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9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9 岳麓版必修2

ID:29362771

大小:4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9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9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9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9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9 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9 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9 岳麓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课时及类型:1课时、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简要过程,准确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等历史概念。2、能力与方法目标: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中充满了艰难与曲折;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有清晰的认识,并从中感悟经济发展与本国国情相适应,要依照客观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通过对斯大林时期的经

2、济建设和经济体制的分析,认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成就与弊端及其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深刻影响。3、价值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比较法、讲练结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重点: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教学难点:认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在实践中的经济教训。板书设计: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内忧—

3、—国内战争爆发外患——英、法、美、日等国的武装干涉2、内容:实行余粮征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特点:战时、共产主义强制劳动3、评价:积极:消极: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①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直接原因)②列宁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新思考(深层原因)③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所作的调整(根本原因)1、内容: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余粮征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企业商业取消商品贸易、国家集中分配自由贸易分配强制劳动工资级别制、按劳分配影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

4、的胜利;但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得到巩固。2、评价:(认识及作用)一、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背景:①外: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②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③斯大林的个人因素2、主要表现:实现单一的公有制实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教学过程:一、导课: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怎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5、。二、授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教师讲授1917年11月,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新生的政权,遭受到巨大的压力。从1918年春天开始,英、美、法、日等国不仅派遣军队进犯苏维埃俄国,还扶持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针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一面组建红军,抵抗敌人的进攻,一面在经济领域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以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战胜敌人,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内容:学生回答投影显示:实行余粮征集制普遍实行工业

6、国有化特点:战时、共产主义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教师补充解释:①余粮征集制征收办法是,由粮食人民委员会确定征收粮食的总数,自上而下地摊派给各产粮区,直至每个农户承担,按固定价格强制向农民征购。事实上,余粮征集制实行过程这,征购的不仅是余粮,连必要的口粮和种子粮也被征集一空。余粮征集制实际上是对农民强制的无偿的一种剥削。②强制劳动由于当时劳动力缺乏,1918年12月11日公布的劳动义务实施的办法规定,只有完成了一定的义务劳动才取得相应的口粮。同年12月又规定凡年满16岁至50周岁的公民都应该完成义务劳动。不从事劳动者,地方政府有

7、权进行强制。3、评价:学生回答——投影显示——教师引导学生从内容中举例说明积极方面:该政策在当时形势下的实施是必要的,且是有效的。它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财力、物力,按战争的需要进行分配和有效使用,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消极方面:该政策使农民负担过重,而且不符合客观价值规律,它挫伤了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工农联盟濒于瓦解,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实践证明,它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一种尝试无疑是失败的,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4、探究:

8、既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暴露出弊端,为什么还能够得以继续实行呢?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谈论,发表见解,教师参考:①由于布尔什维克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浮于表面的理解;②这一政策在战争的过程中非常有效。(二)、新经济政策1、知识过渡:列宁在革命成果巩固后,想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按照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