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ID:30547431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31

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_第1页
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_第2页
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_第3页
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_第4页
资源描述:

《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知从何时起,“郁闷”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但很多人并没有想到抑郁症。如今,这个曾经让人陌生的字眼,正悄悄盯上青少年。  作为特殊群体的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变化阶段,他们的心理特征还没有完全定型,相对于成年人会更加活跃,也更易于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与学业的压力,面对挫折他们又往往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易表现出:冲动、焦虑、激越、叛逆等抑郁症特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责任。  一、社会应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1.国家在不

2、断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尽快改革千人过独木桥的考试招生制度,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落实各项法律法规。杜绝和制裁各种乱补课乱办班现象,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时间还给孩子。  2.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网络、媒体、图书等都要向青少年释放更多的“正能量”,让青少年更多感受社会各方面的美好,依法打击各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  3.大力支持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关爱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深入到社会、学校、家庭,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将更多目光投放到需要关注的青少年身上,以现身说法和榜样的力量影响和教育青少年树立自信,放飞希

3、望。4  4.建立健全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激励机制,落实各项制度,构建长效工作机制,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5.医院应设立专门医治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专家门诊。使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青少年及时得到科学的救治。  二、父母应同心构建孩子心理健康的防火墙  1.把孩子的健康生存放在第一位。健康生存是孩子最基本的权利,保障这一权利实现是父母最基本的责任。转变“分分,孩子的命根”的错误观念,不强迫孩子走马灯似的学这学那,考这考那。要知道负担就像稻草一样,一根很轻,加一个不以为然,但不停的一根根加上去,超出

4、了孩子身体的负荷,总有一天会被压垮。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爱好,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保证孩子的睡眠,和孩子一起做运动,让孩子健康、自由、快乐的成长。  2.多关心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家庭关系不和睦会在孩子幼小心灵上蒙上阴影。所以,父母应努力为其创设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多学一些心理学知识,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尤其是性格内向、自尊心过强、心理素质较差的孩子。如,发现孩子有悲观厌世、心境低落等抑郁症状,并伴有头痛、消化不良、便秘、食欲不振和睡眠障碍灯反应时,应及早疏导或就医。  3.4不溺爱和娇宠孩子。家长对孩子的爱不能太过,要恰

5、到好处,否则会使孩子变得任性,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不顺或不合意就会产生负面心理,积累多了,排解不及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要知道,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更深层次的爱。家长也不要娇宠孩子,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而调整照管孩子的程度,帮助孩子学会自立。  4.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失败,父母应耐心开导和帮助。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之一,便是在孩子面临失败时如何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认知、对事物的解释归因。不同的解释风格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家长的成功在于教会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和逆境。  三、学校

6、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1.让孩子们懂得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学校要定期请心理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心理教育方面辅导,使老师更好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将心理健康课纳入常规教学工作,专门设置心理健康课。让孩子懂得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调整情绪和自我疏导。  2.深入调查了解,建立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和有心理异常表现儿童档案。采用“一帮一”师生结对子的方式,每位教师包保一名学生,帮扶教师应经常观察学生表现,找学生谈心,更重要的是要多关心、体贴这些学生,理解他们内心的苦衷,让他们找回缺失的

7、家庭温暖,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建立亲人般的师生情谊。  3.设专职心理疏导教师。以专业科学的角度帮助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寻找释放情绪和减轻心理压力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心理疏导和教师的观察评估,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能够及时得到重视和救治。  4.教师应增强法制观念。依法施教,尊重学生合法权益,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使用侮辱性语言。对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要严肃处理,保障学生权益不受侵犯。4  5.与家长建立联系,拓宽沟通渠道。通过家访、打电话等形式与家长加强沟通,共同交流,帮助孩子的有

8、效方法和经营。提醒家长留意孩子的日常反应。专家指出,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没有明显的变化过渡期,最大的反应是孩子逐渐变得孤僻,生活没有目标。这个时候或许就是孩子发出的心理求助信号。而此时如不能及时调整,长期频繁地承受“郁闷”,就有可能演变为“恶劣心境”或抑郁症。所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