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报告对音乐表演艺术启示

张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报告对音乐表演艺术启示

ID:28293108

大小:54.5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8-12-09

张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报告对音乐表演艺术启示_第1页
张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报告对音乐表演艺术启示_第2页
张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报告对音乐表演艺术启示_第3页
张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报告对音乐表演艺术启示_第4页
张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报告对音乐表演艺术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张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报告对音乐表演艺术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张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减小字体增大字体作者:admin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8-3-1917:48:30[内容提要]:张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 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在构建新的音乐美学体系的同时,对音乐表演艺术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些研究以新的观念和视角,为音乐表演理论的建设填充了新的内容,并为音乐表演实践的发展和创新开拓了新的思路。  一、现代... 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在构建新的音乐美学体系的同时,对音乐表演艺术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些研究以新的观念和视角,为音乐表演理论的建设填充了新的内容,并为音乐表演实践的发展和创新开拓了新的思路。 

2、 一、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相关问题的论述  我国音乐美学家于润洋.---教授在他于2000年出版的重要著作《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中,对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西方现代音乐哲学与美学做了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从中可以看到,现代西方音乐哲学不仅在音乐美学基本理论问题上有一些新的建树,而且还在很深的程度上介入了音乐表演艺术,为我们对音乐表演艺术的理解提供许多新的启发。下面,主要根据于润洋先生的《导论》以及笔者对有关问题的认识,首先对现代西方音乐哲学与美学中与音乐表演相关问题的论述做一简要的归纳和概括。  1.现象学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新定位  现象学美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学派之一,这个学派在音乐

3、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波兰哲学家、美学家罗曼·茵加尔顿(RomanIngarden1893-1970)。他发表于1933年的代表作《音乐作品及其同一性问题》,集中探讨了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问题,提出“音乐作品是纯意向性对象”的观点,并由此展开了对相关问题,其中包括对音乐表演艺术的论.---述。  茵加尔顿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有两种:一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对象;另一种则是依附于人的意识的意向性对象。现象学所要研究的就是意向性对象。意向性对象的提法来自他的老师,现象学美学的创始人胡塞尔。所谓意向性是指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一种根本特性,它有意识地指向或涉及到某种对象。胡塞尔所说的“现象”,就是

4、指这种意向性活动的对象。艺术作品正是这种意向性活动的对象。茵加尔顿把现象学理论运用于音乐的研究,他认为,音乐作品就它的本质和存在方式来说,比起文学和造型艺术来,是一种更加纯粹的意向性对象。也就是说,音乐作品从根本上是离不开人的意识活动的,它的存在是和人的意识活动自始至终紧密相连。这是由于,音乐是以声音为原材料的,它的声音结构要求参与音乐活动的主体,包括演奏者和欣赏者,以更大量、更强烈的意向性活动去填充和丰富它的意义的建构,赋予它以更多的内涵。  音乐作品是“纯意向性对象”理论的提出,为音乐表演在音乐实践中的定位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这就是,音乐表演者作为参与音乐创造的主体之一,对于音

5、乐意义的生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音乐表演的参与,不仅音乐作品只能停留在乐谱的阶段,而且,音乐意义的生成和填充也将成为一句空话。音乐表演者以自己的意向性活动参与音乐作品的意义建构,填充和丰富它的内涵,这是现象学美学给予音乐表演艺术的新定位,是对音乐表演创造的第一个重要启示。  另外,现象学美学关于音乐作品“同一性”的论述,关于音乐表演与乐谱——创作者意向活动的示意图的关系的论述,对我们进一步认识音乐表演艺术的一些理论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茵加尔顿在研究音乐作品的同一性问题时,首先提出的是:由创作者的意向性活动建构,并以乐谱形式固定下来的音乐作品,与它的演奏是不是同一的,也就是说这二者之间

6、是否具有完全的“同一性”。他的回答是:“任何一部特定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只有一个,而对它的演奏,原则上却可以要多少个就可以有多少.---个。”这就是说,这二者并不是同一的,它们之间不具有完全的同一性。茵加尔顿对于同一作品的不同演奏进一步解释说:“这些演奏肯定不仅在时间安排布局上彼此不同,而且在众多纯音乐的细节上也各不相同,即使艺术家竭力把某一作品演奏得与前一次‘完全相同’。……不同的演奏大师,甚至同一位演奏大师,在演奏同一部作品时,其各次演奏通常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种不同,一般来说,不仅体现在各自的个性以及对时间的安排布局上,而且也体现在诸如音色、速度、力度的细节、各个音乐动机的表现等

7、方面的不同特性上。”[1](第115页)(注:见茵伽尔顿《音乐作品及其同一性问题》,转引自于润洋著《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这就为理解音乐表演与原作的关系,以及音乐表演的多种可能性从理论上做出了说明。  茵加尔顿还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对待乐谱的问题。一般来说,表演者的演奏是根据乐谱进行的。创作者把自己的意向通过乐谱固定下来,给演奏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与体验音乐.---作品的基本根据,显然,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究竟怎样对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