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数变化率的教学案例

导数变化率的教学案例

ID:29758347

大小:15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3

导数变化率的教学案例_第1页
导数变化率的教学案例_第2页
导数变化率的教学案例_第3页
导数变化率的教学案例_第4页
导数变化率的教学案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导数变化率的教学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引入提出问题【回顾1】教材53页例1【回顾2】已知曲线C是函数的图象,求曲线上点P处的切线斜率.【思考】对瞬时速度和和切线的斜率两个具体问题,解决方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相互交流探讨瞬时速度和和切线的斜率两个具体问题,解决方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针对新概念创设相应的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概念的现实原型,体验、感受直观背景和概念间的关系,为学生主动建构新知提供自然的生长点.类比探索形成概念①归纳共性揭示本质研究对象求解问题求解方法本质思想具体例子物体运动规律H=h(t)物体在时的瞬时速度求时间增量求位移增量求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的极限极限思

2、想曲线y=f(x)曲线上P点处切线的斜率求横坐标增量求纵坐标增量求割线的斜率求切线的斜率割线斜率的极限极限思想一般情形函数y=f(x)函数在处的变化率??????【师生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表格为载体为师生、生生互动搭起积极交流的探究平台.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参与,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小组加以指导.探究后,共同归纳得出:两个问题的解决在方法、本质、思想上都有相同之处.一个是“位移改变量与时间改变量之比”的极限,一个是“纵坐标改变量与横坐标改变量之比”的极限.如果舍去它们的具体含义,都可以概括为求平均变化率的极限.【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探究的平台,分析瞬时速度和切线的斜率两个具体问题,讨

3、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本质、思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打通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通道.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类比探索形成概念②类比迁移形成概念【思考】考虑求一般函数y=f(x)在点到+之间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问题,也就是怎样计算函数在点处的变化率?引出导数定义后,回归问题情景,反思概念的“原型”解释“切线的斜率”、“物体的瞬时速度”的本质.引导学生利用求瞬时速度的方法和思想类比探究,猜想得出函数在点处的变化率=,并对猜想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后,引出定义1:(函数在一点处可导及其导数)用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利用瞬时速度进行类比迁移,自然引出函数在一点处可导和

4、导数的概念.由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的过程,感知上升到了理性,强化了对概念的理解.类比探索形成概念③剖析概念加深理解【探讨1】怎样判断函数在一点是否可导?判断函数在点处是否可导转化判断极限是否存在【探讨2】导数是什么?描述角度本质文字语言瞬时变化率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切线斜率)组织学生阅读“导数”定义,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可导”与“导数”交流探讨,然后通过师生互动挖掘这些概念之间的深层含义.分析导数的本质后,同时简单提及导数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以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理解、把握、运用为切入点去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提高学生数学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熏

5、陶,了解导数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类比探索形成概念【探讨3】求导数的方法是什么?【例1】求函数y=x2在点处的导数.让学生类比瞬时速度的问题,根据导数定义归纳出求函数在点处导数的方法步骤:(1)求函数的增量;(2)求平均变化率;(3)取极限,得导数.学生动手解答,老师强调符号语言的规范使用,对诸如忘写括号的现象加以纠正.用定义法求导数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有了可导这个逻辑基础,导数成为可导的自然结果,求导数的方法则是对导数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有利于重点知识的掌握.本题是教材上的一道例题.在学生建立起导数概念,明确用定义求

6、导数的方法之后,进行强化训练,渗透算法思想,加深对导数概念的理解,强化对重点知识的巩固.引申拓展发展概念利用例1继续设问,函数在处可导,那么,,这些点也可导吗?从而引申拓展出定义2:(函数在开区间内可导)【探讨1】函数在开区间内可导,那么对于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导数值与之相对应,这样在开区间内存在一个映射吗?【探讨2】存在的这个映射是否构成一个新的函数呢?若能,新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分别是什么呢?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归纳函数在开区间的每一点可导,每一点就有确定的唯一的导数.这样在开区间内构成一个特殊的映射,这里的映射是数集到数集的映射,就是函数,我们把这个新函数叫做在开区间内的导

7、函数。它的定义域是通过层层展开的探讨,激活学生知识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主动将新问题与原认知结构中函数的相关知识相联系,自然引入导函数概念,从而完成从函数在一点可导函数在开区间内可导函数在开区间内的导函数的两次拓展.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引申拓展发展概念【探讨3】怎样求新函数的解析式?探讨后引出定义3:(函数在开区间内的导函数)【例2】已知y=,求(1)y′;(2)y′

8、x=2.开区间,对应法则是对开区间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