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虚词题型复习指导

中考文言文阅读虚词题型复习指导

ID:30549020

大小:10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31

中考文言文阅读虚词题型复习指导_第1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虚词题型复习指导_第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虚词题型复习指导_第3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虚词题型复习指导_第4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虚词题型复习指导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阅读虚词题型复习指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考文言文阅读虚词题型复习指导  文言文是中考占分值很大的版块。课内知识加课外阅读理解题,一般要占基础知识部分的15分,超过散文/记叙文阅读理解部分所占的分值(一般14分)。所以,对文言文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是中考复习中很重要的一环。  总结近几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考查形式发现,试卷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一直都比较重视,且常放于该部分的第一题,题型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命题者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是设有一定难度的,以考查配对题,选择不同项或者意义相同项与选文中的虚词配对为主,并且选项的虚词均来自于课内古文中的虚词。本文试就应对虚词考查作一些复习指导。  

2、一、真题详解  (2010?江苏无锡卷)  范蠡事越王勾践,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  ……  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尊周室”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以物喜B.可以一战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D.策之不以其道  【详解】6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读懂文章,把握前后文的意思,粗略读懂文意是理解的基础。“号令中国,以尊周室”也要联系时代背景,了解吴越争霸历史的学生应该可以解释出这句句子的意思了:“号令中原各国,(来)尊崇周王室的统治。”  在古汉语中

3、,“以”的释义有:①作连词,表并列、承接、因果等关系,可译为“来”、“因而”、“以致”等。②作介词,可译为“把”、“用”、“凭借”等③作动词,可译为“认为”等。  在选文中,以就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来”。考生经过三年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虚词“以”的用法,所以命题人提供的选项都是来自于课内的。以这四个选项为例,  A.不以物喜《岳阳楼记》(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B.可以一战《曹刿论战》(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释义

4、:A.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B.作介词,可译为“凭借”C.表承接关系,可译为“来”D.作动词,可译为“按照”。参考答案:C。  【小结】  从文言虚词题型的详解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学好课内,不断积累。可以看到,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也是来源于课内的。  二、重点虚词例析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而6”“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  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

5、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下面例举几个常用虚词。  1.对文言虚词“之”的考查  【中考真题】  (2009?浙江义乌卷)1.下列句中的虚词“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B.长跪而谢之曰  C.辍耕之垄上D.小大之狱  【解析】  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

6、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之”是常用的文言虚词之一,其主要作代词、助词,也可以作动词。  A项中的“之”是代词,指“齐师伐我”这件事;B项中的“之”是代词,指唐雎:C项中的“之”作动词,可译为“到,往”;D项中的“之”作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参考答案:D。  2.对文言虚词“而”的考查  【中考真题】6  (2012?江苏泰州卷)1.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  A.学而不思则罔《八则》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黑质

7、而白章《捕蛇者说》  【解析】  “而”在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助词。  例句中的“而”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然后”或不译;A项中的“而”表转折关系,可以为“却”;B项中的“而”表承接关系;C项中的“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D项中的“而”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参考答案:B。  3.对文言虚词“于”的考查  【中考真题】  (2010?河北保定卷)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

8、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6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