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

论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

ID:31114077

大小:6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6

论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_第1页
论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_第2页
论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_第3页
论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_第4页
论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摘要:目前我国新型工程人才质量不高,在实施“卓越计划”的大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应与企业联手制订培养方案,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教师评估体系,创新实践教学,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新型工程人才。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卓越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途径我国已成为工程人才培养大国,但不是工程人才培养强国,人才质量尚难满足需求。据统计数据显示,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参加排名的55个国家中,中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总体质量仅位列第48位[l]o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一直是中国工程教育的严重“弊病”。我国工程一线领军人才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新型工业

2、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我国预计通过实施“卓越计划”,用10年时间,培养百余万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继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一批高校之后,盐城工学院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性高等院校,于2011年8月成为国家“卓越计划”的第二批试点高校。“卓越计划”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新型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沿海发达省份及大城市,一些综合性高校及地方工科院校探索“

3、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由来已久,在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下足了工夫[2],但像“卓越计划”这样大规模、系统性地推进实践性教学尚属首次。工科院校承担着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要责任,是未来工程师的摇篮。这就要求高校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途径,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实践教学、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一、选择合适的专业领域,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领域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既与学校自身科研水平、区域特色相关,又与国家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汕头大学入选“卓越计划”试点的是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浙江工

4、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两个专业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这两个专业都是国家及特色专业,并直接对口浙江省化工、制造业等支柱产业。盐城工学院结合学校工程教育特色和现有办学基础,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和土木工程等4个专业实施“卓越计划”试点。按照不同学制,“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层次分三层,即“本科3+1”模式、“硕士1+1"模式、“博士3—5”模式。参与试点高校应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经验和办学特色,重点培养本校最具优势的层次的人才。地方工科院校大多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采用“3+1”模式。在“3+1”模式中,围绕实践环节这一中心,以课内、课外两个

5、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学生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锻炼基本技能,另外1年时间进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和学习,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地方工科院校以依托区域实际的工程实践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依托产学研战略联盟,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实现未来卓越工程师的精细培养。二、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和储备人才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企业由原来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联合培养单位,在培养和储备人才方面发挥不小的作用。地方工科院校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最终为企业服务,这就要求地方工科院校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在“卓越计划”中,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

6、业学习两部分,其中3年左右在校学习,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至少1年。地方工科院校在制订“卓越计划”实施方案时,重点要在学生的3年在校学习中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加强工程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开设其他素质教育课程,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沟通能力。累计在企业实习1年时间以上的要求,地方工科院校可以根据专业性质、学校资源、教师队伍、企业条件等因素来设计并实现。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1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课程学习或工程实践,也可以在企业进行3个月至1年的专业实习或工程实践。三、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富有创造性的

7、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教育来实现。地方工科院校要从根本上适应培养卓越人才的需要,就必须充分重视课程体系的改革,以课程体系的改革,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蔡元培先生曾说:“在人才培养上,大学无不以培养通识博学、具有高度修养和全面发展的通才,具有较为完满的人格追求,以别于专门教育造就的狭窄单薄的技术专才。”应改变以往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建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大范围课程与核心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合理配置的课程体系。一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