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17课《端午的鸭蛋》(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17课《端午的鸭蛋》(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ID:29280967

大小:39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18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17课《端午的鸭蛋》(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17课《端午的鸭蛋》(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17课《端午的鸭蛋》(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17课《端午的鸭蛋》(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17课《端午的鸭蛋》(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17课《端午的鸭蛋》(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7课《端午的鸭蛋》(学案)文本导读名师引领【学习纪要】《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是民俗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悠文化,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值得保存的重要文化遗产。同时,民俗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学生较为熟悉,也易于了解。但现实中的中学生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风俗的来龙去脉,并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本篇课文,就是唤起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自己民族的

2、重新审视,要理解文章中流露出的对故乡的热爱和儿时生活的怀想;理解汪曾祺作品的语言特色并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自己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文体感悟】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年生,江苏高邮人,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肄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解放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解放后长期担任编辑工作,后在一个京剧团任编剧,在此期间曾参与创作样板戏《沙家浜》的剧本。1940年发表第一篇作品,1947年曾出版过短篇小说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羊舍的夜晚》,文革后出版《汪曾祺小说选》、《晚饭花集》等。创作以散文、小说居多,八十年代之后,文学不再承载太多的政治功

3、能,读者开始更注重作品的审美性,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写作背景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提纲挈领】文章主旨《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不管

4、一个人走多远,它都将是引导一个人的方向。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文章结构分析:端午的鸭蛋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端午的风俗家

5、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铺垫背景)(前两个部分的统一)短句口语平淡而有味大白话雅俗共赏语言文言词句——雍容典雅风格——闲适自由——妙笔   端午风俗,铺垫背景:自然引出,营造气氛   高邮鸭蛋,名声特点:双黄奇蛋,闻明遐迩   怀念童年,热爱故乡   吃玩鸭蛋,“鸭蛋络子”写作特点1.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散文,曾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散文颇有“胡同”味,这主要是指汪曾祺散文中所显示的一种综合的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它既表现在取材、构思和抒情习惯上的平民性,同时在语言上也具有北京胡同的京腔京调的韵味。再从深层次来看,这“胡同”味蕴含着汪曾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选择。2.学习文

6、章结构清晰的布局:文章由描述家乡端午节的各种风俗入手,突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由此引出高邮鸭蛋,接着详细介绍高邮鸭蛋的名气、色、香、味、吃法、传统等,然后写童年端午节的一个特别游戏风俗──结鸭蛋络子,最后写用鸭蛋装萤火虫的游戏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整篇文章思路清晰,结构紧凑整齐。3.各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本文在描述家乡端午节的风俗时,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既有记叙,也有描写。“丝线是掉色的”是说明,为下文作铺垫。“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是描写。“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

7、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这些都是记叙、说明、描写相结合。“贴符”,写城隍庙的老道士是“我”寄名干爹,“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这是记叙,使文章有一种悠远的故事性和令人回味的神思。“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是描写。“这就能避邪吗?”带有议论色彩,有种调侃和对当时郑重其事的按风俗行事的做法的回味。文章最后写孩子吃鸭蛋,“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这些是说明,充满童趣。“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是描写,兴味盎然。“好

8、看极了”是抒情,欢快喜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