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谐教育理念下正确惩罚学生

谈及谐教育理念下正确惩罚学生

ID:28382773

大小:74.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09

谈及谐教育理念下正确惩罚学生_第1页
谈及谐教育理念下正确惩罚学生_第2页
谈及谐教育理念下正确惩罚学生_第3页
谈及谐教育理念下正确惩罚学生_第4页
谈及谐教育理念下正确惩罚学生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及谐教育理念下正确惩罚学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及谐教育理念下正确惩罚学生摘要:高校学生管理需要惩罚制度予以配合,对学生实施惩罚有其必要性。但惩罚学生应掌握一定的原则,惩罚主要目的是改变学生的态度,并且,惩罚要与教育相结合。同时,一些相关的具体制度应当建立起来。否则,惩罚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关键词:学生;管理;惩罚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⑻9-0118(2013)01-0023-03惩罚是对受教育者的不良行为给予的否定性评价,采取一定措施使之改正且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觉约束力的教育方法。惩罚的方式一般有言语责备、强制性措施。[1]惩罚实质

2、上是一个通过给个体带来适度的苦恼和焦虑,从而约束、引导个体行为的控制过程和手段。一、惩罚的必要性(一)要改变学生的错误道德认识必须实施惩罚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思想、人格和行为特征愈来愈向成人化、社会化方面发展,但是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因此,大学生具备向两方面发展的可能性:1、向“善”,即符合教育者和社会的要求;2、向“恶”,即不符合教育者和社会的要求。大学生的犯错问题主要是道德问题,教师实施惩罚也主要是进行道德惩罚,所以这里用“

3、善、恶”二字来表示这两方面的发展的可能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向“恶”偏移,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教诲、指正,当这种教诲、指正不足以奏效时,就必须实施惩罚。惩罚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惩罚的过程是改变、强化学生道德认识的过程;要改变、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必须实施惩罚。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的基础,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就没有正确的道德行为。[2](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能力需要惩罚惩罚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过程。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处于感性阶段,与其相联系的是非判断力就相应地缺乏理性。表现在学生对人的评价或自我评

4、价是不客观的,而且评价别人时比较清楚,评价自己时比较模糊;对人的评价或自我评价常常是不全面的,或只看到缺点,或只看到优点;再者,大学生对人和自己的评价常常是不稳定的,有时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显得无所不能;有时又过分低估自己,显得无比消沉,正是由于这样,大学生往往好坏不分,是非不明。提高学生的是非判断力一方面要提高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就是要实践,在实践中纠正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教导,惩罚是有效的办法,因为受到惩罚就能很清楚地知道什么事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从而下一次绝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三)惩罚能够提高

5、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现阶段的大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夸”出来的,自我感觉普遍良好,依赖性强且任性,而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应较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伊曼把人的行为尤其是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和决策行为作了崭新的解释,他的研究发现:惩罚与奖励是极不对称的,惩罚带来的痛苦远大于奖励带来的快乐。奖励让人觉得是意外获得,而惩罚极易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受挫感。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挫折”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因为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让学生受点挫折不是心理虐待、歧视,打击学

6、生的自信心,而是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3]二、惩罚中应掌握的原则(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惩罚的前提传统的“师徒如父子”的观念,将师生关系变成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这种关系由于教师在年龄、知识和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要打破这种传统的陈腐观念,教师对学生不能任意而为,必须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惩罚教育的前提。当然,这种关系的构建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理解学生特定年龄的行为,同时要认识到学生在人格上与自己是平等的,教

7、师没有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特权。师生的交往是一种情感沟通的平等关系,是一种将心换心的过程,老师对学生付出真诚爱心必然会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学会生存》上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从终生教育的立场和当前人类知识的现状来看,把教师称为‘师长’,这是越来越滥用的名词。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

8、、激励、了解和鼓舞,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能按照这个样子发展,它就不是真正的民主教育。”[4](二)惩罚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态度从认知不协调理论来看,学生管理中运用惩罚的目的在于造成学生认知上的不协调,从而使学生的态度向教师要求的方向转变,惩罚的效能主要取决于它造成学生感受到的认知不协调程度。所以,合理的惩罚就是最能唤起认知不协调的惩罚,那么怎样才合理呢?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如果惩罚过轻,则不会引起学生认知间的不平衡,不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