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范特霍夫定律公式是否可以扬弃.doc

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范特霍夫定律公式是否可以扬弃.doc

ID:28543522

大小:26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11

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范特霍夫定律公式是否可以扬弃.doc_第1页
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范特霍夫定律公式是否可以扬弃.doc_第2页
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范特霍夫定律公式是否可以扬弃.doc_第3页
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范特霍夫定律公式是否可以扬弃.doc_第4页
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范特霍夫定律公式是否可以扬弃.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范特霍夫定律公式是否可以扬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范特霍夫定律公式是否可以扬弃写在前面的话范特霍夫(van’tHoff)是以渗透压和化学动力学的研究成果而获第一枚诺贝尔化学奖的世界著名科学家,一百多年来,范氏渗透压公式,一直写在世界各国的物理化学教科书中,已普遍被认为属于“无懈可击”的经典理论。但笔者经退休后几年研究发现:范氏渗透压公式不能正确完美地解释渗透过程;后人为从数理上证明范氏公式的正确性,在积分代换过程中有违背逻辑同一律的牵强之误。鉴于这两点,笔者推导出了一个具曲线方程性的渗透压公式,该公式可克服直线方程性的范氏渗透压公式只能近似用于稀溶液的不

2、足。今把这方面的思考写成《渗透力、渗透定律和渗透压公式》一文公布于下,敬请读者审阅指教。郑州师专退休教师谢荣庆渗透力、渗透定律和渗透压公式摘要:本文从整个渗透过程中抽象出一个新概念──渗透力,进而总结出了一条定律──渗透定律。并通过实验证明了:用渗透力和渗透定律能完美地解释渗透过程,可以避免目前用渗透压的概念在解释渗透过程时所出现的困难。推导出了一个能描述理想溶液的渗透压曲线的理论,该理论能够克服范特荷甫渗透压直线方程只近似适用于理想稀溶液的不足和局限性。关键词:渗透压渗透力半透膜渗透有效膜面积渗透定律以范特荷夫的渗透压定

3、律为主要内容的渗透理论,是一直为科学界所认可和应用的经典物理化学理论,但笔者经研究发现这一理论有不妥之处,从而试提出了一些新观点。1.渗透力人们常用渗透压(指渗透压公式=RT或范特荷甫定律(van,tHofflaw),下同)来解释渗透过程,但往往“出现矛盾”[1],“纵是多方解释也不一定奏效”[2]。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客观上还必然存在一个能从本质上解释渗透过程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渗透力。1.1渗透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渗透力是形成渗透压的原因,本质上是分子对周围物质表面的碰撞,是溶剂分子碰撞半透膜(本文简称“膜”,下同)的力

4、,是由于诸多微观分子力的平均效果形成,其值大小等于膜上的压强乘描述渗透过程时的有效膜面积(“在化学和大多数工程技术中,压力的概念相当于压强”的说法是用单位面积进行归一之后的说法;目前一般热力学教材还这样用。特此说明,以免误解)。所谓“膜上的压强”,不仅指膜上的液压,还应包括大气压。因膜两侧的大气压虽相同,但由于两侧的浓度的不同,相同大气压对膜两侧所增加的渗透力是不同的(这可称作大气压对膜两侧的“同量异效”性,浓度差越大“异效”性也越大。这是干扰范特荷甫定律准确性的一个原因,也是有些教科书对植物体内渗透压之高“让人感到意外”

5、的原因),所以膜两侧相同的大气压不能忽略或“对消”。所谓“渗透有效膜面积”,亦即溶剂分子碰撞膜的面积。因膜面积被溶剂和溶质分子共同碰撞触及,而只有被溶剂分子碰撞触及的面积才对渗透有效(其他面积可称作“渗透无效膜面积”)。渗透有效、无效两种膜面积的具体位置瞬息万变,但其比例对同一浓度的溶液来说是不变的。这两种膜面积的绝对值不易测定,但可以通过渗透平衡时膜两侧渗透力相等,而纯溶剂侧的渗透有效膜面积是100%而将溶液侧有效、无效两种膜面积都换算出来(皆指百分数。这种换算有其独到的优点,因为它以实践测量为准,可以克服范特荷甫定律对

6、有些溶液,如线型柔性大分子溶液、亲水性胶体溶液(colloidalsolution)、电解质(electrolyte)溶液、浓度大溶液等,有偏差不适用的限制。对于理想溶液,则可有统一的比值常数算出,后详)。1.2渗透力引出的相关公式了解了渗透力的概念和其值大小的计算方法,便可得到如下一系列相关的公式:(1)渗透力公式:F=PS/或F=P(1-[Ci]k)(F是渗透力;P是膜上的压强;S/是渗透有效膜面积占总膜面积的百分数;[Ci]是溶质的摩尔量浓度;k是平衡系数(equilibriumconstant),是理想溶液的渗透无

7、效膜面积常数,其值是理想溶液浓度在一个摩尔量单位时渗透无效膜面积数占总膜面积的百分数;由此可知(1-[Ci]k)则为渗透有效膜面积占总膜面积的百分数。(注:由于真正的理想溶液是不存在的,是人们为了研究而理想化的,所以理想溶液的渗透无效膜面积常数k值难以测出,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不同种类的溶液,有不大相同的k值。但这不影响从理论上对理想溶液有统一k值的认识,以便建立统一的数学模型或公式,深化对渗透本质规律的认识)(2)净渗透力公式:ΔF=PaS/a-PbS/b(Pa、S/a和Pb、S/b分别为膜两侧的压强和渗透有效膜面积占总膜

8、面积的百分数)若ΔF>0则a侧向b侧作净渗透;若ΔF<0则b侧向a侧作净渗透。(3)渗透平衡公式:PaSa=PbSb即ΔF=0,渗透处于动态平衡(dynamicequilibrium)中。(4)膜面积关系公式:S=S/+S//(S/、S//分别为溶液侧渗透有效膜面积、渗透无效膜面积占总膜面积的百分数,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