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角度看《文化苦旅》中散文英译

从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角度看《文化苦旅》中散文英译

ID:30950737

大小:7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4

从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角度看《文化苦旅》中散文英译_第1页
从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角度看《文化苦旅》中散文英译_第2页
从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角度看《文化苦旅》中散文英译_第3页
从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角度看《文化苦旅》中散文英译_第4页
从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角度看《文化苦旅》中散文英译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角度看《文化苦旅》中散文英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角度看《文化苦旅》中散文英译摘要:随着跨国交流日趋频繁,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显得愈发重要,而作为典型的文化类散文集《文化苦旅》至今仍无英译本。鉴于此,本文创造性地从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出发,选取其中部分散文为英译对象,指出转换过程中的'‘不平衡”现象不可避免,并对其在修辞、语气语调和文化情感层面的阐释性“补偿"作一再现,以期恢复译文的平衡。关键词:《文化苦旅》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补偿一、引言阐释学(Hermeneutics)的基本定义是进行解释的科学或理论,是一种关于理解和理解文本意义的理论和哲学。然而翻译与阐释学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语言是理解本身得以进行的普遍媒介,

2、理解的进行方式就是解释。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乔治•斯坦纳(GeorgeSteiner)提出“理解即翻译”这个观点,最大化地肯定了译者的主体性,并提出阐释翻译“四步骤”,强调翻译过程中'‘不平衡”不可避免,但要力求恢复译文的平衡才能再现原意和风貌。然而,余秋雨笔下的《文化苦旅》,主观色彩较为明显,思维深邃超脱。如此,在此类文本的转换中,译者对原文本的主观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故而,笔者创造性地融入阐释翻译理论,以其最大程度再现原文本意义。二、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乔治•斯坦纳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1975年,他在其巨著《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阐述了语言研

3、究与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任务与目标等重要问题。基于海德格尔的阐释思想,斯坦纳提出了最引人注目的"理解及翻译”和阐释翻译“四步骤”,即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compensation)。信赖,就是指译者在翻译之前,相信原文本是有意义的。侵入,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直觉中的两种语言之间、两种思想形式之间的冲突,译者的主观因素在理解原文的时候难免“侵入”到原文中。吸收,就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被移植到译文中来。补偿,就是由于在吸收过程中,译文语言可能会丧失掉原文的部分或者一些本色,经过这一步骤的润色,译文就会更加完整地表现出原文

4、的内涵,能达到翻译的目的,达到交流的作用。三、阐释过程中的'‘不平衡”现象斯坦纳认为在阐释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侵略性挪用和对原文意义的合并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原文各方面的损失,如在翻译的阐释活动的第二步“侵入”与第三步“吸收”中,语言、文化差异、翻译策略等都可能直接或间接造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信息缺失,会出现一种不平衡的现象一一译者删除过多或添加过多。而成功的翻译必须寻求原文与译文的意义对等,故而第四步"补偿”(compensation)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就显得必不可少。换言之,完整的翻译必须以''补偿”作为终结。因此,从斯坦纳的阐释“四步骤”看来,文化散文的英译中的“不平衡性”不可避免。在翻译

5、行为中,为了恢复原有的平衡,必须在最后一步加以“补偿”。四、阐释过程中“不平衡”现象的“补偿”既要能忠实于原文形式,又要能表现出原文的美学效果,这是所有翻译工作者所期望达到的效果。由于斯坦纳的阐释翻译“四步骤”中的前三步中,译者的侵略性挪用和对原文意义的合并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原文各方面的损失,打破了意义传达的平衡,因而有必要对其英译中的“不平衡”作一补偿性阐释和分析。(一)修辞手段《文化苦旅》中综合运用了大量的重复、排比和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铿锵有力,结构平整对应。原文的修辞特色是评价译文优劣的关键所在。然而由于英汉语法结构差异,修辞的保留与否,则要看具体文本转换的需要。示例如下:(1)

6、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Moderntimeisnotjustaperiodoftimebutaqualityoftolerance,bearing,vastnessandmagnanimity.鉴于重复现象在汉语中较常见,而英语则简洁有力,因此笔者用了“not...but..."结构,其中添加了“quality"—词,既与前面“aperiodoftime"保持平衡,又与后面并列词连用,意境深远。(二)语气语调语气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在转换时,有时候这种语气较难转换为对应的句式,达到相应的效果,这时就需采取一定的词汇手

7、段来加以弥补。示例如下:(2)成都的千古难题至今犹在:如何从深厚走向宽广?AstoChengdu,howcanitmarchtowardsbroadnessfromprofoundness?Thishistoricproblemstillexistssofar.原句是一个疑问句,转换时同样保留疑问语气,并采取分句译,先摆明事实,再后续句子的细枝末节。这样一来,句子详略得当,传达出作者原意。(三)文化语境对于《文化苦旅》中的文化信息,需要传达到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