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秋水(节选)》教案4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秋水(节选)》教案4 苏教版必修3

ID:29511562

大小:62.5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0

高中语文《秋水(节选)》教案4 苏教版必修3_第1页
高中语文《秋水(节选)》教案4 苏教版必修3_第2页
高中语文《秋水(节选)》教案4 苏教版必修3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秋水(节选)》教案4 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秋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引入课文  

2、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

3、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

4、,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

5、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

6、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4.学生齐读课文,研读讨论  (1)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组内讨论,分组承担问题

7、,班级交流)  ①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篇课文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点拨: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

8、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们什么?  点拨:批评自己“以天下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