险资产给经营层股东带来的收益无限,而发生亏损时损失仅为自有股本,收益与风险的不匹配、不对称造成经营层股

3、东产生过度投机的行为。当资产负债率低、财务杠杆低时,投资损失都是由股东权益来弥补,不会发生这种代理问题。要避免这种代理问题的发生,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加强监管,去杠杆化,以降低杠杆比率;二是让参与投资的股东承担无限责任,回归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从投行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来看,向股份制、公司制转变是发展趋势,回归有限合伙制基本不太可能。二、国际投行经营模式的变化混业经营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不能完全抵消投行业务的专业化优势。由于商业银行与投行在发展战—7*7略、组织形式、业务运作方式、风险承担和企业文化等方都存在很大差异,并且经过长期的分离,这些差异形成了巨大的专业化优势,甚至是难以

4、克服的专业化壁垒。商业银行通常是风险厌恶型的金融机构,采取比较稳健的经营策略;而投行则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专家,采取比较激进的经营策略,表现出更强的顺周期性。这种风险态度上的差异使得投行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以及所采取的扁平化、分散化和突出金融创新的组织结构;相反,标准化产品和官僚式组织结构更有助于商业银行控制和降低经营风险。为了顺应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投行采取了业务多元化的经营策略。除了从事证券承销、证券经纪和证券交易等传统的本源性业务和基础性业务外,如今大型投行还将经营范围扩展到证券私募发行、企业收购与兼并、财务顾问、项目融资、资产管理、公司理财、资产

5、证券化、风险投资、证券清算、证券保管与借贷等多个业务领域,以进一步丰富业务品种,拓宽业务范围,优化业务结构,建立新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进而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各大投行在全方位拓展业务的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它们也各有所长,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投行的专业化优势确实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运作效率,但是不可否认,这也给市场带来了很大风险。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独立投行在多年分业经营期间所形成的专业化优势似乎仍然是难以动摇的,仍然占据着美国和全球资本市场的领导地位。多年来,国际银行业通过并购向全能型银行和综合化、混业经营发展的努力从未停止过,并取得了很大进展,虽然尚未完全取得国际金融业的主导地位

6、,但已经对独立投行的地位提出了严峻挑战。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金融机构融合各自专业化优势为基础的综合化、混业经营是一大发展趋势。Skipper(2002)和Saunders(2000)认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不同金融机构在业务文化和风险倾向上具有很大差异,由于综合化经营在资源分配、管理架构和文化融合等方面都以商业银行为主导,使这种差异性风险进一步放大。具体来看一下投行经营业务的转变。投资银行已经由当初以撮合企业与资本市场结合的业务(也称经纪人业务)为主转变为以资本市场业务(如做市商业务和自营业务)为主,通过为证券交易创造市场和买卖交易差价获得收益,通过自身持有证券头寸获得

7、利润。这种变化反映了其经营理念的变化,投行自身赖以生存的为企业提供证券中介服务的传统观念已经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证券投机。随着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投行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业务已经大幅收缩。2008年全球发行的结构化金融工具总额为18442.2亿美元,而2007年、2006年、2005年结构化金融工具发行总量均远远大于这一金额,分别是前者的14.05倍、16.68倍和9.58倍。参考文献:[1]陆晓明.次贷危机挑战美国银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