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

ID:30999305

大小:5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_第1页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_第2页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_第3页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武汉市中心医院430014【摘要】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诊治的15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对其采用肠镜及胃镜实施常规检查,均发现存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对其实施靛胭脂染色,并运用放大内镜实施观察,就病变范围给予明确,而后于黏膜下完成注射,明显抬举病变,若抬举征表现为阳性,则对其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果:所选取15例ESD患者,其病灶切除均一次性完成,完整切除率达100%o结论:针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对其采用ESD技术,

2、可将较大病灶一次性完整切除,并将较为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予以提供,但其具有较长的操作时间,且较大技术难度,需具有丰富经验内镜医师操作方可达效。【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效果【中图分类号1R47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2096-0867(2016)・0&059-01伴随当今诸如超声内镜及染色内镜等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实质性发展,诸如黏膜下肿瘤、息肉等消化道病变便可采用ESD实施切除,从而有效避开了传统形式的剖腹手术[1]。ESD基础为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乃是一种对黏膜下肿瘤及消化道早期肿瘤给予治疗的一种手术方式。对于传统EMR术式而言,其对

3、于平坦或较大病变,仅可釆取分块切除来实现,因此,一次性完整切除概率仅为50%,而ESD在内镜作用下可较好实现此点。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诊治的15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为9例,女为6例,其年龄区间为(30~71)岁,平均为50.2岁,病变最大直径区间为1.6-2.1cm,平均为1.8cm;其中食管病变为3例,直肠病变及胃窦隆起性病变分别谋5例、7例;对所选取患者采用肠镜及胃镜实施常规检查,均发现存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对其实施靛胭脂染色,并运用放大内镜实施观察,就病变范围给予明确,而后在黏膜下,将肾上腺素、靛

4、胭脂各为5ml,并混合有lOOnl生理盐水所制成的混合溶液予以注射,明显抬举病变,若抬举征表现为阳性,则对其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所采用器械有NM-200U-0423注射针、针形切开刀KD・62OLR、ERBEICC-200高频电切装置、一次性高频切开刀KD-611L及OlympusCIF-H26OZ等。1.2方法(1)标记。就切除范围完成确定。选用浓度为0.4%靛胭脂实施染色,将病变边界清晰显示,运用氮离子血浆凝固器(APC)、扁平刀或针形切开刀,在病灶边缘位置0.5cm处,利用电凝将切除范围予以确定,各个标记间隔控制在2.0mm。(2)黏膜下注射。采用注射针

5、,在病灶边缘位置相应标记点外侧处,实施多点框架下的黏膜下注射,所采用注射液为肾上腺素、靛胭脂各为5ml,并混合有100nl生理盐水所制成的混合溶液,控制各次注入量,通常为2ml,抬举病灶,将其与肌层之间形成分离,若太举征呈现为阳性,则可采用EDS对病灶完成切除,且对固有肌层不易造成损伤,还可实现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减少的目的。(3)将病变周围黏膜预切开[2]。采用ESD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顺利与否。采用针形切开刀,沿标记点将病变周围部分组织予以切开,然后运用IT刀将周围全部粘膜完成切开。(4)剥离病变。当充分切开病变四周后,依据病变部位及术者日常操作习

6、惯方面的差异,依据自身需要还喜好,选用钩形刀、扁平刀及IT刀等,沿着黏膜下层,将病变进行剥离[3]。(5)创面处理。当完整切开病变之后,对其病灶ESD人工溃疡创面的全部可见血管,均对其实施预防性止血操作,针对可能发生渗血的部位或小血管,则采用APC及止血钳实施处理,如若裸露血管较人,则可采用止血夹将其夹紧,然后将胃黏膜保护溶剂与之喷洒,可对创面提供保护,还可对岀血进行预防。针对肌层有裂隙或局部剥离较深患者,则采用金属夹将裂隙进行缝合⑷。2•结果所选取15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完成ESD之后之后,成功率达100%。全部病变均经病理检查再次确诊,而在切缘及基底位置处,

7、均未发现病变累及。其中早期胃癌侵及黏膜肌层、扁平息肉及黏膜炎症和纤维组织增生分别为2例、4例、4例,脂肪瘤、黏膜下平滑肌瘤及管状腺瘤伴上皮内瘤变分别为1例、2例、3例。手术时间区间为0・5~2h,平均为1.17h«术中依据实际状况,酌情采用止血夹、APC及屯凝实施止血,均成功,而术后出血为2例,发生率为13.33%,均未发生穿孔状况。术后分别于12、6、3、1个月采用内镜复查,并对创面愈合状况、复发及病变有无残留予以观察。12例术后成功随访,成功率为80.0%,其余则由于住址变动或工作调整难以续访,随访成功患者当中,切面在6个月得以愈合为13例,比例为86.6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