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到内在超越之路

葛兆光:到内在超越之路

ID:28665266

大小:49.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2-12

葛兆光:到内在超越之路_第1页
葛兆光:到内在超越之路_第2页
葛兆光:到内在超越之路_第3页
葛兆光:到内在超越之路_第4页
葛兆光:到内在超越之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葛兆光:到内在超越之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葛兆光:到“内在超越”之路2013年12月,我正在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常常能和余英时先生见面。记得是12月9日,正是普镇下第一场雪的后一天,也是普镇下第二场雪的前一天,那天下午,路上积雪稍稍化开,我正好有事外出,突然余先生和夫人驾车来到LawrenceDrive我的住处,把厚厚一叠文稿交给内人戴燕,说这是2014年1月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即将出版的新书《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的最后一校,上面还有他自己若干亲笔校改的痕迹,余先生嘱咐我们看一看。傍晚,我从外面回来,立即开始拜读,越读越觉得兴味盎然,略有感想便匆匆记下,有时也拿起电话来和

2、余先生乱聊,记得我一口气看了两个晚上加一个白天,不知不觉,普镇又已是漫天飞雪,遥望窗外,已经是白茫茫的一片。 下面,就是我阅读时随手作的笔记,略加整理,算是一篇读后感。 如果不算在高中时代阅读胡适与梁漱溟关于中国文化论争的著作,那么,有关早期中国思想与文化的思索,已经贯穿了余英时先生一个甲子以上的学术生涯。正如他所说,1950年他随钱穆先生读诸子之书,就已经初入先秦思想之门径。1977年,他为《中国上古史》(待定稿)撰写《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一章,其第四节《哲学的突破》就是这一探索“中国古代思想起源”的滥觞。即使是与本书直接有关的内

3、容,也经过了他近二十年的反复思考。1997年,余先生在英文论文BetweentheHeavenlyandtheHuman中,从“天人关系”讨论“轴心时代”和“礼乐秩序”,就已经初步勾勒了中国思想在“轴心突破”.---时期奠定的基础和形成的特色。不过,其间也许因为写作《朱熹的历史世界》等论著,一直要到近几年,经过“长期酝酿和一再修改”,他才把这一内容“头绪纷繁”、论证“曲折复杂”的著作写出来。我先是在他的《综述中国思想史的四次突破》一文中初见端倪,又在陈弱水主编的《中国史新论(思想史分册)》以及新创刊的《思想史学报》上看到部分,因此,对余先生有

4、关“轴心突破”的思路,在这部书还没有正式出版之前,多少已经有些了解。 不过,这次完整地阅读全书,仍然觉得非常痛快。和余先生其他著作一样,这本书不仅视野宏大,而且论析依然流贯。我一直觉得,学术论著也应当像苏轼论文章时所说的“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余先生的论著往往就是如此,大处高屋建瓴,小处曲径通幽,总是气势撼人,但又很深入很细致。不过,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并不仅仅是写作风格的问题,而是余英时先生有关“轴心突破”问题,几十年来已经深思熟虑,所以,尽管这部书是分成好几段完成的,但脉络却非常清晰,我想,这应当是余先生对中国思想史与文化史的一次逆

5、向追溯与重新梳理。熟悉余先生的人都知道,他对中古、宋明以及清代的思想文化史,都有过深入讨论的论著,虽然他从来不曾试图写一个完整的思想史或文化史著作,不过,追溯思想文化史的源头,清理思想文化史的分流,解释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何以形成独自的特色,显然,这仍是几乎涉猎过所有思想文化史领域的学者的夙愿。 在这本书中,余先生借用雅斯贝斯(KarlJaspers,1883-1969)“轴心时代”概念,对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世界进行分析。之所以借用“轴心时代”的概念,他说,这并不是“偶然兴到或震于显学地位”,而是因为雅斯贝斯的说法,恰恰与古代中国如《庄子·天下》所

6、谓“道术将为天下裂”、《应帝王》所谓“混沌凿七窍”、《国语·楚语》所谓“绝地天通”.---等记述与感受若合符节,也与后来东西方学者,如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有关世界宗教的“先知时代”,闻一多(1899-1946)《文学的历史动向》有关四大文明“同时猛抬头,迈开大步”等说法“不约而同”(代序,9-15页)。因此,他接受这一概念,并且进一步用比较文化史的方法,对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轴心突破”时代进行细致的描述。毫无疑问,世界诸多文明(中国、印度、希腊、以色列)在那个时代都有过类似“突破”,但对于余先生来说,他想要说明

7、的只是,为什么“轴心突破”之后形成的各自独特的精神取向,会使它们形成“自成独特的文化体系”(代序,12页)? 为什么中国和印度、希腊、以色列不同,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这当然是一个绝大的问题,也是一个诱人的课题。历史也许就像河流,一脉分流又众流汇聚,起源之初的毫厘差异,往往会带来后世的千里之遥,任何一个研究文化史、思想史的人,都会被这个关键性的起源问题所吸引。过去,探索文化史和思想史源起时代,人们常常使用来解释文化与思想差异的那些地理因素、历史因素、种族因素,到今天似乎始终无法让人信服,那么,究竟是什么背景,是什么途径,让中国有了这样一个独特

8、的文化呢?我觉得,余英时先生这部书正是在理论思考、文献引证、观念辨析,特别是在比较各个文明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在逻辑上环环相扣的古代中国思想与文化的历史脉络。 虽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