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doc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doc

ID:28848888

大小:64.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14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doc_第1页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doc_第2页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doc_第3页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doc_第4页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四单元修齐治平【教学目标】 1.了解《大学》《中庸》的思想,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2.《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3.理解《中庸》中概念的内涵。领会《中庸》中的学习过程论的合理性。【教学时数】5课时(作业完成及讲评时间另计)单元文化一、《大学》思想内容简介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

2、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故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它们是一个整体,是理解《大学》的关键。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其中“明明德”主要是指“修身”而言,而“止于至

3、善”则是指“明明德于天下”,即天下人皆能修其身。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条目”以修身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四项乃是修身的工夫,它与后者是一种交叉的关系,而不是并列的关系,“八条目”严格说来应为“四条目”。它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大学》的思想具有二元的倾向,对以后的孟子、荀子均有所影响。《大学》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自宋代列入四书以后,其影响更为巨大。1.修己是治人的前提。《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4、,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三纲领”中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的“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所格的“物”,所致的“知”都

5、是指伦理和道德原则,是指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  2.诚意就是不自欺。  所谓“诚意”,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方法,注重道德理想和动机的培养。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欲望的偏向。它认为人类不可能避免忿愤、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但防止、克服不正当的感情、欲望还是必要的。  “修身”是“八条目”的基本,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把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学》中讲培养人的

6、最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中庸》思想内容简介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

7、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2.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

8、中庸之道”。《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