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亲型介孔材料地合成及吸附、催化性能地地研究

双亲型介孔材料地合成及吸附、催化性能地地研究

ID:28752599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13

双亲型介孔材料地合成及吸附、催化性能地地研究_第1页
双亲型介孔材料地合成及吸附、催化性能地地研究_第2页
双亲型介孔材料地合成及吸附、催化性能地地研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双亲型介孔材料地合成及吸附、催化性能地地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案双亲型介孔材料的合成及吸附、催化性能研究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摘要】:有机功能化赋予了介孔材料新的性能,使其在催化、吸附及生物传感器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研究已表明,在介孔材料孔道内引入疏水基团既可以提高介孔材料的水热稳定性,又可以增强对有机分子的吸附效率,加快催化反应速率。然而,有机硅烷的引入增强了介孔材料的疏水性,又会降低介孔材料在水中的分散性,直接影响它在水中的吸附效率和催化活性。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研究工作:1.采用两步法将疏水性硅烷和亲水性硅烷引入到介孔材料的孔道中,合成了疏水核/亲水壳介孔材料。通过N2吸附、XRD、TEM等表征手段对所合成的一系列

2、介孔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有机硅烷修饰后的介孔材料仍保持有序规则的孔道结构。通过红外光谱、固体核磁、XPS表征进一步确定有机硅烷已成功引入到介孔材料中。通过对水中污染物4-壬基苯酚的吸附实验表明,调节硅烷的含量或核/壳的尺寸可以对介孔材料在水中或水/油两相中的分散行为进行调控,同时,采用两步法合成的疏水核/亲水壳介孔材料的吸附能力要远高于传统的介孔材料以及单功能材料的吸附能力。2.为了减少有机硅烷的使用量,本文采用两步法仅在介孔材料的壳层中引入适量的疏水性硅烷,合成了具有一定疏水性的核/壳结构的介孔材料。该材料负载Pd表现出了界面活性,在水/有机体系中形成稳定的Picker

3、ing乳,乳滴的大小与介孔材料表面的疏水性有密切关系。将这类催化剂用于水相烯烃加氢反应发现,能形成Pickering乳的材料负载Pd的催化活性要远高于传统的MCM-41-Pd。此外,这种催化剂经简单离心的方法便可循环使用,重复使用5次后催化剂仍保持良好的催化活性。【关键词】:介孔材料有机官能化吸附水相加氢双亲性【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TB383.4【目录】:中文摘要10-11ABSTRACT11-13第一章文献综述13-231.1介孔材料概述131.2介孔材料表面功能化13-171.2.1共缩聚法15-161.2.2后

4、嫁接法16-171.3有机功能化介孔材料在水中的应用17-211.3.1在水中吸附方面的应用17-211.3.2在水中催化方面的应用211.4立题依据21-23第二章疏水核/亲水壳介孔材料的合成及表征23-412.1引言232.2实验部分23-272.2.1主要试剂及仪器23-242.2.1.1主要试剂23-2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42.2.1.2主要仪器242.2.2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合成24-262.2.3表征仪器及方法26-272.3结果与讨论27-392.3.1结构表征27-312.3.1.1N_2吸附分析27-292.3.1.2X射线粉末衍射(XRD)29-302.3.

5、1.3透射电子显微镜(TEM)30-312.3.2组成表征31-332.3.3介孔材料性能评价33-392.3.3.1介孔材料疏水性评价33-362.3.3.2介孔材料吸附性能评价36-392.3.3.2.1水蒸气的吸附36-372.3.3.2.2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37-392.4本章小结39-41第三章双亲型催化剂制备及表征41-473.1引言413.2实验部分41-433.2.1主要试剂及仪器41-423.2.1.1主要试剂413.2.1.2主要仪器41-423.2.2固体催化剂制备42-433.2.2.1合成催化剂载体423.2.2.2介孔材料配位Pci(OAc)_2

6、42-433.3结果与讨论43-443.3.1结构表征43-443.3.2组成表征443.4本章小结44-47第四章双亲型催化剂对水相加氢反应的研究47-534.1引言474.2不同介孔材料催化剂对苯乙烯加氢反应研究47-494.3MCM-41-辛基(20%)-Pd固体催化剂对烯烃加氢反应研究49-504.4MCM-41-辛基(20%)-Pd固体催化剂对苯乙烯加氢反应研究50-524.4.1催化剂MCM-41-辛基(20%)-Pd用量对苯乙烯加氢反应的影响50-514.4.2温度对苯乙烯加氢反应的影响51-524.5MCM-41-辛基(20%)-Pd固体催化剂循环稳定性能研究

7、524.6本章小结52-53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3-555.1工作总结535.2不足与展望53-55参考文献55-63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3-64致谢64-65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65-67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精彩文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