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互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雅俗互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ID:30548664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31

雅俗互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_第1页
雅俗互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_第2页
雅俗互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_第3页
雅俗互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_第4页
雅俗互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雅俗互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雅俗互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可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素质,而不仅仅在于应试。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素质的问题,不少教育工作者通过自身实践,探索出了不少好的方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方法虽然注重教与学,但实践起来却与学生有实际距离,缺乏实践标准,因而阅读实效并不显著。笔者认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需从阐释能力着手。  出于应试教育的需求,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常常以阅读训练代替文本阅读,过

2、于注重答题和技巧的培养,严重忽视了学生阅读积极性和素养的提高。而单纯的文本阅读教学又缺少科学的方法和思维,多以教师推动为主。要么照搬教材,罗列知识点,泛泛而谈,千篇一律,学生照葫芦画瓢进行阅读,毫无新意;要么挖掘过深,详尽分析,学生听起来深,做起来却无法企及,与学生理解水平和实际生活不符。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雅俗互解法可避免以上弊端,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参与度和实效,激发学生兴趣。6  我们这里所说的雅是指不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文本、高雅而抽象的理论、思想或话语;与之相对的俗则是指能为大众普遍接受的文

3、本、通俗而具有生活气息的话语。所谓雅俗互转法,即是运用生活化的语言阐释不太通俗的文本及知识和运用一定的理论提炼通俗文本所包含的思想的方法。雅俗互转法包含“以俗解雅”和“以雅解俗”两个方面。  一、以俗解雅  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语言和思想情感的教学。在以教材为导向的阅读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教师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都要充分备课,精心上课。为便于学生理解或学生遇有疑难处,我们免不了要进行阐释。怎样阐释学生才能理解透彻呢?当然是从实际生活出发,从学生能理解的范畴和语言着眼,尽可能的与学生已

4、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联系起来,尽量以常情常理打动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所阅读的文本中的语言和思想情感。如在讲《静女》和《氓》时,“赋”、“兴”手法的运用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关于“赋”、“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感到难以理解,且枯燥无味。其实,这两种手法在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学生只是在理论层面不理解。这时就需要老师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笔者在讲解时便引入了同学们熟悉的歌曲。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后,笔者引了《茉莉花》中的歌词:“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5、,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指明诸如这种从香、色等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笔者引用了《青青河边草》的歌词:“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野火烧不尽,风雨吹不倒。青青河边草,绵绵到海角,海角路不尽,相思情未了。”并借此分析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使其易于接受,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品味的兴趣。6  应该说,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很好用也很多用,它是一门艺术,培养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阐释能力。会理解,能解释,必

6、然能说会道,这是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能力。于丹、易中天等大家正是凭借这种方法阐释经典而获得了大众的认可,我们老师平时给学生释疑解惑多半也会使用这种方法。不得不说的是,作为一种方法,老师应培养学生自己运用,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懂得运用才是关键。  二、以雅解俗  以雅解俗法,即是运用一定的理论提炼通俗文本所包含的思想的方法。如果说以俗解雅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深度的文本和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一些较为专业的理论及知识,那么以雅解俗法则是以俗解雅法的逆向运用。所谓“话糙理不糙”,俗语俗言

7、之中都包含不俗之理。何况我们阅读到的文本其目的则是将已掌握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日常阅读,锻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筛选总结和提炼信息并总结规律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以雅解俗本身就是新课标所要求的能力。  如在阅读诗歌《闺怨》时,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6首先运用以俗解雅法,转换为我们能理解的话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闺房中的少妇春天梳妆打扮后登上了翠楼,忽然看见路上杨柳的嫩绿色,不禁联想翩翩愁上心头,并暗自后悔当年不该让丈夫从军求取功名。很显然,

8、这里表现出的是对出征丈夫的深沉思念。不可否认,这种解读是我们根据已有积累并联系实际得出的具体理解,其中春日登高、杨柳色是切入点。但为何要如此理解?写景抒情的作品很多,小说、散文甚至新闻都各有不同,我们又该如何界定其写景中所含的情感呢?这需要我们学会以抽象的理论或规律来解读,即运用以雅解俗法。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闺怨》中的描写是融情于景,代表了一类现象,其根源在移情。移情描写法也叫融情描写法,就是指作者以含情之笔来写人叙事绘景的写作方法。当作者登高望远、凝神观赏时,或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