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致肝细胞癌的现状与展望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致肝细胞癌的现状与展望

ID:30940692

大小:95.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1-0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致肝细胞癌的现状与展望_第1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致肝细胞癌的现状与展望_第2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致肝细胞癌的现状与展望_第3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致肝细胞癌的现状与展望_第4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致肝细胞癌的现状与展望_第5页
资源描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致肝细胞癌的现状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致肝细胞癌的现状与展望编辑。【关键词】肝细胞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可导致肝硬化、肝癌发生,已得到国内外肝病学者的共识,这就提醒我们要重视NAFLD的防治,预防患者发展为肝细胞癌(HCC)o直至目前为止,NAFLD导致肝细胞癌,是指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引起,目前尚无单纯性脂肪肝(SFL)发展为HCC的报告。因此防治的重点应放在NASH上,尤其是有纤维化、炎症坏死严重的患者应随访观察。近年一些报告指出NASH患者伴有肥胖和2型糖尿病时与HCC的发生呈正相关,是HCC两个独立的预测因子,因此,也

2、应对这一部分患者进行重点监测和追踪观察。必须指出SFL在众多因子作用下可向NASH转化,因此对SFL患者也不能放松警惕,应及时了解其病情变化。肝细胞癌的病因,以病毒性肝炎居首位,约占70%〜80%,其次为肝硬化、黄曲霉素、饮用水污染、肝脏代谢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尚有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致肝细胞癌的流行病学有关NASH引起HCC的流行病学尚无大系列的调查报告。El-Serag[l]报告美国肝细胞癌的流行率,指出在美国HCC发病率在增加,矫正年龄、住院率和死亡率超过过去20年的2倍。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表现如肥胖和糖尿病是HCC的危险因

3、子,且通过NAFLD的形成起作用,但它们对ITCC的作用机制仍不明了。NAFLD的自然史难以评估,但HCC是NAFLD自然史的一部分。经临床观察证明NAFLD可最终发展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回顾性病理对照研究指出,NASH引起的HCC较多并发隐原性肝硬化。一个前瞻性队列研究NASH与肝硬化联合平均随防7年,至HCC发生,平均肝硬化时间为16年。NASH伴有危险因子可说明隐原性肝硬化发病率增加,进一步发生HCC。肥胖、糖尿病、年龄、性别和种族是发生HCC的独立危险因子[2]oHashimoto等[3]报告257例NAFLD患者,全部病

4、例均作肝活检,发现肝纤维化程度与HCC发生相关,平均随访中位数44个月,结果F3〜F4患者10例发生相关疾病死亡,5例发生HCC,F3〜F4患者HCC5年累计发生率为20%o血清透明质酸水平可准确反映F3〜F4纤维化程度,因此NAFLD患者有进行性纤维化时应及时测定血清透明质酸,并及时了解有无HCC发生。Eksted等[4]报告活检证实的NAFLD129例,通过临床、生化和活检进行观察,平均年的长期随访,7例(%)发展为晚期肝病,包括3例(%)发生肝细胞癌。%的患者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41%患者有进行性肝纤维化,此类患者有较多的

5、胰岛素抵抗和显著的肥胖,尤其是内脏肥胖。这些因素的存在均可促使HCC的发生。新近研究指出,隐原性慢性肝病是NAFLD常见的危险因子oRegimbeau等[5]报告210例HCC患者伴有慢性肝病进行肝癌切除,其中18例(%)不能肯定基础病因,这些患者评估肥胖、糖尿病、肿瘤和邻近肝实质的组织学特征,与酒精性和病毒性肝炎相关HCC作比较。肥胖的流行率(50%,17%,14%),糖尿病(56%,17%,11%),脂肪变>20%(61%,17%,19%)AST/ALT2NASH引起HCC的可能机制与临床特征目前对NASH引起HCC的发病机制

6、缺乏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了解甚少。现已初步阐明,肝细胞癌主要在NASH伴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但已研究显示也可在NASH炎症坏死或纤维化基础上发生,加上糖尿病或肥胖,或两者俱有,最终导致肝细胞癌发生。进行性肝纤维化是发生肝细胞癌的重要机制进行性肝纤维化时反映NASH在活动进展,有许多促纤维化的激素或细胞因子分泌增加,这些激素或细胞因子可激活肝的星状细胞(HSC)oHSC活化合成大量细胞外基质(ECM)蛋白,ECM大量沉积导致肝纤维化。HSC的激活是多种细胞、氧化应激、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复杂作用的结果。HSC的激活包括启动和扩展两个阶段

7、。启动阶段时主要在于细胞外的旁分泌刺激,受损肝细胞产生脂质过氧化产物可活化转录因子c-myb和NK-kB,从而激活HSC。受损的内皮细胞产生连接蛋白也可促进HSC激活,并释放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TGF)B、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CG)、成纤维生长因子(FGF)和内皮素等。HSC被激科学研究后也产生各种细胞因子。此外,IL-13、IL-21、趋化运动因子(MCP-1.MIP-1B)、血管生成因子(VEGP)、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PPARs)、急性期蛋白(SAP)、胱冬肽酶(caspases)和血管紧

8、张素-醛固酮系统(ANGII)均是纤维化的重要调节者[2,3]。这种被激活的HSC即称为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在扩展阶段,静止的HSC获得新的表型,它在接受进行自身增殖的同时,自身也分泌大量细胞因子,以维持和扩展其激活状态。最后HSC的增殖、活化,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