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高职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高职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ID:30982686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5

比较法在高职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比较法在高职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比较法在高职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比较法在高职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比较法在高职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比较法在高职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比较法在高职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高职语文古诗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有助于学生领悟古诗魅力,对古诗进行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并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关键词:比较法;高职语文;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120-03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海洋中的璀璨瑰宝,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一定的中国古诗作品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高职学校语文课也不例外。在高职语文古诗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由衷地体会到古诗的美感,又区别于以往初中阶段死板的应试教育方法,一直是摆在施教者面前的实际问题。笔者在语文教

2、学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思考和实践,认为在古诗教学中,比较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当地运用比较法,既有助于教师生动灵活地讲授,也有助于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  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有意将不同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纵横、正反等对比找出比较对象相似或不同之处,便于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掌握的教学方法。具体说来,教师可以按照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将时代打通,把一些具有共性的古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解读,纵横贯通,互相参照,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这样,既照应了文学史上的前后继承关系,也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诗歌的艺术特色,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古诗,并逐渐掌握一定的诗歌

3、鉴赏方法。6  以下,笔者以对两位古代诗人(三国曹植与唐代李贺)诗歌作品的比较解读为例,浅谈比较法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建安诗人曹植(192―232),字子建,被后人誉为“建安之杰”;中唐诗人李贺(790―816),字长吉,其独具特色的诗歌被称为“长吉体”,二者都是当时卓有成就的诗人。虽然前后时隔数百年,但在思想上,李贺却与前代的曹植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共鸣,他曾在诗中自比曹植:“蛾鬟醉眼拜诸宗,为谒皇孙请曹植”。而通过对二人作品的分析研究,确实可以发现,它们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将二人作品或部分或整体地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解读,由点及面,由浅入深,举一

4、反三,收到较好的效果。  比较时代背景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学习古诗当然不能不提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在这点上,曹植与李贺分别所属的汉末与中唐的社会背景,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汉末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军阀割据,战乱频仍,人民颠沛流离。关于这一时代背景,在教学中可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小说《三国演义》及电视剧来作介绍。曹植自小时起,就是一个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人。他少年起便随父曹操四处出征,南征北战的生涯使得他一直胸怀远大抱负和理想,他幻想着纵横四海,为国立功。从他的某些诗句中就可以看出,比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抚

5、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等。6  与曹植相似,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也是一段特殊时期。此时,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王朝正由盛转衰,土地兼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问题日益严重,社会矛盾也更加突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贺与曹植一样,也期盼自己能为国立功,一展宏图。他的笔端自然流出了这样的诗句:“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等,用世之心同样呼之欲出。  比较身世际遇  曹、李二人在身世及人生际遇上又十分相似。学生对曹植的了解往往都集中在那首著名的《七步诗》上,教学时便由此入手。曹植最终在争夺太子及皇位的斗争中败给

6、其兄曹丕,此后,他便备受兄长的猜忌和迫害,有志难伸,诚惶诚恐,悲愤不已又无可奈何,这样的心境往往体现在他的诗作中。教学中,以脍炙人口的《七步诗》为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曹植当时的困苦处境。  对于李贺,围绕其短暂人生的相关史料也简要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李贺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大郑王李亮之后,系唐宗室后裔,他曾颇为此感到荣耀和自豪,比如“莫忘作歌人姓李”,“唐诸王孙李长吉”一类的诗句。青少年时代的李贺同样聪颖早慧,勤奋好学。但是皇裔的身分与自身的才气并没有使李贺顺理成章地走上仕进之路。李贺父名李晋肃,因“晋”与进士的“进

7、”6同音,李贺遂遭别人的非议和阻拦而不能参加考试,最后被迫放弃梦想中的科举仕进之路而黯然离开长安。后来,李贺又再度回京担任了一个从九品上的奉礼郎小官,但三年后,终因升迁无望而托病辞官。从此至死的几年中,李贺贫病交加,他短暂的27年人生最终没能如己所愿而一展宏图之志。所以,与曹植相似,李贺的许多诗篇也反映出自己这种怀才不遇的哀怨愁苦之情,如《开愁歌》中“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的苦吟;《浩歌》中“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的怨愤等。  比较艺术特色与手法  有了以上两个方面的比较,接下来,便水到渠成,重点从诗歌创作上来谈李贺对曹植的继承与发展。  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