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肠梗阻的针灸治疗方法

麻痹性肠梗阻的针灸治疗方法

ID:29889808

大小:1.03 M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4

麻痹性肠梗阻的针灸治疗方法_第1页
麻痹性肠梗阻的针灸治疗方法_第2页
麻痹性肠梗阻的针灸治疗方法_第3页
资源描述:

《麻痹性肠梗阻的针灸治疗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麻痹性肠梗阻的针灸治疗方法本病是一种由于肠壁肌肉因神经反射障碍而失去蠕动能力,以致肠管无力,肠腔内容物通过障碍的疾病,常常发生于腹部大手术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出血等疾病中。在中医学中属“肠结”、“关格”范围。六腑以通为用,故泻而不藏,满而不实。凡因饮食不节,寒邪凝滞,热邪郁闭,湿邪中阻,气血郁滞等影响六腑功能,均可导致肠腹气滞血阻,出现“肠结”、“关格”。辨证腹部呈持续性胀痛或不适,定位不明,全腹均匀膨胀,溢出样呕吐,不排气排便。检查时肠鸣音消失,X线表现为小肠、结肠普通胀气扩张。严重者全身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感染性休克。治则本病按脏腑辨证多为阳明腹

2、实证,治当以荡涤腹气,通里攻下为基本法则,由于寒热虚实证候的不同,在攻下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取足阳明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针灸主穴,大肠俞、次髎、支沟、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下巨虚、气海。注意事项对麻痹性肠梗阻患者,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外科指征,即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免酿成不良后果。寻找穴位: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另外一种简易找法: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

3、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天枢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

4、右三指宽(2寸)处。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天枢穴的主治病症为: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下痢。上巨虚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6寸,当足三里与下巨虚连线的中点处取穴。消化系统疾病:阑尾炎,胃肠炎,泄泻,痢疾,疝气,便秘,消化不良;运动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后遗症,下肢麻痹或痉挛,膝关节肿痛。  刺法:1.直刺0.5~1.2寸,局部酸胀;下巨虚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9寸,条口下约1横指,距胫骨前嵴约1横指处。当犊鼻与解溪穴的连线上取穴。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肠炎,急慢性肝炎,胰腺炎;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5、癫痫,精神病,肋间神经痛;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下肢麻痹痉挛。刺法:直刺0.5~0.9寸,局部酸胀,向下扩散至足背。气海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气海穴位于人体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中脘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分钟。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

6、摩中脘,约5~10分钟。主治: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