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

ID:30570140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1

高中语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_第1页
高中语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_第2页
高中语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_第3页
高中语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中语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诵读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明确指出“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但通过观察发现学生的诵读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大致可总结为三:一、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足够的时间;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机械记忆的能力下降;三、没有正确的记忆习惯或方法。后两点其实可以归结为:当学生机械识记的能力下降时就需要意义识记这一高一层次的能力发挥作用,而这时学生的这一能力却迟迟没有得到发展。本文欲以此为突破口,对高中语文诵读教学做一点粗略的研究。  一、诵读和记忆规律  诵读,即熟读成诵。南宋朱熹对此的看法是“要读得字

2、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强调全身心地投入,出声读,并且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由于文言文言简意赅,词约义丰,所以以前我们说诵读一般指文言文。而新课标扩展了其内容,强调对人类文化史上出现的经典作品的诵读,而不仅仅是文言文,同样包括近代出现的白话作品和外国翻译作品。也就是说诵读不等于“背”,更不等于“死记硬背”。但也不是简单的“看”4,对于经典名著,走马观花地草草看一遍,并不等于

3、读了这部作品,更不是“诵读”。“诵读”的核心含义是对其意义的理解,而这理解是通过“读”来实现的。也就是我们通俗意义上的“熟读成诵”。正如那句人尽皆知的“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诵”是目的,是对内容的理解、记忆、甚至背诵;“读”是方法、手段。  “诵”在心理学上称为“记忆”。心理学对“记忆”的定义是,记忆应是一个过程,是人们对其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包括了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基本环节。众所周知,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有一个心理的接受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对于高中语文而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只是一个工具,已不再是以前的所谓“纲”了。因

4、此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情,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实现教学的最大效果。也就是说学生诵读的对象不仅仅是我们的课本。教师必须严格遵守教学规律依规律办事,而不是异想天开、揠苗助长,从而得不偿失。  二、作为诵读对象的语文文本  近年来有许多专家提出大语文的概念,为了研究的实质可操作性,笔者并不想将研究的对象无限制地扩大。而是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阅读与鉴赏作为主要诵读对象,做以简要归类,从而有利于诵读策略的研究。4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并非所有的课本文本都是诵读的材料,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降低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其表现就是早读的时候,学生不知道该读什么,要么

5、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就干脆不读,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为什么读,读了能干什么,效果当然可想而知。比如应用性文体,编者的编写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其文体特点,而不是在其情感体会上。必修一的第四单元:新闻与通讯,(《短新闻两篇》、《包身工》、《飞向太空的航程》),虽然它们每一篇都语言优美,但在情感上也非常有教育意义。新课标是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我们整个教育中的终极意义,但是一味的滥情其结果就是无情,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犯罪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凡事应求其真而不是矫枉过正。如果我们把重力作用也说成是万物都投向地球母亲的怀抱,那岂不是有点可笑了吗?还有一类就是在理解上难度较大的文章,那么重点就不应

6、该放在诵读上,而应该放在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探究上。比如必修三的第四单元(《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这些知识性极强的语文阅读材料的重点应该放在其知识的学习上,而不是负载这些知识的语言上,更不在这些语言的副产品――情感上。这里并不是说情感不重要,而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把握主要矛盾,教学也应讲究详略得当。  古代经典文言材料是一直以来诵读的重点。以往的教学我们注重的是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分析,强调学生在教师讲解之后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殊不知,对文本支离破碎式的肢解何以能让学生理解?强压下的背诵怎能比得上学生自愿的诵读。因此诵读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7、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如苏格拉底所说的助产。  作为诵读对象的语文文本,必须适合诵读。比如说名著导读中所提经典名著,这是阅读材料而非诵读材料,要让学生本本反复出声诵读,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文本太长。还有一个要求就是文本语言要上口,就是不能偏僻拗口。比如必修五的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和第四单元(《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生物的社会》、《4宇宙的未来》),虽然说属于科普类文章,但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显然还是陌生难懂的。对于陌生的文本,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