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

2016_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

ID:29565836

大小:740.0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1

2016_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_第1页
2016_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_第2页
2016_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_第3页
2016_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_第4页
2016_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6_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下列选项与下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坚硬的岩石经过①作用变为碎屑物质,因此①为风化作用。碎屑物质经过②作用离开原地到其他地方成为残积物,因此②为外力搬运作用。【答案】 A读图,完成2~3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2.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导学号:32980111】A.②——外力作用B.③——固结成岩作用C.④——地壳下沉D.⑤——高温熔化3

2、.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结构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解析】 第2题,读图可知,①③为冷却凝固作用,②⑦为风化、侵蚀与搬运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固结成岩作用,所以②为外力作用。第3题,读图可知,甲为岩浆岩中的玄武岩,由于岩浆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气体,当岩浆喷出地表,温度与压力迅速降低,所以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答案】 2.A 3.A下图是“某地区的等高线图”(单位:m)。读图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4~5题。4.该地区的盛行风是(  )A.东南风

3、    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5.此处地形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A.云贵高原B.塔里木盆地C.四川盆地D.珠江三角洲【解析】 第4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分析,该地形为沙丘。图中沙丘的西北侧坡度缓,所以该地的盛行风向为西北风。第5题,沙丘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答案】 4.B 5.B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在成因上与外力作用有一定的联系。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回答6~7题。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4、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7.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①沙尘暴 ②水土流失 ③泥石流 ④土地荒漠化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 第6题,蒙古高原的裸岩荒漠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a为风力侵蚀作用。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从蒙古高原搬运来的,b为风力搬运作用。华北平原则是流水从黄土高原上搬运来的泥沙堆积而成,故c为流水搬运作用,d为流水堆积作用。故①②对,③④错。第7题,c为流水搬运作用,可造成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现象,故②③正确。沙尘暴和土地荒漠化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故①④错。【答案】 6.A 7.B读图,完成下题。8.图中H地的地貌类

5、型是(  )A.V型谷B.冲积扇C.河漫滩D.三角洲【解析】 H位于河流流出山谷口的位置,应是冲积扇。【答案】 B9.读“某河道示意图”,完成(1)~(4)题。(1)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河段建港,请问是选在A处还是B处好?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勘探队在C处钻探获得黏土、砾石、粉砂、砂等沉积物标本,请问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

6、应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4)河流的下游常常造成什

7、么堆积地形?其成因如何?【导学号:32980112】【解析】 考查河流不同河段的侵蚀特征和堆积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河流一般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口则因水流减慢形成河口三角洲,河流堆积的特点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答案】 (1)A A是河流凹岸,侵蚀作用强,是主流深水处(2)砾石、砂、粉砂、黏土 流水沉积的特点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C处初为河口下游,后为河口上游,所以沉积物是越向上部,颗粒越大。(3)北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道水流的主流偏向右侧的南岸,北侧因水流减少而出现泥沙淤积。(4)河口三角洲。因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

8、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而成。[能力提升](201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