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副词“生”的来源与发展特点研究

程度副词“生”的来源与发展特点研究

ID:29532139

大小:24.71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2-20

程度副词“生”的来源与发展特点研究_第1页
程度副词“生”的来源与发展特点研究_第2页
程度副词“生”的来源与发展特点研究_第3页
程度副词“生”的来源与发展特点研究_第4页
程度副词“生”的来源与发展特点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程度副词“生”的来源与发展特点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根据本节教材用实验和猜测相结合的方法来说明生命起源的特点,教学方法也就选择学生观察投影片、猜测和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程度副词“生”的来源与发展特点研究  程度副词“生”的来源与发展特点研究-汉语言论文  摘要:“生”字本义为“植物生长”,由于经常位于谓语之前,从而产生虚化的可能,并最终在与程度副词“死”的频繁对举使用中获得了表示程度的词汇意义。唐代初期可以用来修饰心理动词和形容词,标志着程度副词“生”正式产生。“生”从早期只能修饰心理动词又逐渐发展出修饰形容词。但是由于“生”在产生过程中受到了各方面消

2、极因素的影响,使得它只能修饰表示消极意义的心理动词或形容词,且构成新词能力很弱,并在后世的发展中不断被淘汰,现代汉语中只有“生怕”“生疼”等少量凝固成词的词语留下。  关键词:生程度副词语法化语义及结构特点意大利医生雷地证明腐肉不能生蛆的实验投影片,巴思德的“鹅颈瓶实验”投影片,原始地球的投影片,米勒实验的投影片。根据本节教材用实验和猜测相结合的方法来说明生命起源的特点,教学方法也就选择学生观察投影片、猜测和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生”是现代汉语中极为常用的词,语义丰富、词性复杂,具有副词词性的“生

3、”就有四种,分别是:1.表示活着做某事或行为所及对象是活着的;2.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最”“很”“极”“甚”等;3.硬是,偏偏;4.实在。其中表示程度深的副词用法“生”是在唐代时产生的,通常用在心理动词和少量形容词之前。对于程度副词“生”的来源,学术界较少有人进行过研究。程度副词“生”究竟是怎样虚化而成的,为什么现代汉语中仅有少数凝固的词语如“生怕”“生疼”遗留下来,程度副词“生”后的修饰成分X具有怎样的特点?首先,我们需要厘清程度副词“生”的来源与发展。  一、程度副词“生”的历时发展  先秦两汉时期  《

4、说文解字》中,“生,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屬皆从生。所庚切。”“生”最初的义项即为出生、生长义,与“死”相对。  《诗经》中“生”字共出现38次,语义分布举例如下,见表1:  1.动词,表示生长: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2.动词,表示出生、养育: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3.动词,表示产生、发生:  王师伤败,君子不乐其生焉。  秉心无竞,谁生厉阶,至今为梗。  4.名词,与“死”相对: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5.名词,通“性”,表示

5、本性: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  6.语气词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意大利医生雷地证明腐肉不能生蛆的实验投影片,巴思德的“鹅颈瓶实验”投影片,原始地球的投影片,米勒实验的投影片。根据本节教材用实验和猜测相结合的方法来说明生命起源的特点,教学方法也就选择学生观察投影片、猜测和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从上述语料来看,“生”字由“植物生长”的本义扩大为“动物等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孕育、产生”义、“生命”义和“产生、发生”义。但这一时期,“生”的各个义项多表示具体意义的实词,并未发展出程度副词的用法

6、。  但是,我们在考察先秦两汉时期的其他语料时,发现表示“与‘死相对的活着义”的“生”的句法位置已经发生改变,可以出现在其他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如:  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生拘石乞而问白公之死焉。对曰:“余知其死所,而长者使余勿言。”  又多杀宫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  议者皆以为去悖虐,听后昭信谗言,燔烧烹煮,生割剥人,距师之谏,杀其父子。  上述语例中,“生拘”“生埋”“生割”,在语义上,它们都是对所修饰动词的受事对象的生存状态做出描述,我们可以把它们译为“在某人活着的情况下”,在句法上它们属于状中

7、式偏正短语,这一点也使得“生”具有了成为副词的语法环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代表语料《世说新语》中“生”共出现74次,语义分布举例如下,见表2:  1.动词,表示生长:意大利医生雷地证明腐肉不能生蛆的实验投影片,巴思德的“鹅颈瓶实验”投影片,原始地球的投影片,米勒实验的投影片。根据本节教材用实验和猜测相结合的方法来说明生命起源的特点,教学方法也就选择学生观察投影片、猜测和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  2.动词,表示出生、养育: 

8、 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  3.动词,表示产生、发生:  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4.名词,与“死”相对:  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5.名词,通“甥”:  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  6.名词,尊称  昔尧聘许由,面无作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  虽然《世说新语》中并未出现“生”为程度副词的用法,但是,在同时期的汉乐府民歌中,出现了少量较有争议的“生”字的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