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教案2苏教版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2苏教版

ID:28242016

大小:63.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8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2苏教版_第1页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2苏教版_第2页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2苏教版_第3页
资源描述: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2苏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十三岁的际遇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2、注意文屮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3、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3、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教学设想:1、朗读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2、这篇文章诗意盎然的优美散文,文辞优美,字里行间透着灵气,迸发出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展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个性。要在反复Y读*屮用心去体会3、本文抒情性

2、强,篇幅长,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语句含义深刻,学生理解起來有些吃力。所以教学中应注意突出重点,以简驭繁,扣住“十三岁的际遇”重点研读文章第二部分,并通过对精彩语段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意,而不必进行过于繁琐的分析。4、课吋安排:一课时教学教程:一、导入田晓菲是个早SS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为纪念北大九十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企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m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二、整体感知。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2、文章分

3、成独立的三部分,概括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三、局部研读。1、学生浏览课文,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课文哪部分闪容集屮叙写了“十三岁的际遇”?A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用两个最能体现作者心路里程的字,概括作者7岁到16岁的四个生活剪影。7岁的见到一张泛黄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10岁的过北大校门而不顾,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13岁的考入北大,从此在北大成长。16岁的为纪念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创作此文回顾两年北大生活,展望未来,渴望创造与飞翔。B指导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指定四名学生作示范,分别朗读7岁、10岁、13岁、16岁四个时段的内容。C

4、再选四个同学分别对四个角色朗读的同学作评价,指出其优缺点。(2)课文写笫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目的是什么?2、默读第二部分,摘录关键词句完成下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穿插对精彩语句、语段的朗读)北大的书最初的感觉后来的感悟对学校的评价个人的成长北大的人学生师氏对学校的评价个人的成忪肖像品质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你能说说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的吗?学生研读第二部分。提示: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北大的书:400多万册图书开始让作者几乎感到绝望,如那个哭泣的小女孩一样感到自己的浅薄,慢慢的,作者在书的世界里心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北大的人:北大学生的敏感、

5、纯洁、机智与生机勃勃让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气知t。北大的老师让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师二字真正的涵义:严谨治学,诚恳做人。小结: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3、勾画出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教师不必强求学生体会的深刻性,只在学生己有认识的基础上稍加点拨提升就可以了)4、文章使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句,在课文内勾画出来,在全班交流。(课后“探究•练习”二、三题,理解比喻句和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四、请学生谈谈学习完课文后的感受,教师小结。补充资料[资料整合平台]一、田晓菲近况田晓菲在哈佛(节

6、选)张维攻在波士顿,在美国最负盛名的哈佛大学,我见到了从天津走过來的田晓菲。9岁的m晓菲两年前在美国哈佛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受聘于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做讲师。……整个波士顿在大搞城市建设,公路改建、机场扩建、填海造地,田晓菲在这里读书工作了10年,觉得这个古老的城市建设起来没个完。田晓菲说哈佛给她的印象却一如从前,“那就是我读研究生时住过的楼”,在哈佛校闶,她如数家珍般说起每一座教学楼,说起每一个可供游人参观的景点,特别是走过那座古老雄伟的独立战争纪念大教堂,告诉我,我们的江泽民主席矜在那里发表过演讲。她说,哈佛的博物馆不可不去,因为那里不仅珍藏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恐龙化石和珍稀

7、矿藏,最为独特的是百多年前一个工匠发明的“玻璃花”,用这个工艺制成的千奇百怪的花束绿叶举世罕见。有意思的是,田晓菲来哈佛10年了,竟然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参观,她在她的中国古典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天地里沉湎得太久了。在她A□的教学办公室里,在她为本科生研宂生讲课的教室里,她的话就更多了。“这里的教学方法和国内的大学不大一样,开放与研讨的铽围更重些。”晓菲介绍说。田晓菲是在天津成长起来的,她4岁时随父母来天津,在天津市文联大院的地震棚里开始接触文学,在《天津日报》发表第一首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