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2《故都的秋》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1.2《故都的秋》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2

ID:29381486

大小:5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19

高中语文 1.2《故都的秋》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语文 1.2《故都的秋》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语文 1.2《故都的秋》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语文 1.2《故都的秋》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语文 1.2《故都的秋》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2《故都的秋》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课文精讲)【思考导学】1.文题《故都的秋》,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如老舍的散文《想北平》。[《语文读本》(三)]文章重点写北国的秋味,为什么不叫《北国之秋》?为什么多次提到南国之秋?答案:“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北平”“北国”只能点明描写的地点,却表达不出以上深沉的意蕴。北国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而南国秋则具有“慢”“润”“淡”

2、的特点。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枣子红透、牵牛花的蓝白之色)、天之高远(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2.故都秋的景物应是丰富多彩的,为什么只选取了几处平常景物来写呢?以什么为顺序和线索组织成文呢?答案:这是由作者的思想所决定的。清代学者王国维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点明了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而这情感

3、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等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弱、萧条,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在故都,火一般的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都显示着“秋”的韵味,但因为作者身处的时代,在作家的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就笼上一层主观感情色彩。在写作顺序上,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

4、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都“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作者正是依据这“缘情写景”的手法,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而这“情”就是文章不散的“神”。3.在“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上了“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答案: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就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了,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

5、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这种腔调所唤起的有一定社会内容的落寞和感伤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雨后之秋的凉意之中。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4.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是在颂秋还是悲秋?答案:此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

6、各抒己见。《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强而议论成分较多的抒情散文,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感的眷恋、对故都的向往,作者热忱地爱故都,爱故都的人民,爱故都的秋天,结尾有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炽热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而出,这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但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与哀婉,因此整篇文章或议论、或抒情、或描写,都展示着一种感伤、忧郁而又清静、闲适的情绪,使全文呈现出一种忧伤的、悲凉的基调,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

7、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合作讨论】你最喜欢作者写的哪一幅秋景?为什么?答案:此题其实是考查文学鉴赏能力。能说得出喜欢作者描绘的哪幅秋景,就是把握了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披文以入情。”本文写作的主要特点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基本掌握了本文的写作特点。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蒙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

8、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去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那么逼真,那么清晰!作者只用了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地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