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例比较

《荷塘月色》课例比较

ID:30246873

大小:4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28

《荷塘月色》课例比较_第1页
《荷塘月色》课例比较_第2页
《荷塘月色》课例比较_第3页
《荷塘月色》课例比较_第4页
《荷塘月色》课例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课例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案《荷塘月色》课例比较课例1:(选自《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第5期)一、简介作者和背景指导学生阅读作者简介,提示应该记忆的知识点。朱自清,原名白华,字佩弦,江苏东海人。现代散文家,他的散文有至情、重文采,具有真挚、缜密的风格。“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代表作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背影》、《荷塘月色》、《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背景:(略)二、明确学习重点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提示”,明确本文学习重点。1、体会作者如何处理情与景的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贴切的比喻。三、理文脉,析结构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2、第一部分(1段)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第二部分(2—6段)经过:独享荷香月色。第一层(2—3段):勾勒荷塘环境,体会独处妙处。第二层(4—5段):细致入微得写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第三层(6段)再写环境:一幅静寂、朦胧、苍茫的月色图。第三部分(7—12段)联想:江南采莲旧俗。四、讲读第一部分讲述:文章开头,作者披露了独自走访荷塘的企望——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想借此解脱这种情绪的纠缠,到那“另一个世界里”,以获取所谓“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的自由。与下文联系,会发现作者的这个企望,并不是直接交代出来的,而是记叙这次走访过程的起始阶段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3、;同时还自然地交代了有关的时空条件:淡淡的月光、夜深人静等。五、赏读第二部分1、第一层次。问:第2段中的情与景是如何结合的?明确:缘情写景。情,“颇不宁静”;景,荷塘轮廓、月光和树木。苦闷之情与僻、幽、静的环境特点融为一体。问:第3段中有“这是独处的妙处”,这妙处何在?表达作者什么情感?(学生默读这段内心独白,体会作者此时心境。)明确:妙处在于作者认为此时的自己是“自由的人”;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否定。2、第二层次(重点赏读)(1)初读。教师范读,使学生进入情境。(2)赏读。引导学生体会“景语即情语”。问:第4段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

4、波(引“麦浪”一词启发)、流水。讲述:先写月下荷叶与荷花静态姿色的幽美。“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修辞写出荷叶的美姿。(简笔画图示)“袅娜”、“羞涩”,拟人修辞,写出荷花的情态。(简笔画图示)“微风过处”一句为通感修辞,这“清香“与”歌声“相通点”在什么地方呢?若有若无,似隐似现,细致入微。这香气是让人心绪沉静、安闲的“清香”,而不是撩人心猿意马的浓香,惟其如此,作者才会产生“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样奇妙的联想。因为,这种歌声使人沉浸在一种幽静的氛围里;这幽静,是作者寻求的“自由”,是作者要传达给读者的言外之意。至于荷波“一丝的颤动”,如闪电般,明灭的变化只在瞬息之间,悄然、飘

5、然,更反衬出环境氛围的静寂。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问:第5段写的是塘上的月色,你认为哪些词用得生动、传神?明确:“泻”、“浮”、“洗”、“笼”、“酣眠”、“小睡”。讲述:“泻”、“浮”、“洗”、“笼”这几个词,写出了月光的清淡、明净、朦胧,富有动感,如诗如画;“酣眠”、“小睡”分别比喻月光的朗照和淡照,突出朦胧之美,具有写景显情的效果,反映了作者喜爱素淡的情趣,这也是“淡淡的喜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讲解“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一句中通感的妙处。(3)美读。要求学生入景、入境、入情地读这两段文字,要读出美感。3、第三层次。问: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环境和前文所写的环境特点有何不同传达的

6、情感有何不同?为什么?明确:前文环境特点是僻、幽、静,情感侧重于内心的苦闷,是淡淡的哀愁;这段中的环境描写则少了份凄凉,多了份恬淡,情感侧重于难得偷来的片刻宁静,是淡淡的哀愁与喜悦的交织。前后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作者刚刚独享了荷香月色,有了一种暂时的解脱。问:作者是否完全解脱了呢?明确:没有。最后一句再度透露宁静的环境中并未排除不宁静的心情。(六)赏读第三部分问:从写荷塘月色联想到江南采莲,这是否给人以突兀之感?明确:不会。在第6段中,作者极力以超然的态度,来维持自己所得到的安宁和自由自在的心境,可他无法彻底平静。之后他沉静下来的心绪又开始骚动。于是,才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用

7、触景生情完成这一过渡。问:作者为何要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呢?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明确:《采莲赋》写了一群青年男女嬉戏采莲、眉目传情的情态,他们的欢乐是发自内心的自由,这自由恰是作者极力向往的;而透视作者所处的环境,显然是不具备这种自由的;因此,他感觉自己“早已无福消受”这种自由了。但无论是《采莲赋》还是《西洲曲》,都是作者企望借以超脱现实的“国学”,它们搅扰了作者在荷塘月色下宁静的心境。“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江南”是南朝时代采莲季节的江南,也是正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