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育种综述》word版

《抗病育种综述》word版

ID:30012422

大小:83.04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26

《抗病育种综述》word版_第1页
《抗病育种综述》word版_第2页
《抗病育种综述》word版_第3页
《抗病育种综述》word版_第4页
《抗病育种综述》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抗病育种综述》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ZT/我国小麦抗病育种研究进展/由历史文献看文革时期小麦的研究所有跟贴·加跟贴·剑桥论坛送交者:哈仕噶勒于February28,200717:06:40:回答:原陕西科协主席李振声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小堰系列在文革时期的成就由哈仕噶勒于February28,200715:03:00:我国小麦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李振岐康振生吴云锋段双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      中英文摘要      关键词:小麦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1.我国小麦病害发生危害情况及抗病育种在小麦病害综合治理中作用    小麦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上的病

2、害问题较多,一些重要病害如小麦锈病、麦类白粉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病毒病、小麦全蚀病、小麦纹枯病等是限制我国小麦优质、高产和稳产的重要因素。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应用抗病品种和提高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是防治小麦病害的最基本和最重要途径,小麦上的一些重大病害如小麦锈病、麦类白粉病、小麦赤霉病等基本上都是采取以应用抗病品种为主或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才得以控制的。实践证明,应用抗病品种和提高品种的抗病性防治小麦病害不仅经济有效,节省投资,而且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加强小麦抗病新品种的选育和提高品种本身抗病性及其合理利用的研究对夺取小麦优质、高产、稳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撰

3、写的目的,是企图对我国近年来在小麦抗病育种及品种抗病性利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做一简要总结和评述。    2小麦抗锈育种    2.1麦类锈菌的致病性    2.1.1小麦和大麦条锈病的致病菌    牛永春等研究确定,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为pucciniastriiformiswest.f.sp.tritici,大麦条锈病的病原菌为pucciniastriiformisf.sp.hordei。    2.1.2小麦锈菌的生理小种    2.1.2.1小麦条锈菌的生理小种    我国于1944年开始进行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建国后1957年开始,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主持,

4、与全国有关省区协作,采取开放式鉴别寄主,进行系统鉴定。迄今共鉴定出31个生理小种,命名为条中1号-条中31号(cy1-31)。其中与生产关系密切的有cy1、8、10、13、17、18、19、22、23、25、26、27、28、29、30、31等16个。另外,还鉴定出40多个不同的致病新类型。    2.1.2.2小麦秆锈菌的生理小种    1932年开始进行初步鉴定;1949-1956年开始对全国小麦秆锈菌的生理小种进行鉴定,查明以21号小种最多,其次为34号。此外还鉴定出有42、16和14号。1956年以来,由沈阳农业大学主持进行系统鉴定,改进了鉴别寄主和方法,共鉴

5、定出17个生理小种,其中以21号类群最多,其次为34号类群。并且自1990年开始探索用单基因系鉴定小种及其毒力频率,并且查明当前对小麦秆锈菌的有效抗锈基因为sr5、9e、11、21、26、30、31、33、35、37、38等11个。    2.1.2.3小麦叶锈菌的生理小种    40年代开始进行初步鉴定;1974年和1976年先后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和河北农大主持开展全国协作鉴定,统一了鉴别寄主,改进了命名方法。截止1996年共鉴定出48个生理小种,命名为叶中1号-叶中48号,其中以叶中1号、2号和3号出现频率最高。    2.13小麦锈菌生理小种的毒性变异    2

6、.1.3.1小麦条锈菌的毒性变异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自六十年代开始系统研究了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毒性变异途径、影响因素和控制对策。明确突变和异核作用为我国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的主要途径。发现陇南和川西北等地为小麦条锈菌新小种的主要策源地,并且研究了其成为易变区原因;建立了小麦条锈菌分子遗传标记体系,在dna分子水平对陇南等地区成为易变区原因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揭示;首次提供了我国小麦条锈菌基因漂移的证据,并且发现病菌有毒性渐进变异现象。此外,还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牵头,与有关单位联合提出了控制陇南为主的菌源基地治理建议,受到重视,并且已开始

7、治理准备,取得了一定进展。    2.1.3.2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相对稳定原因研究:沈阳农业大学研究了我国小麦秆锈菌小种相对稳定原因。初步认为主要是由下列4种因素所致:1)我国小麦秆锈菌新小种相对生存能力弱;2)秆锈菌有性世代基本上不起作用;3)秆锈菌无性世代夏孢子异核率极低;4)我国小麦秆锈病东线传播区抗秆锈品种布局较为合理。    2.1.3.3小麦叶锈菌的异核作用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应用生物学和细胞学方法研究了我国小麦叶锈菌的异核作用。证明小麦叶锈菌通过异核作用可以产生新小种,并且产生频率较高,说明在无性阶段,通过异核作用发生毒性变异,是叶锈菌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