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想法.doc

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想法.doc

ID:28844489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4

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想法.doc_第1页
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想法.doc_第2页
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想法.doc_第3页
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想法.doc_第4页
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想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想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想法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想法  先看一个例:  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上开始,学生自读,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问题:  1,义和团兴起的时间、地点、原因、性质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取得的成果  3,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说明了什么问题  4,与以往的侵略战争有何不同  中国战败的原因,你有什么启示  6,《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危害  7,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8,今天的使馆和过去的使馆界有何不同  大约十分钟后,老师开始提问,很多问题学生答不上,老师只好讲解。到第“”题时下铃响了,老师说:“第6题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想法对初中历史教学

2、的几点想法  先看一个例:  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上开始,学生自读,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问题:  1,义和团兴起的时间、地点、原因、性质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取得的成果  3,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说明了什么问题  4,与以往的侵略战争有何不同  中国战败的原因,你有什么启示  6,《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危害  7,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8,今天的使馆和过去的使馆界有何不同  大约十分钟后,老师开始提问,很多问题学生答不上,老师只好讲解。到第“”题时下铃响了,老师说:“第6题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想法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想法  先看一个例:  题八国联

3、军侵华战争  上开始,学生自读,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问题:  1,义和团兴起的时间、地点、原因、性质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取得的成果  3,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说明了什么问题  4,与以往的侵略战争有何不同  中国战败的原因,你有什么启示  6,《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危害  7,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8,今天的使馆和过去的使馆界有何不同  大约十分钟后,老师开始提问,很多问题学生答不上,老师只好讲解。到第“”题时下铃响了,老师说:“第6题的内容书上写得具体,同学们自己看吧。下。”  听完后,我长叹了一口气,在没有的问题上兜了半天圈子,却把最重要的问题

4、丢了。我们看他设计的这些导学问题多以史论为主,教材上根本没有答案,难怪学生答不上。比如,义和团,从义和拳到义和团,从明末到清末,从反清复明到扶清灭洋,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利用到对义和团的宰杀,这么多问题一节也说不完,而本上又没把义和团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讲解,只是为了说明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所以前两个问题设计的角度就不对。教材内容实际上有三个问题:一,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二,战争的经过,三,战争的结果——《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其中第三个问题是重点,第一个问题是次重点,第二问题做一般了解就行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让我们的老师给复杂化了,学生如在云里雾里,找不着北了

5、。连我这个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听者也懵了。  老师上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应从最简单易学的角度入手去设计教学,不能故弄玄虚,把简单的问题教难了。  历史教学的内容分为史料和史论两部分,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当以记忆史料为主。为了减轻业负担,教材只选编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前后根本联贯不起。比如近代史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只编了北伐战争一,之前的国民党一大的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只用本上的小字部分简单提了一下;之后的中舰事、整理党务案、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马日事变,也没提,只笼统提了一下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导致了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可见事的前因后果根本形不成系统,线是不

6、连贯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点。编者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掌握历史上重大的人物和事,而我们的教学为什么要把它复杂化呢?有一位老师讲法国大革命,第一个大问题就是怎样评价《人权宣言》,这样的问题学生有能力回答吗?不能,就由老师抄答案。抄了答案干什么用?应付考试,因为过去的中考题中就有这样的题。老师大概是想让学生答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局限性,其实在当时教会贵族随意侵吞平民的私有财产的历史背景下,这一条恰恰有它的进步性,本的看法不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  为什么会重史论轻史料呢?都是考试惹得祸。  现在的历史中考采取开卷的形式,允许学生带着本进考场,但不是一个打开本就能解

7、决了的。命题的方法变了,就是一个只有2分的选择题,也综合了本上几个节的内容,临时翻书是不及的。一些分值较高的大题往往采取材料分析的形式,给出一段材料让学生去答出相关的史料和史论。命题方式变了,打个比方,过去是给了一种药问你它能治什么病,现在是给了一个病人,问你他需吃什么药。命题的角度变了,教师为了应对,就用过去的中考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把本画得密密麻麻,在没用的地方贴上相关题的答案,把一本薄书贴厚了。  材料分析题,似乎是以史论为主了,于是教学中就出现了轻史料重史论的现象。想想我们的学生掌握的那点零碎的历史知识,你能让他论出什么呢?纯属应付考试,可把最重要

8、的历史知识史料给丢了。平时上时把与此节相关的中考题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