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形到有形实验改进

从无形到有形实验改进

ID:29768363

大小:33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3

从无形到有形实验改进_第1页
从无形到有形实验改进_第2页
从无形到有形实验改进_第3页
从无形到有形实验改进_第4页
从无形到有形实验改进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无形到有形实验改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无形”到“有形”实验改进(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初级中学 蒋大成 225800)[摘要]有些物理实验要在课堂上做并不太方便,且实验效果也不形象直观,属于“无形”实验,本文例举几个小实验,探究如何改进实验,让“无形”实验变成形象直观的“有形”实验。[关键词]无形有形实验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可以说是当今中学物理教材的灵魂。实验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然而有些物理实验要在课堂上做并不太方便,且实验效果也不形象直观,属于“无形”实验,如何改进这些实验,让“无形”实验变成形象直观

2、的“有形”实验,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潜能?对此,笔者有探索、有困惑、有收获……曾从其他学科知识中得到一些新的启发。一、“变色龙”实验,让分子运动现形八年级物理上册分子和原子一章中证明分子运动的实验,旧教材中是用NO2气体的扩散实验来证明的,这是一个看得到的,色彩鲜艳、现象明显、有很强说服力的实验。也许是因为本品有毒,具刺激性。吸入二氧化氮对人体肺组织能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和腐蚀作用,使人出现胸闷、呼吸窘迫、咳嗽、咯泡沫痰、紫绀等症状。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对环境有危害,此实验在新教材中忍痛割爱不复存在。新教材中用闻气味,观察墨水的扩散来证明

3、分子的运动总觉得实验说服力、趣味性不强。笔者借助它山之石成功的演示“变色龙”实验,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对分子的运动的现象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将实验介绍如下:1、实验器材:大玻璃罩  剪刀滤纸 酚酞试液浓氨水 酚酞试液   滴管 支架托盘2、实验步骤(1).用剪刀将滤纸裁成多张“变色龙”的形状用滴管分别滴上酚酞试液。(2)在滴有酚酞试液“龙”滤纸上,分别滴上清水和氨水观察滤纸颜色的变化。(3).将浓氨水倒入广口托盘内盖上大玻璃罩,在玻璃罩的内、外同时放入浸有酚酞试液的白色小“龙”稍等片刻,观察内外两条龙有何不同?(4)打开玻璃罩让学生闻一

4、闻教室里有何气味。实验装置及现象如图:3、实验原理玻璃罩外的“龙”不变色而玻璃罩内的“龙”却莫名其妙的变成了红色,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盘内氨水中肉眼看不见的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空气中,接触到玻璃罩中“龙”上的酚酞试液,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外面的“龙”被大玻璃罩阻隔在外,氨分子不能运动到外面,不能接触到其上面的酚酞,故没有变红。该实验形象的证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既然分子是运动的,为什麽浓氨水没有变色只是滴酚酞的“龙”变红了呢?原来,各种物质的分子运动情况不同,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容易从液体或溶液中扩散出来,如氨分子易挥发;有的不容易或几乎不可能挥发,

5、只能在液体或固体中运动,如酚酞分子。故只有单方效应。此实验把看不见的微观运动变成看得见闻得着的宏观现象,这种变戏法实验有力证明了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运动,同时该实验又能给学生留下悬念,为初三学习化学增添兴趣。二、巧用氯化钻,让热“传递”现形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一节,讲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热“传递”现象,在教材中有两个演示实验,“摩擦和加热铁块的温度升高”,这个实验要在课堂上做不太方便,且实验效果也不形象直观;特别是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出:热是如何“传递”的呢?这一实验无法说明。笔者设计了一种能形象直观地演示热“传递的实验,现介绍

6、如下。1、器材准备宽为2cm,长20cm的铁片、铝片、铜片各l片;如果难以找到,用直径为0.8cm~lcm,长20cm的铁杆、铝杆、铜杆也可以;2cm宽,20cm长的玻璃片l块,或玻璃棒也可以;2cm宽,20cm长的小木条1根;打字蜡纸下的棉纸l张,或其他吸水性较好又有韧性而不太厚的棉纸都行;氯化钻5g~10g(一般的化学实验室有);酒精灯一盏;200mL烧杯一个,装l/4杯水。2、制作过程将氯化钻溶解在烧杯中的水,溶液呈粉红色;把棉纸裁成2cm宽的长条,蘸上氯化钴的水溶液后分别贴到铁片、铝片、铜片、玻璃片和木条上。3、演示过程(1)把贴了湿棉

7、纸的铁片中间或一端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烧,如图l所示。马上即可看到粉红色的棉纸条就会从靠近热源处向两端或另一端逐渐的变成蓝色,生动形象地显示出热沿着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低的部分,效果非常明。这就使我们看到了热的“传递”。(2)若我们将贴有湿棉纸的铝片或铜片放到铁片上面,与铁片接触,这时铝片或铜片上的棉纸也会由红变蓝,这说明热由铁片“传递”到了铝片或铜片上。这又形象地反映了热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3)将贴了湿棉纸的铝片、铜片、玻璃片和木条分别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发现它们变色的快慢各不相同,这又说明了不同的物质热“传递”的性能不栩同

8、。(4)如果我们将贴了湿棉纸的铁片或铝片扭成不同的形状,再放到火焰上烧,我们会发现,热也会沿着物体不同的形状“传递”。这能很好地说明,热的“传递”既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