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乐民老师那样的读书人.doc

陈乐民老师那样的读书人.doc

ID:29123037

大小:4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16

陈乐民老师那样的读书人.doc_第1页
陈乐民老师那样的读书人.doc_第2页
陈乐民老师那样的读书人.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陈乐民老师那样的读书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陈乐民老师那样的读书人作者:田德文(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欧洲研究》编辑部主任)来源:博览群书(http://blqs.qikan.com)时间:2009年第五期………………………………………………………………………………………………………陈乐民老师驾鹤西归,已有四个多月了。作为他长期关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的“年轻人”之一,我一直想写点什么。但及至“落笔”,却又不知道该写什么,只是心中隐隐的酸楚。也许,我心中的陈老师太过“立体”了,不找到一个合适的“视角”,没办法用文字与人清晰地言说。想起

2、陈老师生前的教诲:“写不出来的时候,就去读些书”。这段时间里,我重读了他的几本随笔,包括《春泥集》、《书巢漫笔》、《文心文事》、《过眼小辑》和他与资中筠老师的随笔合集《学海岸边》。最后,我选择了一个自认为适合描摹陈老师在我心中形象的角度,那就是“读书人”。因为,读书和写作不仅是陈老师的嗜好,甚至也不仅是他的事业,简直就是他的生活。离开了“读”与“书”,也就没有了这个人。读书的“连环套”说陈老师“手不释卷”,那是没有什么水分的。在他的手边,总有几本或新或旧、或薄或厚、或横排或竖版、或中文或西文的,正在看的书。陈老师退

3、休后身患重病,仍读书不缀。由于级别不够高,他几次病重住院都只能呆在“大杂病房”里。但即使在那种嘈杂的环境中,他也能静心读书。每次看到他在人来人往的病房里悠然自得地枕被读书,我心里总有“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的好奇。对这种疑问,陈老师的回答平淡到不能再平淡:“不看书,又能做什么呢”?陈老师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每周须做三次血液透析。谈到身边病友先后故去时,他曾把自己幸存的秘诀归结为“不总是想着自己的病”。我想这是有道理的:人的心思集中在读书和思考上,或者可以少些怨天尤人,多些豁达与开朗,应该是符合“养生学”基本准则的吧

4、?陈老师读了一辈子书,兴趣涉及中国古代诗文、书法、绘画,中国历史、欧洲历史、中西交通史,中国古代思想和西方哲学等等。他退休前从事的专业工作是战后欧洲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上面这些文史哲的领域对他来说都应该属于业余爱好的范围。陈老师在专业领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欧洲问题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但他丝毫不以“专业分科”为意,而是按照心中所想的问题的逻辑自由地推延着阅读的范围。他曾写过一篇随笔,专门谈了读书过程中的“连环套”现象:“最近要考虑《西方外交思想史》的绪论,便找些书来看。看了老友李元明遗作中的一些章节

5、,立即觉得‘套’着古代史,中古时期有些问题又‘套’着‘国别史’,例如,英法百年战争‘套’着英法两国的历史;法兰克‘套’着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宗教战争‘套’着宗教史,等等。……读书的乐趣就正在这‘连环套’里”。对后学晚辈,陈老师在读书上经常强调两点:第一是无论研究什么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它的历史。“任何学问都离不开历史:可以说无史难以言学。”第二是读书的时候要“带着问题看”,才能真正看得进去、看得出来,有所收获。我想,陈老师自己的读书之乐,也正是乐在这里吧?人的意志是有效的,但也是有限的。象陈老师晚年那样游走于生死边

6、缘而能读书不缀者,恐怕非有上面说的那种大乐趣不可。书写的快乐3陈老师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人。他看过的书里常夹些纸条,翻开来便可见他用铅笔随手写上的批注。字体清隽而不失骨力,如他的为人。读书有了心得,他必要写成一篇随笔。我初到西欧所的时候,曾蒙陈老师慨然惠借其读书随笔手稿,供我学习。记忆中,那是一大摞用400字绿格小稿纸自己装订成的册子,以硬纸为封面,用毛笔小楷书云“过眼录”某年某册。里面的每一篇随笔,都是有头有尾的小文章,短者三五百字,长者多数也不过千把字。这些随笔的内容涉及甚广,几乎无法以“学科”来划分。它们不

7、似论文专著、高头讲章般正襟危坐,但是更有性灵和趣味。我是喜欢读这类文章的,躺在床上翻了两遍。去还的时候,就郑重其事地对陈老师说:“这些小文章太有意思了,您应该把它们出版了”。他似乎略觉意外,像是没怎么想过这个问题。199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向陈老师组稿,他就在随笔中挑选了一些,以《书巢漫笔》为题出了一本29万字的集子。按照我的印象,这个篇幅似乎不到那批随笔的一半。资中筠老师曾说,陈老师是个“发表欲很低的人”,写了很多没想公之于众的东西。在出版物如潮水般铺天盖地的今天,这种习惯似乎颇显古怪。在我看来,最说得通的解释应

8、该是先生喜欢以纸笔记录思想。陈老师晚年坚决拒斥电脑,所有稿件均以钢笔或圆珠笔起草改定,再以毛笔小楷誊抄工整。我们几个“年轻人”多次从旁劝诱,先生则左搪右塞、我行我素。说起来,陈老师应该是很年轻就会用英文打字机的,对于键盘的熟悉程度不会很低。他不用电脑的原因,我想应该是习惯了“用纸笔来思考”吧?现在先生去了,我忽然发现了手写的一大好处。那就是真如先生为自己的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