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历史 专题29 第1节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另备试题 人民版选修4

2013高考历史 专题29 第1节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另备试题 人民版选修4

ID:29844467

大小:9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4

2013高考历史 专题29 第1节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另备试题 人民版选修4_第1页
2013高考历史 专题29 第1节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另备试题 人民版选修4_第2页
2013高考历史 专题29 第1节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另备试题 人民版选修4_第3页
资源描述:

《2013高考历史 专题29 第1节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另备试题 人民版选修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立体设计】2013高考历史专题29第1节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另备试题人民版选修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2、—《瞭望新闻周刊》材料二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材料三清朝前期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包南海诸岛。(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2)结合材料二,列举中国古代

3、典型的“和谐社会”,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局面的形成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2.柏拉图与孟子是同时期的伟大思想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柏拉图认为,个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智慧、勇敢和有节制三种品德,其中理性统领着其他部分。城邦统治者、城邦护卫者和农工商牧分别具备这三种品德。三种天性的和谐一致,就产生了第四种品德,即正义。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维能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也叫监国者。——石上泉《永远的柏拉图——评〈理想国〉》材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4、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创作《理想国》的时代背景。(2)据材料一、二,指出柏拉图与孟子两人主张的相同之处。在未来社会的设计方面,柏拉图和孟子的主要着眼点有何不同?答案:(1)背景:希腊政治体制弊端显现;文化繁荣(或思想活跃)。(2)相同:强调和谐(或追求理想社会);(此点必答)重视品德;强调统治者的作用。(答出后两点中的一点即可)不同:柏拉图主要着眼于公民的素养(或政治角度);孟子主要着眼于民生(

5、或经济角度)。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琅邪刻石》始皇二十八年(1)指出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材料二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注:“郭老”指郭沫若)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

6、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