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中日太空科技实力.docx

对比中日太空科技实力.docx

ID:29012422

大小:28.94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2-16

对比中日太空科技实力.docx_第1页
对比中日太空科技实力.docx_第2页
对比中日太空科技实力.docx_第3页
对比中日太空科技实力.docx_第4页
对比中日太空科技实力.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比中日太空科技实力.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比中日太空科技实力!2012年中国发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行首次载人对接并在24日成功完成了手动对接。2012年7月日本发射HTV-3货运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并在27日与空间站的和谐号节点舱成功对接。中日作为亚洲航天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航天活动上呈现你追我赶的架势,中日航天实力的对比,也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航天工业可以划分为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研制制造两大块,也可按用途分为军用航天和民用航天两个部分,还可以按轨道将航天器细分为地球轨道航天器和深空探测航天器。地球轨道上最有商业和军事价值的两个部分是地球同步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分别主要用于容纳通信卫星和遥感卫星。1

2、970年2月11日日本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比1970年4月24日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早2个月,但日本发射第一颗卫星所用的L4S固体多级火箭在性能尤其是运载能力上要远逊于中国发射第一颗卫星的长征一号火箭。当时日本学者认为日本独立追赶与中国火箭的技术差距,至少需要5年时间。不过早在1969年日美就签订了宇宙开发协议,美国向日本输出了雷神-德尔塔火箭技术,使日本液体运载火箭水平快速赶上中国。由于得到美国技术援助的优势,日本还抢先发射了静止轨道卫星并得以更早开展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在与中国的较量中在技术上占据先机。目前日本运载火箭在技术、运力上都超过了中国运

3、载火箭,不过发射成功率略低,而且运载火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价格上严重缺乏竞争力。日本宇宙开发机构(JAXA)拥有H-IIA系列和H-IIB大型运载火箭,并积极开展H-IIA/B系列火箭的升级,还在研制Epsilon大型固体运载火箭,并计划研制新一代的H-X/H-III运载火箭。中国航天目前的运载火箭则由CZ-2、CZ-3和CZ-4系列火箭组成,在改进现有火箭的同时还在研制CZ-5、CZ-6和CZ-7火箭,并计划研制CZ-11大型固体火箭。中国火箭性能:中国目前的主力起飞级液体火箭发动机是YF-20,使用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常温推进剂,单级推力只有75吨真空比冲只有2

4、98秒。中国YF-75上面级氢氧发动机1994年才交付使用,而日本比冲类似推力更大的LE-5发动机早在1986年就服役了。在火箭的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等其他分系统上,长征火箭也逊色于日本H-IIA系列火箭。火箭分系统尤其是发动机性能的落后,直接导致长征火箭运力的落后,中国近地轨道运力最大的CZ-2E火箭也只有9.2吨的运力,尚低于H-IIA系列运力最小的H-IIA。即使使用发射同步轨道的CZ-3B火箭发射近地轨道载荷也只有12吨运力,仍远逊于H-IIB的19吨。但中国火箭更成熟,成功率很高。日本运载火箭的发射数量偏低,近11年来发射次数仅有24次,而长征系列火箭同期

5、已经达到了100次,从发射规模上说长征火箭遥遥领先。如果,但看2012年发射情况,日本仅有H-IIA和H-IIB火箭发射各一次,而中国长征火箭已经成功发射了11次,尤其是4月30日到5月29日一月间内密集发射5枚火箭,这样的运载火箭工业化生产和发射能力,是今天的日本航天工业力所不及的。长征火箭在运力设计和价格上则占据优势,现有长征系列火箭覆盖了近地轨道3吨到9.2吨,同步转移轨道2.6到5.5吨的运力,同时价格极具竞争力。以发射同步转移轨道的长征三号乙(CZ-3B)火箭为例,尽管运力达到了5.5吨但它的发射费用只有约7000万美元,而类似运力的日本H-IIA204

6、报价几乎是它的一倍。中国新型大推力长征5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中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目前已经转入型号的初样研制阶段,火箭发动机已试车成功。长征五号在技术上是全新的火箭,相比以往的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有成倍的提高。它研制成功后将改变目前中国火箭大幅度落后于世界运载火箭先进水平的局面。按照设计,新一代的长征五号火箭在芯级上使用的是YF-77氢氧发动机,而助推器则使用的是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这两款发动机都是属于全新研制的火箭发动机。YF-77氢氧发动机的立项,1994年2月3日日本H-II火箭首次发射成功,标志着LE-7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开始投入使用。为了追

7、赶世界先进水平,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中国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于2001年正式立项,代号YF-77,地面推力50多吨,最终采用燃气发生器循环设计。YF-75D上面级发动机,长征五号火箭发射LEO轨道载荷时,使用一级半的结构,GTO轨道则使用二级半结构,在原有的YF-77发动机芯级之上增加了使用YF-75D发动机的上面级。YF-75D氢氧发动机是中国新一代上面级发动机,采用膨胀燃烧循环,以现有资料判断水平和欧空局的Vinci发动机相当,但推力只有Vinci的一半。从技术上说,YF-75D比日本现有的LE-5B和印度新开发的国产低温上面级发动机

8、CE-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