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12《长亭送别》同步备课教案 粤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3.12《长亭送别》同步备课教案 粤教版必修5

ID:29382274

大小:5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9

高中语文 3.12《长亭送别》同步备课教案 粤教版必修5_第1页
高中语文 3.12《长亭送别》同步备课教案 粤教版必修5_第2页
高中语文 3.12《长亭送别》同步备课教案 粤教版必修5_第3页
高中语文 3.12《长亭送别》同步备课教案 粤教版必修5_第4页
高中语文 3.12《长亭送别》同步备课教案 粤教版必修5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3.12《长亭送别》同步备课教案 粤教版必修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长亭送别王实甫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

2、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课时安排 2课时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

3、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二、教学过程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  (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

4、学习的正题即可。)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度依据送,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3、赏读曲词《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明确: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

5、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下得极度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4、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

6、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明确:“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收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 5、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

7、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纱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  明确:《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  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

8、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三、总结、扩展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