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课 先师孔子教案 岳麓版选修4

高中历史 第1课 先师孔子教案 岳麓版选修4

ID:29495385

大小:65.5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0

高中历史 第1课   先师孔子教案 岳麓版选修4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先师孔子教案 岳麓版选修4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先师孔子教案 岳麓版选修4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先师孔子教案 岳麓版选修4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1课 先师孔子教案 岳麓版选修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课先师孔子【课程标准】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2)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3)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过程与方法(1)结合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2)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3)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言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

2、开研究性学习。(4)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2)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如以礼、仁治国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诱、学思相长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执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特性及其历史局限性。(3)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重

3、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思想主张和孔子的深远影响。难点:孔子的思想主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下列几张幻灯片:幻灯片一:出示“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的图片,孔子学院在全球各地成立的图片,幻灯片二:演示设问“为什么国内外会有那么多地方开展祭孔活动”,“为什么孔子在世界上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幻灯片三:1988年,7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召开会议,探讨和平、发展、环境、民族、宗教、信仰等一系列国际问题。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瑞典人汉内斯•阿尔文教授在发言中说:‘人类要想在2l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0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孔子的智慧包含哪些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

4、去了解孔子的人生、孔子的思想。由此导入新课。新课讲授:一、孔子的生平经历1、孔子的出身孔子的世界观、历史观形成于他所生活的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而他的出生地鲁国是春秋时期保存周礼最多的诸侯国,“周礼尽在鲁”。这两点对孔子有深远影响,一是使孔子有条件接受、研习周礼,二是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赋予了孔子强烈的发扬光大上古礼制的使命感,孔子认为人类的理想社会是“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礼运•大同篇》)★启发思考:“孔子的家庭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会给年轻的孔子带来什么影响?2、少时好学孔子3岁丧

5、父,17岁丧母,但仍积极钻研学习,“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他向不同的人请教学问。孔子的求学经历身体力行地说明了他的为学主张,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创设情境,引导思考:引导学生阅读下列材料:“26岁(公元前524年)时,孔子向来到鲁国的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34岁时,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到周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提问引导学习:“孔子曾向哪些人求取哪些学问?从孔子的求学经历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师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谈认识和启发。)3、收徒讲学孔子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伟大的教

6、育家,他在教育上的卓越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冲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传播和普及了文化知识,造就了一批时代英才(教材在此处重点介绍的是他在这一方面的成就);其二是积累和总结出了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这是教材在“有教无类”子目中重点突出的内容)。★提问引导学习:“孔子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概述孔子在教育史上的突出贡献。”4、积极从政可以把孔子的政治活动概括为这样两个时期:一个是他在鲁国的从政时期,从51岁(公元前501年)到55岁(公元前497年),孔子历任“中都宰”、司空、司寇,并有政绩,其中,公元前500年的齐鲁“夹谷之会”则是孔子政治才干的集

7、中展现。但要看到,孔子一生持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有远大抱负和政治才干,但他的仕途空问仅限于小小的鲁国,最后也以失意告终。第二个时期是他周游列国时期,从55岁(公元前497年)出于“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原因离开鲁国到卫国,一直到他68岁(公元前484年)因弟子冉有带兵抗齐有功而得以被迎归鲁国。孔子漂泊14年,先后周游了卫、陈、周、宋、郑等国。对于孔子周游列国的行为,首先要看到这是身处乱世的孔子迫不得已的行为;其次要看到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向各国诸侯权臣宣讲仁礼思想,但未得到理解与任用,这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