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68例疗效观察

针刺配合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68例疗效观察

ID:28389345

大小:7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9

针刺配合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68例疗效观察_第1页
针刺配合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68例疗效观察_第2页
针刺配合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68例疗效观察_第3页
资源描述:

《针刺配合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68例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针刺配合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68例疗效观察王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黑龙江哈尔滨150024)【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6-0191-02【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方法针刺配合灌肠法治疗木组6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4周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木组68例患者中痊愈21例,占30.8%;显效36倒,占52.9%;有效8例,占11.8%;无效3例,占4.5%,有效率为95.5%。结论针刺配合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

2、炎疗效显著。【关键词】针刺盆腔炎性疾病慢性病灌肠法盆腔炎(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PID)指女性内牛殖器及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改变,有急性、慢性两类。其中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妇女的工作和生活。2009-2010年,笔者运用针刺配合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68例,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部68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患者均已婚,年龄25・51岁,平均34.4岁,病程5个月-8年,平均4.8年。1.2

3、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⑴关于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制定。①下腹坠胀疼痛,腰舐酸痛,白带量多或伴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等,且每于劳累或月经前后或性牛活后症状加剧②妇科检查:子宫多呈后位,活动受限或压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增粗,或呈条索状,或有包快及压痛;③B超及其他检查。1.3排除标准排除:①年龄在18岁以下55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急性盆腔炎病情危重者;③合并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肿瘤、结核性盆腔炎及合并严重内、外科疾病者。2治疗方法与标准2.1针刺治疗:上醪、次醪、下醪、太溪、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

4、双侧)、中极、关元。以上穴位常规消毒后,选28-30号2寸半毫针针刺,行针至产生酸胀感后留针30mino施平补平泄手法,日一次,4周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中药灌肠方(非经期用药)药用:蒲公英30g、败酱草30g、白花蛇舌草15g、山药15g、丹参15g、茯苓15g、惹改仁15g、三棱10g、莪术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桂枝10g、甘草10g。上方水煎取汁200mL倒入灌肠袋中,待药液温度达39・40°C,挂药液袋于输液架上,嘱患者屈膝左侧卧位,将涂有润滑剂的无菌灌肠管插入肛门15-2

5、0cm,10min之内将药液缓慢灌入,拔管后嘱患者平卧。经期停用,月经干净3・5个日开始用药,4周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2.2疗效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对疗效进行评价。治愈,全身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妇科检查及B超显示积液消失,炎症消散;有效,全身症状及体征稍微改善,妇科检查及B超显示积液部分消失,炎症轻度改善;无效,全身症状及体征无改善,腹痛症状无改善,炎性浸润无改变,妇科检查及B超复查无明显的变化。3结果本组68例,痊愈21例,占30.8%;显效36倒,占52.9%;有效

6、8例,占11.8%。无效3例,占4.5%,有效率为95.5%,疗效显著。4讨论慢性盆腔炎属中医学妇人腹痛、痛经、月经失调、带下病、瘢頫等范畴[3],中医学认为该病病机为邪热余毒残留,与冲任之气血相搏结,凝聚不去,耗伤气血,虚实夹杂,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调理冲任。针刺能调节气血.气血调和、经气通则不痛,且针刺能改变病变区域的微循环。中极、关元为任脉主穴,可通调冲任,疏调下焦。并且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关元可引起血浆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发生变化⑷;足三里、三阴交健脾胃,增加气血生化之

7、源;阴陵泉为脾经原穴,配肾经兪穴太溪可补益脾肾,壮先天后天之本,使脾气得运,湿热得化;八醪穴是生殖系统疾病的敏感反应区,刺之可疏通经络,从而活血调经,消瘀止痛。败酱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有清热利湿、消肿凉血、抗菌消炎功能;山药、惹戏仁、茯苓健脾渗湿,使湿热得化;丹参、川楝子、延胡索,能活血理气、化瘀散结;三棱、莪术能软坚散结、行气破血,增强消炎止痛作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可温经通络。全方共奏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益气扶正之效,使下焦湿热得除。本临床观察显示,针刺配合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

8、著,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⑴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4-276.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0&[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⑸.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4—253.[4]白良川.气海、关元、血海治疗妇科疾病协同作用[J]・针刺研究,1998,3:18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