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概况》word版

《自然概况》word版

ID:29832214

大小:48.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24

《自然概况》word版_第1页
《自然概况》word版_第2页
《自然概况》word版_第3页
《自然概况》word版_第4页
《自然概况》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自然概况》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二章自然概况第一节地质地貌1、地质西递村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江南古陆与扬子淮槽交接带上。江南古陆作为构造主体,出西部羊栈岭——拜年山,北部泗溪,南部艾川——渔亭。南部、北部沿着古陆界线的外缘,分布着作为盖层的古生界,下元古界为主的地层。以江南古陆为界,南北两侧地层具有一定差异,最明显的特征是震旦系分下部的火山岩,北侧的火山岩以中性的变质安山岩为主,厚度小,而南侧主要为继碧角班岩,变质流纹岩。震旦系之前,发育着一套巨厚的以碎屑岩为主的岩石、韵律明显。早元古代和震旦系间存在褶皱运动即雪峰运动,同时伴有岩浆侵入。雪峰运动使下元古代沉积褶皱构成地质基底。向北东方

2、向延伸。自震旦系至志留系上元古界,古生界沉积,形成第一个盖层,除震旦系出现火山岩外,几乎是全一套以沙质岩为主,含少量碳酸盐岩沉积。上元古界、古生界地层中有多种矿层。三迭系之后,印支运动发生,使震旦系至志留系的沉积并褶皱成山,形成以北东向为主的线形构造,伴随着褶皱运动产生大量的断裂,并有中酸性的岩浆侵入,印支运动塑造了基本地貌,形态基本定型。61燕山旋回阶段均为陆相沉积,白垩系地层分布在渔亭古陆内的凹陷带。燕山运动主要表现为断裂运动,同时伴有岩浆活动。西递的褶皱构造是发育,以复式褶皱构造为主,其轴向呈近东西走向伸延,其方向可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

3、。岩浆发育:(全县有黟县、青岭山、雷湖、古竹林、潘家、艾川大小六个岩体),以古竹林、潘家、艾川岩体为主,以中酸性入侵体为主。岩性有中细粒花冈闪长岩、花冈岩、辉绿岩。燕山早期艾川岩体,岩性有辉绿岩,辉绿岩或称细碧岩、细碧角斑岩。2、地貌西递村地处黄山山脉南坡上,境内峰峦绵延,山高谷深,具有明显的皖南丘陵特点。地貌发育形态是地壳变动和外力作用下发展演化构成地貌的基本轮廓。按成因和形态,西递村地貌可分为二大类型,不过,其北部倚靠潭口和阜岭一带低山,形成自然屏障。高丘陵——为侵蚀地貌,平均海拔600米左右,丘顶呈纯尖形,平均切割深度400米,谷底为“U”型和“V

4、”形,山坡角度为20°——30°,与山地相间呈东西向布列。谷地——为堆积地貌,海拔高度低于200米,呈条带状分布,现代河床两侧多发育多级基座阶地,呈不对称布列,这些堆积阶地多由冲积而成。山地与丘陵是林业和茶叶的生长地区,谷地地势平坦开阔,水利阳光条件较好,是粮食、油料、茶、桑等作物生产地区。潘山水(西递河)谷地,是西递村村民生活生产福地。61第二节山脉水系1、山脉东头岭位于西递北侧,海拔高度475米。新娘房位于西递北侧,海拔高度469.7米。鸡公坑位于西递北侧,海拔高度470米。金鸡位于西递南侧,海拔高度435米。乌坑岭位于西递南侧与霭峰村界上,海拔高度

5、414米。查坞位于西递村南侧,海拔高度423米。天马山位于西递村北侧,海拔高度238米。低庵堆位于西递村南侧,海拔高度295.6米。2、水系潘山水位于西递村西部,发源于潘山(东头岭),上游分前边溪、后边溪、金溪三条支流。前边溪,从九都岭出口,流经村中祠堂前后与后边溪在西递双溪口处(汇源桥)汇合,金溪源头为冬生坞在西递村之西村口并合。后流经株岭下,在石山入漳水,全长约5公里,曾称“西递河”。因水源不足,上游汇水面积仅有4.7平方公里。大跃进水源植被遭受破坏,枯水期上游有时出现断流,自古以来,西递村一贯重视塘堀、水库水渠等水利工程的兴修。第三节 土壤植被1、

6、土壤61西递村的土壤分布种类(从黟县土壤分布图可看出)为水稻土,棕色石灰土。(黟县土壤有红壤、黄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岩土和水稻土六个土类,紫色土、石灰岩土、水稻土是县内三大隐域性土壤。)水稻土——是主要耕作土壤。分布在河流两岸依山间盆谷。水稻土是由各种自然土经长期水耕熟化和排灌等影响发育而成的,主要分布在潘山水河两岸的沟谷地。水稻土有三个亚类:淹育型水稻土属地表型水稻土,主要分布丘陵岗地及低山丘陵平缓的高磅,地下水位较低,灌溉条件差,水源无保证,地表土在成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剖面层段中,除有耕作层和犁层外,剖面为A-P-C构造型;按田质类型分为淹育麻

7、砂黄泥田、淹育扁石黄田泥、淹育黄泥田三个土属。潴育型水稻土属良水型水稻土,是地表水和地下毛细管水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土壤亚类,分布于河流两岸,在水稻土中面积最大。潴育型水稻土有扁石泥田、石灰泥田、紫泥田、麻砂泥田、沙泥田、碳泥田、黄泥格田七个土属。潜育型水稻土,为地下水型水稻土,多处于山冲沟底部或平畈低洼地段,以山冲田常见。它的形成主要受长期溃水的影响,使土地经常处于还原状态,低价铁、锰含量高,土壤有机含量高,但分解不彻底;田块里磅61有锈水,土色呈蓝灰、青灰或青蓝色等潜育特征。土温和水温皆低,嫌气分解较强烈,产生大量硫化氢,常有臭鸭蛋味;结构性差,因潜育程

8、度深浅呈软块状、膏状和糊烂无块状态,泥脚深,土壤层次发育不明显,一般为P、G或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