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闸北区初三语文二模卷.doc

2010届闸北区初三语文二模卷.doc

ID:28656218

大小:8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12

2010届闸北区初三语文二模卷.doc_第1页
2010届闸北区初三语文二模卷.doc_第2页
2010届闸北区初三语文二模卷.doc_第3页
2010届闸北区初三语文二模卷.doc_第4页
2010届闸北区初三语文二模卷.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0届闸北区初三语文二模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闸北区初三语文模拟测试卷(2010、4)(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  本试卷共27题。2.   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一、文言文(共42分)(一)默写(18分)1.会当凌绝顶,。(《望岳》)2.山光悦鸟性,。(《题破山寺后禅院》)3.,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4.,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5.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芳草鲜美,,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

2、,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孤蓬”在诗中指(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青山”“白水”点明送别的环境很清雅。B.“浮云”“落日”既是眼前之景,也比喻诗人自己。C.“班马鸣”以马写人,表达依依不舍之情。D.此诗情景交融,画面生动,感情真挚。(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

3、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9.选文的作者是朝的(人名)。(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僻不当道,皆不及往。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待日出时,由风、雪、云写起,与上文“苍山负雪”照应。B.日出时,抓住色彩变化的特点,勾勒出一幅雄伟、壮丽的景象。C.作者在日观亭看远古的石刻,许多都磨灭消失了。D.在对泰山壮丽景色的描绘中,饱含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①老儒。一日,

4、雅②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③,倦而假寐④。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注释】①偃蹇(yǎnjiǎn):迂腐萎靡的样子。②雅:美好不粗俗。③针黹(zhǐ):针线活。④假寐:不脱衣服小睡。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比相见()(2)故走觅兄()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14.下列各句不能表现傅显性情迂缓的一句是(2分

5、)A.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B.望之如偃蹇老儒。C.或指所在,雅步以往。D.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15.这个故事的寓意是(3分)二、现代文(共4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2分)杂说“书卷气”①对于读书人,你赞美他,可以说他浑身上下洋溢着书卷之气;你挖苦他,可以说他浑身上下看不到任何书卷之气。对于不读书的人,你同样可用“你好像有一种书卷气”之类的话赞美他;当然如果是想挖苦他,用一句“你没有文化”,杀伤力也就足够了。因为“书卷气”是对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最完美、最直接的诠释,所以读书人看重它;不读书的人同样以拥有“书卷气”为荣。②“书卷气”虽然只是个抽象的

6、精神概念,却可以通过十分的方式表现出来。换言之“书卷气”是写在每个人脸上的。一个人有没有书卷之气,我们可以从他真诚抑或、幸福抑或的脸上直接观察到。当然观察者本人也必须是一个拥有“书卷气”的智者。否则,你是看不到的。③我一向以为“书卷气”首先是可以“学而知之”的。通过我们后天接受教育和努力学习,便可以修得我们宝贵的书卷之气。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读书学习对于我们人类的意义,不仅在于吸收知识,更在于提升我们自身的修养。④如果你被人讥笑缺少书卷气,弥补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读你需要的书,读你喜欢的书,读圣贤之书,天长日久,水滴石穿,你的书卷之气会不

7、请自来。相反你如果厌恶书卷气,方法更简单,只要不读书即可。古人曾经说过,三日不读书,语言会无味,而且面目可憎。不过我相信真正厌恶书卷之气的人,必是世间可笑之人,而且在这世间应该是愈来愈少了。毕竟当今时代已是知识经济时代了。⑤另一方面,我们似乎也应当承认一个事实,即所谓的“书卷气”有继承的可能性。因为文明与知识的传承,不仅依靠书本,也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耳濡目染,环境熏陶。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我相信一个浑身上下散发出“书卷气”的人,除了与他后天读书学习有关之外,也往往与他生在一个家学渊深的环境有关。即使是那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