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案18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案18 苏教版必修1

ID:29511226

大小:74.5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0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案18 苏教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案18 苏教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案18 苏教版必修1_第3页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案18 苏教版必修1_第4页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案18 苏教版必修1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案18 苏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沁园春﹒长沙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要求: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词。2、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了解青年毛泽东的主要事迹3、借助注释,读懂词的大意。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你

2、们有什么伟大抱负啊?(学生自由回答)立志是成才的动力.名人少年多立志.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让我们通过学习,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推动我们早立志,早成才.二、出示教学目标三、背景介绍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3、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一、诵读全词,整体感知1、听录音2、根据节奏提示,齐读3、理清思路,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二、探究新知1、学习词的前三句a、疏通大意b、调整词序c、初步感受词人形象提示: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

4、“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2、赏析写景句讨论: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提示:a、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 物,由点到面 b、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 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c、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5、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d、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e、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6、      (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3、学习直接抒发作者豪迈情感的句子.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a、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b、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

7、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4、小结:词的上阕主要通过写生机勃勃的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而深刻的时代命题.可见,写景是为抒情所服务,景为情蓄势.5、合作探究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b、“峥嵘岁月稠”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c、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学生讨论后展示成果提示:携来百侣曾游”一句由写景到叙事,十分自然。应注意与上阕首句比较,分别有一个表示数量的词,即上阕的“独立”之“独”,与下阕“百侣”之“百”。由“独”到“百”不仅引发了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对战友的思念

8、,而且表明了“独立”而不孤单的原因,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