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第四单元《自然科学论文》教案 必修5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第四单元《自然科学论文》教案 必修5

ID:29515184

大小:147.56 KB

页数:37页

时间:2018-12-20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第四单元《自然科学论文》教案 必修5_第1页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第四单元《自然科学论文》教案 必修5_第2页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第四单元《自然科学论文》教案 必修5_第3页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第四单元《自然科学论文》教案 必修5_第4页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第四单元《自然科学论文》教案 必修5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第四单元《自然科学论文》教案 必修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2高中语文三轮复习精品教案必修五第四单元自然科学论文【单元解读】一.高考目标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

2、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终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二、单元复习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这里所说的“小论文”,是科学普及意义上的文章,大多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这些文章不一定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却都出自科学大师之手,观点确实,论证严谨,文笔生动,兼有理趣。《中国建筑的特征》(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

3、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

4、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平面布置(二),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结构方法(三),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斗拱(四),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屋顶(六),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特征的典型形象;色彩(七),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

5、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作为生物的社会》(1)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作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

6、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

7、是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3)怎样理解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

8、行为看作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