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疑

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疑

ID:30567935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1

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疑_第1页
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疑_第2页
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疑_第3页
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疑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疑  【摘要】数学教学中引入新的课题,一个合适的旁白会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新的主题,因此教学中应用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这里对中学数学教学设疑技巧做些阐述。  【关键词】中学数学;学习兴趣;设疑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实际、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教学有很大的作用。

2、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设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设疑问题情境的技艺  数学往往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老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教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

3、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4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颁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和

4、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

5、lql<1)的应用。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三、设疑于教材易出错之处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4  如:若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且0  四、设疑要反

6、璞归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  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际生活。新课程中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现实,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同时,新课程中更强调数学语言、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广泛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真正进入到“处处留意数学,时时用数学”的意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努力帮助学

7、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如在教学概率时可设置问题:“我们班有44人,那么有两人的生日在同一天的概率是多少?”。在教学统计时,可以设置问题:“如何估计李华家鱼塘中有多少条鱼?每条鱼的重量是多少?整个鱼糖中鱼的总重量是多少?”。在教学二项定理时,可以设置问题:“今天以后的第22006天是星期几?”。通过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必能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

8、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如,应用函数、数列、统计等数学知识通过建摸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分析问题,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开阔他们的视野。4  五、设疑于结尾  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