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与类比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妙用

隐喻与类比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妙用

ID:28419770

大小:67.5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0

隐喻与类比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妙用_第1页
隐喻与类比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妙用_第2页
隐喻与类比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妙用_第3页
隐喻与类比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妙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隐喻与类比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妙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隐喻与类比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妙用黄亚微摘要:教学生涯十几年,笔者见识了各式各样的学生,并深切体会到一个道理: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牛需采取不同的教法,相同的学牛不同的内容也应采取不同的教法,面对理解能力偏差的后进生,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更应变通一点、睿智一点,不能一味地用物理木身去解释物理,哪怕这是最科学、最严谨的,但学牛总不能接受、无法领会。这就要求教师恰当地采用一些隐喻、类比的方法去进行教学,可能会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木文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案例简要分析了隐喻和类比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巧妙用法。关键词:隐喻;类比;中学物理;妙用所谓的隐喻与类比就是通过一件事物

2、去形象地理解另一件事物,通过这类方法可促进学牛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碰到的一些真实的教学案例。案例1:在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中,关于合力与分力不能同时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向学牛强调了合力与分力具有等效替代作用基础上,打了个比方,教师晚自修值班,临时有事,委托另一教师代岗,那么就值班这件事来说,前一教师与后一教师是等效可替代的,前一个下岗后一个上岗,合力与分力一样,在力的分解时,用分力来等效替代合力,分力上岗,合力下岗,合力与分力不能同时存在。学牛在一笑中马上领会。案例2:在必修一第二章匀速运动教学中,选择题常会出现这样的选项:加

3、速度减小,而物体的速度仍然增大,许多学生往往视之为错项,当你问什么时候加速什么时候减速,学牛会异口同声回答,a与v同向时加速a与v反向时减速,但当你解释a与v同向时,虽然a减小,v仍增大,进而再追加一句这是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学生虽表面上接受,但心里还是很嘀咕:怎么是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过不了多久,再击现同样的题目,他照样按照自己原有的某种理解方式判断失误,后来我把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a与v同向)类比为每月到银行存钱的数目(加速度)逐步减小,帐户里的钱总数(速度)在增加,把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a与v反向)类比为每月到银行取钱的数目(加速度)逐步增人,

4、帐户里的钱总数(速度)在减小,学生心领神会。案例3:在恒定电流教学中碰到串联电阻分压并联电阻分流吋,教师起先必需带动学生推导岀分压公式与分流公式,如下图笔者对分流公式作了以下类比,好比一大群人面对一条阳光犬道、--条羊肠小道吋,因阳光大道阻碍少,走的人(分流的人)多,羊肠小道因阻碍大,选择走的人(分流的人)少,学生很容易记住电阻大的支路分到的电流少,电阻小的支路分到的电流大,对利用分压公式在进行解题说明时,笔者又比作几个人合伙做生意赚到钱按投资比例分配,若Rl=484欧姆,R2=121欧姆,则Rl:R2=4:1,总电压U比作赚到的钱,相当于把“钱”总数分成5

5、份(4+1),R1占到4份,R2占到1份,所以R1分到电压为,R2分到的电压为,若再串联一个电阻R3,如图为则比例为Rl:R2:R3,案例4: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利用纸带求物体速度及加速度吋,教师常会介绍逐差法求a,如x5-xl=4aT2,学生会反应不过来,这时教师类比,按顺序指了班中八个学生,假如第二个学生比第一个多二元钱,第三个比第二个多二元钱,依次如下,问学生第三个比第一个多几倍二元钱,第四个比第一个呢,第五个比第一个呢,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再反过来问X5比XI多几倍aT2,学生欣然得出答案4aT2,再提示以后看下标,下标5减去下标1等于4。案例5:在热

6、学教学中常会碰到利用阿伏加德罗常数进行微量估算,例如这类题: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3kg/m3,原子量为64,通过估算可知铜中每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为多少?也就是由宏观量求微观量的质量、体积、直径、个数等,中间联系的桥梁是阿伏加德罗常数,思路是很单一的,但是许多学生竟然特别害怕这类题目,很是让人惊讶,作为物理老师的我在感叹这类学生思维能力的如此缺憾之余,不得不另辟蹊径。笔者让高中生先做小学题:i箱苹果总质量为M,总体积为V,苹果个数为n个,则每个苹果的质量,所占的体积分别多少?然后再问知道一摩尔质量一摩尔体积,而一摩尔分子个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N

7、A=6.02×1023/mol,则每个分子所占的体积、质量为多少?其中特别强调一摩尔相当于一箱,摩尔体积相当于一箱总体积,摩尔质量相当于一箱总质量,一个分子相当于一个苹果,引导学生进行这种简单的思维转移与类比,非常有效,并激发了学生信心:什么问题啊箱苹果问题。后来学生就把此类问题叫做“一箱苹果”。又如油膜法测分子直径问题吋就一个公式:d=V/S,而学生也总是这会儿记对了那会儿又记成d=S/V,上课吋用类比法,如下图7桶内水体积为V,水桶底面积为S,则这桶水高度为多少?所有学生都知道h=v/s,再紧接着问现在把一滴体积为V的油酸尽可能在水面上扩散形

8、成单分子层油膜,油膜面积为S,则这层油膜厚度也应该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