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探究

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探究

ID:28326018

大小:73.6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09

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探究_第1页
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探究_第2页
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探究_第3页
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探究_第4页
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探究摘要:互联网为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和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的同时,大学生在网络世界的道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揭示了网络舆情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局,并试图从社会因素、网络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原因探讨。最后,笔者分别从制度层面、法律层面、心理层面和教育层面提出了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选择。关键词:网络舆情道德失范网络道德教育随着电脑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工具,逐渐进入高校大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从事研究、了解时政、交流情感、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但是,

2、网络的大面积普及和网络模式下的交往规则则颠覆了传统的已经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社会道德规范。1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2013年2月,笔者曾经以我市四所高校的500名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在如何看待网络对于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方面,40%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对学习影响很大,28%的人认为影响较小;5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对生活影响较大,只有25%的同学认为影响较小。55%的大学生将社交网站、博客和微博列为自己的信息和观点来源,80%的大学生更喜欢社交网站,例如人人网,朋友网。第二,网络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底线模糊”,对于“网络恶搞”行为,有63%的大

3、学生表示“熟悉”,19%的大学生表示“欣赏”;对于“网络情色”现象,有15%的大学生表示熟悉,1%的大学生表示“欣赏”;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曾经把自己的视频或照片上传到网络,其中2%的大学生曾把私密信息放到网络上,另外涉及暴力血腥、丑化恶搞的有5%。第三,网络心态纷繁复杂,在对待网络流行现象的态度方面,56%的人理解网络蹿红现象并认为可以在网上得到快乐;90%的大学生拥有自己所崇拜的网络红人,其中有48%崇拜的网络红人属于影视娱乐明星;通过互联网了解偶像信息的占64%,通过手机了解的占11%。第四,在对网络的信任度方面,只有20%的大学生愿意在网上倾诉真实情感,72%

4、的大学生更愿意在网上展示自己“美好、优秀、强大”的一面而不在意这是否是真实的自己,同时又有35%的大学生表示,这样做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或者是“好友”或“粉丝”。本次调查结果凸显了网络舆情下高校德育工作遭遇的新问题。其主要集中在:第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存在不良影响。由于大学生自身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但自控力及自律能力较弱,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网络平台充斥而来的各种信息,对舆情内容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判断,还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其行为极易受网络空间的舆情内容影响。事实上,

5、西方国家也一直没有放弃通过网络渠道对我国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进行扭曲和腐蚀。第二,网络中的淫秽、反动等污染精神的信息、带有主观偏差性的舆情内容会导致大学生价值冲突,使其价值取向多元化,从而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并进而诱发学生的信仰危机。第三,大学生群体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尤其对现实社会的一些不正常现象极为敏感,从而行为出格,演变成引发网络道德危机中的一员,或升级为网络罪犯。因此,在网络舆情环境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以此来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2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2.1社会

6、因素东西方世界之间的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从未停止,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无疑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据统计,当前的国际互联的信息中80%以上的网络信息和96%以上的服务信息是由美国提供的。西方国家和有关组织利用网络将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文化思想、价值观念输出到大学生面前。一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长期接触这些负面信息,甚至是反动言论,势必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在经济转型和社会改革时期,出现了一些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现象,而互联网又在客观上放大了这些扭曲的社会现象,正面信息和正能量不足,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的

7、建立产生较大影响,以致其自身的道德标准体系难以健康、全面的建立和发展。2.2网络自身因素由于多媒体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视频技术和音频技术的完美结合,信息的高速传播以及绚烂纷呈的载体形式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媒体形式,对于希望获取更多信息,更加追求个性张扬的年轻大学生来说,互联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甚至有的学生不惜“为伊消得人憔悴”,而在高校退学的学生中,竟有高达80%的学生是因为沉迷于网络而造成的学业困难。网络生活具有自主性、虚幻性特点。学生在网络中的行为可以避开自己的真实社会身份,而随心所欲地倾诉、发泄,是学生疏解压力、寻求认同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