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1

《古诗两首》1

ID:28690573

大小:4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13

《古诗两首》1_第1页
《古诗两首》1_第2页
《古诗两首》1_第3页
《古诗两首》1_第4页
《古诗两首》1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诗两首》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单元教学平台使用说明一、单元教学内容概括本组教材以“人间真情”为专题,从不同的侧面讲述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关爱,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古诗二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友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体现了两岸人民间的血脉亲情;《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引导人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对身边人的关心与呵护;《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让人感悟到互相关爱所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这几篇课文洋溢着人间真情,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  本组5篇课文,精读课文3篇,各三课时,带*的阅读课文2篇,各一课时。本组课文共需识字20个,会写生字23个,正确读写词语25个;在正确、流

2、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并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爱的内涵。二、单元训练点落实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问、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再联系自己经历过的或读过的感人故事,进一步深化对爱的理解,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并逐步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在写作方面,要让学生关注文本在谋篇布局上的一些特点,了解叙事文章的一些基本方法。《古诗二首》一课,先以查注释、看插图、借助工具书、质疑讨论等方法读懂诗歌,了解诗句的大意;要进一步推敲“烟花三月”、“孤帆”、“浥”、“新”、“尽”等词语的表达作用,体会言语的精妙;还要了

3、解诗歌叙事、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感受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情谊。《搭石》一课,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平凡事物中的美,感受乡邻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同时,要学习作者仔细观察,善于捕捉细节的写作方法,培养用心感受生活、勤于积累素材的好习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首先要理清写作思路,了解文本先后描写了同一时刻、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借助提示简要提炼课文主要内容;随后进一步联系关键词句的理解,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骨肉亲情;并随文体会语言朴实自然、叙事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的特点。《卡罗纳》以卡罗纳的不幸为引子,例举了三个具体的小事例,建

4、议组织自学,交流质疑,在阅读中关注到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等生动细致的描写,从中感受爱,并联系自身分享爱的体验。《给予是快乐的》一文要联系保罗的心理变化,通过反复联想与揣摩,在字里行间逐步体会小男孩真心付出的美好心灵,这也是作者善于通过衬托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亮点。20古诗两首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洪磊【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

5、平的材料;读熟相关诗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要点】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自主学习和想象的能力。一、导入新诗1.播放歌曲《送别》。回忆学过的相关诗句,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听听音乐,读读诗句,说说你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说)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大诗人李白的作品,看一看他与友人分别时的场面是怎样的。2.出示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读

6、题目,从诗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l诗人与友人孟浩然在黄鹤楼作别,因为朋友要去广陵了。诗题交代了事件的地点及背景。理解“之”的意思。(之:往。)2.这是一首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让我们再来读读题目。指导读好“黄鹤楼”、“孟浩然”、“广陵”。指导书写:孟看看这些生字都记住了吗?媒体出示:辨析组词鹤()浩()陵()鹊()洁()凌()二、初读诗歌1.刚才我们一起理解了题意。这首作品是唐朝伟大的诗人李白的作品,谁能简单介绍一下李白?师生交流。媒体出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存世诗文

7、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2.诗中提到的黄鹤楼和广陵又分别在我国的何处呢?l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l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出示地图,标明武昌黄鹤楼及扬州。3.从地图上你们看出了什么?l当时交通不便,两地相隔千里,若是水陆交替,一去就要数月,路途十分遥远。4.这首作品写的具体又是什么呢?回顾一下我们学习诗歌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借助资料及注释,再读读诗句,看看这首作品中诗人看到了哪些情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