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范特霍夫规则相关的两个问题

与范特霍夫规则相关的两个问题

ID:26088575

大小:5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4

与范特霍夫规则相关的两个问题_第1页
与范特霍夫规则相关的两个问题_第2页
与范特霍夫规则相关的两个问题_第3页
与范特霍夫规则相关的两个问题_第4页
与范特霍夫规则相关的两个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与范特霍夫规则相关的两个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与范特霍夫规则相关的两个问题摘要:范特霍夫规则是反应速率理论从成长到成熟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在研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大学教材一般会介绍范特霍夫规则,高中教材有时也会提及范特霍夫规则的内容。通过纵向比较与横向分析指出,化学教材在呈现给读者范特霍夫规则时,概念使用不规范,词语应用不准确:“温度每升高10℃”和“温度每升高10K”混用,“反应速率增加2~4倍”与“反应速率增加到2~4倍”不分。  关键词:摄氏温度;热力学温度;范特霍夫规则  :1005?6629(2014)4?0074?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从讨论温度对反应

2、速率的影响开始到阿累尼乌斯公式的诞生,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世纪五六十年代威廉米与贝塞罗指出,大多数反应随温度升高而加速,这是一个定性的规律;1884年范特霍夫指出,温度每升高10K,反应通常加速2~4倍,这是最早的定量关系;1889年阿累尼乌斯通过大量实验与理论的论证揭开了反应速率常数对温度的依赖关系[1]。  在大学化学教材中,当讨论温度与反应速率间的定量关系时,一般都会提及范特霍夫规则和阿累尼乌斯公式。在高中阶段,通常只要求定性地了解温度与反应速率间的关系。为让学生对温度与反应速率间的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有的高中化学教材会对范特霍夫规则的内容做一些

3、简单的介绍。仔细分析不同化学教材上的范特霍夫规则,我们发现了两个问题。  1“温度每升高10℃”,还是“温度每升高10K”  在化学教材中,范特霍夫规则的前半部分(即温度变化部分)有两种说法:有的教材将其描述为“温度每升高10℃”;有的教材将其描述为“温度每升高10K”。  1.1用“温度每升高10℃”描述范特霍夫规则的化学教材  1.1.1高中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的高级中学课本《化学》(选修,第三册,1995年)等5部教材用“温度每升高10℃”来描述范特霍夫规则,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论述温度与反应

4、速率间的关系时,过去的人教版化学教材以及现在的苏教版化学教材,都向读者介绍范特霍夫规则的内容,并且都将温度变化部分描述为“温度每升高10℃”。  从表1还可以看出,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不管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对温度与反应速率间关系的阐述都只限于定性的水平,未涉及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也不介绍范特霍夫规则的内容。  1.1.2大学教材  在我们查阅的几种大学化学教材中,只有胡英主编的《物理化学》(上册,1999年)在介绍范特霍夫规则时将温度变化部分描述为“温度每升高10℃”,详见表2。  1.2用“温度每升高10K”描述范特霍夫规则的化学教材  1.2.1高

5、中教材  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苏教版和鲁科版)的“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材,在论述温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时,都对范特霍夫规则的内容做了介绍,并且都将其中的温度变化部分表达为“温度每升高10K”,详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鲁科版和苏教版化学教材在介绍化学反应速率时,在必修与选修之间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配置相关内容。必修教材中论述了温度与速率间的定性关系;选修教材在强调温度与速率间的定性关系的同时,适当提及了二者间的定量关系,让学生了解范特霍夫规则的内容。  对比表1和表3,我们发现:王祖浩主编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

6、理》(选修)及其教学参考书,在描述温度变化时,教科书采用热力学温标,表示为“温度每升高10K”;教学参考书采用摄氏温标,表示为“温度每升高10℃”。在介绍范特霍夫规则时,同一版本的不同教材间出现如此大的差异,怎么可能不引起读者的困惑呢?  1.2.2大学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武汉大学等校编的《无机化学》(上册,1994年)等4部大学化学教材,在介绍范特霍夫规则时,都将温度变化表达为“温度每升高10K”,详见表4。  对表3和表4进行比较后,我们发现:在介绍范特霍夫规则时,对于其中的温度变化部分,不管是鲁科版和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还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化

7、学教材,都将其描述为“温度每升高10K”。  温度概念的建立以及温度的测定都是以热平衡现象为基础。如果两个系统分别和处于确定状态的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则这两个系统彼此也将处于热平衡。这个热平衡的规律称为热平衡定律或热力学第零定律[2]。由它可逻辑得出,系统应存在一个性质,作为冷热程度的度量,即温度。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为了对温度计进行刻度,就需要温标,它是温度的数值表示法。国际单位制采用的是热力学温标。由热力学温标确定的热力学温度,用符号T表示,单位是K。还有一种温标即摄氏温标,摄氏温度用符号t表示,单位是℃,并且t/℃=T/K-273.15[3

8、]。  综上所述,“温度每升高10℃”是用摄氏温标度量出的反应体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